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心得体会(通用7篇)

工程测量规范心得体会工程测量规范心得体会(通用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程测量规范心得体会(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程测量规范心得体会1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
刚从系楼把测量仪器拿回来,有我们熟悉的水准仪、经纬仪等。
这都是我们在实习中运用到的仪器,看来所要完成的任务不轻哟!随着第一天控制点的选取之后,我心里还是不明白这次实习我到底要做些什么,要交的作业是什么?看了指导书后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随着测量的结束就更明确了。
一开始时是很难入手的,特别是对仪器的使用,加上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应用,对我来说更是一塌糊涂。
第一天进行控制点测量时,心里总是很紧张的,因为对仪器的不熟练,还有要测量什么还不清楚,如经纬仪的对中、整平、精平等操作,听同学说下或者打开书本看一下,就基本上可以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一周下来就熟练得差不多了,这样就更有效的提高了测量的实习进度。
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基础性的东西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并运用在实践当中,这样就基本上学会了这门课程。
从中我们就可以积累个人的经验,对以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的。
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
测量不是一个人的测量,而是大家的测量,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思维是远远不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测量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测量。
小组的团结合作让这次测量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大家面对着这寒冷的天气,依然带着雨伞工作,形成了一队队友好的伙伴。
你打伞我来测量,慢慢地体会到团结起来才能完成任务。
每天的工作任务都是经过大家商量、分配之后才进行的,昨天测水平角的,今天就测高程或者量距。
这样就会对进程有了一定的保证。
从计算到绘图,对数据的分析及图形的完成,有很多的知识在脑中浮现,那些计算的公式运用就更加的明白了。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它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
为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工程测量规范。
下面将对工程测量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测量目的和测量范围,确保对工程的全面、准确的测量;2.绘制详细的测量平面图,并标注测量控制点;3.调查了解场地环境、地质条件等情况,为测量提供必要的信息;4.准备好测量仪器和工具,并保证其精度和可靠性。
二、测量控制点的设置1.测量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要合理,能够覆盖整个工程范围;2.测量控制点的设置要牢固,以防止移动和损坏;3.确定好各控制点间的互测误差限,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1.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2.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方法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3.根据工程的精度要求,确定测量的精度等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4.及时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检验,保证其测量精度。
四、数据处理和成果录入1.对测量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误差分析、平差等;2.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校核,确保其准确性;3.将测量成果按照规定的格式录入,并进行有效的备份和存储。
五、质量检验和验收1.对测量工作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2.对测量成果进行验收,确保其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3.及时纠正和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
六、安全保障措施1.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2.确保测量现场的安全,包括防止人员和设备发生意外。
总之,工程测量规范是保证工程测量工作准确、科学、规范的基础。
只有遵循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才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质量。
因此,对于从事工程测量工作的人员来说,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做到规范施工、科学测量,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工程测量规范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种测量活动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最新版本的工程测量规范包括以下内容:一、编制测量方案。
在开始工程测量之前,需要编制详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的目的、方法、仪器设备要求、测量点的位置和数量等内容。
同时,还需对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方案的规划。
二、确定测量控制点。
在进行工程测量时,需要事先确定好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
测量控制点的选择应符合测量的精度要求,并且要考虑到实际施工情况和工程的特点。
三、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
在进行工程测量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测量目的来确定,测量仪器设备的选择应符合测量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施工情况。
四、进行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工程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理测量场地、检查测量仪器设备、校准仪器设备、保证测量环境的稳定等。
同时,还需制定测量操作规程,明确测量人员的职责和要求。
五、严格执行测量过程。
在进行工程测量时,需要严格按照测量方案和测量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及时处理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记录相关的处理措施和结果。
六、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在完成工程测量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对测量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对测量误差的评定和处理,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等。
七、测量结果的报告和备案。
在完成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后,需要编制相关的测量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备案。
测量报告应包括测量的目的、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测量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综上所述,最新版本的工程测量规范主要围绕测量方案的编制、测量控制点的确定、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过程的执行、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测量结果的报告和备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旨在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质量。
(完整word版)工程测量规范(免费)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3。
1 一般规定3.1。
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3。
1。
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
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
2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
2。
1的规定。
表3。
2。
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3。
2。
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
2.2)式计算。
σ=22)(d B A •+ (3。
2。
2)式中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d ——--平均边长(km).3。
2。
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
3-1)式计算;m=[]n WWN31 (3.2。
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 ——--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 —-—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
工程计量最新规范标准

工程计量最新规范标准工程计量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更新,工程计量规范也在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
以下是最新的工程计量规范标准概述:1. 工程计量的定义和目的:工程计量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量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工程成本的合理性和工程质量的可靠性。
2. 计量单位和换算:所有工程计量必须使用国家或国际标准单位,例如米、千克、立方米等。
同时,应提供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标准,以便于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工程交流。
3. 计量方法:工程计量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计算测量等。
对于不同的工程类型和材料,应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
4. 计量精度: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精度要求,制定相应的计量精度标准。
对于关键工程和高精度要求的工程,应提高计量精度。
5. 计量工具和设备:使用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计量工具和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6. 计量数据记录和管理:所有计量数据应详细记录,并采用电子化管理系统进行存储和分析。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7. 计量结果的审核和验证:计量结果需经过专业工程师的审核,并在必要时进行第三方验证,以确保计量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8. 计量规范的更新和培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更新,定期对计量规范进行更新,并为工程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以适应新的计量要求。
9. 计量争议的处理:制定明确的计量争议处理流程,包括争议的提出、调查、裁决和解决,确保工程计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10. 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国际间的工程计量标准合作和交流,促进全球工程计量标准的统一和提升。
结尾:工程计量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最新的规范标准,可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为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条文说明(高程控制)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条文说明--高程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仍然沿用《93规范》的等级系列。
对于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适用的精度等级,《93规范》是按四等设计的,但未明确表述它的地位。
本次修订予以确定。
本次修订初步引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概念和方法,现说明如下:1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拟合高程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均有很大的进展。
2 从工程测量的角度看,GPS高程测量应用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仅局限在拟合的方法上,实质上是GPS平面控制测量的一个副产品。
就其方法本身而言,可归纳为插值和拟合两类,但本次修订不严格区分它的数学含义,统称为“GPS拟合高程测量”。
3 从统计资料看(表9),GPS拟合高程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高有低,不尽相同,本次修订将其定位在五等精度,比较适中安全。
4.1.2 区域高程控制测量首级网等级的确定,一般根据工程规模或控制面积、测图比例尺或用途及高程网的布设层次等因素综合考虑,本规范不作具体规定。
本次修订虽然在4.1.1条明确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拟合高程测量的地位,但在应用上还应注意:1 四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网应由三等水准点起算(见条文4.3.2条注释)。
2 GPS拟合高程测量是基于区域水准测量成果,因此,其不能用于首级高程控制。
4.1.3 根据国测[1987]365号文规定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高程起算点是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2604m。
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及相应的水准原点高程值为72.289m,两系统相差-0.0286m。
对于一般地形测图来说可采用该差值直接换算。
但对于高程控制测量,由于两种系统的差值并不是均匀的,其受施测路线所经过地区的重力、气候、路线长度、仪器及测量误差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须进行具体联测确定差值。
本条“高程系统”的含义不是大地测量中正常高系统、正高系统等意思。
测量工程师应遵守的规范要求

测量工程师应遵守的规范要求测量工程师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在工程测量领域进行精确测量的责任。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测量工程师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测量方法、设备使用、数据处理和工程实践等方面介绍测量工程师应遵守的规范要求。
一、测量方法的规范要求1. 确定测量目的和精度:在进行测量前,测量工程师应明确测量的目的和所需的精度。
根据测量任务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并确保测量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工程师应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GPS定位测量、激光扫描等。
在进行测量时,应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误差。
3. 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测量工程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进行连续测量时,应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检查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仪器的校准情况等。
二、设备使用的规范要求1. 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测量工程师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在选择仪器时,应考虑其准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并确保仪器设备具备相关认证和检定证书。
2.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测量工程师应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持其正常运行状态。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操作仪器的规范要求:测量工程师应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人为因素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三、数据处理的规范要求1. 数据采集和记录的规范:测量工程师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
记录应包括测量任务、测量时间、测量仪器等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标注,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规范:测量工程师应使用合适的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应遵守软件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
测量工程师应掌握的规范要求标准和法规

测量工程师应掌握的规范要求标准和法规测量工程师是一项专业的职业,他们主要负责进行各种测量活动,为项目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和技术支持。
在进行测量工作时,测量工程师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规范要求标准和法规,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测量工程师应掌握的一些规范要求标准和法规。
一、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测量工程师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之一。
国家标准根据不同的测量对象和目的,制定了不同的标准,例如针对建筑测量的《建筑测量规范》,针对工程测量的《工程测量规范》等。
测量工程师应熟悉并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统一和协调的作用,测量工程师应该关注并使用与其工作相关的国际标准。
例如,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测量中,国际标准组织ISO发布的《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参考系统》标准对于测量工程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三、行业标准不同行业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规范,测量工程师应该熟悉并遵守所属行业的标准。
例如,在土木工程领域,测量工程师需要遵守土木工程标准的要求,如在道路工程中使用的《道路工程测量规范》等。
四、测量设备标准测量工程师需要熟悉和掌握测量设备使用的相关标准。
例如,在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测量工程师需要遵守全站仪的相关标准,包括使用前的校准、操作规范等。
五、安全规范在进行测量工作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工程师应该了解和遵守与其工作相关的安全规范,确保工作的安全进行。
例如,在在高空测量时,测量工程师需要遵守高空作业的安全规范,如佩戴安全带、检查安全设施等。
六、现场管理规范测量工程师在现场工作时,需要遵守现场管理的相关规范,包括现场秩序、数据保存、工作记录等。
现场管理规范的遵守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法律法规测量工程师在进行测量活动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土地测量和地籍调查中,测量工程师需要遵守国家发布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确保测量工作符合法律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第1章总则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一般规定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水平角观测距离测量内业计算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一般规定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第4章地形测量一般规定图根控制测量一般地区地形测图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工矿区现状图测量水域地形测量地形图的修测第5章线路测量一般规定铁路、公路测量架空索道测量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第6章绘图与复制一般规定绘图编绘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打样与胶印第7章施工测量一般规定施工控制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一般规定竣工总图的编绘竣工总图的实测第9章变形测量一般规定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平位移测量垂直位移测量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工程测量规范-总则工程测量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对于测图面积大于50K㎡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在满足工程建设对测图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宜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第条工程测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或勘察纲要。
工程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
工程收尾,应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资料整理、工程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的编写工作。
第条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第条工程测量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第条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当多余观测数小于20时,宜选用一定的置信概率,采用中误差的区间估计,再结合观测条件评定观测精度。
第条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淮的规定。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一览表JTJ 001-9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5-9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T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 011-9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2-9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013-9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4-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JTJ 016-93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8-97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 021-89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022-85 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8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4-8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5-86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6-9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7-96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试行)JTJ 032-9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5-91 公路加筋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T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技术规程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51-93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2-200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3-94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4-94 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 055-83 公路工程金属试验规程JTJ 056-84 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7-94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0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9-95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T 060-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 061-99 公路勘测规范JTJ 062-91 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 063-85 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 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5-97 公路摄影测量规范JTJ 066-98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 071-99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 073-96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4-94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 075-94 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 076-9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7-95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J /T 0901-98 1:1000 000数字交通图分类与图式规范公路筑养路机械保修规程(1-8册)公路筑养路机械操作规程(与JTJ 076-95 配套)GBJ 22-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 50092-96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7-87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 5768-199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0162-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工程测量规范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一般规定第2.1.1条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既从当前需要出发,又适当考虑发展。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等方法,对某些特殊工程可采用边角网的测量方法。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三角测量、三边测量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小三边;导线测量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各等级的采用,根据工程需要,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
在满足本规范的精度指标的情况下,可越等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第条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一、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二、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可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三、小测区可采用简易方法定向,建立独立坐标系统;四、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五、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Ⅰ)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条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第三角测量的网(锁)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注:①本规范表格、公式及条文叙述中的中误差、闭合差、限差及较差均为正负值;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级小三角的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一、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
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
二、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
各等级的插点宜采用坚强图形布设。
当受条件限制时,单插点对于三等点应有不少于6个内外交会方向,其中外交会方向至少应有两个交角为60°~120°;四等点应有不少于5个内外交会方向,当图形欠佳时,其中至少应有外交会方向。
双插点的交会方向数应为上述规定的2倍,但其中不应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
当采用边角联合交会时,多余观测数必须与上述各等级插点规定相同。
一、二级小三角插点的内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4个或外交会方向数不应少于3个。
三、一、二级小三角的布设,可采用线形锁。
线形锁的布设,宜近于直伸。
狭长地区布设一条线形锁时,按传距角计算的图形强度的总和值,应以对数六位取值,并不得小于60。
(Ⅱ)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2.1.5条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5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相对闭合差DJ1DJ2DJ6三等14320≤1/150000610-≤1/55000四918≤1/8000046-5≤1/35000等一4515≤1/30000-2410≤1/15000级二815≤1/14000-1316≤1/10000级三1215≤1/7000-1224≤1/5000级注:①表中n为测站数;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第2.1.6条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第条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本规范第条中规定长度的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Ⅲ)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第条各等级三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多于10个。
三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的规定。
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第2.1.9条各等级三边网的边长宜近似相等,其组成的各内角宜为30°~100°。
当受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当图形欠佳时,应增测对角线边。
第2.1.10条四等以上的三边网,宜在网中选择接近100°的角,以相应等级三角测量的测角精度进行观测作为检核。
其检核的限差,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
第条当以测边方法进行交会插点时,至少应有一个多余观测,根据多余观测与必要观测算得的纵、横坐标差值,不应大于3.5cm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第2.2.1条测区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在搜集和了解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踏勘和图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