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合集下载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杨玉珍【摘要】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 are important paths to resolve problems of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thodologie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s index addition and computation, variance and elasticity, system evolvement, system dynamic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模糊与灰色理论法、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类别,并指出当前研究有待完善之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综述;耦合;协调;方法测度【作者】杨玉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耦合(Coupling)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

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构建与案例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摘要】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指标,其测定方法还不甚完善,对其进行研究成为科学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与乡村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人口的集聚程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土地的利用方式,因此,在既有城镇地域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政区是否成为城镇地域的基本指标.通过层层设置临界值,合理地界定了城镇地域范围,并核定了城镇人口,为科学计算城镇化水平提供了依据.以曲阜市为实例,对上述标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城乡划分标准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同时计算简便,利于应用.【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4【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城镇地域;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临界值;曲阜市【作者】陈晓倩;张全景;代合治;于伟【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0 引言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地域的划分和城镇人口的界定,有利于客观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地域界定的标准变化频繁,统计口径不一,造成各时期统计出的城镇人口缺乏可比性[1]。

分析2006年的新规定,主要有两大改变:一是将最小的划分单元具体到村(居)委会,这样做有利于准确地确定城镇地域,客观反映城镇地域的实际城市化水平;二是取消了人口密度标准,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消除不同地域人口密度的差异,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以定量的标准区分城镇地域和农村地域。

不论是以往规定中的“延伸”还是新规定中的“连接”,均是主观、定性的判断,缺乏客观、定量的标准[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增多。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基于复合指标法对省际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面 : 1对 城市 化 水 平 测 度 的 研 究 。从 城 市 发 展 的 潜 在 力 、 市 发 () 城 展 经 济 力 、 市 发 展 的装 备 力 多 个 方 面去 测 度 城 市 化 水 平 情 况 f 城 l ' ( ) 人 口城 市 化 的研 究 通过 我 国 的人 口城 市 水 市 化 水平 测 度 的研 究 是 当 今研 究 的 热 点 问 题 之 一 城 市 化 水平 的测 度 反 映地 区城 市 发 展 状 况 市 化 水 平 研 究 表现 这 些 方 城
水 平 的差 异 . 出 近 十年 来 我 国 人 口城 市 化 水 平 提 高 的速 度 相 当 得
pr v n i lM a g na ne Ta eHu i a o o i oAsa a pe o ica r i lZo — k ah i Ec n m cZo n Ex m l
L e ta ( zo r lUnv rt , z o 2 1 , ia ICh ne lXu h uNoma iesi Xu h u2 1 6 Chn ) y 1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011No 1 .
T RRI ORY & NA E T TUR AL RES OURC TUD ES S Y
・ 1 ・ 2
文 章编 号 :0 3 7 5 (0 1 0 — 0 1 0 10 — 8 32 1 )1 0 2 — 2
基 金项 目 : 州 师 范 大学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项 目(0 0 L 0 5 徐 2 1Y B 0 )
人 口城 市化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阻 碍 经 济 增 长P 讨 论 我 国人 口城 市 化 - 1
国城 市 化 水 平 变 动 极 其 动 力 分 析 . 全 国总 体 情 况 看 。 我 国 转 从 在 型 时 期 . 农 业 发 展 推 拉 因 子 、 业 结 构 转 换 因 子 和 出 口替 代外 工 产

采用复合指标法

采用复合指标法

采用复合指标法引言在实际决策和评估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

复合指标法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将各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来对决策对象进行排序或者评估。

本文将介绍复合指标法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具体实施步骤。

1. 复合指标法的基本概念复合指标法是一种通过将多个单一指标进行加权组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来对决策对象进行排序或者评估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各个单一指标根据其重要性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这样可以避免只考虑某一方面因素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问题。

2. 复合指标法的应用场景复合指标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和评估问题中。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2.1 企业绩效评估在企业管理中,通常需要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财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员工满意度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企业的绩效进行排名。

2.2 项目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常常需要从多个候选项目中选择最优的项目。

这涉及到多个因素的考虑,如项目成本、风险、收益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候选项目进行排序。

2.3 城市发展评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居民生活水平等。

通过采用复合指标法,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从而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3. 复合指标法的实施步骤3.1 确定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含所有相关的单一指标,并且能够全面反映决策对象的各个方面特征。

3.2 设置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

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到。

这些权重应反映各个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3.3 归一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和量纲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它们具有可比性。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及其影响机理汇报人:2024-01-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目录•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影响机理•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实践案例分析•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优化策略与建议01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概述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将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强调土地功能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注重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日益紧缺。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背景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意义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式、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动态监测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实践。

02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综合测度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对各层次因素进行权重赋值,从而确定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层次分析法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反映土地混合利用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信息论中的熵原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土地混合利用的综合测度值。

熵权法综合测度方法的选取反映土地混合利用中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承载能力。

土地利用强度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效率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程度。

土地生态保护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构建根据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综合测度公式。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

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

第二,层次性原则。

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第三,可比性原则。

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

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

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a.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b.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是一个“点”;c.城市本身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城市地理学虽然更多的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却具有很强的介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边缘学科的特点,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并在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过程中,朝着一门综合的社会科学的目标发展。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与应用7.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8.“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

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

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

第二,层次性原则。

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第三,可比性原则。

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

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

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

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图1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 各项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指标P A1P B 1P B2E A1E A2E A3E B1E B2S A1S B1S B2权重0.2340.0780.0780.0300.0300.0300.0300.0300.0410.0050.005指标S B 3S B4S B5S B6R A1R A2R A3R B1R B2R B 3R B4权重0.0050.0050.0050.0050.0780.0780.0780.0390.0390.0390.039 2.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为消除量纲差异的影响和使综合指数介于0-1之间,需对各项指标的原始值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处理,获得相应的标准化值,然后依据公式L i =∑W j・Xij求得各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式中L i 为i 省域城市化水平指数,W j 为j 项指标的权重,X ij 为i 省域j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三、复合指标法在测度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全国各省市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外延型指标指数、内涵型指标指数以及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类的指标指数,详见表2、表3、表4。

表2 各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省 域综合指数位次城市人口比重位次省 域综合指数位次城市人口比重位次上海0.889158.2%1宁夏0.3221616.8%13北京0.639248.8%3内蒙古0.3181720.0%8天津0.637350.3%2青海0.3101814.1%15辽宁0.542438.0%4安徽0.308199.9%24广东0.517522.4%7广西0.307208.1%27吉林0.468631.4%5湖南0.2992110.1%23黑龙江0.446730.8%6河南0.296229.6%25江苏0.443817.8%11河北0.2952311.3%21山东0.430917.6%12四川0.273249.6%26浙江0.4041013.5%16陕西0.2702512.2%18湖北0.3971118.7%10江西0.2702610.7%22海南0.3851212.4%17甘肃0.2662711.5%20福建0.3561311.8%19贵州0.249287.8%28山西0.3271416.2%14云南0.22629 6.7%29新疆0.3251519.2%9西藏0.055306.0%30 西藏因资料不全,综合指数仅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等7项指标比照推算而得。

22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1.综合指数客观反映了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现状1994年我国各省域中,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遥居全国前列,分别达到0.889、0.639和0.637,超出各省区平均值近1倍,尤其是上海超出平均值1.36倍,三个直辖市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显然是符合实际的。

省和自治区中,东北三省、苏、浙两省和广东、山东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综合指数均在0.4以上,位居各省区前列,它们与三个直辖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等成为我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分布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广大的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既使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四川省,综合指数也仅0.273,居全国第24位。

从三大地带分析,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规律,东部沿海省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平均为0.487,而中、西部地带分别为0.347、0.255,综合指数居全国前10位的省市中有8个位于沿海, 2个位于中部。

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地域结构还具有复杂性特点,如东部地带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广西、河北的综合指数反为0.307和0.295,居全国第20位和23位,中西部地带虽然整体水平较低,但也有较高的省分,吉林、黑龙江、湖北等,综合指数分别为0.468、0.446和0.397,居全国第6、第7和第11位。

2.复合指标法测定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以30个省域为样本,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综合指数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4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55,说明用复合指标法测定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对比两种方法测定的各省域城市化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有11个省域的位次没变或只变动1个位次,有11个省域综合指数的位次较其城市人口比重的位次提高2个位次以上,它们多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稠密的省域,有8个省域综合指数的位次较城市人口比重的位次降低2个位次以上,它们多为人口稀疏的地区,因此,复合指标法克服了人口比重法的不足。

3.外延型指标和内涵型指标分值印证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处延型指标反映城市化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过程,内涵型指标反映城市型地区城市功能的强化程度。

从各省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看,外延型指标分值差异程度大于内涵型指标,外延型指标满分为0.6,得分最高的上海市为0.553,得分率为92.2%,得分最低的云南省为0.129,得分率为21.5%,最高与最低得分率相差70.7个百分点,内涵型指标满分为0.4,得分最高的上海市为0.336,得分率为83.9%,得分最低的云南省为0.097,得分率为24.1%,最高与最低得分率相差59.8个百分点,较外延型指标少10.9个百分点。

从各省域两项指标分值分布看,外延型指标的离散度为0.432,内涵型指标的离散度为0.347,前者相当于后者1.24倍;外延型指标分值最密集的0.12~0.20区间(占整个得分区间的13.3%)内仅有16个省域,而内涵型指标分值最密集的0.10~0.15区间(占整个得分区间的12.5%)内多达23个省域。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省域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过程上,而城市型地区城市功能强度差异较小。

1990~199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提高26.2%,其中外延型指标分值提高34.5%,内涵型指标分值提高15.7%,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仍主要表现为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推进。

表3 各省域外延型和内涵型指标得分状况省 域外延型指标(0.6)内涵型指标(0.4)省 域外延型指标(0.6)内涵型指标(0.4)北京0.4160.222河南0.1760.120天津0.4440.193湖北0.2900.107河北0.1750.120湖南0.1920.107山西0.1970.130广东0.3840.133内蒙古0.1890.128广西0.1710.136辽宁0.3930.150海南0.2500.136吉林0.3620.106四川0.1650.108黑龙江0.3170.129贵州0.1510.098上海0.5530.336云南0.1290.097江苏0.3090.134西藏浙江0.2830.121陕西0.1500.120安徽0.1980.110甘肃0.1560.110福建0.2470.109青海0.1510.160江西0.1630.109宁夏0.1770.144山东0.3090.122新疆0.1860.139 4.人口城乡构成和市镇规模是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从表4可以看出,省域间人口类指标和地域景观类指标的分值差异最大,其离散度分别为23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0.521和0.382,明显高于经济类和社会文化类指标,而人口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人数所占比重等城乡构成指标,地域景观类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市镇建制的增加和市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等因素,因此,人口城乡构成和城市规模是我国现阶段省域间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