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doc

合集下载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违章违纪不一定出事故 出事故必是违章违纪
资料二:
不遵守纪律法规,轻则影响生产效率,重则 伤害生命。
(1)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2)要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
视频里列举了多少法律,你还知道哪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3)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 (1)法律的特点:(P76) •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律的作用
•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案例一、二、三、四,仔细观察,认 真思考,自己归纳出法律的四个作用。
案例一 :怪谁?
• 公司将他告上法庭,要求赔偿2000元违约金以及因辞职 引起的安排人员加班支付的加班费2500元等。
•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在试用期内辞职,不但不用向该 公司赔偿,而且还可以领回1个月的工资。
4、法律具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3、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资料一: 我们对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证明, 95%以上的事故是由违章违纪导致的。我国的交 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几百 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10%。
纪律的内涵

纪律保证我们的 学习生活秩序。
纪律和自由

纪律的作用


法律保护我们
法律的特点

的健康成长
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的作用


培养遵纪守

法的自觉性

1.搜集整理和青少年相关的法律, 理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2.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结合实际, 每个同学列出一至两个要求自己 改正的缺点错误,警示自己。

6第六课第一课时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6第六课第一课时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 3.能力目标
❖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 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 纪守法的好习惯
设疑激探 自主学习
1. 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 么纪律?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纪 律的作用是什么?
❖ 2.什么是纪律? ❖ 3.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吗? ❖ 4.法律的特征有哪些?及其作用是什么?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 法治国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创景激趣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区别 ❖ 2.情感目标
❖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 和价值观
点拨
纪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点拨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强制性,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违反法律的,要法办。 纪律:由党政机关、团体、部队、企业、 学校内部制订,只要求所属人员遵守。 违反纪律的,要处分。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合作讨论 共同探究
镜头一:某中药厂电工徐某违反工厂《维修安全操 作规章》,在操作工小刘按正常程序对生产罐进 行检修时,擅自按下罐内搅拌机启动按钮,将正 在消毒的小刘搅成重伤,小刘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院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之规定,以重大责 任事故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两年。
镜头一:某厂青年操作工王某,上班时间劳保穿戴 不规范,未扣纽扣,在对盘式过滤机辅料情况检 查时违反操作规程,未到操作平台上观察,而图 省事到导轨的危险区域观察,致使自己被翻盘滚 轮碾压身亡。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养成遵纪守法好习惯的
点拨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法律是一种概括、严谨、普遍的行为规范,是国家 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 为规范,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纪律与法律的关系
纪律与法律都是 人们的行为规范, 两者都要求人们遵 守。但违纪不一定 违法,而违法必违 纪。
法律的四大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建 设 社 会依 主法 义治 法国 治 国 家
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第 主体 领导者 一 目 : 导下,依照 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依 依据 法 治 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 , 国 客体 的 基 管理 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本 目的 要 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在
2、评价作用 判断、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或 违法,以及违法的性质和程度。
3、教育作用
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人今后的行为 产生影响,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4、强制作用 对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制裁和惩罚的 作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是由社会主义国 家制定并以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的行 为规范体系,体现 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是实现人民 当家做主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工具。
2007年8月,山东某厂铝水外溢 导致14人死亡、59人受伤,事故原 因为职工违章违纪、操作不当引发。 右图是事故发生后的车间惨状。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件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 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已造成55 人遇难、9人失踪、136人受伤。
对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证明, 95%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违纪导致的。每年 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约10万人,道路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占60%以上。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几百人死于车祸,其 中中小学生占10%左右。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第6课--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第6课--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治”和“法治”。 以中国为例,古代皇帝处理各项要务依据各项法律 如《唐律》、《汉律》、《清律》等,还有八议制 度规定了特殊的人犯法可以酌情减免。皇帝金口玉 言,一人做主,即为人治。 现阶段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 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即为法治。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 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 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 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 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 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 证件、证明文件的;
法律的作用
法律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具有调解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
观看视频: 偷盗可耻.swf
资料: 我们对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证明
,95%以上的事故是由违章违纪导致的。我国的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几
百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10%。

购买野生动物放生亦属非法行为
2012年12月27日,华工大博士生朱 杰去阳西沙扒湾旅游时遇上野生动物 贩子,为免三只猫头鹰落入餐盘,他 和同伴花了300元将其买下。放生了 两只大的之后,昨日,朱杰将剩下的 一只小猫头鹰交给了广州市林业和园 林局。但该局工作人员表示,以任何 理由收购野生动物的行为都属于违法 行为,其实朱杰的做法已经触犯法律 。 林业部门表示,猫头鹰属国家二级保 护动物,买它会涉嫌犯“收购野生动 物”罪 要拯救野生动物,正确做法是向当地 林业部门举报
以下等式成立吗? 自由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法律和纪律的作用
1.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预防作用 3.校正作用 4.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心灵、 优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 才能避免? 体会违反规则的危害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做遵纪守法的人
做遵纪守法人
违反规则的 危害性
增强规则意识, 做遵纪守法的人
第 九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 2009 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9年2月28日
2002年1月在北京主持召 开的铁路价格听证会。
这是中国首次由中央政 府举办的价格听证会。 现在,关系到国计民生 的许多重大问题,政府 都通过听证形式来进行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对听证会参加人 及听证机构的要 求: 一是不重复听证 二是公开原则 三是公正原则 四是客观原则
孙中界说,“这几个人把我从车里拽出,拿走了我的驾驶 证和行车证,并把我推上面包车开进附近的一个胡同,胡 同里停着一辆依维柯,他们又把我推到车上,上面有几名 身穿制服的男子,我想掏出手机报警,手机却被他们没收。 他们在车上对我进行审问,一名男子拿出上海市浦东新区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调查处理通知书,说我开黑车,非法 营运。我说是对方主动上车,我也没向对方要钱,纯粹是 出于做好事的心理。可他们坚持说我非法营运,还让我在 处理通知书上签字。因为尿急,我无法忍受,只好在上面 签了字”。 孙中界说:“当时僵持了大约1小时,我签字后,他们才放 我走,车也被他们开走了。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_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_建设法治国家

4、国家强制力
2003年5月,某社区的3号楼发现一“非典”病人,
当 地政府依法对居住在3号楼的公民进行了隔离,但该楼某 些居民以宪法赋予了公民人身自由权为由,不愿配合。 讨论: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公民应该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的责 任。在特定的情况下接受”隔离“是公民的义务,作为 公 民应主动配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律是通过规定权 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 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 对青少年的要求: 既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地守法、护法, 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个好 公民
第三单元
纪律 法律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国家创制法律的 方式为两种:制定 与认可。这是法律 区别其他社会规范 如道德规范、宗教 规范、各种社会组 织规章、习惯礼仪 等的主要特点。
3、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权利实质上是获得利益的一种资格,义 务是一种满足利益实现的负担。 国家通过法律对利益的分配来达到调控 人们行为的目的,从而来规范整个社会的秩 序,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
比一比:同样是乘坐公交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
无人管理——规则意识的体现
日本神户轻轨车站,每35分钟就有一列班车驶入,而 车站从售票到进出站全部无 人管理,运行良好,秩序井 然,环境清洁。
3、从他律到自律
把遵守规则变成为人的内 在需要,一种本能,才能在没 有别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遵 守规则。
(三)法律和道德的联系
案例一:
阿珍中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女儿小英抚 养成人。小英成家后,阿珍又拖着病体为 她操劳家务,照看孙子。孙子长大后参加 了工作,小英却把母亲当成累赘,稍不如 意就破口大骂,母亲生病也不闻不问。老 人悲愤难忍,走上了悬梁自尽的绝路。小 英虐待母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 经查实,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徒刑四年。 分析: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重难点: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学习指导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

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

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 );人治:( ) 。

(3)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 ),管理( ) ,管理( )。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坚持( )、( )、( )、( ),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10、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 )、( )、( )党的领导。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 ( )11、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1)认真学习( ),不断增强( );(2)积极宣传( );(3)敢于同( )作斗争。

四、后教(5分钟左右)学生自学结束后提问问学生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知识点给予讲解,统一答案关注5、8、9小知识点。

五、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先出示当堂训练题目,学生逐大题完成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教师点名学生对于做错的题目分析达到能找出错因并积极改正的目的。

一、单项选择1.关于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B.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C.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的,不能统一2、下列对纪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纪律有助于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B、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纪律约束C、纪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3、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B、遵纪守法、诚实信用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4、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为人民服务B、顾客是上帝C、爱岗敬业D、公私兼顾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依法治国B、服务大局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6、一行人在过路口时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

他这样做是()。

A. 节省时间之举B. 聪明灵活之举C. 可供学习之举D. 不遵守交通规则之举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不包括()。

A.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法律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C.法律规定每个人的义务是平等的D.违反了法律规定,法律对每个人的处罚是平等的8、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A.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B.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C.法律体系的完整D.道德与法律出于同等地位10、关于依法治国,不正确的是()A.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 只是国家机关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C.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D. 核心是以宪治国二、多项选择题1.法律的作用有()A.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B.约束人们的自由从而使社会有序C.规范人们行为D.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A.公民在制定法律上一律平等B.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D.公民在执行法律上一律享有平等的权利3、坚持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A.有法可依B.执行必严C.有法必依D.违法必究4、法律与纪律的区别是()。

A. 制定主体不同B. 适用范围不同C. 内容不同D. 实施主体不同5、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

A. 指引B. 评价C. 预测D. 强制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

A. 执法为民B. 公平正义C. 服务大局D. 党的领导7、与纪律相比,法律的特征是()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由国家制定和认可C、内容具有广泛性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8、关于依法治国理解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依法治国是党依据法律治理国家C、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治国三、判断是非题1.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纪律的束缚()3.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执法为民,其根本保证是公平正义。

()4、法律比纪律更加严谨,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法律可以代替纪律。

()5、强调法治就会妨碍公民行使自由。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就意味着失去自由()7、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靠国家的努力,公民个人无能为力()8、依法治国离自己太远,是大人的事情,与中职学生无关()9、不知者不为罪()10、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公平正义()11、法治就是人治()1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一样的()四、解答题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五、论述题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课堂小结(2分钟)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

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

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

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

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

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

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

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作业设计(1分钟)1、学以致用(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

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