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哲学思想,它与人生救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思想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而人生救赎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修行,使人从痛苦和困境中解脱出来,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禅宗思想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登上更高的境界,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救赎。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
这篇赋以描绘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和“无欲无求”的理念。
苏轼以此来表达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内心解脱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实现人生的救赎。
禅宗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并不局限于诗歌和赋,还可以在小说和戏剧中找到。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李逵的英雄人物。
李逵本是一个凶恶的土匪,但在与梁山好汉结伴之后,他开始接触到禅宗思想,并逐渐转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他通过禅宗的启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和罪恶,并努力修行以寻求内心的救赎。
通过这一角色的塑造,施耐庵试图告诉读者,无论一个人曾经犯下多少错误,只要他有悔改的勇气和决心,就有可能找到人生的出路和救赎。
戏剧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的主题。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窦娥因冤屈而死后,灵魂得以超度的情节。
在剧中,窦娥通过禅宗的修行,最终得到了真相的启示和内心的解脱。
通过窦娥的遭遇和她的修行历程,关汉卿试图告诉观众,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才能找到真正的救赎和解脱。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与人生救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禅宗思想强调超越世俗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而人生救赎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修行,使人从痛苦和困境中解脱出来,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

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黄庭坚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随著禅宗的兴起发展,投身其中以获取新的灵感,藉由禅宗的生动灵活的参悟过程,可以体验探究心性当中的引人入胜之处,感受其中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活泼趣味,增添黄庭坚诗歌作品内容意境的深度。
摘要:黄庭坚被尊为江西诗派宗主,并且倾心于参究禅学,禅与诗两者之间存有若干相似的性质,因而产生对话的焦点,就宋诗与禅宗的发展关系而言,黄庭坚相当具有指标的意义。
关于黄庭坚习禅的背景因素如下:1.诗歌与禅宗的交流关系,分析其诗风受禅宗的影响。
2.黄庭坚参禅修道的时代风气,寻求心灵的慰藉,能契合其心理需求。
3.黄庭坚的参禅修道的理念,分析其学佛体现的精神。
4.黄庭坚与禅宗僧侣的交游纪录,由禅宗语录以考察其交往的对象,并藉诗歌反映其禅学修养。
此外,黄庭坚禅诗作品的类型如下:1.禅理诗:省思缘起无我,著重内省功夫,追求空灵妙悟。
2.禅典诗:诗歌中直引禅语者,具有可观的比重。
3.禅?诗:吟咏说法道场、佛塔等,将禅师事迹宏扬于世。
4.禅趣诗:运用意象概念,留予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以参话头的手法验证诗歌多义性的特质。
另外,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论的影响如下: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之眼”、“参活句”等诗论主张,以禅宗生动的思维带来鲜活的启发,为重意尚理的宋诗注入活泼的生气,丰富诗学的理论体系,带动江西诗派后学参禅修道的风气,具有典范的意义。
黄庭坚能将诗歌与禅理运用自如,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具备深刻的禅学修养与生命实践,方能领悟禅学的旨趣,创作出具有深度内涵的作品。
透过诗歌作品的研究,可以见证禅学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禅诗、以禅入诗、以禅喻诗、文字禅、生命实践一、前言自佛教传入中国,诗歌与佛教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从魏晋南北朝的玄言诗、山水诗,逐渐融入佛教的色彩,唐代佛教的发展尤为兴盛,融合禅诗色彩的作品为数相当可观,酝酿出诗禅交融的现象。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

从 “ 心 见 性 ” “ 性 成 佛” 识 、见 的禅 宗 真 义 和 诗 歌 的 禅 宗 意 象 中得 到 释 解 。
关 键 词 : 维 ; 宗 思 想 ; 宗 意 象 王 禅 禅
中图 分 类 号 :2 7 2 I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0 2 2 0 ) 3 0 6 5 10 2 X(0 6 0 —0 6 —0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期 总 第 1 2期 9
齐 鲁 学 刊
QI J R A L U OU N L
NO. 3
Ge r lN 0 92 ne a .1
论 王 维 的禅 宗 思 想 及 其 诗 歌 的禅 宗 意 象
孙 金 荣
( 东农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 东 泰 安 2 1 1 ) 山 山 70 8
王 维 的思想 行 为 具 有 某 种 复杂 而 微 妙 的 矛 盾 关 系 ,
下令 在 两 京 各 州 , 玄 元 皇 帝 庙 。开 元 二 十 五 年 建
( 3 ) 视 道 士 为 宗 室 。开 元 二 十 九 年 ( 4 ) 《 77 , 7 1 , 老 子 》《 、 庄子 》 《 子 》 《 子 》 明经 例 考试 。在社 会 、列 、文 准
看, 道家 哲学 思想 对王 维有 一定 影 响 , 种影 响 的外 这
的 , 其 诗作 中可 以明晰地 看 出 , 从 他对 儒 家 、 家 、 道 道 教 、 教 思想 都 有 接 触 和 了解 。前 期 受 儒 家 思 想 影 佛 响较 深 ; 家哲 学 的影 响贯 穿始 终 , 其 清心 养 性 的 道 是 重 要凭 藉 ; 为宗 教 意 义上 的道 教 , 维 并 不 相 信 ; 作 王 佛 教之 对于 王维 与 道家 哲学 之对 于 王维 的作用 并 无 多 大 区别 , 主要 作 用 都 在 心 性 修 养 上 , 其 前 期 好 故 佛 , 不媚佛 、 迷 信 佛 。在 王 维 人 生 的后 期 , 宗 但 不 禅 哲学 在更 高 的文 化 层 面上 , 其思 想 与 诗作 产生 了 对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逐渐深入人心并发展繁荣。
尤其在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影响力。
盛唐诗词作为当时文学的代表,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进行详细探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以及盛唐时期佛教的繁荣情况(第2节)。
接着,我们将从思想层面探讨盛唐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佛教思想(第2节)。
然后,在第3节中,我们将介绍几位盛唐时期的重要佛教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在第4节中,我们将讨论佛教对盛唐诗词艺术上的影响和意义,包括语言表达、主题情感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借鉴。
最后,在结论部分(第5节),我们将总结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重要性,并展望佛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深入挖掘佛教思想在盛唐时期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通过对盛唐时期佛教与诗词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盛唐文学及其背后承载的宗教、哲学等多重意蕴。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佛教与文学之间关联提供参考和启示。
2.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发展壮大。
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支持。
2.2 盛唐时期的佛教繁荣盛唐时期(7世纪-9世纪)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当时,许多寺庙和僧院建立起来,并且成为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中心。
佛教的繁荣也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盛唐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3 佛教思想在盛唐诗词中的体现盛唐诗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主题和意象。
首先,他们借鉴了佛经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念,在诗词中呈现出对人世间悲喜离合、生老病死等命运的思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导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众多文学典范涌现出来。
在佛教的影响下,唐代文学更加博大精深,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佛教艺术和佛教故事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1. 佛教哲学与唐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中,佛教哲学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唐诗中的禅意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宗派,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唐代的一些伟大诗人,如王之涣、李绅、王之涣等,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宗的禅意与思绪,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灵魂的追求。
比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境界,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所体验到的宁静和超脱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的《悼亡诗二十三首之二十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他以禅宗的世界观诠释作者亲丧之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1.2 禅宗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也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经装饰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谣》中,以庐山为题材描绘了宏伟壮丽的佛寺景观:非昔日之山,不属于我。
庐山秀出世,文章亦美哉!岂许工程师,终日为僧矣?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唐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
2. 佛教故事与唐代文学佛教故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代文人在创作中经常借鉴佛教故事中的情节和意象,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典范。
2.1 《伐檀伐径》与佛教思想佛教故事《伐檀伐径》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展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信为了供养佛陀而开坦途的故事。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伐檀伐径》以这个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善行和布施的赞美。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终生信奉佛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本文主要谈谈佛教的禅宗思想,进而论述王维信奉佛教禅宗的原因,以及佛教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标签:佛教禅宗;王维;诗歌一、佛教的禅宗思想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在不间断的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彼此渗透,并最终二者相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隋唐时代佛学在中国快速生长,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隋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唐朝的统治者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权,以防止农民战争的再起。
同时在思想领域为了缓和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方法,使他们各自发挥自己对社会有用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并不相信佛教,可他却认为佛教对“治国”有利,并加以扶持。
除唐太宗之外,武则天女皇也利用佛教来为她当皇帝制造舆论,如此等等,这样在李唐王朝的倡导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一大批僧侣贵族,在朝廷的支持下,佛教在社会上更加广泛的流行起来。
在此时期,陆续创立了好几个宗派,有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几个宗派。
中国僧人慧能创造性地建立了禅宗,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具有开辟性的改革和意义的,印度的佛教与此大有差别,印度的佛教没有禅宗,只有禅学。
禅,梵语为禅那,含义是静思打坐,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修行方法。
佛教也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方法。
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坐下静虑,使心中无任何杂念,最终达到一种绝对虚静的境界。
禅宗在唐代时期创立,并体现为南北宗。
神秀提倡北宗,主张“渐悟成佛”,他奉行的是印度的禅学,即不断地修炼,甚至是几个世代的修行。
慧能的南宗与此大不相同,它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要求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追求念经拜佛,不要求非要有文字,甚至是也不主张坐禅,他强调通过精神的领悟掌握佛教义理,倡导“顿悟”成佛说,“一切皆空”和“佛在心中”的教義。
论王绩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夕卜,从工绩描%孤独以及酒的访歌当中,可 以 窥 见 禅 宗 思 想 中 的 超 越 与 由 ;禅 宗 ;隐逸
中图分类号: 】207.22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0. 3969/j.issn. 167:M 646. 2021. 04. 015
Study of Zen in Wang J i5s Poems
严羽在《沧 浪 诗 话 》中 谈 到 :“大 抵 禅 道 唯 在 妙 悟 ,诗 道 亦 在 妙 悟 。”[7]12禅 道 与 诗 道 亦 是 相 通 的 , 它们二者要达到至高之境,唯“悟 ”字 而 已 。禅宗讲 求开 悟 ,禅 宗 高 僧 青 原 行 思 曾 提 出 参 禅 的 = 重境 界 :参禅之初,看山 是 山 ,看水是水;禅 有 悟 时 ,看 山不是山,看 水 不 是 水 ;禅 中 彻 悟 ,看 山 仍 是 山 , 看水仍是水。王绩的《咏怀》可窥见青原行思第= 重 的“彻悟”境 界 :
王 绩 对 大 A 然的这种虔诚乂狂热的态度,近乎 于 一 种 宗 教 情 感 ,故 而 他 笔 T 的 0 然 景 色 山 灵 水 秀 ,幽 远 绵 长 ,意 蕴 无 穷 。朱 光 潜 就 指 出 :“诗虽不 是 讨 论 哲 学 和 宣 传 宗 教 的 工 具 ,但 是 它 的 后 面 如 果 没有哲 学 和 宗 教 ,就 不 易 达 到 深 广 的 境 界 。”1w 禅
古代诗词中的禅宗意蕴

古代诗词中的禅宗意蕴简介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
其中,不少作品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意蕴,这些作品以简单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了禅修境界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典型作品,并分析其内涵。
无为而治 - 达摩神儿《青玉案·元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达摩神儿是一位以自然主义风格闻名的文人。
他在《青玉案·元夕》一诗中运用了禅宗观念,唤起人们对"无为而治"这一理念的思考。
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冬至景象,他表达了一种心灵与自然共鸣、顺其自然、不强求,以致和谐与平静。
寓言性问答 - 白居易《问刘十九》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在他的代表作《问刘十九》中运用了禅宗的问答形式,通过寓言性问题来揭示生活中的真理。
这种问话形式反映了禅宗思维中对于人们自我觉知和智慧开悟的强调。
超越言语 - 杨万里《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杨万里是明清时期一位重要的文人,他将禅宗思想融入了他的诗作中。
在《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一诗中,杨万里以简约而凝练的笔墨表达了超越言语、直面自然以及觉醒心灵的境界。
静心寂念 - 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一诗中运用了禅修心理,通过描绘登高远眺时内心静谧意境来点化读者应当修炼内心和平、抛却纷扰的能力。
总结古代中国文学中充满了禅宗思想的影子。
通过"无为而治"、寓言性问答、超越言语以及静心寂念等表达方式,文人们试图引导读者超越对外在世界的依赖,进入内心深处的清明境地。
这些诗词作品体现了禅宗意蕴,提醒人们要反思生活、探索自我,并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以上是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禅宗意蕴的文档内容编写,介绍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在作品中运用禅宗思想的例子。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中国诗词艺术,并从中汲取禅修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
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志趣和知识积累,决定将禅诗作为研究方向。
经由勤奋刻苦的写作,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对禅宗思想渊源、哲学象征、诗歌境界等作了专门的研究。
2000年6月,言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佛学、诗学的研究工作。
进站后,他对《禅诗研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禅学三书,这就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
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
现有的禅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人创作的有禅意的诗歌,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系方面,而对禅宗诗歌本身则较少涉及。
吴言生以禅宗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思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从而弥补了较少从禅宗思想渊源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哲学象征角度研究禅诗、较少从禅宗诗歌本身研究禅诗的不足。
《禅宗诗歌境界》所探讨的禅宗诗歌,是指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
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因此作者的着眼点也放在这里。
作者指出,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目”,是禅宗诗歌境界的起点。
该书首先探讨了“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分析了青原惟信禅师“见山三阶段”的禅语所表达的禅宗审美感悟机制,在此基础上对五家七宗禅诗进行了具体分析,对禅宗诗歌审美境界进行了总结。
书后所附的《近百年禅诗研究论文要目》,反映了近百年来禅诗研究的轮廓,为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道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禅宗哲学是诗化哲学,往往借助诗歌的手法,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不可说”的本心。
《禅宗哲学象征》选取公案与颂古的合璧《碧岩录》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了大量的禅宗语言,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阐释公案、颂古等对禅宗哲学的象征。
该书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切入,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为禅宗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这些经典有《楞伽经》、《起信论》、《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等。
该书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对禅宗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禅学三书的内容虽各有所重,但却紧密联系,因为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向来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禅宗的思想渊源》对禅宗诗歌予以特别关注,力求说明大乘佛典是怎样经由禅宗的创造性继承,转化为灵动通脱的禅学感悟;《禅宗哲学象征》对受大乘经典影响的象征意象的溯源、对雪窦颂古百则的条分缕析,体现了作者在品评禅韵时,对佛教思想、诗情的充分关注;《禅宗诗歌境界》是建立在对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同样体现着佛教思想、禅韵、诗情圆融一体的特征。
三书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涵容互摄的阐释系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和严谨的学风。
我以为,禅学三书还有以下一些较为显著的特色:一、理性分析与悟性透入并重,文学与哲学圆融禅学三书作者在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方法,来观照和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较好地适应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作者主张“以檐前雨滴的檐前雨滴在听檐前雨滴”,而“此时所听到的檐前雨滴声就是自己,会有好像变成雨滴的感觉。
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来,还是雨水滴落下来”,这种物我一如的直觉体验,来研究禅宗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作者又强调,必须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度的距离,以求得价值的中立与结论的客观。
因此,作者在尽量吻合、尊重禅宗话语的前提下,借助于中西方哲学、美学、科学话语来阐释禅宗思想、哲学、诗歌。
如借助庄子的“混沌”、现象学的“本源性状态”作为“本来面目”的参照,借助现代天体物理学、相对论作为禅宗时空圆融境的参照,借助审美距离说作为禅宗现量境的参照,反映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和视野的开阔。
这种理性与悟性并重,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方法,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研究,无疑是比较切合研究对象的双刃剑。
由于禅学三书“理性”与“悟性”并重,形成了将文学与哲学打通、诗情与禅韵圆融的特色。
中国禅宗往往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其人生感悟、精神境界,因此有人说,透过文学而表达佛法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禅。
在文学与艺术的意境中领悟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禅宗追求的智慧精髓。
作者以较强的哲学领悟力与较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的结合,努力使禅宗研究在文学与哲学之间达到沟通与融合,这是值得称道的方向。
二、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作者重视对禅宗思想、哲学、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思路,在禅学三书中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重视对禅宗诗歌主要文本的研究,分析和解读了大量禅宗诗歌。
此外,作者还重视对禅宗思想、禅宗哲学的主要文本的研究。
其一,重视对禅宗思想的主要文本的研究。
禅宗对大乘佛教精华广为汲取,于上堂说法、机锋应对之际,时时揭举大乘经典的话头。
考察禅僧著述,可以发现,《楞伽师资记》、《坛经》、《顿悟入道要门论》、《禅源诸诠集都序》、《万善同归集》、《注心赋》等很多著作都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
延寿编集《宗镜录》100卷,更是禅宗史上融汇禅教的鸿篇巨制。
该书征引了大乘经典120种,“诸祖语录”120种,“贤圣文集”60种,使之相互映衬。
要准确地理解禅宗思想,离不开唯识、如来藏、般若和华严诸经典。
作者重视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文本,即大乘佛教经典文本,以及它在禅宗语境中的运用,从而有助于理清禅宗思想渊源问题。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儒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思想是以道家文化为背景创立的,该书则以翔实的资料,揭示了禅宗思想受大乘佛教经典影响的事实。
这对繁荣禅宗的全面研究,促进学术争鸣,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重视对禅宗哲学象征的主要文本的研究。
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用的是“减法”,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以彻见真如本心。
然而,当作者“漫步禅林,透越银山铁壁般的公案,欣赏新奇瑰美的意象,涵咏睿智灵动的禅诗,却惊奇地发现,构成禅宗哲学内涵的公案、颂古、意象,在电光石火中闪烁着理性深沉,在睿智险峭中流宕着通脱圆润,体现了哲思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审美最高境界”。
根据对禅宗哲学象征重要文本的分析,作者认为,无意于“建构”的禅宗,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象征,实实在在地“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禅宗在表达“不可说”的本心时,采取的不是定势语言,而是诗意的象征,由此形成禅宗表征本心的特殊的“能指”。
从破译诗学意象入手来阐释禅宗哲学象征内蕴,也是研究禅宗哲学的一种方法。
三、尝试建立较为完整的阐释体系禅学三书中,对研究对象的融入式体证,与适应研究对象的阐释体系是并行不悖的。
对“本心”、“本来面目”的追寻,是禅宗的终极关怀,也是禅学三书一以贯之的主线。
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对禅宗思想的理解,认为禅宗思想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
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著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著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
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
其中,关于境界论,作者又认为有四个主要类型:一切现成的现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