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中CO2的回收及利用

合集下载

燃煤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

燃煤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碳回收工艺

资源与环境化 工 设 计 通 讯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44·第47卷第4期2021年4月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过度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冰川的融化、海平的面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工行业迅速的发展,装置产能的不断扩大,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248 6亿t ,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长至94.287 1亿t ,增长率为37 827%。

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在2018年我国主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情况中,火力发电占43%,为碳排放最大单一来源。

火力发电(含其他燃煤锅炉)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碳的碳捕集和回收技术将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我国火力发电厂和其他燃煤锅炉烟气经干法脱硫或湿法脱硫达标后直接排放至大气中,烟气中仍含有11%~14%的CO 2。

根据不同脱硫方法,烟气中CO 2含量有所不同,一般采用湿法脱硫吸收SO 2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CO 2,故湿法脱硫烟气中CO 2含量比干法脱硫低1%~3%。

这部分CO 2含量非常的巨大,这部分CO 2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能降低CO 2排放总量,降低碳排放强度,改善周边环境,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的用途十分广泛,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开采、采煤运煤、食品等行业。

不同行业的应用对二氧化碳纯度的要求不同,应用于食品行业的二氧化碳纯度必须达到《食品添加剂液体二氧化碳》标准。

主要用于食品或果蔬的储存、饮料的增压和起泡等。

随着啤酒、饮料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装置产能的不断提升,对液体二氧化碳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由此可见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摘要】二氧化碳作为化石燃料燃烧的副产物,直接排放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形成温室效应。

目前,全球回收的二氧化碳约40%用于生产化学品、35%用于油田三次采油、10%用于制冷、5%用于碳酸饮料、10%用于机械保护焊接、金属铸造加工、农业施肥等领域,但全球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化学品总的利用量不到2亿吨。

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发二氧化碳资源的化学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

【前言】胡锦涛同志2009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中国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7年2月2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要为全球暖化现象负90%的责任,全球暖化现象主要归因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2]。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绿色植被减少,越来越多的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目前二氧化碳在食品、化学合成、机械、农业、商业、运输、石油开采、国防、消防等众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烟气中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正成为当前各国所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其消耗速度也在不断增长。

其中,化石能源作为人来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近年来的全球消耗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化石资源所提供的能量在驱使着人类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进。

然而,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也对环境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CO2的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公众、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关注,2009年 12 月 7 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最终在以中美两方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激烈碰撞中草草收场,仅仅形成了一个无实质性无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综合利用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综合利用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综合利用前言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使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引起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为挑战人类智慧的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以煤炭的消费为主,主要的CO2排放源为燃煤的发电厂。

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CO2总排放量很可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我国急需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研究,以缓解我国的空气污染压力。

目前CO2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开拓,除了众所周知的碳酸饮料、消防灭火外,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等部门都在使用CO2。

科学研究己经证明,CO2具有较高的民用和工业价值:以CO2为原料可合成基本化工原料;以CO2为溶剂进行超临界萃取;还可应用于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高科技领域;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棚菜气肥、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也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

[1]1.CO2捕集系统CO2捕获技术发展的方向是降低技术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能耗。

依据捕获系统的技术基础和适用性,通常将火电厂CO2的捕集系统分为以下4种: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富氧燃烧技术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

1.1 燃烧后脱碳燃烧后脱碳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在燃烧设备后,如电厂的锅炉或者燃气轮机,从排放的烟气中脱除CO2的过程。

在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由于烟气中CO2分压通常小于0. 15个大气压,因此需要与CO2结合力较强的化学吸收剂分离捕集CO2,用于CO2捕集的化学吸收剂主要是能与CO2反应生成水溶性复合物的有机醇胺类。

目前在CO2捕集方面研究和采用较多是醇胺法(MEA法)。

[2]燃烧后捕集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适用范围广,系统原理简单,对现有电站继承性好。

但捕集系统因烟气体积流量大、CO2的分压小,脱碳的捕集成本较高。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途径及技术要点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途径及技术要点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的途径及技术要点燃气锅炉排出的烟气中含有大量余热,目前的燃气锅炉都安装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但一般都是利用锅炉回水与烟气进行热交换,只回收了烟气中的部分显热。

因燃气锅炉烟气中水蒸汽占比较大,且水蒸汽的汽化潜热较大,人们为了提高燃气的利用率,把目光投向了烟气冷凝潜热回收技术。

本文通过对燃气锅炉烟气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方式,明确烟气余热回收的技术思路,对锅炉房的节能降耗,降低运行成本提供一些参考。

一、烟气组成及热能分析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烟气中烟气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热量转移为显热,水蒸汽所含的汽化潜热为潜热,也就是水在发生相变时,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烟气中水蒸汽的体积含量在15-20%左右,潜热可占天然气的低位发热量的10.97%左右。

从此数据可以看出,潜热占排烟热损失的比重是很大的。

而利用潜热,必须要把烟气温度降低到水蒸汽露点温度以下,使烟气中的水分由气态变为液态,从而释放烟气潜热,才能实现。

二、烟气中水蒸汽露点温度的确定烟气中水蒸汽的体积含量在15-20%之间,露点温度一般为54-60ºC之间。

如天然气中含有H2S,烟气中还会有SO X。

SO X会与烟气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硫酸蒸汽,硫酸蒸汽的酸露点温度要比水露点温度要高。

所以会使烟气中水蒸汽露点提高。

一般烟气中含量愈多,酸露点温度愈高。

由于酸露点温度计算复杂且实际烟气组分变化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酸露点分析仪实测一定工况下的酸露点温度。

一般烟气SO X含量在0.03%左右时,露点温度可按58-62ºC左右估算。

当烟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烟气中水蒸汽开始凝结,烟温低于露点温度愈大,水蒸汽的凝结率也愈大。

凝结率愈大,潜热回收比例也愈大。

所以为提高烟气余热回收效率,与烟气进行换热的冷媒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多些,才能确实做到冷凝换热。

按表1估算,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出口烟温一般低于露点温度20-30ºC,才可使水蒸汽凝结率达到70-80%。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摘要:我国化工业发展迅速,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生产排放的废气总量也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化工生产来说,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回收重新利用,不但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益引言对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利用,是贯彻节能减排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要点。

想要提高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效率,就需要结合其所具有的特征,从技术角度出发,分析回收、利用现状与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有效分离、回收,最后选择渠道进行重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工业发展,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逐年上升。

随着国际碳排放贸易(JT)和清洁开发机制(CDM)在发达国家的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元素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发达国家通过在国外获取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碳排放贸易交易的主要对象,而我国在2012年以后已经开始旅行高比例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谈贸易的逐步深入、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缺乏和国内不断藏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矛盾日趋明显,加快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已显得日益必要和迫切。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吨,占世界排放量的1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

搞好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对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环节资源短缺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在新型化工产品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化工产品制造业中,以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氧化镁为例,主要生产方式为镁矿石的高温窑分解,反应为MgCO3→MgO+CO2,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作为副产品与氧化镁的产量比约为1:1,回收利用效益价值显著。

目前全球范围内现有的窑分解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立窑(竖窑),一种是内燃式回转窑,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两种生产方式不可避免的燃料及空气均需与产品直接接触,二氧化碳产品气体因助燃空气中大量氮气及其他杂质气体的混入,以现有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手段而言,基本不具备回收利用的价值,大多数企业均作为工业废气利用或直接排放。

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产业工程示范

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产业工程示范

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产业工程示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产业工程示范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增加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燃煤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然而燃煤燃烧会释放大量的CO2,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如何有效地减少燃煤烟气中的CO2排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关注的重要课题。

微藻是一类具有高效吸收CO2能力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质。

利用微藻固定和利用燃煤烟气中的CO2,不仅可以降低燃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将CO2转化为有益物质,实现资源化利用。

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产业工程示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一、技术原理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微藻对CO2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和转化;二是将固定的CO2转化为生物质或高附加值化合物。

1.微藻固定CO2微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生物,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能力。

在适当的生长条件下,微藻可以吸收大量的CO2,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通过将微藻培养在含有燃煤烟气CO2的培养基中,可以实现微藻对CO2的高效吸收和利用。

2.生物质生产固定的CO2可以被微藻利用合成生物质,如脂肪酸、蛋白质等。

这些生物质不仅可以用作食品、饲料等用途,还可以作为生物燃料和化工原料,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次循环利用。

二、示范项目为了验证微藻固定利用燃煤烟气CO2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建设一座示范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该示范项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规划示范项目应选址在一个工业区域的燃煤电厂附近,以确保充分利用燃煤烟气中的CO2资源。

示范项目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

2.建设规模示范项目的建设规模应适中,既能保证充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又能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建设规模主要包括微藻培养池、CO2收集系统、生物质转化设备等。

工业烟气co2的排放特征、测试及捕集技术

工业烟气co2的排放特征、测试及捕集技术

工业烟气co2的排放特征、测试及捕集技术汇报人:日期:•引言•工业烟气CO2排放特征•工业烟气CO2测试技术目录•工业烟气CO2捕集技术•工业烟气CO2排放控制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03能源消耗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能源消耗和资源枯竭。

01全球变暖工业烟气中的CO2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

02环境破坏CO2排放增加会导致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

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工业烟气CO2排放特征:分析不同工业过程的CO2排放量、排放速率和排放规律。

CO2捕集技术:探讨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吸附和膜分离等捕集技术的原理、性能和适用条件。

CO2测试方法:研究烟气成分分析、烟气流量测量和烟气温度、压力等辅助参数的测量方法。

研究目的:了解工业烟气CO2的排放特征、测试方法及捕集技术,为减少工业碳排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研究目的与内容02工业烟气CO2排放特征工业烟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排放源工业生产规模、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原材料等都会影响CO2的排放量。

影响因素排放源及影响因素排放量估算方法物料平衡法通过计算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和产品之间的物料平衡,推算出CO2的排放量。

实测法通过测量烟气中的CO2浓度和流量,计算出CO2的排放量。

排放因子法根据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因子,估算CO2的排放量。

排放浓度工业烟气的排放流量较大,根据生产规模和工艺的不同,流量大小也有所不同。

排放流量排放规律CO2的排放规律与生产工艺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一般呈现出周期性和波动性。

工业烟气中的CO2浓度因行业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浓度范围在1%-10%之间。

排放特征分析03工业烟气CO2测试技术采用在线或离线方式,采集工业烟气中的CO2气体。

在线采样方法实时监测烟气中的CO2浓度,离线采样方法通过采集烟气样品进行后续分析。

二氧化碳的捕集

二氧化碳的捕集

常用的CO2回收利用方法有:(1)溶剂吸收法:使用溶剂对CO2进行吸收和解吸,CO2浓度可达98%以上。

该法只适合于从低浓度 CO2废气中回收CO2,且流程复杂,操作成本高。

(2)变压吸附法: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中的 CO2,浓度可达60%以上。

该法只适合于从化肥厂变换气中脱除CO2,且CO2浓度太低不能作为产品使用。

(3)有机膜分离法:利用中空纤维膜在高压下分离 CO2,只适用于气源干净、需用CO2浓度不高于90%的场合,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处于开发阶段。

(4)催化燃烧法:利用催化剂和纯氧气把CO2中的可燃烧杂质转换成CO2和水。

该法只能脱除可燃杂质,能耗和成本高,已被淘汰。

上述方法生产的CO2都是气态,都需经吸附精馏法进一步提纯净化、精馏液化,才能进行液态储存和运输。

吸附精馏技术是上述方法在接续过程中必须使用的通用技术。

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发电厂中采用氨洗涤可使CO2减少10%,而较老式的MEA(胺洗涤)法可使CO2减少29%。

世界新的CO2回收和捕集技术正在加快发展之中。

1? 脱除CO2新溶剂巴斯夫公司和日本JGC公司已开始联合开发一种新技术,可使天然气中含有的CO2脱除和贮存费用削减 20%。

该项目得到日本经济、贸易和工业省的支持。

CO2可利用吸收剂如单乙醇胺(MEA)从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加以捕集,然而,再生吸收剂需额外耗能,对于MEA,从烟气中回收CO2需耗能约 900kcal/kgCO2,通常这是不经济的。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MHI)与关西电力公司(KEPCO)合作,开发了新工艺,可给CO2回收途径带来新的变化。

MHI发现的CO2新吸收剂是称为KS-1和KS-2的位阻胺类,其回收所需能量比MEA所需能量约少20%。

因为KS-1和 KS-2对热更稳定、腐蚀性也比MEA小,因此操作时胺类的总损失约为常规吸收剂的1/20。

对于能量费用不昂贵的地区,大规模装置使用新的工艺,CO2回收费用(包括压缩所需费用)约为20美元/tCO2,它比基于MEA的常规方法低约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 的 主 要 污 染物 。 地球 温 室 效 应 会 使 得气 温骤 升 , 导致 全 球 将 的气候变异 , 会造成 : 面水位上 升 ; 并 海 降水 量 增 加 ; 森 林 、 对 农 业 、 态 系 统 等 造 成极 大 的影 响 。 以我 们 必 须 控 制 温 室气 生 所 体的排放。
22 学 性 处 理C 2 术 .化 0技 化学性# c , k ̄ o 技术 主 要 可 概 分 为 固 定 化 、 学 吸 收 、 化 吸 附 、 膜分离及C . 薄 0 重组 等几 大 类 。
源 的 日益 紧 张和 大 气 环境 的恶 化 , 其 作 为 “ 在 的碳 资 源 ” 把 潜 加 以 开发 利 用 , 已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关 注 。富集 并 安 全 贮存 燃 料 燃 烧 释 放 的C 是一 种 迅 速 大 量 削 减 其 排放 量 的有 效 手 段 放 量 可 以从 三 方 面 来 着 手 : 是 一 节 约 能 源 。目前 使 用 的 能 源本 身 含 有 大 量 碳元 素 , 使 用后 会 在 产 生 大 量 的C 放 问题 ,若 能 节 约 能源 使 用 即可 减 少 C , 0排 O 的 排放 ; 是使用低碳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二 即在 必 须 使 用 能 源 的情 况 下 , 够使 用 低 碳 能 源 , 如 再 生 能 源 、 能 及 天 能 例 核 然气 ; 是C 固定与去除 , 用物理储存 、 三 O的 使 化学 分离 及 生 物
烟 气 中 C 2的 回 收 及 利 用 O
李 萍 萍
( 国石 油大 学 ( 东 )化 学化 工 学 院 , 中 华 山东 东 营
摘 要 : 文 阐述 了C , 来 源及 对 环 境 影 响 , 细 分 析 本 0的 详 吸收 利用
279 ) 50 1
了C 0 的吸 收 及 处 理 方 法 , 简单 介 绍 了C 2 并 O 的用 途 。
1 O 的 来 源 及 对环 境 的影 响 . C
C O 的来 源 可 分 为 自然来 源 和人 为 来 源 。自然来 源 为来 自 地 球 内 部 的释 放 , 以及 大 自然 生 态 的 排 放 : 于 人 为 来 源 , 至 是 经 由人 为 活动 所 造 成 者 , 中 以燃 烧 化 石 燃 料 为 主 。C . 无 其 O为
被 吸 收 溶 解 于 海水 中 的吸 收 量 。 化 学 吸 收法 是 利 用 C 吸 收 剂 在 吸 收塔 内 进 行 化 学 反 O与
色 无臭 无 毒 、 可燃 的气 体 , 是所 谓 的温 室 气 体 之一 。 O具 不 也 C
有 吸 收 地球 长波 辐 射 的能 力 ,含 量 过 高 导 致 地 球 环 境 的温 度 升高。 C 造 成 “ 室 效 应 ” 导致 地 球 气 候 变 暖 , 坏 大 气 环 O是 温 , 破
2CO 的减 排 .
应而形成一种弱联结构的中间体化合物 .然后在还原塔 内加 热 富C , 收 液 ,使 C , 吸 出来 ,同 时 吸 收 剂 得 以 再 生 的 方 0吸 0解
法 。 般常 用 于 化 学 吸 收 法 的溶 剂 为 醇 胺 及 氨 气 ( 氨 水 )其 一 或 , 中胺 类 主 要 有 一级 醇胺 (n A)二 级 醇胺 (f E D P 及  ̄ME 、 3 D A、 IA)  ̄ l 三级 醇 胺 ( MD A) 除 了 以醇 胺 做 C . 收 剂 之 外 . 可 以 如 E 。 O吸 还 用 氢 氧 化 钠 、 氧 化 钙 、 氧 化镁 、 碳 酸钾 溶 液 (V法 ) 碱 氢 氢 热 B 等 剂作 为 烟 道 气 中C 吸 收 。化 学 吸 收 法 分 离 回 收 C 特 点 0的 O的
化学 固定技 术 主 要 可分 以碳 酸 盐化 合 物 形式 进 行 C , O 固定
处 理及 利用 海水 碱度 提高 处理 固定C 1 。 者 利用 某些 组成 o两类 前
中含 有 氧 化 镁 、 化 钙 成 分 的 矿 石 。 其 与 C 行 化 学 反 应 氧 当 O进 时 , 氧化 镁 、 其 氧化 钙 成 分 与 C , 合 , O结 以形 成 碳 酸镁 和碳 酸钙 盐 类 。后 者 以 添加 碳 酸 钠 方 式 来 提 高 海 水 碱 度 , 而 提 高C 进 O
关 键 词 : O 减排 C 2
C 造 成 “ 室 效 应 ” 导 致 地 球 气 候 变 暖 . 坏 大 气 环 O是 温 , 破 境 的 主要 污 染物 。 同时 C 是 一种 重 要 的工 业 资 源 , 着 能 0又 随
液 的 酸性 气 体 负 荷 与 酸 气分 压 成 正 比 , 适 宜 于 处 理 高 含 C 故 O 的 烟 道气 。 于 这一 类 的溶 剂 有 很 多 , 冷 甲醇 、 乙 二 醇 醚 、 属 有 多 N 甲基 吡咯 烷 酮 、 酸 丙 烯 酯 、 酸 三 丁 酯 和 环 丁砜 等 。环 丁 一 碳 磷 砜通 常是 和醇 胺 配 成 混 合 溶 液使 用 的 。 低温蒸 馏法 是通 过低温 冷凝 分离C 的物理 过程 ,一般 是将 烟气 多次压 缩和 冷却后 , 相变从 而分 离烟气 中的C 1 主要用 引起 O。 于从 油 田伴 生气 中分 离提纯 C 1 O, 然后将 其注 入油 井循环 使用 。
在 于 :1 技 术 工 艺 成 熟 , 用 广 泛 ;2 回 收 后 C , 度 高 , () 应 () O纯 可 达 9 %左 右 ;3 设 备 占地 比 较 庞 大 , 资 较 大 ;4 C . 收 成 9 () 投 ()O回 本相对较高 。 化 学 吸 附 法 系 将含 有 C O 的烟 道 气 通 过 吸收 塔 . 用 与 吸 利 附剂 接 触 的方 式 达 到 去 除C . 目的 。 常见 的 吸 收剂 有 沸 石 、 O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