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havior-Finance-复旦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金融领域中的决策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模型的提出,让人们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和个体决策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实践中的金融市场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其相关模型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偏差、情绪和社会影响。
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由于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
人们往往会对于所持有的资产过分乐观,导致过度投资。
情绪方面,行为金融学强调人的情绪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恐惧和贪婪情绪在金融市场中的扩大效应。
社会影响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1.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模型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都是已知的,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无法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由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偏差以及情绪的影响,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
当出现市场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时,很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而非基本面的改变。
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收益的空间。
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逆向选择指的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双方在交易开始前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逆向选择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
在道德风险模型中,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投资中可能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3. 泡沫模型泡沫指的是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偏离基本价值的现象,即市场出现明显的过热或者过冷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泡沫现象是由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他们对市场甚至是自身资产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终于还是行为金融学拿了今年的诺贝尔为芒格喝彩

终于还是⾏为⾦融学拿了今年的诺贝尔为芒格喝彩2017年10⽉9⽇,2017诺贝尔奖最后⼀个奖项——经济学奖颁布,颁给了Richard H. Thaler,获奖原因是'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behavioural economics',表彰他在⾏为经济学(更倾向于⾏为⾦融学)⽅⾯的贡献,是⽼爷⼦⼀个⼈拿奖,值得庆贺。
⽼实说,这个奖项终于揭晓的时候,还是有点窃喜的。
12-14年读⾦融MBA的时候,和教授讨论过经济学、⾦融学的未来发展、现状问题等,当时最直观的问题就是股市⾥明明就是有⼈赔有⼈赚的,有效市场假说条件这么苛刻、现实社会太难达到,⽼师就提到了⾏为⾦融学,对我这个当时的⾦融⼩⽩来讲,很是感兴趣,讨教了不少问题。
⽼师还特意说⾏为⾦融学有很多借鉴⽣物学的地⽅,⽣物系统⾥有⾷物链、⾦字塔、有群体也有个体、有⽣物多样性,⾦融系统有很多类似的地⽅,⽐想象的更复杂、有⽣态。
从此记住了这个词,关注这个领域,没想到⼏年后拿了诺贝尔奖。
⼀. 什么是⾏为⾦融学behavior finance⾏为⾦融学是⾏为经济学behavior economics的分⽀。
根据定义,⾏为⾦融学是研究⼼理、社会、认知、情绪等因素在个体和机构经济决策中的作⽤,以及对市场价格、投资回报、资源分配产⽣的后果。
所以⾏为⾦融学算是交叉学科,是⾦融学、⼼理学、⾏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图揭⽰⾦融市场的⾮理性⾏为和决策规律。
同样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简单假设所有⾦融市场的⼈都是理性的,不理性的⼈会被赶出市场。
要真是这样,那⾲菜怎么会⼀茬⼀茬地被割呢。
简单常识,这个假设没有考虑到⼈的寿命,这⼀波⾮理性的⼈被赶出市场,还有下⼀批新的⾮理性⼈冲进来。
与之相对,⾏为⾦融学认为市场上除了理性参与者,还有有限理性参与者,有限理性参与者是会犯错误的;在绝⼤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的,共同决定市场价格。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两个新兴学科,它们对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进行了深刻的挑战和批判。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认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社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时候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人类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和行为。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决策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心理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
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金融投资、消费行为、公共政策、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为我们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规范行为”,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标准和期望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规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它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
通过引导和影响规范行为,我们可以激励人们做出合理、公正、高效的决策和行为。
总之,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
行为经济学教材

行为经济学教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行为经济学教材:
1.《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埃尔南·阿兰奇(Hernán Arance)
2.《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马克·海尔德雷斯(Mark Hadenrees)
3.《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巴勃罗·达席尔瓦·博尔哈斯(Pablo Dias Berdichevsky)
4.《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 马修·鲍尔斯(Matthew Rabin)
5.《行为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nomics)- 尤斯·雅格拉斯(José Ignacio Cuesta)
6.《行为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
7.《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 赫博伊·谢夫兰(Hersh Sheffrin)
这些教材覆盖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领域。
读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兴趣的教材进行学习。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介绍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观察到实证数据与传统金融理论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推动了对金融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
其中著名的一项实证研究是Richard Thaler和Daniel Kahneman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不同反应,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情绪的传导和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
这些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套利限制等。
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投资者教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和弱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避免一些常见的投资错误。
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好吗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行为金融学杂志)是一份关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学术期刊。
该杂志发表高质量的金融学研究,涉及行为金融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行为等。
因此,该杂志对于从事行为金融学或金融市场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但是,该杂志的影响力因研究领域和学术界的认可度而异,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该杂志的审稿过程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多轮审查和修改才能被接受发表。
因此,如果您想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撰写。
总的来说,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杂志的审稿过程较为严格,发表难度较大。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一、前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二、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开始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
他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同样的选择时,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与理性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结果不同。
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领域——行为经济学。
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心理偏差不仅存在于个体层面上,也存在于市场层面上。
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
三、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1. 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因为各种心理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些心理偏差可以分为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两类。
其中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关注已知信息等;情感偏差包括损失厌恶、避免风险等。
2.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由于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经济学模型预测的选择。
这些选择可能导致投资效果不佳,甚至造成重大亏损。
3. 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还发现,由于市场参与者也存在各种心理偏差,导致市场价格往往不符合基本面价值。
这些价格波动可能会引起市场失灵,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投资决策实验,来观察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1. 投资决策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避免因情感偏差而产生错误决策。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行为金融学课程代码:BFN101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简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综合金融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课程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投资管理、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实际金融领域。
二、主要内容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经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对比- 心理学理论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和误判2. 决策心理学与金融决策- 决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判断和决策中的启发式和认知偏差-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因素3.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金融- 投资者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过度反应4. 金融市场行为与资产定价- 市场有效性与无效性- 市场异常回报与行为因子- 行为金融学在资产定价中的应用5. 风险管理与行为金融学- 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 心理账户理论与投资组合决策 - 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6.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与统计模型-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节课将由教师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应用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行为金融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4. 参与度(10%):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提问等。
五、参考教材1. Richard H. Thaler and Cass R. Sunstein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Penguin Books.2. Meir Statman (2017).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 How Investors and Markets Beha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H. Kent Baker and Victor Ricciardi (2014). "Investor behavior: The Psychology of Financial Planning and Investing", Wiley Finance.六、备注本课程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回顾
• 20 世纪50 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rn) 在公理化假设的基 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 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 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 后 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 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 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 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
行为金融学
•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 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 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 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 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 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 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 有重大影响。
• ①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是会犯错 误的。
• 但是,20 世纪80 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 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 异象(anomalies) ,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 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 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 年代这个领域涌 现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形成最 具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
市场有效性
• 模型风险 即使一旦误价发生,套利者经常仍然
不能确信这是否真的存在。考虑这种情况 的一种方法是设想在寻求吸引人的机会时, 套利者依赖于一个可以告诉他基本价值的 模型来判断是否误价。然而,套利者不能 确信证券被误价:也可能是模型错了,股 票事实上正确定价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 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
• 噪声交易者就是不拥有内部信息却非理性 地把噪音当成有效信息进行交易的人。
• 这种观点基于两个主张:首先,只要偏离 基本价值——较简单地说,误价 (mispricing)—一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机
会产生了。其次,理性交易者将立即抓住 机会,因此纠正了误价。
• 中国股市平均换手率远高于发达股市的平 均水平。也就是说每只股票在一年之中被 转手交易了3-4次以上,即每只股票平均持 有期只有3-4个多月。而在其他主要发达股 市中,股票的持有期限平均是在两年左右, 新加坡与加拿大股市更是长达3年之久。
( EMH) 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 莫顿(Black-Scholes-Merton) 建立了期权定 价模型(OPM) ,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 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行为金融学理论简介
•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套利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 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期权定价理论基石之上的。这 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 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 行为的分析。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 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 尬境地。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 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和EMH的权威地位。尽管行为金 融学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通过心理与决 策行为等因素的引入,已经成功地对证券市场的异象进行 了解释。尤为重要的是,行为金融学以其独特的理念,为 投资者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投资理念和策略。
• 比如: 福特汽车的基本价值 $20, 现跌到 $15,理性投资者会买进福特股票,同时为 规避风险,卖空替代股票通用汽车。
噪声交易者风险
指被套利者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恶化的风险。此思想由 De Long et.al(1990a)提出。即使某只股票拥有完美的 替代性证券,套利者仍面临那些本来使这只股票低估的消 极投资者更加消极促使估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 中国股市波动(50%) 也远高于发达国家 (10%-20%)。
• 我国的股票投资者大多符合噪音交易者的 特征:
• 1。不具备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受某种” 消息”的影响,
• 2。羊群效应明显,导致市场反应过度
行为金融学观点
• BF认为资产价格的某些特征最有可能用对 基本价值的偏离来解释,而且这些偏离是 由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引起的。
1952 年马克威茨(Markowitz) 发表了著名的 论文“portfolio 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 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
20 世纪60 年代夏普和林特纳(Sharp, Lintner) 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20 世纪70 年代法马(Fama) 对有效市场假说
许多套利者是短视的而非有长远视野的。这是因为许多套 利者——职业资产组合经理人——不是管理自有资金,而 是代客理财。用Shleifer and Vishny(1997)的话说,这是 “大脑与资本的分离”。这种代理特征有重要的后果
• 执行成本 恰当地运用利用误价的策略经常是很
困难的。许多困难与卖空证券有关,而这 是套利者为了避免基本面风险所必须做的。 对大部分货币管理人——特别是养老基金 管理人和共同基金管理人——卖空是不允 许的。
• BF认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 设计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 (即下面将要提到的四种风险),使之失 去了吸引力。因此,误价仍是存在。
四种风险
• 基本面风险 关于某只股票基本价值的一些坏消息,
引起股票进一步下跌导致损失。而且替代 性证券很少是完美的,经常是高度不完美 的,使得消除所有基本面风险成为不可 能。
有效市场假说
• 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完全估计出股票的价 值和价格。
• 即使投资者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交易的随机性, 使得价格不会偏趋同 使得价格偏离不能冲销,但存在理性的套利者, 他们的套利行为会使价格重新回复到真实价值。
噪声交易者
• 噪声: 指虚假的或者失真的信号,是一种与 投资价值无关的信息。它可能是市场参与 者主动制造的信息,也可以是参与者判断 失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