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由此发生的社会贡献之间的连接。

在柏拉图时代,赫尔巴特认为人民只有通过成为有生产力的公民,才可以实现自己真实的目的。

之巴公井开创作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清楚)。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取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坚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叙述教学的简练性。

他说:“开始时特殊点的清楚是主要的,所以简短的语句是最适宜的”,但更为重要的则为直观,他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第二阶段:联合(联想)。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

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

方法则采取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取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要求依次做到:“对于每一‘特殊’的明确清楚,对于许多‘特殊’的联合,对于已联合的首尾一贯的次序,以及贯串于这个次序中进行的某种应用”。

他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管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

试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试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试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吴碧宇摘要:本文叙述了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内容——明了(清晰)、联合(联想)、系统和方法,并从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进一步论述了四段教学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Abstract:This paper narrates Herbart’s teaching method of four steps: Clearness, Association, Generalization, Application,and analyzes its significance with reference to its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significanceKey words:Herbart teaching method of four steps赫尔巴特(Johnna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四段教学法的内容赫尔巴特要求从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观念心理学和多方面兴趣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dieformaten sturen des unterrichts)理论,又称教学步骤,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必须遵循这样的“步骤”:明了(清晰)(Clearness)、联合(联想)(Association)、系统(Generalization)、方法(Application)(吴元训,1987)-—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
形式教学阶段亦称“教学阶段论”、“四段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一种教学过程的理论。

认为人的心灵通过“专心”和“审思”交替活动,构成“智力呼吸”,不断吸收、组合观念知识,充实、丰富心灵。

正确组织的教学,应是通过“专心”逐步地钻研教材,通过“审思”而理解教材,形成基于协调、统一意识的人格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专心”和“审思”活动,就观念呈现的状态而言,各有静有动。

故教学过程可分为“专心”的“明了”观念处于静)和“联合”观念处于动态,“审思”的“系统”观念处于静态和“方法”观念处于动态4 个阶段。

与此相适应的兴趣发展阶段是注意、期望、探求和行动。

各教学阶段中,教师最宜采用的教学方式应是陈述式的、分析式的、综合式的教学和应用性的练习。

赫尔巴特还认为,尽管因教材构成部分的大小不一,简繁程度不同,教学所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可辨别出上述 4个顺序的教学阶段,它们是普遍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形式,故名形式教学阶段。

这种理论对改进无计划、无组织的教学以及促进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曾起作用。

后经赫尔巴特理论的继承者戚勒和莱因的发展和推广,对欧美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产生广泛影响,但亦给教学工作带来形式主义倾向。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是指德国教育家戚勒和莱因基于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而提出的教学理论。

戚勒将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的第一阶段--"明了"发展为"分析"、"综合",从而形成分析、综合、联想、系统和方法五段,在初等学校推行。

继而莱因又将赫尔巴特的"明了"发展为"预备"和"提示",并将赫尔巴特所称的"联想"改为"联合","系统"改为"总结","方法"改为"应用",构成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五段教学法。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精心构建了科学的教育学框架。

首先他叩开了教育学科学化之门——将教育学建基于哲学、心理学。

正如其所写的“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他提出的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所谓统觉(apperception),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mass of ideas),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或称“思想之环”(the circle of thought)。

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

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就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兴趣说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在教学中,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力求清晰地认识个别事物。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普通教育学》读后感200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号:2005234 张昭芬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精心构建了科学的教育学框架。

首先他叩开了教育学科学化之门——将教育学建基于哲学、心理学。

正如其所写的“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他提出的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所谓统觉(apperception),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其他观念相互联系,组成一个“观念团”(mass of ideas),这个观念团通过统觉过程把与之一致的新观念吸收进来,不断扩大和完善,以至形成观念的体系,最终形成统觉团(apperceptionmass)或称“思想之环”(the circle of thought)。

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

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这四个阶段就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兴趣说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在用权威对儿童进行管理时,赫尔巴特还提
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的主
张。
赫尔巴特关于管理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提出了
教育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
教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赫尔巴特首先认为,教学活动是人类特 有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智能建 设的过程。 2.赫尔巴特反对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学思 想,认为这种教学思想主张“把人交给自然,或 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让自然来训练,那是愚蠢 的。
二、教学论 (一)教学方法理论
1.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认为直观方法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与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 教学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 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 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 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 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
第一节 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 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少年的赫尔巴特 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他 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 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 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 学位。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 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4.在训育方法上: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
要的观点。
关于训育的方法学论
一、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1.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 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另一方面,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学生的观 念,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 个体对观念加以体验的过程。 那么,如何使知识具有“兴趣”,或者说使 知识与兴趣保持密切联系呢?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简要评述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对世界的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其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思想意义深远。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

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

认为教学有以下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明了,教师应当在了解学生“思想仓库“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清楚明确的感知新教材。

(2)联合,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状态,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虽然因为机械化倾向遭到人们的批评,但是其理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学过程规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讲,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的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首先对教学最一般过程作出了如此详尽的描述,是有助于揭示教学过程的奥秘的,也是有助于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的。

所以说,赫尔巴特作为学科教育学的开拓者和大师,她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质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将兴趣分成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方法,行为,并根据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方式:专心和审思,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
1.明了(清晰)
当表象以自身的力量出现在感官前时,兴趣处于注意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静止的专心.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讲解,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想(联合)
由于新的表象进入意识,激起了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这时的联合是不稳定的,兴趣处于期待阶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自由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方法.
3.系统
新旧观念最初的联合不是有序的,需要对前一阶段专心活动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所获得的观念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
新获得的概念,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还需要巩固和强化,这就需要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理论最突出贡献是在严格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都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建立了一种明确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不仅是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而且具有实践的意义。

因此,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受到来自个方面的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