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

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

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

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

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

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汤因比:“有人说,对于《伊利亚特》,如果你拿它当历史来读,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你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同《伊利亚特》相似到这种积度,它主要内容: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二、“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批判三、社会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五、社会科学的检验标准一、“学院派”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己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干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_,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一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

后果I: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砌.寒。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陈巧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 研究生。
第二节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实践
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就是超越 经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过程, 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中把握本质、 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过程,就是从丰富的感 性材料中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从感性认 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将丰富的感 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过程。
1.老钟在度过一个月的戒烟生活后,又开始抽烟。奇怪的 是,这得到了钟夫人的支持。钟夫人说:“我们处长办公 室有两位处长,年龄差不多,看起来身体状况也差不多, 只是一位烟瘾很重,一位绝对不吸,可最近体检却查出来 这位绝对不吸烟的处长得了肺癌,不吸烟未必就好。”以 下各项如果为真,除哪项外均能反驳钟夫人的这个推论? A.癌症和其他一些疑难病症的起因是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 研究的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B.来自世界妇女大会的报告表明,妇女由于经常在厨房劳 作,因为油烟的原因,患肺癌的比例相对较高。 C.癌症的病因大多跟患者的性格和心情有关,许多并不吸 烟的人因为长期心情抑郁也容易患癌症。 D.根据统计资料,肺癌患者中有长期吸烟史的比例高达 75%,而在成人中有长期吸烟史的只占30%弱 。
答案:A
【解析】题干所显示的命题是:由于医生所
做手术数量下降,所以外科手术的普遍质量 和水平也会下降。显然中间缺乏条件,即要 建立起手术水平和手术数量之间的关系,可 以表述为如果医生每年的手术数量不能达到 一定标准的话,他的技术水平就会下降,即A 选项。
(2)文本检验。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0185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

20185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别
社会现象与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诸类自然现 象有很大的不同。概括地说,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至少 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
? 第一,复杂程度不同。不能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 法直接搬进社会现象研究领域中来。
? 第二,因果联系方式不同。 ? 第三,受认识主体的影响程度不同。
? 第四,在自然界,其规律的表现有其齐一性、规 则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人们对它的研究不会影响其存 在的形态和性质,因此,在其科学认识的范围内 ,自 然科学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自然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的目的
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 通过深入学习 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概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 究程序与研究设计,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研究 方法的使用,提高学习者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 研究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 》: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 学(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 术及艺术科学、法学、哲学(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
?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 表现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 义的世界。
?最为古老: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伦 理学)、语言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 、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美术
?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气象学等基础科学和 农业科学、生物学 、医学、材料科学等实用科学。
李约瑟之谜
?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编著15卷《中国科学技 术史》: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 那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 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 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 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 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 行
•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
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
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 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 题”。
• 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 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
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
步”。
“问题”与“理论”
“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 “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 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 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 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 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论?理论中介不同, “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 的意蕴也是不同的。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的二元对立关系。
• 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 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
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
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 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
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
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 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 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 戏。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谈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思考,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它不同于传统理论性学术方法,例如历史、文化或心理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当前问题上:如何应对当前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强调交流、协作、创新思考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要特别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整体思考能力以及多元化意义上的处理能力。

此外,要特别强调“尝试-评估-修正”循环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断尝试和修正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咬文嚼字(阅读)、汲取吸收新信息并把之应用于当前问题之中。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专题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 为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会形 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结论之三:
•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片面的认识。 • ——总结经验就是把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 造和创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 实务的本质和规律。
• 选题既要有理论意义,又要有现实意义
2、理论的构成
• 概念 • 定理、命题、陈述 • 逻辑与结构 • 推论、预测、假设
• 定理揭示真实的因果关系
单因关系
直接关系 间接关系
X
Y
X ZY
因果关系
X
多因直接关系
Y
Z
多因关系
多因间接关系
X WY
Z
多因多重关系
X
W
Y
Z
因果关系的类型 引自:林聚任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15页
• 研究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 冲突和压力对研究的影响 • 公开或隐瞒 • 有意识与无意识
3、做人与做学问:文如其人
•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 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 的总和。
• 2.实践
• (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 解决。
• ——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确定性:是指以实践的结果论是非, 而不是以本本论是非;以权威论是非等
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观察与体验。
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关系范畴 1.理论: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回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回复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回复以下是一个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文章。

引言: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社会系统、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体等问题的学科,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对实际社会实践进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社会数据来揭示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规律。

这种方法强调实际的验证和实证,使得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和问题。

例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社会政策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情况,评估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通过研究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揭示社会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矛盾和矛盾解决的方法。

它强调社会矛盾的存在、发展和解决过程,通过研究社会矛盾的生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矛盾的策略和路径。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社会变革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预测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

在社会政策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矛盾的成因,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
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 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淡出, 学术凸显”?
• 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 的方法论特征
•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 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 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 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 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 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 3、简单问题复杂化。 •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
•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 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 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 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 下、预测未来!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 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
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
•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 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 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需要深入研 究的是人类史”
•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 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的,“人们要生存,需要吃
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 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 “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 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 结果”。 • 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 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 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 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实践不仅规定了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为理论研究创造了 条件、提供了手段。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创造了理论研究所必需 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能。在现代科 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 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必要,而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 是不可或缺的。
•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必须把对社会的认 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 法论的可靠性基础。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 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基 础。
• 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 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 理的解决。”
(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 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 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 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 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 程度。”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 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 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 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
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 冰”(二元对立关系)
• 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 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 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 面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 “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 的二元对立关系。
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远离思辨,靠近实践,解决思想 的矛盾。对现实的梳理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 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 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 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 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 括。”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 天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