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教案五篇

《包身工》教案五篇

《包身工》教案五篇《包身工》教案篇1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板书设计:10.包身工夏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__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因此,__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可讲内容: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五.完成小练习.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包身工》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1《包身工》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1《包身工》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4.11《包身工》教案(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我们初中时是否学过同一类型的文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谁能帮大家概括一下这些文章的特点?(讲究真实,及时)与我们前面学的两篇短新闻有浓烈的抒情,有很强的文学性。

归纳报告文学的特征:它以散文手法报道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报告文学还被誉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二. 推进新课1.这篇课文很长,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本文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呢?能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反映包身工的活动吗?3.这些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

作者在课文中哪些段落提供了背景材料呢?(8—11段。

15—22段。

35段)在引入这些背景材料文中是否有相关的语句衔接?( 第8段第1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

《包身工》教案(通用8篇)《包身工》教案篇1【目的要求】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__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2、内容主旨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__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

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重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

明确: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

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家想象皇帝身边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孩子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师:同学们,你们对打工仔、打工妹这些名词有所了解吧?甚至有些同学还打过暑假工呢!时下的打工生活自由自在,工资待遇也普遍高了。

可是谁能想到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二、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走近作者: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⑴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⑵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⑶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⑷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⑸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朗读、讨论、明确:⑴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⑵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

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⑶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

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⑷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⑸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四、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并为包身工下定义。

(读出语言信息,进行整体归纳。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

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启发引导:①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③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包身工》一文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感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及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包身工现象的社会根源,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及其给包身工带来的巨大伤害,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对文本内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六、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三”七、板书设计包身工夏衍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

工作情况:1、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被迫起身。

2、四点半,包身吃粥的凄惨景象。

3、五点钟,包身工被赶进厂的情况(至六点钟)4、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工作待遇: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工资待遇: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低)。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

《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

二、写法探究(本堂课主要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使师生、生生互动。

)1、引疑: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学生议疑:略。

教师释疑: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2、引疑: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议疑、点拨、释疑:本文写作上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3、探讨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分小组交流、探究。

)示例分析:⑴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举例: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