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Co pr he i e M e s r m e nd Ev l to o he Ur ni a i n Le e o a a g Ciy m e nsv a u e nta a ua i n f t ba z to v lf r Xi ny n t
LIW e —z e g (C l g fT uim a d Reo re vrn n,X a y n r lU iest,X a y n 0 0, ia n hn ol eo o r n su csEn io me t in a gNoma nv ri e s y in a g71 0 Chn ) 2
Ab t a t F o t e c n oai n o e 南 a iai n y mut — n e o r h n ie e a u t n s r c : r m h o n t t f n w u n z t .b l i d x c mp e e sv v a o meh d, e a u t n i d x s se o o o i l i t o v l a o n e y tm f i
接 着 以咸 阳市 1 3个县 级行政 区 2 0 的 统计数 据 为基础 , 0 9年 对原 始数 据进 行标 准化 处理 , 再运 用线性 加权 求和 法 , 出 了 1 算 3个 县 级行 政 区城 市化水 平的量化分 值。 最后 , 据各 自的分值 特征 , 根 将成 阳市城 市化水平 分为 4个层 次, 并对其作 了分析评价 。
文献 标 识 码 :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 金 项 目 : 阳师 范 学 院 专项 科研 基金 项 目(0 S K 0 ) 咸 阳师 范 学 院 重 点 建 设 课 程 项 目( 062 1 ) 陕 西 省 重 点 学 科 建 设 资 助 项 成 1X Y 33 ; 20 100 ;
有关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有关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切勿复制粘贴
城市化水平是指人口密度、城市大小、人均土地面积和其他指标与某一时期地理区域内居民在城市地区占比的大小。
它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明确表征区域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
首先,城市化水平需要考虑人口密度。
它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民人数除以其占地面积后,所得结果的数值,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当一个区域的居民数量增加,其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攀升。
其次,城市化水平包括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反映城市的大小,可用人口数目或土地面积来衡量。
如果城市的人口数目大,则其城市化水平和发展指标就会提高;如果城市的土地面积大,则其城市化水平和发展指标也将会提高。
再次,要衡量城市化水平,也要考虑人均土地面积的大小。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要求和经济活动不同,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也不同,因此每个人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越大,说明城市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越高,这将使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居民人均收入、综合医疗指标及社会福利等指标也可以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
虽然这些指标暗示城市化水平,但它们更多地表征社会发展水平,并且并不绝对地反映城市化水平。
总而言之,定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城市规模、人均土地面积等。
它们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生活在城市地区的程度,进而明确表征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方向。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探讨

第17卷 第3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Vol 17No.32002年6月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Jun 2002收稿日期:20020111作者简介:姜爱林(1964),男,湖北襄阳人,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博士后。
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探讨姜 爱 林(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北京100029)摘 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测算其发展水平则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作法。
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出种种测算方法。
但归纳起,不外乎三大类,即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与其它指标法;常见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与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几种。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测算方法;比较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2)03001205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镇化过程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城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所谓城镇化的测算(或测度、计算),就是要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
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适时准确地测算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归纳起来,对城镇化水平的测算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或称主要指标法;另一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称综合指标法;第三是其它指标法。
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一、城镇化水平测算方法(I):单一指标法[1]单一指标法又称主要指标法,其涵义是指通过某一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意义和最能反映问题的指标,来定量描述某一区域城镇化水平。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衡量与比较

是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只是一种手段 , 资源只有 世界 平均 的 1 / 4 。而我 国长 期 以来
发展 理论和实践 存在 的一个 突 出问题 是 ,过多 该更多地关注城镇 化 的质量 。十八 大报告 提 关注城镇化发展 的速 度 、规模 和模式 ,而忽 略 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道路 就是 强调要 更加 注重
了城镇化发展 的质量 …。城 镇化率 长期 以来被 城镇化质量 。因此 ,仅仅 用城 镇化 率来 衡量 一
城镇化水平 应该包括城镇 化率 和城镇化 质 防止脱离实体经济 、没有 产业支 撑 的拉 美式 城
量两个方面。城 镇化质量应 该包括城镇 居 民生 镇化 陷阱 ,大力 优化城镇 实业 经营 环境 ,发 展
活幸福感 、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使用效率 、 服务业尤其 是高端 生产性服务 业 ,推进 制造业
A - f i , 中国各地 区的城镇 化 水平 ,再 采 用聚类 分析
法归纳总结各地 区的城镇化特点。 以此为基础提 出整体上应保持城镇 化率和城镇 化质量协调发 展 ,不 同地 区应针对城镇化所处的不同阶段 和特点采取 针对性 的发展 策略 ,促进 各地 区城镇 化 健康持续发展 。
作为衡量和评 价一个地 区城镇化水 平 的唯一指 个地 区的城镇化水 平是 不科 学 、不全 面 的,而
标。在这种 以城镇 化率代 表城镇化 水平 的发展 应该 同时考虑城镇 化质 量 ,包 括城 市 的经 济发
城镇化水平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U 二 I0 二 竺x 0 ( . /
,兰 二
( 3)
( 4) P A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 ; Y 表示城镇总劳动力数
量;之 表示带眷系数;N 表示区域总人口;叽 表示 净增城镇人口; 胡表示净增城镇劳动力数量。 按照
我国实际情况,1 -般在 1 2 一 之间取值。 22 城镇土地利用比里指标法 . 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 方法 4 , ) 指以某一 个建制镇内的城镇建成区的土地利用面积占区域总 面积来反映该镇的城镇化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农 机 化 研 究
第 」期
和方法 2 计算不同时期的城镇化水平, 其变化曲线 成一条直线,计算结果显示该镇城镇化进程缓慢,
而这与该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相符。河北省 6 个重点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计算对比如表 2 所示。
斑 2 0 1 2 0 年河北省 6 个,点小城该城钱化水平计阵对i裹 t
城镇化 水平/ % 建制镇 城镇 人 口比重
于洪俊. 城市地理概论 〔]合肥 : M. 安徽科技出版
口为基本形式, 形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 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日 〕
从理论上讲,综合指标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 反映城镇化水平,从整体上把握小城镇经济社会发 展状况。但由于工作量大、资料收集难,很多指标 无法量化,另外各地区经济社会情况差异等限制条
件, 实际运用比 难‘‘ 于单一指标法所强的适用性,因而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于单一指标法,在理论研究
19 5 3 4 0 31 2 0 67 2 5 . 2 8 5 5 0 0 0
1 580
镇时政投 资 预算外
社会集资
银行贷欲
企业投资
40 210 40 56 50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研究

市人 口不断膨胀 、用地规模不 断扩 大 ,城市基础设施供应
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居 民的生活水平 和居住水平发生 由量
变到质变 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 了很 多的方 面,并不单 单是指人 口方面 的变化 ,因此用单一 的指标法不 能真实全 面地反映城市化水平 。在现实操作 中 ,由于严格 的城市人 口限制政策 ,使得户籍意义上 的城市人 口比重与 实际人 口 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 的脱节 ,从而使得该指标 的表征效能 下降。如某些国家或地 区片面追求城市人 口数量 的增加而 导致社会经济发展 的不和谐 ,就是 由这一观点形成的误 区 直接造成的。 因此 ,本文在考虑度量城市化水平时 ,不再采用单一 指标法 ,而是采用综合指标法 ,通过涉及到各方面的多个 指标来建立 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的指标体系。应用 综合 指标 法建 立指标体系 ,首先就是选 出合适 的指标 。这些指 标应该符合 以下的要求 :全面性 、层次性 、简要性、可 比 性 、可操作性 。因此 ,从 反映城市的不同侧面出发 ,本着
全 方位 的衡 量 城市 水平 的 目的 ,在 参考 相关 文献 的基 础
上 ,笔者从 下面三个 方面共选取 1 3个指标 : ( )经济城市化水平指标 :人均 G P ( ) 1 D 元 、工业 总
及到城市化水平 的研究文章 中,多是采用人 口城市化水平
( 即城市人 口比重或非农业 人 口比重 )表示 城市化 水平 的 方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表征性强 ,便于统计 ,便 于相互
是从经济学角度看 ,城市化 则是 由农村 自然经 济转化 为城 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城 市化 现象反映在社会生产 和生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比较研究[摘要]城市化质量具体内涵包括城市的宜居程度、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和城乡一体化4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8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年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发现不同城市城市化质量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认为质量良好的城市处于城市化质量成熟期,质量中等城市处于上升期,质量一般城市处于积极提升城市化质量阶段,质量较差城市处于迫切发展阶段,并分别讨论不同城市各自特点,最后提出提高不同类型城市城市化质量的重点。
[关键词]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比较1 前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向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
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市化率已达49.95%,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质量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质量内涵的理解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从已有成果看,还没有权威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城市化质量的研究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城市化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二是城市化域面载体——区城的发展质量[1];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一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现状,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要体现城市化发展中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协调发展,四是城乡差距逐步被淡化和消除[2];城市化质量的具体涵义应包括: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市化推进的效率、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3]。
在评价城市化质量的方法上,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化质量进行测度的[4];也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常熟市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的[5]。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第一,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日趋完善。
第二,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运用适合其内容的方法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之前的研究对于城市化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日趋成熟,研究方法也日渐多样化,但缺乏对不同城市城市化质量特点及发展重点的研究。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
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
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
②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
课本上有四点原因。
(主要指标法)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
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异: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2)人口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下层的指标就不罗列了)(3)人均 GDP、非农人口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差以及第三产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琳等
x ij - xj
j j= 2
( 1) ( xij - x j ) /n, 为样本各指标 的标准差 ; xij为第 i
( 2007) 采用改 进的熵值法对 西部 12 个 省区 的城市 化水 平给 予 。 二、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 ( 一 ) 数据的选取 本文研究选取别 采用单 一指 标 法和复合指标法估算 出中国城市化水平。
。 H. E ldridge 认为 ∀ 人
口的集中过 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 C. G. C lark则将 城市化 视为 ∀ 第一产业人口不断 减少 , 第二、 三 产业 人口不 断增 加的 过 程#
[ 2]
。单一指标法抓住 了城市化 的这一 本质特 征 ∃ ∃ ∃ 人口 城
市化 , 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 采取城 市人 口比重 指标、 非 农业 人口 比重 指 标和城市用地 比重指 标 , 其中 最为常 用的 是前两 种。但 是由 于 从 195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户口登 记条 例 &通过并 实施 以来 直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 , 我 国一 直实 行严格 的城 乡 分割 的户 籍 管理制度 , 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 市 , 因 此早期的城 市化衡 量
年份 Up Un 年份 Up Un 1991 26 . 94 40 . 3 2000 36 . 22 5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33 . 35 50 . 2 2007 44 . 94 59 . 16 1999 34 . 78 49 . 9 2008 45 . 68 60 . 44
93
= ( x ij ) m ∗ n, 其中 x ij为 第 i个待评 价主体 的第 j个指标 值 ( i= 1, 2, ( m; j= 1, 2, ( n) 。 由于各个评价 指标的 量纲 与量级 可能 存在 着较 大的 差异 , 所以应对原始数据进 行标准化处理。标准 化后的数据 可能有 一 些负值 , 这会影响随后进行的对数运 算 , 因 此需要对标 准化后 数 据进行坐标平移 , 即非负化处理。 x ij =
[ 1]
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来反映城 市化 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 在特 定的 历史背 景下 , 的确 反映 了中 国 城市化的真实水平 和状 况。但是 随着市 场经 济体制 的建 立、 户 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劳动力 流动性的 不断 增强 , 尤其是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来大 量的 农村 劳动 力向 城市 的 持续的、 大规模的涌入 , 形成了在城市居 住、 工 作、 生 活却又 被隔 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 住人口群体。同 时农村 改革 的成功推进 , 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 下的农村 城市化 , 使我国 城市 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 国市镇的建 制标准 也多 次发生变化 , 例如 1980 年实 行的 撤县 建市、 撤 乡建 镇以 及市 带 县的体制 , 使城镇 人口统 计口 径、 标准不 一 , 以非农 人口 户籍 统 计数据作 为衡量 城市化 水平的 标准显 得愈发不 合时宜 , 有 失偏 颇。城市暂住人口、 流动人 口是 城市活 动不 可或缺 的组 成部 分 之一 , 应该归入城市人口 , 这已成为学 界的共识。国 内学者 在实 际操作中选取的 数 据主 要来 源 于建 国以 来 进行 的 5 次 人口 普 查。一方面 , 5 次人口普查只 有节点 数据没 有时序 数据 ; 另 一方 面 , 5 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 口径也 频繁变 化 , 1953 年 第一 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 辖区的 总人 口作为 城镇 人口 , 1964 年 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 区的非 农业 人口 , 1982 年三 普的 标准 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 , 1990 年 四普的 口径为 设区 的市 采用 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 街道办事处 和居民委 员会 的人口 , 2000 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 , 这给学术界 的理论 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 二 ) 复合指标法
27 . 46 27 . 99 41 . 5 2001 43 .6 2002
28 . 51 29 . 04 45 . 7 2003 47 . 8 2004
30 . 48 31 . 91 49 . 5 2005 50 . 1 2006
37 . 66 39 . 09 50 50
40 . 53 41 . 76 50 . 9 53 . 1
个样本的第 j指标的观测值 ; x j 为第 j个指标的算术平均数 ; n 为 观测值个数 ; x 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由 此得到 的是 n ∋ p 数据 矩阵 , 对此数据矩阵运用 SP SS 统计分析 软件进行主 成分分 析得 到相关系数矩阵 R 及其特征根、 方差贡献率和累积 方差贡献率 , ( 2)
'
; 都沁军等 ( 2006) 选取经 济城市 化水平、 人 口城市化 水平、
[ 4]
地域景观城市化 水平、 生活 方式 城市化 水平 以及环 境状 态城 市 化水平五大类 29 个指标 。二是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 , 主成 分 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等都是国内学 者经常采用 的方法。此 外 , 国 内学者还采用了 层次分 析法、 灰 色方法 等对 城市化 水平 进行 了 评估。华中、 牛慧恩 ( 2003) 采用 层次分 析法 以及各 态历 经假 说 对深圳 市 特 区 外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进 行 了 测 度 了综合评价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 王新娜
( 1 烟台大学经管学院 , 山东烟台
1, 2
264005; 2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 , 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 : 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 、 多 维的社会 、 经济 、 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 , 这决定了对于城市 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 纷繁复 杂、 多种多样 。 目前 , 学界采用的方法主 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 。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 者 , 并 采取主 成分法 、 熵值法 、 层次分析法等 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 。 对于不同的评 价方法及其 结果 , 根据多配对 样本的 K enda ll协 同系数 检验 和 ICC 检验 , 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 关键词 : 城市化 ; 单一指标 法 ; 复合指标法 ;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 F 2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4161( 2010) 05- 0092- 04
yi 的贡献率为
i
/
j
, j
代表该主成分对 所研究 的城市 化综
i
合水平的刻画程度。前 m 个 主成分 的累积 方差贡献 率为 ) i= 1 )
p i= 1
/
, i
当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 85% 时 , 可以认
为这几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来的多个 变量来反映 城市化水 平的 综合特征。则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为 : F = ) W i yi 其中 W i 为权重 , 综合 评价的具体结果见表 3 。 2 熵值法 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 来判断该指 标的有 效性 和价值。在应用多个指 标对 事物 进行综 合评 价时 , 对于 某个 指 标 , 若各个体的值没有太大的区别 , 则该 指标在综合 分析中 所起 的作用不大 ; 反之 , 若对 某个 指标 而言 , 各个 个体的 值有 很大 波 动 , 即 该指 标的 离散 程度 很大 , 则这 个指 标在 评价 中影 响力 就 高。利用信息熵值来计 算各 指标 的权重 , 应 用于多 指标 综合 评 价 , 可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真实性和科学性。 设有 m 个待评价主体 , n 项评 价指标 , 形成 原始数 据矩阵 X ( 3)
当前中国已 经进入 了快 速城市 化的 发展 阶段 , 国内 学界 对 城市化的讨论 也异常 热烈。由 于城 市化是 一种 复杂 的、 多维 的 社会、 经济、 文化等 的作 用过程 与结 果 , 因此国 内学 者采 用繁 多 的方法进行测度 , 以期能全面综合反 映真实的城 市化水平 , 而 这 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 辑起点和计量基础。 本文试图理 清城市 化 水平的衡量方法 , 并采用单一指标法、 复合指标法 ( 主成 分法、 熵 值法、 层次分析法 ) 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 果是否一致。 一、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 对于城 市化 水平的 测度 方法 众多 , 大 体可 以 分为两大类 : 单一 指标法 和复 合指标 法。两大 类方 法的 争论 反 映了从单一的人 口城市 化到 城市化 质量 提高 和城乡 一体 化 , 从 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 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 一 ) 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 标志是 大量 农村人 口转 变为 城市 人口 , 并 集 中地进行工 业生 产、 服 务等 社会 活动
m '
在单一指标法中 , 本 文选 取两 类指标 : 城市 人口 比重 指标、 则主成分 i为 : yi = ai1X 1 + ai2X 2 ( + aipX p 非农业人口 比 重 指标。 前一 指 标 表示 为 U p = 城 市 人口 /总 人 口 , 后一指标表示为 U n= 非农产业从业 人口 /从 业总人口 ( 见 表 1) 。数据 ( 包括复合指标法中 的数据 ) 主要 来源于 历年 %中国 统 计年鉴 &、 历年 %中国 城市 统计年 鉴 &、 历 年 %中国 区 域经 济统 计 年鉴 &以及 %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表 1 单一指标法下的中国城市 化率 (% )
42 . 99 43 . 90 55 . 2 57 . 38
在复合指标法中 , 根据城市化的 内涵以及数 据的可获 得性 , 并依据全面性、 动态 性、 可评价 性等 原则 , 构建 评价 指标 体系 如 下: 人口城市化水平 : 人口城市化率、 非农产 业从业人 口占城 市 从业总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密度 ; 地域景观城 市 化水 平 : 城 市建 成 区面 积、 人 均 道路 铺 装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