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合集下载

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

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

新时期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前辈学者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文学史研究与整体外国文学史研究都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956年,教育部参照苏联高等院校同类教学大纲,制定了英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教科书则采纳了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的《英国文学史纲》。

该书1959年初版,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可见影响之大。

尽管《美国文学简史》(上册)和《法国文学史》(上册)已于1978、1979年相继问世,中国学者用中文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

本文首先回顾陈嘉、范存忠先生出版于80年代初的两部影响深远的英文版英国文学史,随后介绍王佐良先生领衔编撰的中文版英国文学通史,最后评述杨周翰先生撰写的断代史,总结前辈学者既有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展望英国文学史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陈嘉和范存忠先生的贡献陈嘉、范存忠教授是国内英国文学研究的老前辈。

20世纪30年代,两人在耶鲁和哈佛大学分获博士学位,是最早获得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回国后他们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研究、教授英国文学,并在80年代初分别推出两部英国文学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陈嘉著《英国文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四册,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英国文学史教材。

由于编写量大,四册教材全部出版历经了五年时间:1981年10月出版第二册,1982年7月出版第一册,1986年1月和2月出版第三、第四册。

从1986年开始,陈氏文学史一直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史教材,已多次再版,声誉卓著、影响广泛。

陈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他在著作前言中提出:根据作家及其作品在社会和文学史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否健康来确定其地位。

陈著文学史采用了编年史的结构和体例,第一册分为四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资产阶级革命与王朝复辟时期英国文学;第二册不分章,标题为18世纪英国文学;第三册分为三章: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第四册也不分章,标题为20世纪初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的历史简介

英国文学的历史简介

英国文学的历史简介英格兰岛的早期居民凯尔特人和其他部族,没有留下书面文学作品。

5世纪时,原住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他们的史诗<贝奥武甫>传了下来。

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杀巨魔﹑斗毒龙,并在征服这些自然界恶势力的过程中为民捐躯。

它的背景和情节是北欧的,但掺有基督教成分,显示出史诗曾几经修改,已非原貌。

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纪的手抄本里的版本来看,诗的结构完整,写法生动,所用的头韵﹑重读字和代称体现了古英语诗歌的特色。

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出现了宗教文学。

僧侣们用拉丁文写书﹐其中比德所著的<英国人民宗教史>既有难得的史实﹐又有富于哲理的传说,受到推崇,并译成了英文。

此后,丹麦人入侵,不少寺院毁于兵火,学术凋零。

9世纪末﹐韦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力抗丹,同时著手振兴学术,请了一批学者将拉丁文著作译为英文,并鼓励编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是用英国当地语言写史的开始。

1066年诺曼人入侵﹐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批说法语的贵族。

古英语受到了统治阶层语言的影响,本身也在起著变化,12世纪後发展为中古英语。

文学上也出现了新风尚,盛行用韵文写的骑士传奇,它们歌颂对领主的忠和对高贵妇人的爱,其中艺术性高的有《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

它用头韵体诗写成,内容是古代亚瑟王属下一个“圆桌骑士”的奇遇。

14世纪后半叶,中古英语文学达到了高峰。

这时期的重要诗人乔叟的创作历程,从早期对法国和意大利作品的仿效,进到后来英国本色的写实,表明了英国文学的自信。

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优美﹑活泼的韵文﹐描写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圣的人的神态言谈;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行业,各人所讲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时,还有教会小职员兰格伦写的头韵体长诗<农夫皮尔斯>一译《农夫彼得之梦》,用梦幻的形式和寓意的象征,写出了1381年农民暴动前後的农村现实,笔锋常带严峻的是非之感。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摘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

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经典;英国文学;生成;演变我们通常总以为,所谓英国文学经典也就是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即便有些差异,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实际情形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确切地说,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正如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英国的中国文学经典一样。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生成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情况:1.一些英国文学经典自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2.一些英国文学经典并没有都成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或者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渐渐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譬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3.一些非经典的英国文学却在中国突然成为了经典,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的代表,譬如《迦茵小传》,由于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这些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因此,考察和辨析英国文学经典,尤其是上文提及的后两项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由,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而且还是杰出的翻译家。

在《鲁迅论外国文学》一书中,鲁迅论及的英国作家共18位: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彭斯、司各特、骚塞、拜伦、雪莱、济慈、卡莱尔、阿诺德、史文朋、道登、王尔德、哈葛德、肖伯纳、吉辛和柯南道尔。

这里所涉及的显然并非都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家,而对于英国的现代主义作家,譬如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等,则根本不在鲁迅的视野之内,尽管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前这些现代主义作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或诗人了。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概述
2.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内容特点
3.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适用对象
4.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是一款针对英国文学史的复习资料,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国文学史的知识点。

这款笔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梳理了英国文学史的脉络,还总结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款笔记按照英国文学史的时期划分,从古英语时期到现代英国文学,系统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每个时期都有详细的作家介绍、作品分析和文学现象解读,让学生对英国文学史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其次,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总结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方便学生查阅和记忆。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有详细的简介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形式和艺术特色。

再次,这款笔记还提供了大量的课后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每个章节都有对应的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地加强。

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的适用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准备英国文学史相关考试的学生。

这款笔记的内容详实,
既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复习。

总之,刘意青《简明英国文学史》笔记是一款非常有价值的英国文学史学习资料。

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条理清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国文学史的知识点。

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_英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_英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_英国文学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英国文学史论文2100字(一):“雨课堂”在“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现状,特别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和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雨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课堂;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智慧教学一、“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现状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文学赏析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国文学。

胡文仲先生曾说:“在外语教学中,文学作品往往是能够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材料。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材料可以替代文学作品。

”随着本科专业必修课课时的缩减,许多学校对文学课尽量给其他应用课程让道,或将文学史与作品选读整合在一起。

在西南石油大学,“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仅有40学时。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及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基本文学常识,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提高人文素质。

但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广(从古英语到近现代英国文学),传统教学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有限课堂时间几乎只能让教师快速按照时间脉络介绍各时期文学概况,不足以深入文学文本;作品选读成了精读或故事梗概介绍,很少或基本不涉及到文学批评或欣赏,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大,或由于满篇的生单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上课信息量大,老师讲课速度快,学生只有埋头抄笔记应付最后的考试,学习效果差;授课过程中;课后练习缺乏实效性,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雨课堂”在“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中的应用“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组织研发的推动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利器,将教学工具巧妙融入PowerPoint与微信全景式采集数据,驱动教学探微。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统计分析本文利用文献统计分析计量学方法,借助龙源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56-2011年这55年以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现状,对国内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1 引言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引入、研宄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经由我国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历经了对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与赏析、去粗存精的批判研宄、审美批判与形式主义研宄、非殖民化研宄等多个阶段”。

目前,英国文学研宄已经以其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一定的学术成果而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宄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详细了解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状况,本文选取1956年至2011年56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英国文学的研宄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论文发表年代分布、发表期刊分布、作者群分布、作者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藉此探索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的发展历程。

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核心作者群、核心研宄机构与主要的研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学者们的英国文学研宄提供参考。

3 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总体分析国内有关英国文学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论文总量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研宄的活跃程度。

由表1可见,在1980年之前我国英国文学研宄极少有成果见诸于世,在1956-1979年这24年间共有5篇文章发表。

自1980年以来,我国英国文学研宄论文总量有增有减,较不稳定,但自1998年以来该领域研宄国内英国文学研究学者群分布通过对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学者群分布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主要研宄人员和核心研宄人员,有利于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新生研宄力量对该领域研宄现状及研宄人员状况及时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升华。

写作方法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国外西方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写作方法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国外西方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25
文体“三范畴”论对高中外国小说教学的启示
26
石黑一雄小说孤独主题研究
27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8
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
29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法研究
30
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问题与出路探究
31
人教版小学语文外国作品教学研究
32
阿来创作论
33
鲁教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26
文本细读下的《外国小说欣赏》课例研究
127
《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
128
化丑为美:非构思阅读学与时空美学视野下的高中现当代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129
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路翎40年代小说创作方法研究
130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文学选修课的实证研究
131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研究
132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符号学阐释
86
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的道德教诲价值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87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88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比较研究
89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中外文学作品蒙译研究
90
霍桑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91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东方杂志》的戏剧翻译选材研究(1915-1923)
133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
134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主题解读存在的问题研究
135
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俄苏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
136
中学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137

复杂性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年代在英国汉学界的接受

复杂性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年代在英国汉学界的接受
英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年 代的接受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 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有 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 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英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年代的接 受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历史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年代在英国汉学界的接受经 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忽视到逐渐的重 视,反映了英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 了解的不断深入。
代表作品有《阿Q正传》、《骆驼祥子》、《边城》、《围 城》、《活着》、《红高粱家族》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年代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包括现代化、都市化、商业化和多元化等。
影响不仅限于中国本土,也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英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 代文学年代的接受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
学术交流
中英两国在文学领域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 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英国读者能 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文 化和艺术价值。
合作机会
中英两国在文学领域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 包括文学翻译、出版、研究和评论等方面。 这些合作项目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国的推 广和接受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渠道。
1 2 3
深入研究
随着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英国汉学界对中 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出现一批具 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多元解读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和视阈解读中国 现当代文学,如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历史背景 等。
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英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在这一时期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英国汉学界提供了更多的资 源和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

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

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

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

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

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

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

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

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

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

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

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

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

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

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

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

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

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

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变迁问题。

民国时期国人所著的第一部英国文学通史—王靖版《英国文学史》在观念和方法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的印记;80年代中期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在观念和方法上则体现出突破极左路线,尝试新的书写方法;新世纪王佐良版五卷本和常耀信版《英国文学通史》则是新时期跟进时代潮流,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作。

最后结论得出百年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并吸收西方的思想和观念,是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西方与东方共同作用的产物,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