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禅宗思想对米芾书画艺术独特成就的影响
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与应用

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与应用作者:陈才坤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6期摘要: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书法亦是展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因此,书法与禅宗思想本质相通。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漫长发展史,其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至深至远。
文章结合笔法、字法、墨法与书法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并从哲学指引、审美意境、变法出新等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借此探析禅宗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之关系。
关键词:禅宗思想;书法;艺术审美禅既是自然万象,又是精神思想,在外可通达天地,在内又可超越物我,乃“游戏三昧”“大彻大悟”之理想境界。
禅宗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美学意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异常深刻,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中的渗透尤为显著,其赋予书法艺术笔飞墨舞之外的云霞满纸——变幻无穷的神彩,使书法作品传达出一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一、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一)笔法之“净融”禅宗强调“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此“净”并非单纯地指向外在之“净”,更关注内心之“净”,乃由内而外之“净”。
从书法层面来看,“净”之思想强调笔法之干净利落与线条之流畅自然。
以董其昌《试墨帖》为例,时年书者48岁,正是风格渐成之际,纵观该作品,整体疏朗淡远,细观却不乏率性自然,章法犹如朗月明空,笔法线条迅疾而流畅,有如怀素《自叙帖》般的轻盈感,草而雅,狂而净,静与动、密与疏、虚与实,整体协调自然。
除了董其昌,赵孟頫对于禅宗之“净”亦有了悟,其作品给人以潇洒清真之感,又笔笔精到,无懈可击,使人望之惊叹。
除此以外,禅宗也强调“圆融灵动”,借以展现书者内心的圆通无滞。
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圆融”之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更多集中在字形的圆润融滑,笔法中折笔运用少之又少,以妍美流畅为美。
如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图1)中,笔法连绵而灵动,无论是正偏、起倒,抑或收束、左右等无不“随意收放”,圆融超脱之态与其士大夫身份不相吻合,更接近于佛道融合、佛学本土化之禅宗[1]。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开题报告XXX专业:学号:指导老师:XXX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艺术精品,美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成为中华古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还具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洒脱禅宗思想气息,由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当中禅宗文化也在不断的普及与发展,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是在参悟禅宗思想产生的,中国画的发展与禅宗思想息息相关,从绘画作品中也能够深刻地对禅宗文化意境加以体会。
中国大部分绘画大家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思想在对绘画者的思想与性格加以塑造的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创作者灵感的目的,以绘画作品来展现自己心目中关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可以将禅宗思想由原来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的图案,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究目的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加以研究与学习时不仅要注重对作品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加以研究,还应该对艺术作品当中的思想文化加以研究,以增进对作品中关于作者内心感悟的理解与体会。
由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华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要注重从禅宗思想的内涵以及禅宗思想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来加以研究,以达到从艺术作品中正确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状况加以认识与理解的目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感知来体会作品的内涵,并在今后的中国画发展进程当中将这种文化意境加以传承,促进中国画的不断向前发展。
另外,在对单个古代艺术家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对其的全部作品进行整体性的比较研究,从整体上找出这些作品当中表现的主要意境与理念,能够达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目的。
对不同艺术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找出文化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性研究法能让作品当中的思想表现手法的区别更加鲜明,以达到了解不同的艺术家的性格迥异的作用。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影响【摘要】禅宗是中国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与中国老庄的自然主义以及儒家的实用主义的结合。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关键词】禅宗山水画审美意境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会佛教其他方面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理论及魏晋玄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有相应的认识、修养方法的宗教流派。
禅宗的本质是讲究心法,见性成佛,也就是通过心灵的“省悟”,达到成佛的目的。
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
禅宗的建立和传播对中国的社会、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禅宗的精神和修行方式等对中国画的创作题材、形式、方法、意境和审美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浸淫,使中国绘画达到了至高的水平。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转变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主要服务于宫廷寺观。
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淡、远的境界追求,很难落实在人物画上。
何况艺术要求变化,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在人物画上是不容易发挥的,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意境受到了限制。
禅宗主张过而不往,去来任之,是“自心”、“自性”的彻悟,即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自性”。
禅宗的这种取决于自我内心瞬间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而且又是易行的解脱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向外寻求解脱转向了向内心寻求解脱。
绘画者不再是画工,画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属物,而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是“心画”,是人生体悟的“形迹”。
禅宗对艺术的影响

[摘要]禅宗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中国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传统艺术以独特的特征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中国传统艺术;诗歌;绘画一、禅宗的定义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图一),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二、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图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像,日本白隐慧鹤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只要去除杂念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这种思想对同时期乃至以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唐宋时期如王维、宋之问、苏轼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学、绘画的集大成者,使其对内心情感的表现成为主要的创作准则。
三、禅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早在初唐,宋之问被贬衡阳就曾到韶州参拜禅宗六祖慧能,有《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一诗。
盛唐王维号称“诗佛”晚年好佛,有《能禅师碑》一文,成为研究慧能重要史料。
裴休一生奉佛,闲暇之余与僧人讲论佛理,有《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文。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论禅宗精神对文人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作者:颜碧夏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1期TEXT / 颜碧夏禅宗始于印度,受到中国儒家和老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本土化,形成了一种在烦恼的尘世得以解脱,寻得自我的思维方式。
它认为人生的自由要超越现实物质的追求和精神束缚,追求生活以外的自由。
而禅宗思想对绘画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融合,禅宗这种思想追求受到了文人知识分子的追捧,使唐宋以后的许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们在烦乱的生活中忘却自我。
而这种艺术追求在人物画上难以表现,自然的山水成为他们的首选,形成了宁静、阔然的画境追求。
明薛冈曰:“画中唯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
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
若人物禽虫虽至精妙,一览而尽”。
这说明了社会急剧的变化所带来审美趣味的变化。
文中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禅宗影响下的文人山水画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一、尚淡顺乎自然,不加矫饰谓淡。
文人撇弃色彩,喜用笔墨来表达自己淡泊的人生追求,希望与自然融于一体,逃离现实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文人将这种禅学融入画中,从而引起了一场从有色到无色,从追求精工到逸笔草草风格的水墨革命。
在唐以前的绘画多为人物画且注重色彩,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义。
它们主要以故事、人物为主体,目的是记述史事或以此作为皇室歌功颂德的手段,绘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迎合宫廷的需要,而缺乏主观的意气。
由于社会的变异,在唐以后,绘画开始努力摆脱色彩,走上了与之相反的水墨道路。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他首创了水墨山水。
唐人张彦远曰:“余曾见(王维)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虽然王维的画迹在唐代已不多见。
但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录“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
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
风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像乖矣”。
这正说明了唐代绘画从色彩向笔墨过渡的历史变革。
到了元代,这种强调笔墨的绘画方式与书法相结合,成为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强调笔墨,重视书法用笔的浓淡变化。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作者:靳莹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16期[摘要]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禅宗虽属佛教的一支,但它却是典型的中国式佛教。
禅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了诸多领域,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自然也受到它的影响。
本文论述了禅宗之顿悟思想对中国魏晋以来书法意识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书法;顿悟思想[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86-03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交融而产生的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
禅宗同中国书法的关系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同步的。
只不过早期由于受到禅宗教义“不立文字”宗旨的影响,僧人学习书法并不是十分普遍。
到了唐朝,禅宗开始在同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
伴随着书法的盛行,禅僧开始学习书法,受禅学思想影响的书法创作也受到世人的关注。
禅学思想蕴涵着的空灵、超脱、淡远、恬静、冲逸,也给学习书法之人以莫大的启迪。
中国书法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书法的性质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变化。
但在影响书法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很大。
从禅宗兴盛的唐代开始,有关书法与禅的观点,对后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以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书法理论中,如果没有“投禅入书”的活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理论将会是另一种景象。
当禅的理念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时候,正值书法艺术发展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
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高峰的晋唐书法艺术已完全成熟,以“艺术法度”的完备为标志,预示着书法开始由巅峰走向衰落。
因为艺术法度的完备,堵死了书法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可能。
为了发展,书法艺术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开拓自身。
禅宗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影响,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体验人生的新角度,使人耳目一新,便很快被接受下来,成为自身发展的理论武器。
禅宗那种参禅、悟禅以及顿悟所产生的愉悦,那种超越一切时空、因果而透见到无我的哲学思想,便变为一种审美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中国的书法艺术。
禅宗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禅宗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江娜[摘要]中国绘画并非一个自足的系统,它是在不断吸取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
禅宗中的“自性论”、“于相而离相”等主张对古代绘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令“以意为主”的艺术理论走向了成熟和完善,而且致使“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产生,从而赋予中国绘画以独特的征貌和意韵。
[关键词]禅宗;自性论;以意为主;简淡一、禅宗与“以意为主”的艺术思想佛教自从传入中原就不断地吸收儒、道思想而进行着汉化的过程,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禅宗,将佛教思想的精华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带有明显的追求精神自由的特点,成为汉化佛教的代名词。
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禅宗的修行观是建立在明心见性、识心自度、不假修习、顿悟成佛的基础之上的,否定一切外在的偶像,认为佛性就在人的心中,即所谓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虽然人在尘世中,不可能“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但只要祛除杂念俗务的遮蔽就可以让心灵处于空灵清澈的状态,达到“自心”“自性”的彻悟,慧能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行直心”:“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并且进一步提出:“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即通流,住即被缚。
”一旦达到本心的自悟,则“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论”的提出使“心”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瞬间顿悟中去发现“自心”,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禅宗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是对绘画创作者思想的影响,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
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禅宗属于宗教,中国书法是文化,也是一门艺术。
历观古今中外,宗教与文化艺术的关系颇为微妙。
一方面,宗教活动往往离不开文化艺术。
基督教堂里的壁画、敦煌壁画、摩崖刻经等等,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艺术瑰宝。
然考究其原初诞生的原因,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旨在弘扬宗教,“以翰墨为佛事”,艺术不过是宗教的婢女。
虽然也在进行着文化或艺术活动,但与那种以艺术家为主体,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造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就像在今天,碑学一系中的多数作品,都与佛事相关联,很多都是民间的写手与刻手完成的,并没有多少创作意识,它们的艺术性,也是后人重新审视予以追认的结果。
另一方面,宗教一旦和政治权力紧密结合,会对人性产生不可遏制的禁锢作用,与艺术创作所要求人的主体解放,心性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西欧的中世纪,在教会的管制下,文学艺术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随后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使人们从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使得文学和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
因此,可以这样说,在社会活动层面,宗教往往与文化艺术亲密携手,但在思想层面上,却往往貌合神离。
而禅宗却是个例外。
不但与文学艺术亲密携手,而且还向文艺的各个层面进行渗透,构成文艺思想的丰盈源头。
对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禅宗的特殊性决定的。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禅,即“禅那”的略语,中文翻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义。
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这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有一个所信仰的外在神灵及一套很严格繁复的宗教仪式,旨在以宗教仪式为桥梁,抵达对神灵的虔诚皈依之境,从而实现灵魂的救赎。
禅宗虽然属于佛教的一个宗派,却自有它的特殊性。
首先,它实现了“向内转”。
把外在的神灵崇拜,转向了自身。
我们从历代禅师的语录中可以归纳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提倡本性清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外 , 禅 宗 思 想 的 广 泛 流 行 也 起 到 了 推 波 助 澜 的作 朝 对 佛教 的 限 制 , 而 采 取 了宽 松 、 保 护 的 做 法 。北 宋 用, 对书 画艺 术 的面貌 和 审美 趣 味更 是 影 响深 刻 。米 建 国初年 宋 太 祖 建 隆 元 年 ( 9 6 0年 ) 即 停 止 了寺 院 的
[ 关键词 ]禅宗思想 ; 米芾; 书画艺术 [ 中图分类 号]J 0— 0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3 - 0 0 3 0 02 [ - 收稿 日期 ]2 0 1 2— 1 2—2 0
北宋 文化 艺 术 的全 面 繁荣 , 除 了各艺 术 门类 自身 广泛 , 使南 宗禅 成 为禅 宗 的正宗 。 发展 的 内在规 律 以及 政 府 推 行 开 明 的文 化 政 策 等 因
别传” ; … 再 到六 祖 慧 能 不识 文字 , 文盲一个 , 转 而 从 们 孜孜 以求 的 价 值 追 求 。如 何 在 两 者 之 间 既 找 到 精
生 活见 识 中 自悟 、 证悟佛理 , 觉悟“ 即心 即佛 ” 、 “ 佛 向 神 上 的平衡 点 , 又不 失行 善 济世 的人 生 理想 ?佛 教 教
禅宗 , 是 中国佛教 曾经 流 行 的八 大 宗 派 之一 。禅 加 , 对 禅法 也 深 明要 义 。他甚 至 在《 赞 僧赋 》 中表 达 了
是 梵语 “ 禅那( J h  ̄ ma ) ” 的简 称 , 玄奘将其汉译 为 “ 静 对 出家人 的赞誉 、 羡慕 : “ 夫 世 间最 贵 者 , 莫 如 舍 俗 出
界, 以实现 生命 的升 华 。禅 宗 恪守 “ 不立文字, 直 指 人 北 宋虽 被誉 为文 人 和文化 的 “ 黄金 时期 ” , 但 对 每 心, 识 心见性 , 见 性成 佛 ” 的宗 旨 , 帮助人 们 “ 安心” , 因 个 步人仕 途 的士 大夫 来说 , 如何 在变 故 和 困惑 中既 不 为只有 “ 安心” 才 能解 脱 。从 四祖道 信追 求 的“ 籍 教悟 致 人格 分裂 , 又 能穷 达 自如 , 身心 两 安 , 这 是 士 大夫 们 宗 ”、 “ 依教 明禅” 解脱 成佛 , 到五祖 弘忍 的“ 守 本 真 要 面对 的 问题 。 出将 人相 、 济世 救 民等 等 的“ 入世” 价
术实践及其独特成就的影响 , 这对繁荣我国当代文化 力刊刻宋版《 大藏经》 , 堪称佛教发展史上 的盛举 , 之 艺术 事 业具 有重 要 的启 发 意义 。 后北 宋各 帝对 佛教 的政 策 大体 未 变 , 使佛 教 保 持 着 一
一
、
禅 宗在北 宋 时期 的传播 及其 影 响
定 的盛况 , 特别 是宋 仁 宗对 禅宗 高僧 既敬 重 又 礼 遇 有
芾是 北宋 时期 在 书 、 画领域 均 有开 流 创 派之 举 的 一代 废 毁 , 度 童行 ( 习佛 法学 童 ) 八千人, 后 又 派 遣 沙 门 行
宗师, 本 文 以米 芾 为 例 , 探 究 禅 宗 思 想 对 米芾 书 画艺 勤等 百多 人 赴 印 度 求 法 。开 宝 四年 ( 9 7 1年 ) 组 织 人
性 中作 , 莫 向身外求” 、 “ 平等众生佛 , 我心 自有佛 的 “ 仁 佛是真佛 , 己若无佛心 , 向何处求佛。 ” ( 《 六祖坛经》 ) 爱之道” 无 疑是 殊途 同 归 的 。 因此 , 北 宋 时 士 大 夫 参 慧能虽无学识 , 但以其非凡的见识 、 悟性和胆识 , 摈弃 禅既成为儒佛互融的文化时尚, 也成为他们安身立命 了经教 、 权威等束缚 , 将对禅法 的阐释引向生活 , “ 直 和提 升荣 辱不 惊人 格境 界 的精神 寄 托 。 指人心” , “ 我心 自 有佛 , 自佛是真佛” , 使禅理不再神
第2 9卷 第 3期
Vo 1 . 2 9
No . 3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RNA L OF L AN Z HO U I N S T I T UT E 0F ED UC AT 1 0 N
2 0 1 3年 3月
Ma r .2 01 3
试 论 禅宗 思 想对 米 芾 书 画 艺 术 独 特 成 就 的影 响
虑” , 即“ 静中思虑” 之意 , 也称为禅定 。禅宗在唐宋 时 家 。 ” 又 在偈语 中说 “ 朕若 得 如 此 , 千足与万足。 ” L 2 皇 期与我 国本 土的老庄 、 孔孟哲学思想融为一体 , 成为 佑元 年 ( 1 0 4 9年 ) 他 还 专 门 为禅 宗 在 开封 设 立 寺 院 弘 本 土化 的佛 教 , 被 广 泛接 受 , 影 响 巨大 。佛 教 向善 , 从 扬 佛法— — 皇室 的推 崇和 重视 , 使 禅 宗成 为宋 代 最 为 意 旨上启发世人从现世苦恼 中解脱出来 , 进入清净世 流 行 的佛 教 宗派 。
李觉辉
( 湖北 文理学 院 美术学 院,湖北 襄阳 4 41 0 5 3 )
[ 摘
要 ]在 中国历来有“ 禅 宗兴, 书画 昌, 禅宗萎缩而书画冷落” 之说 。北 宋是我 国文化 艺术的全 面繁 荣 时期 , 本 文以
米芾为例 , 探 讨禅宗思想对米芾 书画艺术 实践及其独特 成就的影响 , 以揭 示其背后的禅宗文化动 因。
心” 、 “ 自识本 心是 佛 , 自然 而有 , 不从 外来 , 守我 本 心 , 值一旦沦落 , 难 免 使 士 人 陷入 落差 巨大 的 价 值 困 惑 ; 则 到彼 岸 ” , 强调 以“ 本心” 取代 经 教 而 觉 悟 , 即“ 教 外 而 如果 因此 遁入 避世 无 为 的“ 出世 ” 境地 , 则 有 违士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