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佛禅意趣而著称。

苏轼词作品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种感悟和思考与佛禅哲学的思考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因而具有佛禅意趣。

1.苏轼词中倡导无为而治的佛禅思想无为而治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思想。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倡导这种思想,比如在《赤壁怀古》词中,他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描述了壮阔磅礴的自然景观,但在这种景观面前,苏轼强调自己只是“欲说还休”,不去管闲事,这种宁静的态度,正是佛禅思想中无为而治的表现。

2.苏轼词中强调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佛禅思想佛禅哲学强调人生短暂,一切皆无常,因而提倡凡事看淡,不要贪恋过去,不要执著未来,不要忧虑现在。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比如在《江神子·次黄鹤楼》词中,他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态度。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中,苏轼更是表现出了无为而化的态度,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脱尘世,归于大自然之中的心态。

3.苏轼词中唤醒自我和平和达的佛禅思想佛禅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平和和达,以此去应对外在环境的挑战。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强调这种内心的平和和达,情感上不卑不亢,仿佛超越了情感的起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他写道“豪情还似那年,美酒不销人头。

又逢明月清风,共君别后情。

”词作品中的美酒、明月、清风等美景,皆被苏轼作为世间美好的事物,以其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正是佛禅思想所倡导的应对环境的方法。

总的来说,苏轼词作品所表现出的佛禅意趣,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佛禅思想的多个方面,包括对于无为而治的倡导、对于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内心平和和达的追求等。

这些都表现了苏轼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苏轼的词与禅

苏轼的词与禅

苏轼的词与禅由于家学渊源,苏轼早在幼年时期便已接触佛教。

其父苏洵曾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宝月大师,其母程氏也笃信佛教,其弟苏辙也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家人的影响对苏轼的佛学修养有着很大影响。

苏轼深知学问德业,必须在于操持行履,笃实履践,尤其学禅宗,更是如此。

在贬谪黄州的五年时间,苏轼便开始了专修禅法。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贬谪黄州的初期,“惟佛经以遁日”。

他经常去城南的安国寺念佛静坐,静坐就是禅宗中的禅定修行求证的方法。

禅宗认为心性本自清净,万法均由心生,提倡破相离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且注重身心修学的实证。

禅宗认为,人之所以不能了解宇宙和人生,只因为人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所以通过静坐以便反观内省,将自己内外感知的每一起心动念,观察得清清楚楚,使心境渐渐地呈现一片空白,“非梦亦非觉”,这时就会觉得自己因感知而起的所有的意识思维,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了无踪迹可得。

心能够如明镜止水般涵容万事万物。

事情来了,以完全自然的态度来顺应;事情过去了,心境便恢复到原来的空灵。

这种禅悟境界,使得苏轼能够在审视世间万物时,保持灵静心态,身心一无挂碍,神游物外,从而达到“无喜亦无忧”、“随缘自适”。

“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永嘉证道歌》)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

如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展现了苏轼通过禅修、禅悟而达到的思想境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打”显出雨势之猛之急,暴雨骤降,行路之人该如何面对?“莫听”,是指听而不听,不必介意萦怀。

因为只有心无波澜,方能“吟啸且徐行”。

“何妨”二字写出内心不为物扰的潇洒与磊落。

“竹杖芒鞋轻胜马”,正因为丝毫不起慌乱杂念,才有如此境界。

有此心态,苏轼方能超越苦难的世俗人生,于苦境中展现真趣,在逆境中自得解脱,将凄苦化为禅悦,把抵牾融为和谐。

禅宗思想引导下的苏轼书风

禅宗思想引导下的苏轼书风

禅宗思想引导下的苏轼书风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同时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中。

苏轼(1037-1101),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其文风在禅宗思想的引导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禅宗思想强调顿悟、自觉和自省,对于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被誉为“苏子之风”,成为北宋文坛的风潮之一。

本文将围绕禅宗思想引导下的苏轼书风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风格渗透着禅宗的清净、超然之气。

禅宗强调“心即是佛”,主张借由坐禅、参禅等方式修炼内心,达到觉悟的境界。

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也借助诗文表达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和追求。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考,表达了对禅宗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光物态无雕饰,潭影神形皆自然。

暗思一室心难静,不觉四围天地宽。

”这些诗作流露出苏轼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表现出禅宗的超脱、清净之境。

苏轼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禅宗的超越与自我审视。

禅宗强调要超越世俗的执着,达到放下执着的境界,从而得到内心的解脱。

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对人生、世俗的超然态度,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反省。

他在《赤壁》词中写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明朝散发弄扁舟,蓬莱此路难。

”这些词作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的态度,表现了禅宗超越世俗的理念。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己生命的反省和审视,以及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这种超然、自省的文学风格,正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看到禅宗思想对其文字艺术的影响。

禅宗注重顿悟、用心和直觉,强调言语之外的境界。

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也追求表达的顿悟和内心的真实。

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些文字流露出对世事沧桑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内心真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禅宗思想对其文字艺术的影响。

从苏轼的禅诗词看其禅思想的发展

从苏轼的禅诗词看其禅思想的发展

从苏轼的禅诗词看其禅思想的发展摘要: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文人士大夫之中,苏轼无疑是一座高峰。

无论是在思想、才华、学养方面,还是在成就、影响方面,后世都很难有人能超过他。

究其原因,与东坡居士与佛结缘、习禅相伴密切相关。

他把佛学禅宗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利用佛学禅宗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从而于宦海沉浮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锻造出一种超然洒脱、平静安宁的襟怀,闪耀着璀璨夺目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苏轼禅诗词洒脱正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我国北宋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期,而苏轼则是这一时期当之无愧的巨人。

在此,笔者尝试从其禅诗词的角度分析其禅思想的发展。

苏轼的禅思想由无到有,由浅入深,直至化境,与其仕途经历息息相关。

笔者以此为据,将苏轼的禅诗词分为四个阶段,浅析其禅思想由种禅因、结禅缘、正式学禅到达到禅境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从嘉佑六年(1061年)入仕至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前,代表作为《和子由渑池怀旧》《凤翔八观》之四。

此期他尚未习禅,但已种下禅因。

第二阶段,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到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发,贬居黄州前,代表作为《永遇乐·明月如霜》《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此期他仕途顺利,结下禅缘。

第三阶段,从元丰三年(1080年)谪居黄州至元丰八年(1085年)复官登州前,代表作为《琴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此期他仕途坎坷,开始自称居士,正式学禅。

从元丰八年(1085年)复官登州至元佑九年(1094年)再谪惠州前,所作不多,禅思想变化不大,在此不作论述。

第四阶段,从绍圣元年(1094年)谪居惠州到去世,代表作为《独觉》。

此期再陷逆境,但却自得其乐,禅思想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至高境界。

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所处的北宋,禅宗发生重大变革。

一方面,禅宗进一步与儒、道融合,向世俗靠拢;另一方面,从惠能的不识一字转变成禅僧的能诗善画,以有字禅代替了无字禅,以讲禅理代替了讲哲理,以含蓄朦胧代替了直接清晰。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本科论文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本科论文

浅谈禅悟思想对苏轼诗作的影响中文系2009级1班指导教师:【摘要】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思想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

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忘世形成了苏轼混杂的艺术观,尤其是禅悟思想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诗歌中禅宗思想的渗透是明显的,他创作的诗歌充满了禅学风味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从禅宗的角度,重点探索苏轼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禅悟观,以及佛禅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禅悟苏轼禅宗诗歌影响[Abstract]Su sh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While su shi thought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of fus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ddhism thought, Confucian, Taoist, buddhist birth of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forget who formed the su shi mixed artistic value, especially satori thought of su shi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reation and aesthetic style. Su shi poems infiltration of zen thought is obvio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flavor of zen and aesthetics.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n satori view in focus for sus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ddrunkenness thought in his poems.[Key Words] Satori Su shi Zen Poems impact早在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

浅谈苏轼诗文的禅佛意趣

浅谈苏轼诗文的禅佛意趣

浅谈苏轼诗文的禅佛意趣苏东坡人称“坡仙”,这主要是指他的诗文空灵潇洒、清旷逸放,具有浓厚的禅佛意趣。

其禅佛意趣具体表现在“非有非无,体用一如” 的禅佛式思维方法、“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顿悟式审美至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随缘自适式般若之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静而达”式的自我超越。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文具体篇目的分析,以期深入揭示其中的禅佛意趣,从而提升对苏轼诗文赏析的审美境界。

标签:苏轼;诗文;禅佛意趣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44岁,时值壮年,正如苏轼在《西江月》中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虚凉?”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使他更加感到人生的虚幻无常,在黄州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痛苦、彷徨自在其中。

“顺意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痛苦的时候是佛家,苏东坡就是这样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

”[1]P2精神上的痛苦让他把目光转向了禅佛,这让他一次次从痛苦中释然,获得心灵与精神的超脱,形成了“静而达”的禅宗式人生哲学。

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中说:“然则子瞻之文,黄州已前得之于庄,黄州已后得之于释。

”[2]P95黄州期间,也是苏轼诗文创作的“珠穆朗玛峰”,禅佛式的人生哲学无疑会渗透到其诗文的创作中,使其诗文流溢出浓厚的禅佛意趣。

人教社课标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苏轼的很多诗文,其中黄州时期的占了绝大部分,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则全部选取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诗文。

从禅佛的视角去观照解读苏轼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文,无疑会更加透彻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从而大大提升审美的境界。

一、“非有非无,体用一如” 的禅佛式思维方法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三月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中调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什么是禅意诗词?禅意诗词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诗人自己的体验,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禅意诗词富有哲理性和意境性,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展示诗人的心灵境界与生活感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禅意元素。

苏轼十首禅意诗词概述苏轼的禅意诗词以表达个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邃思考为特点,透过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意境,抒发了他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

以下将详细介绍苏轼的十首禅意诗词,以探索其中的禅理意蕴和诗人的心境。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体存在的境地和对人生虚幻之感的思考。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描述了苏轼在密州狩猎时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悟。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猎物的表现,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比喻,表达了苏轼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触动了读者对于生命无常的共鸣,引起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珍惜。

4.《赤壁赋》这篇文章以庞大的场景和复杂的情节,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难和悲欢离合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5.《念奴娇·春情》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对春天的思念,表达出苏轼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以自然为依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6.《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节日元宵为背景,通过描绘沉浸在欢乐中的人群和表达对友情、家国、爱情的思念,表达了苏轼对生活和人情的思考和对禅宗教义的体悟。

7.《鹧鸪天·桂花》这首词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和表达对桂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 轼的诗歌如何反映佛教的出世思想

苏 轼的诗歌如何反映佛教的出世思想

苏轼的诗歌如何反映佛教的出世思想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更在后世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出世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其诗歌中有着诸多体现。

佛教的出世思想,核心在于对尘世的超脱,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遇贬谪,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

这样的经历使他在心灵上寻求慰藉,佛教的出世观念便成为了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与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教义相契合。

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以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来比喻人生的行踪无常。

人生就如同飞鸿一般,偶然留下些许痕迹,却又迅速消逝,难以捉摸。

这种对人生无常的认知,体现了他对世间繁华虚幻的洞察,蕴含着佛教中关于世事无常的思考。

苏轼还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他深知官场的纷争与险恶,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词中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将世间的一切视为虚幻的梦境,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他认为人生短暂,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这种观念与佛教中劝人放下执着、超脱物外的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苏轼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与超脱,也深受佛教出世思想的影响。

当他被贬黄州时,生活困苦,但他却能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他毫不畏惧,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这种豁达的心境,正体现了佛教中“心无挂碍”的境界,即不被外界的困苦所困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苏轼的诗歌还常常描绘自然景观,通过对自然的赞美来表达对尘世喧嚣的远离。

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一、苏轼生平及其思想简介 (3)(一)苏轼生平简介 (3)(二)苏轼思想简介 (4)二、禅宗思想的核心和本质 (4)(一)禅宗思想的核心 (4)(二)禅宗思想的本质 (5)(一)苏轼词的创作成就 (6)(二)禅宗思想对苏词创作的影响 (7)(三)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 (8)四、苏词禅宗思想的现实意义 (10)结语 (11)致谢 (11)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顺应自然而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获得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禅宗思想就是超越思想。

两宋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并渗入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味中,深刻的影响着词的创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典型的代表。

禅宗思想在当今社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苏轼生平及思想、禅宗思想、苏轼词的创作成就、禅宗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并对苏轼一些词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作具体分析、综合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词禅宗思想现实意义Abstract: Buddhism entered China,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sulting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 Zen. Zen mind is the ideology of the core content of natural and conform to the reality beyond the contradictions, the pain of life, access to spiritual freedom, is the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Zen, Zen is beyond the thinking of thinking. Prevailing thinking Zen Song period, and infiltrated into the aesthe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word creatio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amous writer Su Sh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Zen thought in today's society also have a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Su Shi's Life and Thought, Zen thinking, the creative word of Su Shi's achievements, Zen Sushi thinking of the impact of the word for, and Su Shi's speech contains some ideas for a specific analysis of Zen, Zen integrated thinking hearts and minds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Su Shi Zen thinking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ord前言在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文化长河中,苏轼可算得上是千古文章的大家,他诗、文、词、赋样样精通,并且都有很高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不仅让他在文化史上名垂千古,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人研究苏轼及其词作的作品有很多,有研究他旷达、飘逸的词风的《豪放飘逸清丽典雅——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有研究他的仕隐情结的《痛苦中的抉择——仕隐情结在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转化》,也有研究佛禅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的《试论佛禅对苏轼词作之影响》,还有对其词作中的禅宗思想进行分析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禅宗思想理析》等。

前人研究苏轼佛禅意趣的著作中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人生如梦”、“忘我兼忘世”的归隐之情;任运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方式;忘身物外、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等。

前人还具体分析了苏轼词的创作成就:“苏轼以其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性格进入词的创作领域,‘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使词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风格上,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①剖析了苏轼对后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响:“苏轼在仕隐进退的矛盾中,成为完美调和二者矛盾的典范,以其出世的精神消解入世的痛苦,因此,苏轼成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精神的追求的归宿。

”②我选“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论文题目,目的是系统地介绍苏轼本人及其词作和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生的现实意义,因为前人研究苏轼的作品中并没有对此做过系统的介绍。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苏轼生平及思想简介、禅宗思想介绍、苏轼词的创作成就、禅宗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对苏轼一些词中蕴含的禅宗思想作具体分析、综合禅宗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生平及其思想简介(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中,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一出的全能文艺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一生兼擅诗、文、词、和书画,且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名字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直到现在几乎仍妇儒皆知。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艺家,苏轼在文艺园苑里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似乎走的是一条辉煌而又顺畅的阳光大道。

其实他的一生遭际却是荆棘丛生,经受了漫长的人生磨难的。

然而在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他不畏艰辛,坚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终于获得了文艺上的巨大成功。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③他的两位伯父苏澹、苏涣也“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其父苏洵。

苏洵一生对苏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毅力,他那积极用世,不务空言的人生哲学,他那纵横驰骋、博辨宏伟的文风都在苏轼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苏洵从小就对苏轼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其母程夫人也对他进行了悉心的教育。

苏轼聪颖好学,多思早慧,八岁进乡就学,三年后又至城西寿昌院,师从刘徽之。

苏轼兴趣广泛,对《诗经》、孔孟、老庄、楚辞、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都全面涉猎,博观约取。

深厚、广博的思想、文艺修养给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公元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结束了家乡平静、安适的学习生活,在父亲的带领下,与弟弟苏辙一起上京应试,经过层层角逐,苏轼兄弟俩同中进士,使他顺利扣开了仕途的大门,又为他步入文坛开启了道路。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他一生从政,却屡遭贬谪,还惨遭“乌台诗案”,㈠荣辱得失皆有过深刻的经历和体会,然而正是他一生仕途上的不得志才造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二)苏轼思想简介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儒家思想积极出世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因此虽一生仕途不得志却还是终身从政。

他早年的诗歌就抱有经国济世的宏愿。

他在寄乃弟子由的词中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具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

而他在早年所写的论文中,如《子思论》、《孟柯论》、《荀卿论》、《韩非子》等,都体现了他宗法孔孟,诋排荀韩的思想倾向。

但他在政治上饱经受排斥、遭贬谪的宦海风波后,思想上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禅宗及老庄道家思想为主,又融合儒道佛的特色。

“正如许多苏轼思想研究论著所说的,苏轼一生才高命蹇,宦海沉浮无定,思想极为复杂,他集儒、道、释于一身,但基本上是得意之时,以儒家济世救民思想为主导;失意之时则以道释思想为主体。

学术界最近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苏轼的思想代表了历史上那些力求将救世与自救和谐统一起来的士人。

其思想具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既热心世务,又旷达适意,使儒家精神与道家精神重新熔铸为一种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价值观。

’(李春宵:《略论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类型》, 载《学术月刊》年第3期)可见, 学术界普遍注意并都强调了道释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深, 而在宋代, 道释思想可以说就是士大夫化了的禅宗佛学思想。

”④总之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佛兼容并蓄。

在政治思想上,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在人性修养上,则以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主。

特别是身处逆境时,道家和佛家思想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以及世间的是是非非的观点方法,与禅宗思想的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的个人心灵的宁静,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的思想统一起来,成为完美调和仕与隐二者矛盾的典范,为后人提供一了种可供选择的人生模式与文化性格,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禅宗思想的核心和本质(一)禅宗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

一颗“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净本心便是禅宗的一切,外部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幻化”而已,故从本心出发,衡量外部事物,是禅宗观察、判断的方式。

既如此,外在的进取、奋斗、荣辱,都只不过是虚假的幻象,㈠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面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乌鸦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