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及思考

合集下载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一、引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逐渐走向成熟。

在此期间,我国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等。

这些项目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

2.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例如,在建设公共绿地时,要充分考虑植被种植、雨水收集和利用等因素;在建设城市广场时,要注重人流、车流等交通组织,以及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设施。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有些项目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功能和实用性;有些项目缺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还有些项目在建设初期缺乏后期管理和维护等。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1. 环保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植被选择上,会更多地考虑本地植物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在水资源利用上,会更多地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方式。

2. 人性化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

例如,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会更多地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活动方式,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休闲娱乐设施。

3. 数字化未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将更加数字化。

例如,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发展中,未来将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性和人性化。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将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当下城市设计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对当下城市设计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设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设计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当下城市设计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当前的城市设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方向和保障。

然而,在一些城市中,规划的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1.城市规划的针对性和长远性不足在一些城市,规划往往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考虑。

城市道路规划常常只能解决当前的交通拥堵问题,而忽视了城市未来交通需求的增长。

建议:建议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长远发展,并尽量做到预测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以避免盲目跟随眼前的需求而忽视了未来的发展。

2.城市规划的落实不够有些城市规划在制定阶段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落实阶段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原计划中的建筑和景观往往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

建议:建议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确保规划的落实效果。

规划部门可以与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建立更加有效的交流机制,增强对规划的执行力度,确保规划的效果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二、建筑设计城市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都对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建筑设计缺乏创新在某些城市,建筑设计缺乏创新,大量的重复、单一的建筑风格使城市的形象变得单调乏味。

建议:建议加强建筑设计的创新性,鼓励建筑师进行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同时在规划审批时加强对设计的审查,避免大规模重复的设计。

2.建筑环境的绿色设计不足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环境中,绿化和生态环保措施不足,导致城市面临着着重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建议:建议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加强绿色概念的应用,增加绿化率和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

三、功能区规划城市中的功能区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功能区规划可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水平。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中发展理念是什么
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为单位,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
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理念和原则,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首先,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的。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因
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其次,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

城市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因此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群体的需求,创造一个包容性强、多元化的城市环境。

再次,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市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
主要来源,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和科技驱动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
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城市设计中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多元化和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创
新和科技驱动的。

只有遵循这些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当代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思考与创新

当代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思考与创新

当代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思考与创新重庆市南岸区 400060摘要:本文思考和探讨了当代城市道路设计方案。

回顾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历史,分析了当代城市道路设计现状,探讨了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可持续性与环保考虑、人性化设计理念、公众参与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提出了创新方向,包括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公共交通与非机动交通的融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设计创新,以及空间规划和多功能性设计。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当代城市道路设计提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思考、创新方向城市道路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当代城市道路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道路设计方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因此需要思考和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道路设计的思考与创新,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当代城市的需求,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1]。

1.城市道路设计的历史回顾1.1古代城市道路设计特点与考虑因素古代城市道路设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首先,古代城市布局与道路网格遵循方正的格局或曲折的街道布局,考虑了城市的功能需求和防御安全因素。

其次,古代道路的宽度有限,结构简单,适应当时交通工具的要求。

此外,古代城市道路根据功能需求进行分区,如商业区、居住区和宗教区等,以提高城市的组织性和可用性。

同时,城市门户和要塞的设计考虑了城市的防御需求。

这些特点和因素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对城市道路设计的影响。

1.2工业化时期城市道路规划与发展工业化时期的城市道路规划与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重点,道路宽度和结构得到提升,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和车辆流量。

其次,随着新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和电车的出现,道路设计要求更宽敞的道路、停车设施和交通信号灯。

此外,工业化时期的城市道路设计注重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功能分工。

同时,环境和美观因素逐渐被考虑,绿化带和行道树的种植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一部分,旨在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的定位与思考

城市设计的定位与思考

\\192.168.32.88\景观资料库建设\7-分类素材\建筑规划素材城市设计的定位与思考刘力:胡先生是清华大学原建筑学院院长和建筑设计院院长,他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接任几位老先生做建筑学院领导,且把建筑学院从文革之后一个过渡阶段,带到一个实力非常强大、在国内有影响,而且在能够向国外高国际水准看齐的发展阶段,在清华建筑学院的发展历程中,胡先生起到非常重要推动作用,在清华大学导师里面是实力派代表。

非常幸运的是胡先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从我上大学第一堂课《建筑初步》就是胡先生给我上的。

到4年级做的酒店设计也是胡先生带我,毕业设计也是他带我,最后我是胡先生第一个研究生,留校之后在胡先生所在的第一研究教研组工作了三年。

所以说我在建筑设计方面所有的学习成就可以说和胡先生的教导分不开。

今天请胡先生给我们五合员工做一个学术方面的讲座。

大家欢迎。

(热烈鼓掌)胡绍学:各位早上好。

最近这些年我们学院在办公意识生态环境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同时我们以前几年做了城市一些干道总体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做得比较多,所以今天讲城市设计的体会。

城市设计很重要,从我接触以后,感觉建筑整个业务领域一下子拓宽了很多。

过去城市设计总是规划院、规划局搞,后来老百姓有好多意见,说这个城市弄得不好。

其实并不是每个建筑都是十分差。

但是有缺陷。

北京规划局、中科院看了他们搞的,都是画框框概念图。

路线图,突出颜色,就完了。

这和我们原来的说的城市设计本意有差别,大家知道,城市设计没有一个确切概念!我们国家现在从无序的城市规划到正式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中间最关键的就是城市设计。

比如说,现在所谓城市设计开始开发这条街,或者这个区开发,开发商首先问多大容积率,建筑高度多少?管理方一拍脑袋,规定这个地块容积率多少,什么用地性质,建筑高度是多少,这些数字怎么来的?有无科学依据?有没有美学基础?都没有,就是欠缺。

往往就是规划得不好,建完以后,所有开发商都依据这些数据,建筑高度60米,一律建到60米,100米,就全部做到100米,争取最大容积率,这是天经地义的。

城市更新规划的思考及实施思路

城市更新规划的思考及实施思路

城市更新规划的思考及实施思路1、传统城市规划重在城市发展布局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整理,随着城市发展年轮的不断增长,城市更新规划实属当务之急。

城市更新规划应在传统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升内核,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区域产业生态和民生配套服务,表现形态落位到城市空间规划。

站在全市看全区,构建全区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配套;分析城区周边产业结构,确定区域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谋划一批实施一批2、当前城市更新规划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配套,表现形式落在城市空间规划上。

站在全市看全区,基于全区的定位规划产业结构和功能配套,联动周边。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居住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3、让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中国很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很鲜活的城市文化名片,城市本身并不缺文化资源,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值得研究。

尊重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才能激活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

城市历史文化不能束之高阁,远离生活。

而是要为民众服务,同时通过民众参与和传承。

城市更新中城市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便是时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

城市原著居民遵循历史文化的行为被认可,文化对于现实生活的价值才会被认同,政府也才会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把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真正的城市文化IP。

历史与现代的交相呼应才是最好的城市更新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正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进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围绕人的问题,没有舒适的环境、纯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时代的创造,人们的生活会感到索然无味。

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读后感

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读后感

英文回答:In the book " Ideas and techniques of city design in Kurokawa " ,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in Kurokawa was systematically presented. As an outstanding urban designer, the Kurokawa Chronicle presents a series of thought—provoking ideas and approaches. Of particular note is his quest for city integrity and diversity. In urban design, Kurokawa highlights the holistic nature of cities as an organic system with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iveponents. Urban design must not focus solely on individual buildings or spaces, but must be holistic in it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t also emphasizes the diversity of cities and advocates respect for and preserv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natural landscapes in urban design to make cities richer and more dynamic. These ideas ar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help to guide us towards better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s of urban beauty, habi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手法》一书中,对黑川纪章的城市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

城市设计的理解

城市设计的理解

城市设计的理解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城市的过分膨胀,资源的浪费及人口的过分集结等。

许多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失去了历史:北京城墙的倒掉让多少人扼腕痛惜,历史街区高楼鳞次栉比让人们感觉到不和谐,人们休闲娱乐嬉戏玩耍的小街道没了,一条条笔直的柏油马路带来的是更多的车流和噪音;城市建设由于过于注重唯美的形式以及建筑单体的个性,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乏味而缺少新意,城市的空间整体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城市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百城一面的实例比比皆是。

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

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

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两千年,但是概念却是上世纪40年代才提出的,迄今为止仍有不同的解释。

但总的概括可把城市设计理解为“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

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

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

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的主要导则。

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及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存在“编制数量不断增加而实施效果依然含糊”等现象。

在城市设计中,应既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重制度性因素;应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我们的城市设计的理论。

关键字:城市设计,技术性,制度性
在城市建设以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建筑学科色彩的氛围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规划形式,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作为一种研究议题,作为一种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城市设计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1 城市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

因此,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样两个问题:①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超越建筑专业本身的视野,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问的简单相加;②规划师拟订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

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问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断,被动的形成,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

在目前大量缺乏城市设计的状况下,建筑整体效果的成败,往往寄希望于建筑师的素质和视野。

这种完全依靠建筑师的方式毕竟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何况建筑师可以对现状的建筑和地形作出判断,却难以了解今后规划的情况,即今后规划对该项目的形体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设计狭隘地“建筑化”,城市设计的范围也就此被硬性地缩小。

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够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大致轮廓。

但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有时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常常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苍白、空疏、无着落。

无疑,在这里,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术语仍有待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

于是常常会看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相互诉说对方的不是,可最终却无任何结果。

1.2 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市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实践至多只能算是建筑的外环境设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2)我市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用语中即可见一斑。

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3)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

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 城市设计的学科认识
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城市规划的完成,并不是万事大吉,并不能保证建设工程就会有序推进,特别是只有总体规划没有详细规划的城市;或只有修建性详规而没有控制性详规指导的城市;其次,在规划和具体工程之间,我市都普遍地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

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概念范畴上基本是无明显区别的,中国古代的京城、西方中世纪的广场,以及近代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等不仅被认为是城市设计的典范,同时也被认为是优秀的城市规划现代建筑运动早期,城市设计的倡导者伊利尔•沙里宁就曾经说过:“为了在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

在不牵涉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城市设计是控制城市形象,特别是城市空间形象的一门学科。

它区别于城市规划。

详细规划规定了地块的性质、容积率、退线、绿化率等指标,但缺乏对建筑形态上的控制要求,缺乏各地块之间的建筑形体上的关系指导。

而城市设计则补充了这一主要城市形象的重要需求。

城市设计应该从宏观着手,将城市空间掌于自己的手中,避免过细地专注对建筑立面形式的考虑。

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是介于规划和建筑之间,补充规划对建筑的形体要求,做到全局域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协调。

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往往是城市的某一部分,而这正是人们日常生活能感受到的那一部分,是直接能进入人们眼睛的那一部分环境空间。

因此它比规划对建设的指导更要直接,人们对某些城市建设的失望,往往是那些区域缺乏城市设计指导的结果。

3 我市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3.1 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作为技术方法的城市设计,其目标是缔造理想的城市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提
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控制和引导条件。

在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权,通过对城市开发执行开发控制及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并以此来约束城市开发,这些开发预期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

在我市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个“法定”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程序、法定效力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

对城市设计来说,制度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对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及纳入法定控制条件的规范,也包括对依法定控制条件执行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程序和实体的规范,以及对一系列的修改或上诉程序的设定。

因此,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基础,技术性因素通过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而制度性因素必须以技术性因素为操作手段,二者共同构成城市设计可操作性的条件。

3.2 法制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呼唤有法律意识的城市设计
随着行政法制化力度的加大,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

许多时候,法制化的规划行政管理已经反过来挑战城市设计的技术合法性及合理性,如城市设计可设定地块的公共通行空间的合法性,可在限高条件下无法实现容积率时反过来质疑开发控制指标,允许相近条件地块的开发强度存在差异等。

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规划师和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将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认为是准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到技术性因素必须经历制度化过程的洗礼,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滨水景区空间设计
3.1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因而城市滨水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马路,第一段铁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是构成未来城市中的有意义的一部分,以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思想在近几十年的城市滨水复兴运动中已得广泛的认同。

城市滨水区在历史文脉的继承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window.location.href = “/Login.aspx?Url=/text/article.aspx?titleid=csjl20110817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