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最重要的教派之一,其历史悠久,思想深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前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禅宗的历史渊源、教义思想、禅宗文化艺术和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带领您走进禅宗的世界。

第一章:禅宗的历史渊源禅宗源于6世纪初唐代中国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们学习并传授了一系列的印度禅宗教义,经过本土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禅宗。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南宗,其代表人物是神秀;另一派是北宗,其代表人物是香应。

南北两宗的融合使禅宗的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第二章:禅宗的教义思想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先天的本性就是佛性,但由于各种顾虑的遮蔽而不能认清真相。

禅宗还践行“默照心See ”的法门,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静坐打坐等策略,让心灵平静安宁尽可能地放空头脑,最后进入“禅定”状态,进而领悟佛性真谛。

如此一来,不断地破除所见所闻的幻象,最终通达“菩提心”而得以成佛。

第三章:禅宗文化艺术禅宗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禅宗所信奉的“默照心”被诗人们用来写作临池,白话小说家也用禅学思维创作故事,这都表明了禅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美术方面,禅画和禅墨成为了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禅宗的精神和思想在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中得以表现和发掘。

第四章: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广泛的影响。

例如,很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活得很累,禅宗的“默照心”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在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和平和。

另外,禅宗的观念也为现代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经营管理中想出奇制胜的成功之道,强调必须在自身修行上下功夫以及注重个人的精神成长。

结语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教派之一,其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

禅宗的创始和发展历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其禅修方法以“止观双修”为主要特点。

自从禅宗兴起以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禅修方法和卓越的人才造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璀璨历程。

一、禅宗的创始禅宗的创始人是南朝宋代的僧人达摩。

据传说,达摩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子,由于不满王宫的奢华生活,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他曾经游历中、西亚、中亚等地,智慧博学,是佛教社会中广受尊敬的大师。

达摩到达中国后,进入了北魏孝文帝的宫廷,传播佛法,并被封为南天竺大师。

他将禅宗思想融合在佛教体系中,打破了佛教律法僵化的状态,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兴起的历程禅宗在唐朝时期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五祖惠能、六祖慧能、七祖法眼三代禅师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惠能主张“不立文字”,强调顿悟,提出了著名的“提起头皮,会顶天”的口号;慧能在六祖慧因的基础上,从而发展出了“打破依止心行,善知识法身不想”的观点;法眼则注重“三观”和“三身”,准确阐释了心灵修行的要义。

唐朝时期禅宗小论延续了禅宗的兴盛局面,洛阳大觉寺、广州慧远寺等成为著名的禅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前来诵经参禅。

宋朝时期禅宗的地位更加巩固,出现了“五宗合一”的文化现象,即“唯心、法华、华严、净土、禅宗”五种佛教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五教一门”体系。

在宋代禅宗又分为宗派,如临济宗、曹洞宗、淨土宗等;而在元明清时期禅宗逐渐走向变革和革新,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方式。

三、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思想上,禅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关注人性,注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契合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特点。

其次,在文化上,禅宗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影响在诗歌、书画、茶道、园林艺术、武术等方面体现,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最后,在社会生活中,禅宗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影响也得到了巨大发扬。

其普及了印刷技术,推广了经学修养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方式和影响,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觉悟和空性。

在佛教传统中,觉悟指的是超越个体的认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

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内心静默的实践,以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

禅宗认为,凡事皆空,离开了表象和言语的烦扰,人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

这种觉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实践方式以禅修为中心。

禅修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观察和专注,使内心达到平静和清明的状态。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修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通过禅修来寻求艺术的灵感和个人的境界提升。

禅宗文学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境而广受欢迎。

禅修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强调当下的存在和心流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意义。

禅修的实践让人们学会静心思考,并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禅宗思想还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中庸之道”。

这种关注生态和社会的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禅画、禅诗和禅园。

禅画注重表现自然和内心的美,通过简洁和凝练的笔墨,传达出禅修的境界和主题。

禅诗则以简练的词句表达无尽的境界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禅园以自然、简约和平和的布局,营造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修行的环境。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

中国禅宗文化的历史及影响禅宗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这种文化深入人心,影响至今。

禅宗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和艺术,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禅宗起源和发展禅宗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印度,当时它是一种新兴的佛教流派。

禅宗名字源于梵文dhyana,意思是冥想。

最初禅宗的主要传播者是一个名叫Bodhidharma的印度僧侣,他于公元520年左右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禅宗的第一个独立寺庙,这就是南派禅宗。

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到了唐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影响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宗教思想。

禅宗文化的信仰禅宗文化强调的是内观和静坐冥想的修炼,它将个体内在的体验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禅宗信徒们追求的是一个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私无我,超越了身心的界限。

禅宗文化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从而更加平静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禅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朝期间,唐代诗人们经常在他们的诗歌里表达他们修禅之后的境界和感受。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如庭院建筑、书法、绘画和茶道等。

茶道在特别需要说明。

茶道是禅宗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结合产物。

茶道起源于唐朝,当时茶是禅宗寺庙里面重要的饮品。

茶道被视为一种禅宗文化的延伸,因为茶道与禅宗的境界一样,强调内在的平静和自然界的协调。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消除世间的杂念。

禅宗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艺术和思想方面。

禅宗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禅宗文化强调的“即兴自然”和“相互关怀”等理念成为了中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国际社会,日益被广泛接受和推崇。

总结禅宗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平静和心灵上的完美境界。

禅宗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还延伸到了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它秉持着直指人心,追求心灵觉悟的理念,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禅宗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禅宗的兴起与传入中国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世纪的印度。

当时,一位名叫菩提达摩的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菩提达摩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修行者前往寻求指导。

二、禅宗的发展与独特教义禅宗的发展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历史上,禅宗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禅宗注重对内观察,通过坐禅等修行方法,以觉察自身心灵状态并达到觉悟的境地。

禅宗主张超越言语和概念,注重直接体验和非语言的交流,因此被称为“无言宗”。

禅宗的实践方法简单实用,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空性和如来心性。

空性是指万物皆空,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如来心性则是指每个众生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所蒙蔽。

通过修行和觉悟,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三、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中最具本土特色的一支,禅宗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直指人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倾向相契合。

禅宗注重个体的体验和领悟,强调个体灵性的觉醒。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追求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倾向相呼应。

其次,禅宗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禅宗精神对于诗人、书画家、茶道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名人墓志铭、石刻和诗词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禅宗通过世间化运动的发起,与社会运动紧密相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上,禅宗一直与士人、文人、武士的群体联系紧密,对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禅宗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禅宗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跃的传承与发展。

现在,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已经传入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跨文化的传统。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禅宗思想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发展也达到了顶峰。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一、唐代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其主旨是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

在唐代,禅宗由印度传入中国,然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禅宗思想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日本等邻近国家。

唐代禅宗思想主要包括南北两派。

南派禅宗主要由神秀和道信创立,强调通过为一体,即通过禅修和参禅来实现人自身的解脱;北派禅宗主要由般若、法眼和毗尼三大祖师创立,强调通过打破人的固有认识来实现解脱。

两派禅宗思想共同强调禅修和参禅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二、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玄奘法师归国后,佛教教义才得以广泛传播。

在唐朝,佛教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佛教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唐代,许多佛教寺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支持,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同时,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的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唐代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解脱和超越,而佛教文化则具有广泛的教诲和实际应用,二者在许多方面具有接近的方面。

唐代禅宗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同时,禅宗思想也从佛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四、唐代禅宗思想与现代的联系唐代禅宗思想深刻而精准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启示意义。

禅宗思想推崇的专注和静心,对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非常有帮助。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

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

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

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

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

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

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

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

[2]
五祖弘忍认为众生的清净心是成佛的根基,但还需要勤加修持,叫“守心”。

守心要通过坐禅来入定,破除妄心,见到真心。

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实现了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革命。

慧能佛教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佛性人人皆有,而且不论地区与民族,人人皆是平等具有的。

慧能认为人性(佛性)本清净,本来是人人皆可成佛的,是由于人们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了真如本性,使其不能认识自己本有佛性罢了。

所以慧能说,“自性常清净”犹如“日月常明”,“天为云覆盖”才造成了“上明下暗”的局面,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

为此慧能提出了识心见性成佛说。

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边去求,只有向自心中求。

慧能另一个重要的佛教思想是他的顿悟成佛说,主张无须长期修习,只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

他认为佛法无顿渐之分,只有顿悟一路才能成佛,但人有利钝之分,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迷悟之分,“迷即渐修,悟人顿修”,对于愚迷之人还是要先藉渐修,最后才能达到顿悟的。

[3]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

马祖道一继承发展了慧能的禅学思想。

马祖禅法主要特点是将慧能的“当下即是”进一步从自心自性的全体大用上加以发挥,还把慧能的“无念心”进一步发展为“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本来具足的圣心,所以说,平常心是道。

禅宗在中唐以后,开创了天下独尊的局面。

宗下分宗,派中开派使禅宗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辉煌。

禅宗各派之间,并不是因为教义教理上的分歧和旁门别出,它们仍归共同继承弘扬慧能的禅学思想,以《坛经》作为所依据的重要典籍。

其所以各立门户,自我标榜,是由于它们接引学人的方法、态度、风格的各自不同及对佛经的取舍、侧重不同,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拘一经、出入众典、陶冶百家、圆满自我是禅宗所有派别的共同特点。

两宋时期, 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下,禅宗吸收佛教各派理论充实禅学,又接受儒、道的影响,在宗派组织和禅学理论上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永明延寿将大乘佛经、祖师语录、圣贤集等编篡在一起,形成了融合禅教的《宗镜录》百卷,他是禅、净一致说的积极倡导者,著有《万善同归集》。

延寿致力于禅教合一、禅净双修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时汉传佛教仍以禅宗为主。

到明代万历时期佛教宗匠辈出,形成了一个复兴的新气象,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四大高僧,成为禅宗的一个亮点。

憨山德清接受了禅师云谷法会“三教一致”、“禅净兼修”、“宗教不二”的思想,认为“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4] 明末四大高僧试图为佛教和禅宗的重兴找到一剂良方。

他们呼吁对经典的重视、对文字经教的理解,从而不再将宗与教完全割裂,而提倡宗教一致,佛、儒、道思想合一也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

这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心态都受到佛教的影响,禅宗呈现出的世俗化、居士化特征也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特征。

清代佛教宗派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法相宗等。

禅宗还是最为兴盛的宗派,其中居士习禅弘法成为一大特色,以杨文会、宋文森、毕奇为代表,对禅宗思想振兴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禅宗道盛提出了“集大成理论”,强调对所有的佛教学派兼容并包,这种说法超越了北宋以来所谓“宗教一致”、“禅净兼修”的主张,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 1] 大正藏(卷48) [ 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 2] 张保民. 焦作晚报. 焦作:焦作晚报社,2012(5).
[ 3] 坛经•法海本.
[ 4] 丁福保. 六祖坛经笺注[M]. 台北: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