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

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

教 授 所 指 出 : “ 学 科 而 论 ,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 比 较 文 学 的 兴 起 是 较 晚 的 ,在 中 国 则 更 晚 , 以
然 而 一 旦 兴 起 , 就 立 即 显 示 其 活 力 , 转 瞬 成 为 世 界 显 学 。 比 较 文 学 若 没 有 中 国 是 残 缺 不 全 的 。 实 际 上 , 全 世 界 的 比 较 文 学 学 科 理 论 已 经 历 了三 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在 欧 洲 , 第 二 阶 段 ” 在 北 美 ,第 三 阶段在 亚 洲。 中 国 比较 文 学 学 科理 论 的研 究 ,正 是 这 第 三 阶段 的 重 要成 果 。 然 而 ,这 些 成 果 的 取 得 , 却 并 非 一 帆 风 顺 , 而 是 在 各 种 困 境 中 推 进 的 , 是 在 种 种 诘 难 、 否 定 和 困惑之 中成 长起 来 的 ,是 在持 续 不 断 的 “ 机 ”声 中脱 颖 而 出的。 本 专栏 特 就 “ 危 比较
学 术 界 亦 长 期 为 此 争 论 不 休 , 以 致 有 许 多 学 者 甚 至 放 弃 了 给 它 下 定 义 的 努 力 。 例 如 曾 给 比 较 文 学 下 过非 常精细 的定 义 的法 国学派 的后 期代 表基 亚
较 文 学 定 义 与 实 质 的争 论 中 , 比较 文 学 才 得 以 一 次 次 走 出 岌 岌 可 危 的 处 境 ,一 步 步 走 向 兴 盛索
口 曹顺庆 ( 西南交通大 学艺术与传播 学院特聘教授
作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学 科 , 比较 文 学 毫 无 疑 问应 该 有 属 于 自 己 的 定 义 。那 么 , 比 较 文 学 的 定 义 究 竟是 什 么 呢 ?对 此 , 自 12 8 7年 维 尔 曼 在 巴 黎 大 学讲 学 时采 用 “ 比较 文 学 ” 这 个 名 称 以来 ,人 们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换句话说,即是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发展。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开创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88-199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升与创新阶段[1].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当时中国台湾的学者。

当时的台湾派出学生留洋学习,领略欧美比较文学的学术氛围,接触到大量的比较文学学术动态及前沿,率先掀起了中外文学比较的热潮。

他们回来以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方法之不足,于是就萌发了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来讨论中国文学民族的特征和取得文学研究方法的突破的想法。

1971年7月,在台湾淡江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上,朱立元、颜元叔、叶维廉等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这一学术构想。

与此同时,李达三、陈慧桦、古添洪等人,则致力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早期的理论催生和宣传。

随后古添洪、陈1垦拓在台湾》的序言中,明确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中国派的特点。

”[2]这段话可算是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较早的文字说明。

李达三的论文《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则指出了中国学派所要努力的三个目标,进一步宣告和强化了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正式建立。

后来,他在文章中又分析了当时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也促进了中国学派的理论建设[1].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老一辈学者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呼吁和主张创建“中国学派”.季羡林1982年在《比较文学译文集》的序言中就曾指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必然能被建立并日益发展起来。

同年,严绍璗也提出:“目前,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里兴起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继承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创建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3]1983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第一次比较文学学术会议上,朱维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形成(不是建立)已经有了长远的源流,前人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颇具特色,而且兼有法、美、苏学派的特点。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三节)

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三节)

(2)三四十年代以后,理论引进和学术实践取得进一步发展。 理论著作的译介,影响研究著述,平行研究实践,跨学科研究等, 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形成自觉的比较意识。 (3)20世纪60年代末-79年代,港台比较文学兴起。 台湾:朱立民、颜元叔、叶维廉、李达三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构想。
(5)90年代-今,比较文学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可喜成绩,具备了自 觉的学科创新意识。重建了适应东方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话语范式,使中西文学之间得以平等交流和对话。方法 论上突破了原有的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 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比较文学的研 究范畴和领域,意味着世界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了一个跨越东西文 明圈的新阶段。
(4)1973年,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折中立场,缓解 了矛盾。
4.争论的意义
(1)美国学派通过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实证影响的批评,拓宽了比较文 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的关注。 美国学派对跨学科研究的强调促使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美国学派过于强调非事实性的平行研究,无限制地扩大文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模糊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边界, 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2.20世纪中期前后:美国比较文学学科体制化建设进展开始加速 研究机构、杂志、论文等
3.50年代到70年代:争论到和解 (1)1953,韦勒克《比较文学概念》对卡雷进行批评。 (2)1958,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的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发两派长久交锋。
(3)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质疑法国影响研究的有效 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明研究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比较文学客观题

比较文学客观题

1.多选题:3.比较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是指A. 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B. 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C. 德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D.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E. 英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阶段参考答案:A,B,D解答:B,D,A2.单选题:7.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的学者是A. 德国比较文学学者B.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C.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D.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参考答案: D解答: D3.单选题:32.属于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现实的原样复制,而认为它只是一个幻像,一个虚影。

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以上概念是指A. 形象学B. 主题学C. 文类学D. 题材学参考答案: A解答:A4.多选题:5.钱钟书的哪两部书中有许多中外文学理论相互阐发的好例子A. 《管锥编》B. 《谈艺录》C. 《旧文四篇》D. 《围城》E. 《管锥篇》参考答案:A,B解答:B,A5.单选题: 1.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是A. 元杂剧《赵氏孤儿》B. 元杂剧《灰阑记》C. 元杂剧《碾玉观音》D. 元杂剧《西厢记》参考答案: A解答:A6.单选题:34.比较研究的类型之一,特别适用于文化系统迥异的诸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在跨学科范围内,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或用别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以上是指比较文学中的哪个概念A. 接受研究B. 阐发研究C. 影响研究D. 平行研究参考答案: B解答: B7.单选题:11.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A. 谢天振B. 刘象愚C. 季羡林D. 孙景尧参考答案: C解答: C8.多选题:8.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有A. 历史事实关系B. 美学价值关系C. 学科交叉关系D. 相同关系E. 相异关系参考答案:A,B,C解答:A,C,B9.多选题:4.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将文类分为A. 田园诗B. 戏剧C. 抒情诗D. 英雄诗E. 史诗参考答案:B,C,E解答:E,B,C10.单选18.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外国的《红楼梦》”的作品是题:A. 林琴南翻译的《玩偶之家》B. 林琴南翻译的《群鬼》C. 林琴南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D. 林琴南翻译的《迦因小传》参考答案: C解答: C11.多选2.主题学的研究对象为题:A. 题材研究B. 人物研究C. 母题研究D.体裁研究E. 主题研究参考答案:A,B,C,E解答:E,A,C,B12.多选6.季羡林的比较文学定义中指出了以下实质题:A. 跨国界B. 跨语言C. 跨学科D. 跨民族E. 跨文明参考答案:A,C解答:A,C13.单选12.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指的是题:A. 总体文学B. 民族文学C. 世界文学D. 国别文学参考答案: A解答:A14.单选8.属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研究方法论基础的是题:A. 影响研究B. 平行研究C. 接受研究D. 阐发研究参考答案: D解答: D15.单选题:31.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是指A. 平行研究B. 影响研究C. 接受研究D. 阐发研究参考答案: A解答:A16.单选题:6.持“就艺术理想而言,诗的最高境界是美,而画的最高境界是突出表情与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曹顺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

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

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

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

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

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

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

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

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

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容性。

“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

在这“涟漪式”结构中。

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

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

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

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 M.Posnett)。

1886年波斯奈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观点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先驱。

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都较为宽容,认为文学发展的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都是比较研究的目标。

这实际上肯定了后来确立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

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的也不是法国人,而是匈牙利人。

1877年,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今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Acta Comparationis Litterarum Universarum),关于杂志的性质,编者指出:这是“一本关于歌德的世界文学和高等翻译艺术,同时关于民俗学、比较民歌学和类似的比较人类学、人种学的多语种的半月刊。

”该杂志1888年停刊。

1886年,德国学者科赫(Marx Koch)创办了另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Zeitschrift fur die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后又创办了它的副刊《比较文学研究》,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科赫为该杂志确定了如下内容:一、翻译的艺术;二、文学形式和文学主题研究,以及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影响研究;三、思想史;四、政治史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五、民俗学研究。

这些内容不但涉及到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而且还包括后来的所谓跨学科研究。

例如,1871年索布里就写出了《文学与绘画比较教程》。

由上述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比较文学早期的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由法国人奠定,在法国学者之前,已有德国的、英国的、匈牙利的学者率先提出了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第二,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着眼于“影响研究”,而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它已经蕴含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一开始就具备了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

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比较文学开端,为什么偏偏会走向旨在限制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所谓“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轨道上呢?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认真深思过、探问过这一问题。

威勒克(Rene Wellek)曾深刻地批判过法国学派,但却同样并未深究过这一问题。

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走上自我设限的道路?主要原因或许有如下数点:其一,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其二,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其三,世界胸怀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兹详述之:首先是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最突出的标志是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

克罗齐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

他指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不仅普通,方便,而且也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不能作为这门学科独有的基石。

克罗齐说:“我不能理解比较文学怎么能成为一个专业?”因而下结论道:“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

”由于克罗齐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的强烈反对其意义是重要的,因此在意大利,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

意大利学者本纳第托在其《世界文学》一书中不得不悲哀地表示,他与他的同龄人在童年时代的梦想——比较文学将会在他们的国土开花结果——没有实现。

克罗齐的坚决反对在整个欧洲比较文学界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们几乎打得个片甲不留。

” 这种“打得片甲不留”之势,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次危机。

克罗齐的反对,不能不引起欧洲比较文学学者的震撼,引起他们对危机的反思。

这种反思,集中在比较文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其学科的科学性何在?“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

既然反对者集中攻击的是“比较”二字,那就不妨放弃它,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可以不建在饱受攻击的“比较”上。

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 既然比较文学不“比较”,那比较文学干什么呢?法国学者们在甩掉了倍受攻击的“比较”二字后,将比较文学的范围大大缩小,缩小为只关注各国文学的“关系”上,以“关系”取代“比较”。

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

”而不注重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

梵•第根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性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列起来,从而证明它们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它目标的。

这样地实行…比较‟,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含义;它并没有由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

” 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基亚一再宣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

因此,比较文学的学科立足点不是“比较”,而是“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所以他说:“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把这门学科称之为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学派的自我设限,抛弃“比较”而只取“关系”,正是对圈外人攻击的自我调整和有效抵抗:你攻击“比较”二字,我就从根本上放弃“比较”,如此一来,克罗齐等人的攻击也就没有了“靶子”,其攻击即自然失效。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妙语恰切地蕴含了欧洲学者们的苦衷和法国学者的机巧。

而正是对“比较”的放弃和对“关系”的注重,奠定了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基础,形成了法国学派的最突出的、个性鲜明的特色。

其二,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产生,也是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的结果。

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其学科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确定性和“科学性”。

克罗齐等圈外人指责比较文学随意性太大,他们的批评实质上也暗含了这一点。

怎样建立一门科学的、严密的学科,是法国学者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1871-1958)、梵•第根(1871-1948)、伽利(1887-1958)、基亚(1921- )都不约而同地着重思考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即: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异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文学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追寻中形成的。

巴登斯贝格在法国《比较文学评论》创刊号上写了一篇纲领性的导言《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极力反对主观随意性的比较,强调实证性的严格研究。

他指出:“有人说:比较文学,文学比较,这是毫无意义又毫无价值的吵闹!我们懂得,它只不过是在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罢了。

……不消说,一种被人们这样理解的比较文学,看来是不值得有一套独立的方法的。

”他说:“人们不厌其烦地进行比较,难免出现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因为“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怎样才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怎样的比较才“值得有一套独立的方法”?那就是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

正如法国学派奠基人梵•第根所明确指出的:“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事实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