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农村民居典型夯土墙营造技术解析及改进

合集下载

农村夯土类住宅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农村夯土类住宅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农村夯土类住宅抗震性能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1 引言夯土类住宅是指以杵等工具将土逐层夯实的方法建造起来的建筑,是夯土墙体承重建筑和夯土墙体-木构架混合承重类建筑的总称。

作为生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夯土类住宅以其低成本、易加工、良好的保温性和耐久性、优异的可再生性等独特优势,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

受历史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此类建筑几乎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在结构和构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房屋抗震性能与城市房屋相差悬殊,地震中受震害较严重。

夯土房屋多为单层建筑,对于此类房屋,通常的做法是把房屋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此种模型虽能求出结构整体的地震响应,但是不能反映纵横墙连接处、檩墙连接处以及墙体和木构架间的受力状况。

而历次震害表明,这些部位在地震中受震害较重。

因此,对该类建筑进行抗震分析,既有其迫切性,又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农村地区现存的夯土类住宅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通过静力分析和地震反应谱分析,探讨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找出了结构的薄弱部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为此类建筑抗震性能的改善提供参考。

2 夯土类住宅的常见结构类型及传统构造做法传统夯土类住宅根据其受力特点可分为两种:①夯土墙承重房屋; ②夯土墙体-木构架混合承重房屋( 以下简称混合承重) 。

2.1 夯土墙体承重房屋的常见结构构造夯土墙体承重房屋( 图1 ~图2) 通常把檩条直接放置在夯土墙上,檩上沿垂直方向布椽,椽子上铺木板或者木条编织物,并在此上面铺草泥座瓦形成屋盖,整个屋盖结构重量由夯土墙体承担。

整个结图1 夯土墙体承重房屋平面图Fig. 1 Plane of rammed earth wall load-bearing houses图3 夯土墙体-木构架混合承重房屋平面图Fig. 3 Rammed earth walls and wooden framesload-bearing house图2 夯土墙体承重房屋1 - 1 剖面图Fig.2 Section 1 -1 of rammed earth wallload-bearing houses图4 夯土墙体-木构架混合承重房屋1 - 1 剖面图Fig. 4 Section 1-1 of rammed earth walls and woodenframes load-bearing houses构荷载传递路径为: 瓦屋面及其附属荷载→ 椽子→ 檩条→ 墙体→ 墙体基础。

汉中市农村民房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汉中市农村民房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2 . 011

破坏 。
22 砖 混 结 构 .
后 重建 和今后 的工程抗 震设 防研究 提 供参考
2 震 害 分 析 21 砖 木 结 构 和 土 坯 房 结 构 { . 1 1
由于 木 材 可 以就 地 取 材 .这 种 结构 的造 价 非 常 低 。 村 镇 的 民房 中多采 用 . 大 多数 为 2 在 且 0世 纪 6 ~ 0 8 0年 代建造 的老 旧房屋 . 木结 构 主要 是 以砖砌 体 承 砖 重、 土坯 房 结 构 以土 坯墙 直接 承 重 . 架 采 用 木 瓦 屋 屋
1 前 言
不 足 . 靠 纵 横墙 体 的 咬搓相 接 不 能抵 抗 强烈 的地震 仅 作 用 . 且 山墙 的一 侧 无 约 束 . 加 给 山墙 的 地震 力 而 施
汶 川特 大 地震 . 汉 中市 区农 村 房 屋 造成 了大 面 对 积损 坏 , 尤其 是宁 强 、 略阳等 县 山区 民房严重 损坏 。在 汶 川地 震 三周 年 即将 到来 之 际 . 集 和整 理 了汉 中市 收 区一些 房 屋建 筑 在 “ .2 震 后 的灾 情资 料 . 析 和 总 5 1” 分
构 及砖 混 结构 房屋 的震 害现 象及 破 坏 原 因 , 分析 了汉 中市农 村 建筑 震 害 的宏观 规 律及 主 要 特征 . 目前
农 村 灾后 重 建仍 有一 部 分房屋 建 筑缺 乏抗 震设 计 与抗 震构 造措 施 . 出该地 区必 须重视 农村 房屋 结 构 指
抗 震 设 计 的 重 要 性
K e o d :W e c u n e r q a e h u i g a d b i i g e rh u k a g n l s n e i n yW r s n h a a t u k , o s n u l n , a t q a e d ma e a ay i a d d sg h n d s

论如何提高传统夯土墙稳定性以及加固措施

论如何提高传统夯土墙稳定性以及加固措施

论如何提高传统夯土墙稳定性以及加固措施摘要:土制建筑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早使用一种建筑材料,然而经过上千年的人类智慧的积累和不同地区的特色,保留下来了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

然而由于土制的建筑经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淋,个别地区又伴随着地震的发生,这种建筑的寿命会严重缩短,所以提高传统夯土墙的稳定性及其加固措施便显得非常的重要。

本文讨论的便是提高传统夯土墙的防水性能和抗震加固方法。

关键词:夯土墙;稳定性;加固前言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土的使用最早可以达到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正是因为人类对土的使用,使得人类住处不需要再到处去寻找山洞或者搭建脆弱的木屋,人类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也应运而生。

即便在建筑业发达的今天,世界上依旧有大约30%的人口居住在土制的建筑中。

我国使用土制建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今我国使用土制建筑的人口大约有1亿左右。

在土木行业发达的今天,人有很多人选择去居住土制建筑的原因是土制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不论是北方寒冷的地方、赤道附近炎热的地方或者冬冷夏热的地方,还是湿度大或者干旱的地方,土制建筑都可以完好的站立在那里。

但是土制建筑业有其明显的缺点,例如剥落、裂纹、开裂、掏蚀凹进、坍塌、蓬松剥落。

这些缺点的整治方法即传统夯土墙的维修、抗震加固等一直是工程结构人员所面临的难题。

本篇文章讨论的便是如何提高传统夯土墙稳定性以及加固措施。

一、“人工快速钙化”加固保护技术南方在传统夯土墙加固保护这一方面主要是以夯土墙的耐水性为中心,其次以“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为加固的夯土墙的基本规范。

在当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后,根据考察所得到的结果数据可知夯土墙暴露在大自然的条件下,其表面会经过化学反应形成“钙化”。

“钙化”这种情况在所有的夯土墙上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但是可能由于夯土的材料、种类、特性等原因,或者是与夯土墙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建造时间、使用维护等自然原因有关,夯土墙的“钙化”程度差距很大。

汉中农村夯土民居存在的价值

汉中农村夯土民居存在的价值

制而成 ; 最后 , 采用干湿适合 的泥浆 加适 量的麦衣发酵后抹平墙 面 。从汉 中当地夯 土民居构筑 特点可 以看 出 , 这~建筑形 式充 分利用当地资源 , 与周围环境 相融合 , 能够 真正做 到绿 色化和本 土化 , 能适应 当地的生产 和生活需求 , 次 , 筑方法沉淀 了无 其 构 数能工巧匠的智慧 , 结构上有很多合理性 , 汉中夯土民居具备 故 传承的可 能性 。
四 、 土 民 居 发 展 的 几点 思考 夯 1 土建筑诸如就地取 材 , 价 低廉 , 暖夏凉 , . 夯 造 冬 自然 调 节 ,
互 掩映, 将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 , 安静地 、 亲和地与 自然相拥 , 融
于 大 自然 , 成 和 谐 的 视 觉 效 果 。 形
适 应环境 , 节约 能源等优点 , 是其 他建筑不 能相 比的 。但是 , 笔
影 响建筑 的强度和耐 久性 等 。传统 的生 土材 料 由于不耐 水 、 强 度低 、 体积稳定性差等缺点 限制了其应 用。因此 , 如何对 生土材 料 改性 , 增强其 强度 和耐久性 , 又不失其生态 性 , 成为生土 材 就
料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夯土建筑的构筑材料是最理想的保持 自然生态系统 中物质 流与能量流平衡的材料 , 而且取材方便 , 省去大量 的交通运输费 用 。建房所需大量生土 , 直接采取场地周 围表层 土以下土壤 ; 用
筑 应 该 被 淘 汰 。 夯 土 建 筑 这 一 古 老 的结 构 形 式 , 含 着 人 与 A 蕴
场地一般选在地势较平坦处 , 基础 多采用 毛石 干砌 而成 ; 墙 体夯筑时 , 利用 当地黏性大 、 实性 强的黏土 , 夯 采用 当地模具 , 通 过采土 、 倒土 、 夯实等 工序 夯筑 而成 , 每版之 间上 下错缝 , 且夯 并 筑几版墙后 放一圈压墙筋 , 条压破 的大拇指粗直竹条组成 , 由2

传统夯土民居的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的改造实践

传统夯土民居的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的改造实践

传统夯土民居的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的改造实践传统夯土民居的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的改造实践引言:传统夯土民居作为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夯土民居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化和崩塌问题,亟需进行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的改造。

本文以陕西省柞水县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的改造实践为案例,探讨了传统夯土民居改造的方法与效果,并总结了改造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

一、背景介绍:凤凰古镇位于陕西省柞水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新春街300号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夯土民居,建于明朝。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和功能陈旧,该建筑面临着严重的老化、墙体渗漏、结构松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居乐业。

因此,对该建筑进行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的改造成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关注的问题。

二、改造目标:1. 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保留传统夯土民居的风貌和历史特色,同时赋予其新的住宅功能,提升居住舒适度。

2. 改善建筑结构:对老化、松动的墙体进行修复,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提升建筑节能性能:通过增加保温材料、改善屋顶和墙体的隔热性能,降低能耗并改善室内热舒适度。

4. 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优化室内布局,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能源浪费。

三、改造过程:1. 墙体修复:通过专业团队对老化、松动的墙体进行拆除、清洗与砌筑,修复结构缺陷,确保墙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建筑功能优化:重新规划室内布局,增加卫生间等现代化设施,使空间更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3. 节能改造:在墙体内部加入保温材料,提升墙体的隔热性能,减少冷、热桥效应;对屋顶进行改造,增加保温层和通风设施,提高绝热性能。

4. 自然通风与采光:优化窗户位置和大小,增加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使用频率。

四、改造效果:经过改造,凤凰古镇新春街300号建筑焕然一新,实现了空间再生与性能提升的目标。

夯土墙墙体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

夯土墙墙体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

夯土墙墙体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既有夯土墙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表明此类结构形式自身抗震性能较差;采用一定的加固措施后,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达到加固目的,可为类似工程作指导。

标签:夯土墙;加固;抗震;稳定性1 引言通过对我国村镇地区生土结构房屋的调查可以发现,生土结构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及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墙体开裂、雨水侵蚀等病害,为了保护村镇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对既有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探讨行之有效的维修及抗震加固措施,乃是摆在工程结构人员面前非常紧迫的课题。

2 既有生土墙承重房屋墙体稳定性分析2.1 工程概况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为明代城址。

经现场实地勘察,发现古城房屋土坯墙体主要存在一下问题:①墙体裂缝主要位于主檩条下,裂缝长度约为1.5m,宽度为5mm左右。

②墙体的空鼓房屋外墙1.5m高度范围内泛碱脱落,掏蚀适度多为10c。

③地面以上30cm为碎石砌筑,砂浆局部缺失等。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根据常见夯土类建筑的构造特点,本文在分析中做了如下假定:夯土墙体、木质梁、木质柱为连续均匀介质,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墙体和檩条连接位置、房间底部和基础之间不存在相对位移,对于混合承重结构的边柱和墙体接触部位放松竖向约束,采用半刚性连接模拟榫卯连接。

荷载取值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

结构整体三维模型见图1,夯土墙房屋长11.28m,宽8.60m 高5.37m,结构关键部位编号见图2、图3,单元网格类型为8节点六面体线性减缩积分实体单元(C3D8R)。

具体计算参数见表1。

2.3 加固前夯土墙墙体稳定性分析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夯土房屋建立整体模型,分别考虑纵、横方向地震作用,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来对结构进行分析。

其中结构抗震计算按VI度考虑。

计算参数为:水平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max=0.04;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0.40s;结构阻尼比取0.05。

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

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

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一、本文概述《传统夯土民居生态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研究》一文旨在探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材料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在现代生态环境下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文章首先对传统夯土民居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和建筑特点进行概述,明确其在全球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从材料组成、性能表现、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深入分析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材料体系的特点,指出其存在的耐久性差、强度不足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材料体系的优化方法。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改善夯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保持其环保、低碳的优势。

文章还将关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生态砖、生态混凝土等,以期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材料体系中实现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传统夯土民居的建筑材料体系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

也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实现传统与现代、环保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二、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材料体系分析传统夯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体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态智慧。

本章节将深入探讨传统夯土民居的建筑材料体系,以期为后续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夯土,作为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具有就地取材、价格低廉、施工简便等显著优势。

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良好的隔热性能、一定的抗震性能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得夯土民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

然而,夯土材料也存在强度低、耐久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范围。

除了夯土材料外,传统夯土民居还使用了多种辅助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

这些材料在民居的梁、柱、门窗等部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民居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功能。

同时,这些辅助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研究——以汉中洋县谢村民居为例

汉中传统民居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研究——以汉中洋县谢村民居为例

型制 、空 间形 态以及 结构技术和装饰 艺术,பைடு நூலகம்示了汉 中洋
县聚落形态及传 统民居建筑 的特征 ,强化以及明确 了传统
屋上设木板顶棚 ,俨然城 二层楼 房。双层防护可去
严寒 ,成为冬季家庭户 内活动的核心场所。
民居建筑 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 究的领域,为具有地域
性 的传统民居建筑提供 了研究的方法和参考。

院子房屋 由正房 、厢房和 过门房组成。正堂是宅院
的轴 心,一般 比较 宽大 ,两侧和 后部 一般为卧室 ,
院内东西厢房,小巧玲珑 ,对称 照应 ,院子布局严 谨、布置精雅、古色古香 。从总体上讲 ,刘 氏民居 主要有三个特点 ,即结构 上的实用性 、外观上的相 朴素性、雕饰上的艺术性 。 3 . 建筑空 间:伦理秩序和实用便利 的统一
顶及檐 口位置 ,以及 马头墙处施 以当地传统 ,远观 简约大方 ,略显 荆楚遗 风。巴蜀文化对当地 的乡 土 建筑 具有极 强影 响,从远处眺望 ,木骨 、青 瓦构 成 的清 新色调,木 材、泥墙、石头极具地域性 风格 的 质感 ,使建筑更加厚重 。雕饰典雅 ,富有风 采。刘
氏民 居 的 建 筑 装 饰 同大 多 数 陕南 民居 一样 , 各 种 雕
墙房屋、石 头房等 , 不仅节约成本 ,而且顺应 自然,
利于建筑 自身的新 陈代谢 。
三 、 建 筑风 格
些院落只有正堂歇深檐 ,是 室 内面 积更大一些 。
题。传统村落是近年来被 普遍 关注的社会问题 。冯
骥才 先生一直在为 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古村落的 保护奔走呼号 ,并倡 导建 立了 “ 中国传统村落 ”名 录。 他指出,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最濒危 的三个方面 :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人;古村落 ” “ 古村落 是物质文化和 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我 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基本 上在乡村,乡村具有文化 的多样 性在,民族之根深深地深入在农村 ” 。可见 ,传统 民 居与非物质 文化遗 产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我们可 以认为 ,传 统民居是物质文化生存 的基石 ,是物质 文 化 承 载着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在 全 面 研 究非 物 质 文 化遗产保护 的今 天, 又开启 了传统 民居保护的大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倒入土料 Vlg.7 Adding soil materials
图8夯买中 Fig.8 The tamping (2)获得最佳夯实度。从营造方法可知每一板墙夯打时 土料直接填满,这样夯实不一定均匀,为了获得最佳的强度, 建议分层上土,分层夯打。 (3)满足局部受压。汉中夯土民居建筑屋盖多采用檩条 承重,悬山搁檩,檩下无任何加强措施,往往使檩条墙体局部 承压能力不足,在使用阶段就产生竖向裂缝,对房屋抗震性 能不利。建议檩条下设置木垫块或垫梁,檩条在木垫块或垫 梁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370 111111。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鲥.Sei.2010,38(8):4327—4329。4383
责任编辑朱森责任校对卢瑶
汉中农村民居典型夯土墙营造技术解析及改进
张波,王赘 (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夯土墙技术是传统的乡土建筑流传下来的建造方法之一,它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和生态环保的特点,当代生土建筑被大量的工
该研究从选址、准备材料、基础的砌筑和夯筑土墙介绍 了汉中民居典型夯土房屋的营造方法,针对房屋建造中的不
(下转第4383页)
38卷8期
李娟等基于粗糙集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4383
施。③生长周期管理决策对板栗在各个生长期的生长状态 治理。
进行评价,给出应对措施。④系统管理模块用于用户查看相 3.3.3生长周期管理。以成长期为例进行说明。该模块获
1.3.2施工工艺。夯土墙的施工过程为:采土一支模一倒 入材料一夯实—拆模几个主要步骤,如图5~9所示。
墙角砌好后,便开始筑墙,第一板墙从门洞一边开始筑, 首先将端板对着门洞方向。支好模板,然后往模板装入从采 土场地采来的干湿合适的生土材料,接着采用夯实工具夯实 墙体,一板墙高330 mill,做完整个一圈墙体的第一板墙之 后,重复第l圈墙的制作方法,开始第二版墙的夯筑。当地
万方数据
料,过去采用藤条,异常坚固,目前多用竹条,选用大拇指粗 的当年生竹子(图1);木料过去在当地山上砍伐,现由于砍 伐过度及森林承包等,目前多为购置。
当地的生土种类较多,一般用来筑墙的土分为3种:其 一俗称“黄泥”,根据当地工人师傅的经验,这种土筑出的墙 强度高,表面光滑,干燥后墙面的颜色是黄中发白,但其缺点 是干湿收缩系数过大,易产生收缩裂缝;第2种土在当地俗 称“油黄泥”,一般不单独存在,总伴有一些易碎的小石子,由 它夯筑的墙表面粗糙,强度较低,但在风干的过程中不易产 生裂纹;还有一种俗称“白散泥”,其强度优于“油黄泥”,次 于“黄泥”,但由于用该种土筑出的墙表面易风化而产生浮 土,墙体会由于浮土的自然脱落而失去其应有的强度,故一 般较少用来筑墙。 1.2 基础的砌筑 当地夯土墙下的基础采用外型相对规 则、大小适中且强度较高的毛石直接在平整好的场地上单层 干砌,且不加水泥砂浆或是其他胶凝材料,高度由毛石的大 小而定,一般300 mln左右。砌筑好的毛石基础如图2所示。 1.3夯筑土墙 1.3.1砌筑模具。当地土墙施工采用“版筑”技术,所用的 模具是农民根据长期的经验自制的廉价而又好用的夯土模 具。如图3—4所示,夯土模具由厚4 em左右的墙板(图3中 ①)制成,长167 cm,宽33 cm;墙板用当地俗称的“牛子”即 承托墙板的木棍(图3中②)、夹片(图3中③)等进行简单的 楔卯连接,可以任意拆卸、前后移动,以便施工;在墙端、转 角、门洞口时则需要当地俗称的“狮子头”(图3中④)。“狮 子头”即挡土的横板,同时起到固定墙板的作用,它安插在墙 板端头的4个榫口中,穿出的部分再接上活动插销(图3中 ⑤)防止滑落。在使用“狮子头”时,墙板另一端必然用“牛 子”,使之开敞,便于进行下一板墙的夯筑。在“狮子头”的面 上有一道垂直线刻入木内,在这道刻线上悬挂一细线,下面 系一线锤,如果刻线和细线两线重合,墙板算水平摆放。此 外,还有一个木制的木槌(图3中⑥)和与之配套使用的其他
通筋之间的搭接最好在墙段中部,搭接长度为150~300哪。
(2)设置水平和竖向加强带。夯土建筑破坏为脆性破 坏,地震时安全裕度低,可以设置水平类似“圈梁”和竖向类 似“构造柱”的加强带提高房屋的整体性。
(3)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建房前只手工将场地平整一下 就直接砌筑基础和墙体,且基础单层干砌,不加泥浆或其他 胶凝材料,因此整体性较差,受力时容易散开,发挥不了材料 的性能,建议基础应有一定埋深,最少500 nlln,地基应夯实, 基础砌筑时最好用水泥砂浆砌筑。 2.3布局力求简单、规则因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建造生产生活辅助用房时直接搭建在原有建筑上,使生土建 筑平、立面布置不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不均匀,对结构受力 不利,建议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处理应力求简单、规整。 3结语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When contemporary raw—soil buildings are replaced by a lot of industrial buildings.the hometown building culture is perishing gradually.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Hanzhong local buildings,rammed earth wall in Taiyangling and
(1)改善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夯土建筑中夯土墙为主
要承重构件,土料的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强度和耐久 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提高墙体强度的研究心“’9】,建议
汉中夯土建筑添加稻草、石灰或有机材料等来改善其力学 性能。
38卷8期
张波等汉中农村民居典型夯土墙营造技术解析及改进
4329
图6支模 Fig.6 The formwork
汉中地区的宁强、略阳、镇巴等县区均以山区为主,经济 条件较差,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夯土建筑 在汉中地区大量存在,如宁强县太阳岭乡和苍社乡夯土建筑 占90%以上,并且“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大多 农民依然选择了夯土建筑哺J。该研究结合汉中地区典型民 居夯土墙体的传统制作下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并针对 施工工艺中的不足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民居夯土房 屋的安全性能,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使这种可 持续发展建筑形式在广大农村继续发挥其功能优势。 l汉中夯土墙体的营造方法 1.1选址、准备材料选址是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关系 到将来所建房屋的光照条件和安全性等,一般选在地势开 阔,较为平坦之处。之后对选好的场地进行平整,由于当地 以山地为主,一般用手工平整地基,t作量较大。
业化建筑取代,乡土建筑文化在逐渐消亡。为了传承和发展汉中地区苓土建筑,通过对汉中地区太阳岭乡、苍社乡等民居夯土墙进行实
地调研,总结出当地夯土墙的特点及制作工艺,并针对建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研究民居夯土墙奠定基础,为指
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夯土墙;营造技术: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41.4
场地平整好后,开始准备建房所需材料,如石材、木材、 竹子和土等,一般就地取材。建房所需大量生土,尽可能直 接在场地周围获取;用于砌基础的石材,取自当地山中外型 相对规则、大小适中且强度较高的毛石(图1);压墙筋的材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0811)。 张波(1976一),男,陕西泾IrmA.,硕士,讲师,从事土木工程 教学与研究。 2009.12.18
图1毛石和竹筋 ng.1 The rubble and bamboo
图2砌筑好的毛石基础 Fig.2 The bIIilt rubble foundation
Fig.4
图4组装后模具 The modd al[kr assembling
围3组装前模具 Fig.3 The mould before as嘲nbUng
生土建筑便于就地取材,可重复利用且成本低廉,保温 与隔热性能优越,土墙倒塌或拆除后可回归土地,其生态优 势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有较大的发展前景,至今仍是 国内外备受关注且广为采用的一种居住建筑形式。美国、澳 大利亚、法国、德国以及新西兰等国的研究人员已结合当地 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丁程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生土建筑 研究,改善了生土建筑功能和抗震性能,生土建筑的设计、施 工等已步入规范化进程…。我国对生土建筑的研究起步较 晚,比较系统的研究还很少,但也有高校对生土材料的性 能‘2“1、生土建筑墙体的抗震性能”“1、热工性能"’等进行了 研究,取得较大成就。
万方数据
图lO预埋的窗过梁 Fig.10 The pre—buried window lintel 2.2增强墙体的整体性 (1)设置压墙筋。夯土墙建造时每层之间有间隙,每板 夯实时虽有错缝,但在墙角处错缝过小,消弱了墙体的整体 性,地震时尤其不利。建议每层墙之间放置压墙筋(竹条),同 时转角处直接将竹条用力扭到另一面墙上,不能将竹条断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0)08—04327—03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Rammed Earth W枷of Rural Houses in Hanzhong
ZHANG Bo et al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 723001) Abstract Rammed earth wall technique j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eds of rural buildings.It has superio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ngshe hometown were investigat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 local rammed earth wall were concluded.Aiming 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