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方面1. 建立了“仁政”理念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用道德之力统治社会。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博爱精神和智慧才能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

2. 倡导“君子之道”孔子倡导“君子之道”,即以德行修身、以礼制人、以诚待人、以宽容包容他人。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3. 提出“三纲五常”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些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思想方面1. 倡导教育以“天下为公”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即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种族国籍,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2. 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之一,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即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倡导“以文化治国”孔子主张以文化治国,即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思想方面1. 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孔子的学说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

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3、教育目的培养“士”。

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

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

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

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

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

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1)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

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

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

(3)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

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或“仁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总结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心中本具有良善之性,只要通过修身养性和教化引导,人即可发展出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爱,亲近人民,关心他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人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和良好的品德。

他提出“君子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御、书、数,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言行合一,做到以德治国、以仁化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教育三纲五常”的理念,即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慧和品德,实现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的稳定需要依靠仁爱之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实行仁政,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认为,只有通过依法治国和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在社会中推动了互助合作和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注重道德的培养,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这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这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共6页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共6页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在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学习,达到“教学相长”。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指导现实生活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阐述《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对现实意义产生的影响。

1. 仁爱与人伦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与人伦道德,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谐相处。

在如今多元化世界中,“仁”的概念对构建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追求互助共赢的合作精神。

这样,社会融洽稳定,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学而优则仕《论语》中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实现人生的成功。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 谦逊与修身孔子主张谦逊自省,反对自负傲慢。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内心谦逊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不断反思自己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挑战。

4. 和谐共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社会和谐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国家需要有良好的治理方式,并重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管治、社会秩序以及民众权益都具有指导意义。

5. 小结《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观念并给予我们现实生活启示。

通过仁爱与人伦、学而优则仕、谦逊与修身以及和谐共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助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研究和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

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

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

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

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

“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

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

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

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

著作有《论语》。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
之矢.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

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

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

“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
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

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

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孔子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实现世界“大同”,必须从修身做起。

《大学》:“大学之道,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需要新生命发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什么把修身作为本呢?个体必须依群体,群体必以健全个体人格为美。

群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体。

所以《论语·宪向》说:“修己以安百姓”。

《易》说:“天与大同人,君子以族类辨物。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都是群已统一的意思。

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实现王道之治的目的。

人无修养,“人极”(人道的极至)不立,就不能成为人。

伦理即是群
己关系,道德即是修身。

“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伦理道德是将政治与人格连接起来。

西方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而孔子赋与政治以人文精神。

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