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虽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其中孔子思想所包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意义。

道德教育与人品塑造孔子强调学习和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

通过研究和理解《论语》,可以使每个人都从孔子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中汲取借鉴,并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

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持续学习并不断实践所学知识。

这一理念依然适用于当代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教导我们如何高效学习、思考问题以及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伦理与领导力在《论语》中,孔子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操守是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和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当代社会中,领导者对于企业、政府和各种组织的成功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孔子关于领导分析、道德约束以及忠诚和贞洁等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当代领导者的责任感与道德品质。

家庭伦理与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和教育,他认为家庭是培养下一代优秀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论语》中可以获得孔子关于家庭关系、父母责任以及师生情谊等方面的智慧指引,这些内容对于促进健康亲子关系和培养出色子女的家庭是有益的。

道德领导与社会改革《论语》中几乎所有的教导都强调了道德领导对于社会改革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病态政治、道德滑坡和社会不公正等问题依然存在。

通过学习孔子思想,我们可以从他对于大公无私、仁爱和公正的追求中汲取启示,并以此作为指南推动当代社会的积极变革。

结论《论语》记录了孔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并具有当代意义。

从道德教育到学习方法、领导力到家庭伦理,这些智慧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的详细解释:
一、教育观念方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观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的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二、人际关系方面
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他提出了“仁爱”、“友谊”等概念。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如今,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政治伦理方面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政”等概念,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
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并且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文化传承方面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这种学派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礼仪之邦”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所提出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大学语文: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大学语文: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

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

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

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

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千古一帝”。

孔子曾搬迁到商朝,创立“学文”道义,在当时顿成一种思想。

他倡导“礼、义、廉、恕”,主张以“仁(和睦社会)义(服从顺欣)”为核心。

他的思想极为深远,历史上非常重要,对中国至今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孔子文化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先后流传了几千年,他丰富的哲学思想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1)孔子的思想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历代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它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2)孔子思想至今仍然是指导中国人言行的品德规范。

仁义道德贯穿始终,被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3)孔子的社会思想及其深刻的文化哲学,主张礼义廉耻、恕己宽仁,教育大众让其成为一个和谐、自然、文明的社会。

3 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到了今天,孔子思想依然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1)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孔子思想的教育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各个角落。

仁义道德仍然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准则。

(2)孔子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让大家重视身心健康,努力在职业发展和事业的创建中取得平衡,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孔子思想强调一切绝对人道主义,认为人人平等,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拒绝专制主义,这些原则在当今的社会中仍具有坚实的体制。

4 结语孔子思想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当今对此仍然存有敬意。

浩瀚广阔的孔子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一种经久不衰的传承。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社会中每个人都把孔子思想作为自己道德规范,把仁、礼、义和信作为自己行事准则,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能够和谐的成长!。

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孔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伦理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著名的“仁爱”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世人。

其实,仁爱思想就是一种以善良感情做出叛逆的行为,以下是孔子所提出的“五种仁爱”:首先,孔子强调要有“仁者以义”,推崇“仁者施恩”,即以仁慈、善良的态度来慈悲他人,把爱心传递出去。

其次,他还提到“尊老敬卑”,指的是要让什么人尊敬老年人,尊重他们的智慧。

三者,孔子也提出“”,意思是大家要学会孝行,尊敬父母,并尽一切力量给予他们最好的照顾和关爱。

此外,孔子还教导要有“友爱”,就是说要结交一些朋友,并且珍惜友谊,包括友谊、爱情、婚姻等。

最后,孔子也提出“忠孝”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忠于理想和忠于事业”,表明要有良知和高尚,尊重法律,忠于国家。

早在孔子时代,他表现出了深沉而超凡的情感信仰,他认为“仁者爱礼义,而礼义者和乡人一同,更表示仁爱” 。

他的仁爱思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其精髓日益受到重视。

孔子的仁爱思想多推崇以爱心来构建世界,他们认为人人都能用心、善意和理解来解决问题,他们的核心理念被用以宣扬友情和公平交往。

它在世界上促进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的素质提高,可以使人相互学习、促进彼此的团结和友谊。

此外,孔子的仁爱思想还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者必须以真诚和仁爱作为最主要的指导原则,来践行关心和欣赏,以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朗性格、和谐关系,以及互信与互助的友谊。

当前,孔子的仁爱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其理念也在各行各业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因此,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和记录。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并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启示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快速,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启示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治和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子民。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实施和谐的社会治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子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于现代政治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社会道德启示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人际关系启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四友”之说,即与有道的人为友,以增长智慧;与有仁德的人为友,以增长人格;与有信义的人为友,以增长正直;与有勇敢的人为友,以增长勇气。

这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四友”之说中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选择真正优秀的朋友,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五、家庭教育启示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孝”作为重要的原则。

他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宣言主张,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其系统的社会支承点结构;也离不开社会本身各项条件的存在;另作为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则和主要的宗旨,而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助,而这就需要明确人伦,使得各得其位,从而使得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

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

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

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作为家庭伦理
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

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总之,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

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

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

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六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温故知新。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

诲人不倦。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
讲学。

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以身作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

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学相长。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在迷乱的世界中,不妨找个可以归往精神的家园,找到一点从容和睿智。

现如今世界各国人民都在学习孔子文化,作为后世的我们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感到一种责任——让这种文化世代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