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能源安全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在当前全球能源形势下,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
因此,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偏重于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能源结构不仅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不稳定,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成本。
其次,中国的能源供应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国内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能源供应存在短缺的问题。
同时,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也会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造成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
另外,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而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进口,也增加了中国的能源安全风险。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推动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消费的负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能源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能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企业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成本。
社会公众需要增强节能意识,支持和参与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才能实现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能源消费的清洁化和节约化,中国才能实现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自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从3月20日开始汽柴油价格每吨上涨六百元起,普通民众抱怨调侃不断,大有发改委猛于虎之势。
汽柴油价格的步步攀升引发了人们对于能源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众所周知,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矿物能源总储量一定并且不可再生,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能源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危机问题日趋显现。
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的挑战也必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一)世界能源的总体形势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增速放慢,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迅速上升。
在2000-2030年间,60%以上世界新增能源需求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二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日益走向多元化,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持续上升,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处于主导地位的同时,核能、风能、水力、地热等新能源也被更多地开发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新能源并存的能源消费结构。
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作为一场标着性的能源战争,导致了世界能源战略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具体体现为一下三方面:1.世界能源战略格局进一步向美国倾斜,OPEC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迅速上升。
美国通过两次战争打破了世界能源原有格局,占领阿富汗和世界第二产油大国伊拉克,控制了中亚和中东产油大国,从政治军事上加强了对里海地区和中东各国能源资源的控制。
同时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独享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并在积极对非洲产油区加大政治和外交攻势,寻求合作。
而美国的能源攻略直接影响到了OPEC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
一方面OPEC组织本身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受到其他非OPEC国家的侵蚀,另一方面美国大力主张从其他国家获得石油份额,客观上促进OPEC组织内部分化。
而与OPEC的削弱相反,近年来连续攀高的油价为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复苏创造了契机。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当今,世界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现有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是未来国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和铜的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第二消费大国。
未来20年我国石油缺口约60亿吨、天然气缺口约2万亿立方米,其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实施能源安全战略要加强能源产业基础地位,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其竞争力;加强国际能源合作,“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源合作开发;规范国内资源开发行为,实行保护性开发等。
一、世界能源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资源有限性和经济增长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提高使人类可利用资源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但世界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分布不均,使世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以石油为例,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60美元大关,2005年8月甚至每桶超过70美元,为历史所罕见。
与此同时,全球矿产资源逐渐形成垄断,致使矿产资源价格持续攀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10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50%的铜矿资源,5家跨国矿业公司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镍矿资源。
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化解能力比20多年前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很大。
除经济因素外,国际政治因素也是促使世界资源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有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试图通过政治、武力等手段,控制世界战略性资源,导致世界资源争夺加剧,市场供求形势严峻。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其结果导致该地区政局动荡,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
日本在中俄石油合作问题上搅局,亦有遏制中国能源供应的战略考虑,其结果使俄罗斯提高了能源合作的价码。
这些因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加剧了产油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而且影响了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双方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同时,打乱了国际能源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引发了世界战略资源的恶性竞争。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doc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doc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国家经济国防紧密相关,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但能源资源却是有限的,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地理、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因此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剧了国际能源竞争。
当前全球能源形势面临着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全球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但能源供应大幅度缩减。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费量达到168,52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3%。
然而,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的有限、环境压力加大、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等,在一些地区和国家,能源供应大幅度缩减,导致了严重的能源短缺和价格波动。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但能源供应瓶颈和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能源署指出,2018年世界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84.7%,其中石油消费量占32.6%,天然气消费量占23%,煤炭消费量占28.9%。
尽管部分国家正在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但由于新能源技术水平和规模还较低,新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比重依然较小。
三、能源环保问题日益加剧,对全球精细化管理带来极大压力。
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如气候变化、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
目前,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能源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能源资源却较少,且严重依赖进口,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失衡,相对陈旧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量的污染和浪费,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中国面临的主要能源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问题。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油、煤、气的消费占比较高,新能源的规模和比重较低,导致了能源领域的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
关于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关于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内容摘要:中国能源安全和发展受世界能源发展形势的影响,中国依靠西北亚非地区的能源供应,日本核电事故冲击了我国的核电产业的发展,而且他国针对我国南海和其他地区的能源和主权问题,造成我国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
关键词:能源危机、主权、开发在今天,世界资源匮乏同时人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的核泄漏事故问题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绊脚石。
而在我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着上述问题的牵绊。
因此能源开发和进出口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作为大学生,对于中国的能源发展问题,我们应给予充分的正视及思考。
一、石油危机及其影响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
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
3.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
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4.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
天然气的成本效益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优于煤和核能。
从环保角度看,排放较少、更为清洁。
与石油不同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
到2035年时,非常规天然气的比例会升到总天然气产量的1/5,但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步伐仍会差异很大。
5.核能产业可能需要5-10年才能逐步恢复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
形式与政策论文---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读后感姓名:学号:系别:班级:指导老师:宋娜完成时间: 2012-4-12《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读后感摘要:当前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问题的影响,世界能源形势非常紧张,中国也受到影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当前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的阐述与分析,发表了我的感想。
关键字:世界能源形势中国挑战感想节约正文:一、文献综述1、当前世界能源总体情况当前世界能源消费强劲增长,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特别是石油,其需求和消费强劲增长,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还有,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此外,新能源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还需时日。
总体上,世界能源呈紧张的形势。
2、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对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日本的核事故令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核能产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3、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及前景目前,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核能产业要得到恢复可能需要5至10年,但天然气发展前景很好,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
此外,能源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南海和北极可能成为未来争夺的热点区域。
4、中国能源局势及面临的挑战中国受西亚北非动荡的影响,其能源安全面临危险,油价高涨使中国出现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同时,中国放缓了核能发展的步伐,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也不乐观,中国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
二、感想:我觉得世界能源呈现紧张形势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为因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能源浪费时有发生,我们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能源问题。
能源形势与挑战

能源形势与挑战通过对《时事报告》的阅读,我对“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这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地认识了当前世界能源形势的燃眉之急和我国面临的种种挑战。
在阅读《时事报告》中,我将了解到的能源形势与挑战总结了以下几点:一、能源消费强劲增长,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世界将继续较大地依赖化石燃料,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逐年增长,增速是令人惊悚的。
除了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但能源需求仍将继续增长,这是由于一些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对能源的需求将增长,导致能源增长呈上升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容易导致能源供需关系总体呈现紧张局势。
二、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但还是供不应求。
同时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更是事关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核心要素。
因此,一些强势的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来对技术落后的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控制。
或者利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占有,例如日本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日本公司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过勘探和开采石油。
三、新能源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新能源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同时也较为依赖环境因素的变化,相比一次能源来说,新能源的发展技术应更上一台阶。
面对这种情况,新能源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尚需要走一段漫长的路。
四、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有: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非洲和中东地区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中国的能源依存度在不断增加,对西亚北非地区依赖相当高,政局的动荡,会影响中国能源的发展。
由于,利比亚局势一直都处于动荡,中国与利比亚的合作也会受到威胁。
事实上,西方国家除争夺利比亚资源外,还努力营造不利于中国与利比亚合作的舆论环境,所以进军利比亚将是一个谨慎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际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上述热点问题困扰。
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大,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
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国际油价难以回到原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区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
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
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措施落后的东西比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
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
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
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
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
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当前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石油探明储量保持小幅上升,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根据2011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3832亿桶(1888亿吨),比2009年年底的13766亿桶增长了约1.48%,,储采比为46.2年。
探明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亚太,中南美和非洲,其他地区储量基本维持在2009年的水平。
亚太地区净增加了30亿桶(主要来自印度,可采储量由58亿桶增加到90亿桶),中南美地区增加了19亿桶(巴西在深海发现大型油田,可采储量由129亿桶增至142亿桶),非洲地区增加了17亿桶(主要来自于利比亚,乌干达和加纳)。
中东石油储量仍在全球储量中占有最大份额,达到54.4%,储采比为81.9年。
2010年,石油产量转降为升,达到8209.5万桶/日,比2009年增长了2.2%。
但仍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
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为3432.4万桶/日,同比增长2.5%。
非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428.7万桶/日,同比增长1.9%。
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成为非OPEC 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
石油贸易量正在缓慢回升,出口增长主要来自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二者增量合计占世界石油贸易总增量的80%以上。
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出口量也有一定幅度增长,而中南美出口量则出现下降。
进口增长主要来自亚太和美国,尤其是亚太,增量约占世界增量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欧洲石油进口量继续延续2008年以来的下降态势。
天然气的发展引人注目,非常规天然气堪称异军突起。
截至201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增至187.1万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0亿立方米。
增量最大的是印度和巴西。
在储量小幅度提升的同时,天然气的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7.3%,是1984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俄罗斯天然气增量最大,达613亿立方米,增幅为18.4%;美国的增量位居第二,为282亿立方米,增幅4.7%,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产量合计占世界总量的43%.。
今年来,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及其对国际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受到广泛关注。
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74个赋存煤层气资源的国家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168万亿立方米,其中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
到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比例将达到天然气总产量的1/5,天然气资源足以使当前产量维系250年以上。
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促进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
2010年,由于在非常规天然气生产方面取得的进步,美国天然气产量为611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9.3%,连续两年超过俄罗斯。
中国天然气产量为968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七位。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约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一半,但比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更为分散。
分析普遍认为,非常规天然气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维持能源安全有积极意义。
天然气的成本仅为石油的1/3,燃烧天然气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少于石油,而且北美,中国和欧美等地均出产非常规天然气,因此有利于各国降低对中东产油国和俄罗斯的依赖度。
澳大利亚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大幅度提高。
2011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又对澳大利亚的四个盆地进行了页岩气资源评估,可采储量共计396亿立方英尺。
但是,各地区的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度差异很大。
美国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
美国能源情报署2011年5月26日公布的《2011年度能源展望》显示,2009年,页岩层占其国内天然气产量的16%,到2035年,这一比例可达到47%。
澳大利亚计划发展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占其宣称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的45%。
印度煤矿资源丰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10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
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但业内人士坚称,只要操作得当,这项工艺是安全的。
煤炭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非OECD国家。
2010年,世界煤炭产量为72.73亿吨,同比增长6.3%。
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达32.4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3%;美国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水电和核能也实现了2004年以来的最大增长。
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降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
全球水力发电量达到7.756亿吨油当量,增幅为5.3%。
核能实现了2%的增长。
其中,3/4的增长来自OECD国家,法国核电增量位居全球第一,增幅为4.4%。
生物能源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也有所发展。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两国贡献了全球风能增长的近70%。
201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48%,是2008年所占份额的3倍。
尽管如此,风能仍只占中国总发电量的1.2%。
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为5926.1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长13.8%。
其中,OECD国家产量为3713万吨油当量,非OECD国家为2213.1万吨油当量,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美国和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增长的主力军,美国增长了17%,巴西增长了11.5%。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
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3、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
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
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天增长。
其次,部分国家的单位GDP能耗不断上升,加重了能源供应的负担。
目前,非OECD经济体的能源强度是OECD国家的1.5倍。
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
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化石能源消费量显著提升。
200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下降了1.4%,而2010年又实现了5.6%的增长。
这其中,OECD国家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非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占到全球总量的53.6%。
其中,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达到了24.32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已提高到20.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能源消费的主体,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6%。
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3.6%,天然气占23.8%,煤炭占29.6%,核能占5.2%,水电占6.5%,可再生能源占1.3%。
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所占比重连续11年下降。
天然气的比重在显著提高。
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国的资源状况密切相关。
俄罗斯由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57%;中国的煤炭消费比例最高,为70%左右;巴西的水电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39%。
发达国家油气消费仍然较高,除法国外,OECD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60%。
近年来,油价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短期震荡。
1998年末,国际油价低于每桶10美元。
此后近10年时间里,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到2008年7月达到每桶147.5美元。
石油供应紧张、美元贬值、部分产油国局势动荡,OPEC成员国不愿增产,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共同导致油价上升。
其中,供求关系紧张是基本原因,金融资本炒作等因素是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