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24章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24章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它由父母的教养态度决定并受父母的个性、教养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其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父母教养方式包含了父母教养的两个重要元素:父母的应答和父母的要求(MaccobyandMartin,1983)。
父母的应答(也被称为父母的温暖和支持)是指“父母通过适应、支持、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和要求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个性、自我控制和自信的程度”(Baumrind,1991,p.62)。
父母的要求(也被称为行为控制)是指“父母要求孩子融入整个家庭,并要求(孩子)成熟,对孩子实施监督和约束并愿意勇敢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Baumrind,1991,pp.6162)。
除了应答和要求的不同,父母教养方式还在于多大程度上以第三个内容为特征: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试图通过使(孩子)产生负罪感、拒绝给予爱或使其感到羞愧的做法来对(孩子)实施控制,影响儿童心理和情感发展”(Barber,1996,p.3296)。
戴安娜·鲍姆林德首次确定了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Baumrind,1967;BaumrindandBlack,1967)。
权威型父母既温暖又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对孩子的活动和行踪实施监控。
这样的父母会向孩子解释他们提出要求的理由,他们的方法是引导式的。
他们一旦解释了理由和后果,就会坚决执行这些规则。
权威型父母非常严格。
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在温暖程度和监管力度上都非常高——在北美和其他国家的所有类型家庭结构中,这两个变量都和儿童与青少年的成才相关(SteinbergandDarling,1994)。
在所有的父母教养模式中,权威型与儿童和青少年在各个方面发展中的良好适应关系最密切(Steinberg,DornbuschandBrown,1992)。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和指导。
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包括心理、情感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广泛认同。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的家庭教育可以建立起孩子自信心和自尊感,增强心理韧性,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温暖且有权威性的教养风格,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这样的父母通常会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这种支持在孩子遭遇挫折时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适应环境。
相反,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教养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过度的批评和高期望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低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缺失。
这种负面影响不仅可能导致学业表现下降,还可能让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变得脆弱,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有助于他们表达情感和需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可以更好地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家人的互动,他们能学习情感管理、解决冲突的方法,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社会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缺乏沟通和理解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有效的家庭沟通能够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感,加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同时使孩子认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勇气与智慧。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在幼儿阶段,父母的爱与关注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简单而富有情感的陪伴和互动就已经具备了塑造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家庭教育作为其影响因素之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关系,并为优化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关系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
一些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家暴、离婚、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家庭教育也通过传递家庭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方式塑造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
在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有父母严厉教育、自由放任教育、理性合理教育等。
这些教育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父母的严厉教育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而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则可能使青少年缺乏规矩和自律。
针对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考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受到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的调节。
比如,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教育与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等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长期的角度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长期作用。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如青春期、高考压力期等,了解家庭教育在这些阶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凸显。
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其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庭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主要的心理催化剂,其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塑造。
家庭教育应该从心理方面引导青少年,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气、自信和克制的品质。
儒家思想说:“家有四德,其治必昌:爱、敬、信、义。
”这便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精神。
父母应该通过教育逐渐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使孩子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生路上才会更加顺畅。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性格是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家庭教育对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性格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在儿童时期的作用更为突出。
家庭教育应该以父母的行为作为榜样,正确引导孩子新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培养孩子的友好、守信、自信等性格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性格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健康的性情。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生命理念、价值取向、信仰和生活态度等基本精神层面的内容。
而家庭教育中所传授的价值观则关系到青少年的整个人生。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培养有很大影响,家庭中的许多事情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而父母作为青少年心目中的楷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作用尤为重要。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重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
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影响学习是青少年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家庭教育对学习的影响同样重要。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
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
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活方式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父母的情感表达、家庭的亲密关系、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宗教信仰、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
以下是一些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的例子:1. 父母的情感表达:父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
当父母表达出积极的情感时,例如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父母之间的沟通等等,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相反,当父母表达消极的情感时,例如常常争吵,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2. 家庭的亲密关系:家庭亲密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支持,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核心。
一个亲密的家庭可以提供安全感和支持,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相反,家庭关系疏离的家庭会导致孩子感到孤独、自卑和不安全感。
3.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指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其中,财富和社会地位是互相关联的。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孩子就会有更好的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
这些都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反,当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时,孩子可能会缺乏机会和资源,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4. 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宗教信仰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信仰上的支持,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同时,宗教信仰也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从而化解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5.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长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影响

少年儿童影响家庭带动社会的情况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社会和学校对每个人的影响是相同或相似的,而家庭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因此家庭教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成材最重要的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的成败关键。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其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离不开家长全心全意的配合。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特有的优点和长处。
家庭教育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
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特点。
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信任感与亲切感,因此,对父母的教诲他们愿意听取。
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心意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因为此,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也是最能动因素就是家长。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先来看下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几个体现:一、“望子成龙”心态。
父母过高的要求,会无意识形成一种压力,使儿童青少年无法放松自己,造成抑郁状态。
父母不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是违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极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棍棒底下出孝子”心态。
有的家长专治苛刻,平时不注意正确的说服教育,一旦孩子出现缺点错误,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拳脚相加。
家风家教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影响

家风家教是指家庭中传承的一套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风家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
良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家风家教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当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中,他们会观察和模仿家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
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中的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注重家风家教,注重言传身教,孩子们会从小就接受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范。
他们会模仿父母亲友的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这些都对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家风家教对青少年学生成长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良好的家风家教能够传递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观念给孩子。
在一个有着优良家风的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等,这些道德观念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孩子们能够在家庭中学会分担家务、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美德和道德理念。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指引他们正确选择、正确判断、正确行为,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家风家教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业发展。
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中,父母通常会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关注和支持。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会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父母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导他们学会自律、坚持和努力。
此外,良好的家风家教也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安静舒适的家庭中能够专心学习。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数理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杨凯142502487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时间长内容广范围大。
本文不仅探讨不同父母教养的类型更着重探讨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借此以希望父母可以重视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性格的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康的青少年性格。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
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
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
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
⑴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
究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
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72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
[2]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
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
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
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⑶
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及其互动方式的变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并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亲子观念及亲子之间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近年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
这昭示我们,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或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广大家长和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倡导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无论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父母的支持、陪伴与引导会帮助和谐型青少年确认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更利于其社会
化!对于和谐型和情绪型青少年而言,父母给予自主空间意味着父母的授权,正说明了父母的信任与自己的独立,这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而言,他们则需要父母对自己
的生活有更多了解,当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关注的目光时,便能相信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获得积极社会适应当退缩型青少年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去处活动和朋友很少知晓时,可能将父母的自主准予解释为忽视自己的存在"或没有很好地承
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导致适应不良对于独立性需求日益增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论何种人格类型,当感知到父母过多强加干涉等行为控制时,可能会解释为父母不够信任自己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失去自信,经常出现拖延"社会疏离等消极行为。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父母而言,要注意减少行为控制"给予更多自主空间,在关注子女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三、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途径
1、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应主动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素养: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提高更应注重在品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不会仅仅在生活方式上关注子女,更注重子女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心”与“心”的方式交流沟通,对子女良好的性格培养更加有利
2、父母应注重与子女心灵上的沟通
自古,中国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存在着不平等。
父母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子女只能服从, 父母一直以自己的喜好、意愿、情绪对子女发号施令,从没有站在子女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心里感受及承受能力。
要想培养子女健康的性格,就要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宠爱溺爱子女,但是也不严厉惩罚,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支持,以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学校、家庭应相互统一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也离不开社会、学校的影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应给与家庭教育以补充,共同塑造青少年完美的人格。
学校可以多开展些家庭教育的讲座,让家长更了解每个阶段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学会科学教导子女的方法。
4、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与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生活的环境,寻找学生个性差异态度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把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增强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四、结束语
目前已有研究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探讨了青少年人格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父母根据青少年人格特质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后续研究中,需要从纵向考察人与环境整体交互过程,深入探讨发展中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1] 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01:69-74 .
[2] 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
文,2003.
[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1998,21(6).
[4]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 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 曾蓉.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7] 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
学,2004.
[8] 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9] 刘文婧,许志星,邹泓.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6:62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