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 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淡出, 学术凸显”?
• 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 的方法论特征
•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 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 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 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 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 3、简单问题复杂化。 •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
•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 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 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 下、预测未来!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 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
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
•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 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分化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前提。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实践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和人类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2.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 本途径。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
面向实践:立足实践 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概括实践:对实践 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回归实践:在实践 中检验、发展理论
(一)面向实践:立足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1.为何要立足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 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 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毛泽东:“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 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1.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认识世界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 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 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缺陷。
◆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立场认识世界。
2.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 行
•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
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
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 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 题”。
• 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 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
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 “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 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 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 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中介不同, “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 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的二元对立关系。
•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 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
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
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 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
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
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 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 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 戏。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6、获得经验资料的方法
• 实验方法 • 调查方法 • 实地研究方法 •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实验组 测量因变量
实验方法
比较
对照组 测量因变量
刺激:实施试验
再测量因变量
再比较
再测量因变量
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引自: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217页
调查方法
• 个案调查 • 典型调查 • 抽样调查 • 普查
• 访问调查 • 邮寄问卷 • 电话调查
(一)实践的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功能
• ——实践既具有改变环境功能,也具有改变实践的主体 人的本身。具体体现在: 一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 质生活; 二是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 式; 三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实 践。 人是在实践中生存和发展的。
• 个案式研究、通则式研究 •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式研究 •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评估研究 • 历史研究、比较研究
四、实证研究的伦理与政治
1、研究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 自愿 • 知情 • 欺骗、蒙蔽问题 • 隐私权:匿名与保密问题 • 伤害问题
2、价值中立或独立性问题
• 价值中立? • 一切社会理论都是意识形态
• 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现实意义
2、理论的构成
• 概念 • 定理、命题、陈述 • 逻辑与结构 • 推论、预测、假设
• 定理揭示真实的因果关系
单因关系
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
X
Y
X ZY
因果关系
X
多因直接关系
Y
Z
多因关系
多因间接关系
中期考试题目答题要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

中期考试题目答题要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内容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科研究首要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发现、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总结得出理论,然后在更为深入的实践中去检验、发展理论。
2.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复杂系统,不同社会(子系统)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3.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作为复杂系统,它的诸系统之间呈现复杂矛盾关系,社会矛盾普遍存在,正是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分清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原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4.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正确把握社会历史过程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统一,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科学预见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5.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历史是通过社会主体活动实现的研究社会必须关注人及其活动。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6.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社会研究必须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有机统一起来,正确把握社会认知的方法、途径以及社会评价的客观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旗帜,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7.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我们必须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的方法)(二)功能1. 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2. 可以为各门社会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3. 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三)原则1. 具体性原则: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对社会事件疾行具体了解、掌握;2. 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理解人类历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 主体性原则:承认、重视、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4. 整体性原则:正确把握社会有机体,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 发展性原则:每一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该原则,对社会进行动态研究。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人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 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 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 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 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 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 面研究的结晶。
•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 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 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 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 导师”。
• 张载: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 动与静等矛盾对立运动。 • “见闻之知,德性之知”(前者主要 是指通过感觉实践经验,后者是通过 自身的修养修炼)
• 2、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 意识的活动。 • 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 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 动的东西。”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篇末中的一 句话:“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 鼠者雄!”
•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马克思认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 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可 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 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 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 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 们的任务。
•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 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 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然而,在 科学观察面前,不同的主体甚 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 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 在汉森看来,我们通常带着由我们 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以各种 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 色的眼睛来“ 观看”的。
•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 条件。 • 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 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 版,第46页)。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关 注社会重大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 和总结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 研究的结果
调查研究是基础环节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就是要直面社会经济生产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历史并不是曾经发生的所有事情”。
实践的历史观
“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
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
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 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 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 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
实践的内涵
实践: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 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双重原则
实践论的自然观
实践取代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和感性自然,并将人体 的能动性从抽象的主观具体转变为客观创造活动。我们周 围的感性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已经不断从“自在自 然”生成“人化自然”。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
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实践的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 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 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
“历史”的存在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 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 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吃 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 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 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 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 成的。”——《费尔巴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时间需要研究理论(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函,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
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失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
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之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复核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想到。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调查研究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时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
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搜集材料既要全面而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
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经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便捷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就哼;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恭喜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
”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程。
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我们应该牢记恩格斯的话:“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制约,在主观上收到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因而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
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
要破除迷信。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都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