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孝道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2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2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2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2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

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本文重点写了“老莱娱亲”,一个老头子躺在父母跟前,拿着摇“咕咚”装样,装孝顺父母,这东西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他应该扶一根拐杖。

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

“郭巨埋儿”,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故埋子。

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

本文通过描写鲁迅在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

身为孩子要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实实在在孝敬;身为父母要关心、疼爱自己的孩子,并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国学经典孝道读后感

国学经典孝道读后感

国学经典孝道读后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可是看看社会的一些现象,想想现在人们的一些作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可是当他成家立业之后,却将父母断然抛弃,让他们孤苦怜仃的艰苦度日;父母费尽心血地将他们培养成才,可是,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却认为父母地位卑微耻于与其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认双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对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或者我们本身就在做的真实情形,真的令人寒心。

也许,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你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唤,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走对我们的挂念和他们的口唤,留给我们的是永久长远的懊悔,和难以了结的孝愿。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岁月间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

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

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

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毕恭毕敬地服待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你们的主是最知道你们的心情的,如果你们是善良的,那末,他对于常常悔过者是至赦的。

听,这是真主安的声音。

赶快为你们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礼拜后的一个好都尔,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许是听他摆以前的事,做个耐心的听众;也许是任他们唠叨,撒气;也许是一件新衣;也许是一双鞋垫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价。

报答父母的恩情即便背着父母徒步朝觐往返七次,亦不能尽,所以,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

二十四孝读后感(15篇)

二十四孝读后感(15篇)

二十四孝读后感(15篇)二十四孝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孝感动天的舜;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还有百里负米的子路……等等一些远近闻名的孝子。

在他们当中,有百姓;有皇帝;有县令……不管他们是谁,是什么身份,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孝顺父母。

其中,刻木事亲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丁兰的人,父母双亡,便刻了两个木像,当做活的父母供奉。

一天,丁兰外出时,张叔来借东西,丁兰的妻子在向木像问卜后,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实回答张叔,张叔大怒,对木像大骂,还打了木像,丁兰发现后,去打了张叔,丁兰被衙门逮捕了,他哭着对木像忏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泪,官员向皇上奏明情况,还举荐丁兰为孝廉。

这本书让我明白: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顺父母。

“百善孝为先。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吧!二十四孝读后感2“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

《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

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二十四孝读后感3中华美德小故事众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宣扬的对象。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到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有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已的父亲。

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5篇关于孝道报告观后感

5篇关于孝道报告观后感

5篇关于孝道报告观后感“百善孝为先”,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下面总结了关于孝道报告观后感范文,欢迎查看。

(一)翟教授专题讲座观后感近日观看翟鸿桑国学应用大师的讲座,他站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引导人们。

锻炼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自我提升以及管理实践,体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真实感受。

在惟妙惟肖的演讲中让人感悟着天道,地道,人道,商道和王道。

第一讲修养篇所阐述的是指口乃心之门户,即指一个人嘴里说的必定是他心里所想,否则则是口是心非。

相随心生,即指一个人的面相大多与心理活动息息相关。

互相影响。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善良目光明亮而清澈,而有些人看起来很阴暗,很圆滑的样子。

翟教授传递给我们有些东西是可以替代的,唯有人的格局,人的胸怀和人的境界是不可替代的。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哪怕每天仅仅改变百分之一。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笑,就像阳光,不仅给别人更会给自己带来灿烂的心情。

哈弗大学的一则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的第一印象中,55% 来自肢体语言,37%来自声音,8%来自说的内容。

据说韩国,日本还专门开设了培训微笑的机构,可见良好的人际沟通笑容是多么的重要。

人际沟通中最大的禁忌就是一脸死相,默默的在心里念道:永远不要做情绪和气氛的污染者,永远不要做个扫兴的人。

第二讲心态篇,心态即是心理状态。

领导人具备的心态,喜悦心,其中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志向),正语(正确的语言),正精进(具足勇气,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念头)。

世间万事万物,你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它,一个是正的,积极的,另一个是负的,消极的,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

好的心态可使人快乐进取,有朝气,有精神。

消极的心态则使人沮丧,难过,没有主动性。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篇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鲁迅先生写的很多__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__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__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__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

装佯,侮辱了孩子。

”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

“”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

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

孝道心得体会600字大全_关于孝道心得体会作文600字

孝道心得体会600字大全_关于孝道心得体会作文600字
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下面是带来的孝道心得体会6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孝道心得体会600字范文1
生命是一种幸运,生命是一种奇迹。生命在茫茫宇宙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却是父母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父母从孩子的生命诞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为他忙碌,为他操劳。那是一种乐意的奉献,那是一种伟大的自觉,那是千万条爱河汇成的恩情之海。
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 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
“百善孝为先。”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希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颗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愿和行动。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现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关对父母恩” 的确如此,对家里尽孝,工作中尽忠。
孝道心得体会600字范文3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

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

《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

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

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

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

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

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

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

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

多么感人的孝子啊!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

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

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

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

”“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

”“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

”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

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

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

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篇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篇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

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

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

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

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

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

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

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

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

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

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

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

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

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

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

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

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

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

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孝道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问孝道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虽做不到“卧冰求鲤”但父母生日总还是记得的,总会用积攒的压岁钱,为他们准备一份意想不到的小礼物,虽然礼物并不贵重,但看见父母的幸福,我也很快乐。

可是,当我翻开,《问孝道》的第一页,我就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我不但不是一个孝顺的人,还可以说是不孝,做了那么多不符和孝道的事情,如果不是有幸看见这本书,我恐怕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这本书,并没太用心看,因为书上的一个个黑色的印刷体文字仿佛就是在指控的罪刑,不容我争辩,当怀着“恼羞成怒”的心情看到快一半的时候,才发觉这本书清新易懂,顿入茅塞。

重新审视这本书的封面,觉得封面说不上精致与华丽,高山,树木,互相掩映,给人一种自然最原始的感觉,没有一丝人工修饰的做作,是的,孝不就是这种感觉,没有一丝人工修饰的做作,是啊,孝不就是这种感觉,一种发自内心对父母养育自己的感激,自然界中无数生灵又何止人类这一种知道感恩,“乌鸦反哺”不也是这孝道的另一种表现。

书中大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富有禅机,引人深思,特别是“父母之
恩与天地等”,对我感触最深,父母就是真心实意爱你的人,从你呀呀学语,到你背上书包去上学,毫不吝啬给予我,付出自己的全部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

也许爱人会因为年华流逝,容颜衰老而抛弃你,也许友人会因为穷困了潦倒而离开你,父母,无论你的丑陋贫困,都会在你身边一如既往的关爱着你,支持着你。

所以我会用《问孝道》这本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这微不足到的孝心,去感谢父母不言回报的大爱。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

当今之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终极关怀。

我们伴随父母走过老年,看着他们肩膀不再坚实,头发日渐花白,甚至不时病痛,但是,他们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洗链,自然发出一种光明,可以烛照烦嚣的世事与人情。

老人是人类的宝藏,越有传统的文明越重视老人。

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实在是深富智慧之语。

一个不敢正视衰老、病痛与死亡的人,显然是不够成熟的。

尤其在陪伴至亲的父母面临这些困境时,我们自然会对生命作一整体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确立自己更真实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延续传统理念的基地,我们的生命意涵从中得到滋养、成长、成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从中得到启发与实
现。

因此,体会爱自亲始,甚至推己及人,这其实正是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与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显人性与真正的自我实现。

耶稣基-督曾说:“就世人来看,是我被钉在十字架上,依我看来,是世人被钉在十字架上。


也许,我们真的把自己钉死在外化不觉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钉死在竞争无情的物化生命里,让蕴含永恒价值的真实自我深陷于生灭不实的妄求空想旋涡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