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关院考研政治学概论考研常考点汇编,北大国政考研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国政考研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国政考研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模拟试题(二)
科目代码: 637 科目名称: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5分*6
1.民粹主义
2.国际体系
3.租庸调制
4.《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5.美对台“六项保证”
6.不结盟运动
二.简答15分*4
1.简述库尔德民族问题的由来、发展与演变。

2.简述马克思·韦伯的政治统治的理想类型的基本理论。

3.结合国际政治或国内政治实例,分析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异同。

4.简述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30分*2
1.历史上,许多威权政权在处于威权主义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但一旦开始民主化进程后,反而发展陷入停滞或倒退,试论述发展与民主的关系。

(劝退题,但不能退)
2.论述西方法治主义传统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规则。

(这个不懂,说明唐不到位。

如果不懂,旁白是:“对方恶狠狠的冷眼看了你一眼”)
国际组织专业论述题:30分*2
论述气候问题的由来,发展与演变。

(这个不懂,说明不尊重张海滨老师)
试分析国联的历史教训及联合国的创新性发展。

(这里本来有tips,请脑补)。

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状元笔记,北大国关院考研高分技巧

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状元笔记,北大国关院考研高分技巧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二章 权力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一、权力的界定
(一)权力具有三个特征:★
1、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2、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地位。

3、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二)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

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一)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与权威之所以常常被混为一谈,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

但是,权力与权威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与权力不同,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对权威的服从,基于对宗教、习俗和传统在心灵中的敬畏和膜拜。

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因为宗教、习俗、传统乃至于道德,都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不容易变更的。

反观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情势,不断地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权力一旦僵化,就会走向极端,对权力双方都产生威胁。

北大国关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

北大国关考研复习参考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四章国际体系什么是“国际体系”(Page 11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

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

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存在。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

有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

多元体系的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Page 121)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

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真题解析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育明考研考博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真题解析专业课真题答案解析-育明考研考博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真题解析一、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专业课参考书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3.海伍德《政治学》(本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需重点把握)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10.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掌握其中涉及到的...)11.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非常重要,比较全面的各流派国际关系理论讲解)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世界民族部分试题的大部分重点)13.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常考内容,重点掌握政治伊斯兰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专业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参考书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二战后的部分,把握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宏观脉络,建议先看本书)2.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整理书中涉及到的重要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3.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与前两门书配合使用,本书编写体制是按照国别)4.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把握中东问题发展的历史脉络、整理其中涉及到的)5.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6.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外交史复习的核心书目,整理本书涉及到的)7.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本书与谢益显的外交史配合使用...)8.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重点整理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9.梁云祥《国际关系与国家法》(个别情况下可能会考到一些国际法方面的题目)10.张海波、王联新近发表的论文11.关注《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现代国际关系》期刊、《世界知识》期刊备注一: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考研都考什么内容,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考研都考什么内容,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九章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即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现象的去向模式。

这种取向模式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以及评价取向三个方面。

政治文化常常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整合型政治文化与极化的政治文化、大众型政治文化与精英型政治文化之间的分野。

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人们政治行为的表现模式以及政治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文化发展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政治民主化进程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民主机制,而且需要不断培育该机制运作所必须的政治文化基础,即公民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涵义及其特征帕森斯曾指出: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政治结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心理取向)两部分,他们彼此密切相联系、互相影响、彼此牵制,忽视任何一方必然导致对政治体系的片面理解。

按照阿尔蒙德的理解,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它作为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的支持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概言之,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表现出该系统特有的政治行动取向模式,而这种取向模式就是该系统的政治文化。

一般说来,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对象的取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取向,即关于政治制度之功能、这些功能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输入输出的态度和信仰;(2)情感取向,即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之作用、执行者以及执行过程的情感;(3)评价取向,即凭借已有的知识信息以及价值尺度,对整个政治体系或政治对象形成的判断和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政治文化并非纯粹的主观意识和想象,而与特定社会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复习范围,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重点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复习范围,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五章政府第二节立法机构一、立法机构的结构对于立法机构的结构,可以从其组成和程序两方面来理解,在组成方面可以分宏观(整体形式)、中观(委员会组成)和微观(人员构成)三个层次考察。

究其整体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两院制的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

尽管后来这种两院体制采取了不同形式,但它基本上仍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

在两院制议会中,两院的职权划分各国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1)下院占有明显的优势。

如英国;(2)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

如美国;(3)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

如法国。

学界曾对一院制或两院制的优劣有过争论。

主张一院制的学者从卢梭的主权是对公意的运用、公意只有一个的观点出发,坚持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学说,设定人民的共同意志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实现。

反之,实行两院制,如果两院意见一致,则实属多余;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将拖延法案的通过,阻碍社会发展,同时容易被行政机构利用这种议会内部矛盾。

他们认为,实行一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统一和政治稳定,避免立法机构内部相互扯皮、推诿,导致立法活动效率低下的现象。

另外,还有利于简化机构,节省人力、物力。

主张实行两院制的学者则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出发,认为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可以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议会专制,防止“多数暴政”;还可以防止草率立法。

同时,较之一院制,两院制的人力和组织更能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性任务,也有利于扩大议会人员构成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一国的议会形式,既与其历史选择有关,也应适应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喝和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各国立法机构都设立了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几乎是专门性的,但有些国家因其特殊情况也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大多是常设性,但也有临时性的,比如调查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委员会等。

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资料导师信息复习经验内部资料历年专业课真题答案-育明考研考博

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资料导师信息复习经验内部资料历年专业课真题答案-育明考研考博

北大国际政治专业考研考试资料导师信息辅导课程一、北京大学国关学院国际政治考研专业课真题题型分析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分值:满分150分试题构成: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国际政治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

题型:第一大题名词解释,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第二大题简答题,4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第三大题论述题,2小题每题30分共60分专业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分值:满分150分试题构成:命题侧重于地区研究和国际环境外交和世界民族主义(时政热点类逐年增加)题型:第一大题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第二大题简答题,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第三大题论述题,2小题每题35分共70分备注: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专业课出题老师资料考试科目命题老师及负责部分导师研究方向专业一政治学概论王联(主要出题人)世界民族和民族主义、中东和伊斯兰政治、南亚地区政治宋伟(国际关系理论部分出题人)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理论、大国关系与联盟问题潘维(比较政治学部分)比较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时西方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思想专业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王联(民族主义)世界民族和民族主义张海滨(国际组织与国际环境外交)国际环境和气候政治、中国环境外交和联合国及全球治理研究梁云祥(日本和中日关系)日本政治外交、中日关系、国际法王锁劳(中东问题)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当代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阿拉伯与伊斯兰问题研究备注:1、每年导师的出题都会涉及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最新的学术成果,需要考生做重点关注。

2、近两年专业课二命题的时政性特别强,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关注近一段时期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的时政话题。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常考点,国政国关复习要略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常考点,国政国关复习要略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Page 113)
1、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在经济上,生产、市场营销和分配的国际化,使得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无一例外的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这个体系相隔离(不论是自闭还是受制裁),都会陷于困境。

(2)在政治上,赫尔德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
a、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的效用明显下降。

b、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了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

c、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内,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完成国家的目标;
d、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
e、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

2、一体化与碎裂化
弗格森和曼斯巴赫对全球政治挑战这样描述:今天,当代国家面对的是超越其合法边界的经济、
文化和种种制度的挑战,同时还受到了来自其内部的民族主义和其他子群体的挑战。

他们认为,当今主权国家正受到跨国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挑战。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一体化与碎裂化”的过程,即所谓合成/分裂过程。

3、软地缘政治:涉及的是有关全球经济、人口、环境等问题的国际谈判;
硬地缘政治:涉及的是军事威胁和暴力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常考考点汇编一、政治学原理部分(暂且如此称之)【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指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

按照我们的观点,政治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权力关系的总汇及其反映。

这些权力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首先及集中地存在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国家及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组织及其活动中。

这些权力关系包括了权力的占有、权力的获取、权力的运用、权力的维持、权力的目的等等方面。

(许振洲)【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

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关系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一门研究权力的起源、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获得、权力的占有者、权力的运用、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权力的维持、权力的目的及权力的丧失等权力关系、权力现象的科学。

它的研究重点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关系最集中的层次-国家上,而兼及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权力关系存在的一切方面。

(许振洲)【行为主义政治学】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

经过发展,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二、注重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实然”。

【权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一种影响和支配的力量。

其本质特征就在于社会主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互动关系。

【政治权力】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支配性、强制性、排他性、扩张性)【社会公共权力】是以社会共同体或其代表的名义行使的权力。

指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即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

【权威】指社会生活中由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被看作是已经制度化了的合法权力。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

通常指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和认可,被看作是已经制度化了的合法权力。

【政治合法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这种认可通常不仅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且主要来自一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

社会成员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来判定政治统治能否有效运行,从而在认可政治统治的基础上产生服从的意识和心理。

按照让-夸克的意见(《合法性与政治》),政治合法性实际上是一种统治权利的表现。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

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成员为获得或保持某种利益,在群体生活中拥有的可以作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特定资格。

这种资格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与义务构成统一关系。

权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和特定资格。

这种资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合法性权利】是指权力主体的权力产生的合法性以及权力客体的自愿服从。

合法性权力的获得将大大减少统治成本。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压力集团】是一种政治组织。

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院外活动】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比如为支持或反对某项立法提案或行政决定而进行的接触活动。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通过特殊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团体。

【政治制度】是指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活动的体制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国家的性质、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及其活动原则、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等。

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活动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制度),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即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一般具有特定范围内的法定性和规约性,相对严密和稳定。

【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政权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

包括(一)国家横向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二)国家纵向形式,即国家结构形式;(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的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两种。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权威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在权威主义国家,政治权威较弱,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人的工具。

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

【法西斯主义国家】它的出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失败的结果。

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

在统治形式上,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

【国体】指国家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政体通常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结构、产生方式、组织程序、职权范围等。

【政体类型】按照政权组织形式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征对政体作出的分类。

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君主制】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专制君主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没有任期限制,更无法律约束,君主的旨意就是国家的意志。

【立宪君主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

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其权力受到国家宪法的限制。

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 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

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现代社会呈现二元君主制向议会君主制的转变。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

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

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指的是在国家内部划分各级地方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地方单位受中央政权统一领导的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