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窑--即将消失的记忆
探寻消失的遗址之二

探寻消失的遗址之槐山古窑址(二)导语:“穿越厚重的历史烟云,当年的浮华已灰飞烟灭。
而今的槐山古窑址仅剩下一些文化堆积层和满山的陶瓷碎片,槐山自古以来口口相传有‘99’窑的盛况是否真实存在?若真的存在,如今要如何印证呢?大量的瓷器当年是如何运出外销的?为何槐山人要骄傲的自称‘瓷窑’是泉港‘丝瓷之路’起点?那些已基本消失的古窑址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
本期的家泉港我们将再次走进这些历史遗存,找寻这些消失的遗址背后的文化内涵。
”【解说】:槐山古窑址的考古勘探始于1976年,1981年,当时的惠安县文化部门再次到实地挖掘考察,进一步确定了部分古窑址的位臵,但由于那次的考古挖掘并没有全面系统对槐山古窑群进行有效的勘探,究竟这在这些已发现的古窑址周边是否仍存在其他或更早的窑口呢?村民口口相传的99窑是否真实存在?槐山村古窑址文保组成员林凤文:以前我们村三面都是海,这里是半岛。
现在看不出来,海滩部分被填了,当时传说我们这一直延伸到岭头村那儿,一万平方米范围内共有99个窑口。
”【解说】:林凤文是槐山村文物保护组的成员,一直以来他致力于槐山村古窑址和古民居的保护和研究,对于槐山有99窑的说法,他认为这是有据可考的。
槐山村古窑址文保组成员林凤文:【解说】:尽管槐山的确存在一些瓷窑遗存,但“99窑”这一论断却并没有得到相关文物部门的认证,而村民却认为他们可以从槐山及周边村的一些地名和历史典故进行考证“99窑”真实存在。
林凤文与主持人前往岭头村下窑“百窑”遗址寻访现场【解说】:在林凤文的引导下,我们在槐山邻村的岭头下窑村找到这个号称“百窑”的废弃古窑。
记者郭东玲现场口播槐山村古窑址文保组成员林凤文谈:“下窑“百窑”是第一百个窑包。
而我们槐山与岭头相邻,我们窑口要比他们早、、、所以可以印证在这第一百窑之前,我们槐山有99窑。
”【解说】:如果槐山当年真有99个窑口,那么这个不大的村落当年处处瓷窑鼎立的盛况我们可想而知。
陶艺记忆

活动主题:陶艺-记忆
活动介绍:为了传承中国传统的陶艺技艺,我们走进了盆窑,它是明代建村,据传有一山西郭姓移民,以烧陶为生,在此建窑烧制瓦盆,后衍变为村落。
村民多继承此业,故而得名。
村座落于村东的独山脚下,几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土窑生产工艺,古窑遗址现存80余处。
村东“独山”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妫川八景之一,名“独山月夜”。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在制陶师傅的指导下,挖土和泥,在操作台上动手制作,勾画图案,填写标签,乐在其中,非常期待我们的作品烧制成功,那一刻,我们是如此的激动与兴奋!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0日。
乡愁记忆 千年窑火——“井陉窑”大瓮

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缸”慢慢退出寻常百姓家,也结束了用传统 工艺制作的古老辉煌历史。
CERAMICS SCIENCE & ART 11
瓮,也称缸,大家并不陌生,是一种陶瓷原 料烧制而成的盛器,经久耐用,深受广大群众所 喜爱,曾长期以来,大缸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 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大缸” 是富足、美 好生活的向往,根据用途可分为水缸、粮缸、酒 缸、腌菜缸、发酵缸等。
大缸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烧制其发展历 史悠久,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置县以后,井陉 矿区冯家沟一带就开始了土陶生产,这是有据可 稽的,一九七九年井陉矿区矿市街十字路口的古 墓 中 , 岀 土 陶 罐 15件 , 均 系 西 汉 时 所 制 , 一 九 八 一年在井陉矿区天户村西北西禅院遗址,农民平 整土地时,曾发岀现红色焦土和陶瓷瓦砾,专家 鉴定为唐代以前的窑址遗物。到明清时,冯家沟 一带的陶瓷生产已发展到十几户手工作坊,并建
庙宇以求平安,冯家沟村老君庙清雍正四年七月 重修碑文载“邑城北三十里许、瓮家沟旧有窑神 阁 一 座 ( 公 元 1726)地 基 狭 隘 , 并 要 修 葺 禅 堂 之 所 , 至 康 熙 六 十 年 ( 公 元 1721年 ) 阁 西 … … ” 。 冯 家 沟 村 戏 楼 现 有 清 乾 隆 十 九 年 ( 1754年 ) 新 建 戏楼碑记云” ,兹于乾隆十年间於官沟中开矸 窑……”,由此可见,井陉矿区冯家沟村当时的 陶瓷生产己相当兴隆。
10 CERAMICS SCIENCE & ART
言 论 SPEECH
凭经验操作,要严格掌握烧成温度,这是烧成的 关键,因制品又大又厚,还必须严格掌握窑内温 度分部的均匀性,因大缸体积大,会发生爆裂, (这样大件至今还是不易烧制的大件陶器)掌握 温度是靠观察“土鸡” 的变化,“土鸡”是烧窑 师傅自己做的,即放入窑内,用来测定温度,在 装窑时留好“土鸡”的鸡台,外留一小个孔,所 谓“窑眼”以便烧窑工及时进行观察,“土鸡” , 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化,锥尖下弯,根据弯 曲的形状、变化,即可掌握窑内温度,在烧窑点 火前,还须上供祭窑神,求神明保佑。烧窑则是 窑主们的命脉所在,流传着,“火里求财 不容 易,成一窑黄金千两,败一窑倾家荡产”,就是 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当窑内燃起熊熊烈火时, 窑主、陶工们的命运便全寄系在窑火中,全靠烧 窑工们的技术和经验操作烧造,人们便期昐于茫 茫幻想中的神灵。经装窑、烧窑、冷却、开窑程 序,一窑下来须用十几天,经过烧 制后的陶瓷 大缸制品,源源不断地销往至四面八方,以满足 人们生活需求。这里曾在制作大缸的基础上,还 生产过耐腐蚀的硫酸陶瓷工业用大缸、大型高浮 雕双龙艺术大花缸、日用细瓷、建筑陶瓷、耐火 材料、特陶,烧成已用隧道窑烧制大缸和机械成
瓮城溯源

瓮城溯源作者:李松橘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2期摘要:瓮城即古时为掩蔽保护城门、增强防御能力而于城门外加筑的或圆或方的小城。
目前认为中国城防史上最早的瓮城出现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峁遗址。
本文试图梳理以往考古发现中对瓮城溯源的已有结论,运用已知考古发掘信息,结合历史文献,以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城址为中心,分析郑州西山城址瓮城的雏形,探究其产生背景,论证我国时代最早的瓮城遗迹。
关键词:瓮城;郑州西山城址;溯源在人类聚落中,防御设施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城的规模之大以及坚久耐用使之受到人类的重视。
随着筑城技术的发展及人们护城意识的提高,瓮城作为遮蔽、保护城门的一种防御设施应运而生。
通常与城墙相连,以或圆或方的形态将城门包围或半包围于小城的空间中;是城门的正面屏障,能够直接遮蔽城门,防止外敌窥视;还是军事防御设施,可与城门两侧城墙相连,形成三面夹击以抵抗入侵者,增强城的防守能力。
郑州西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晚期城址。
位于古荣镇孙庄村西,在郑州市北郊23公里。
背靠西山,面向枯河,坐落在豫西丘陵与黄淮平原的交界处。
考古人员在1984年冬季勘探中发现该城址,时隔9年,于1993年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发掘。
这座城绝对年代约为BC3300-BC2600。
本文梳理了以往学者对瓮城起源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各时期瓮城的实例,意在追溯瓮城源头,探讨郑州西山城址中瓮城的雏形及产生背景。
1.瓮城的起源“瓮城”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东京梦华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北宋时期的东京城,其外城共一十二座城门,其中有四座“直门两重”,另外八座城门“瓮城三重,屈曲开门。
”考古人员勘探东京城遗址时发现,勘探所得的瓮城形制同《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情况一致[1]。
虽然后来北宋覆灭,但瓮城没有随之消失,后来各个朝代的城门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发掘南宋时期的扬州古城时发现三座半圆形土墩,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翁城的遗迹[2];辽代上京城如今还保留着东城门、西城门以及北城门,在其外侧都可以见到圆形的瓮城,虽然形制相对简单[3];金上京城8个城门外有保存较完整的瓮城遗迹;到后来形制有所变化,元代上都内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两座城门外的瓮城为方形、而外城东西两侧的瓮城则呈马蹄状;及至元朝与明代交际之时,当时的苏州城产生了水陆瓮城同建的情况[4]。
一张尘封的门票,一段惊人的故事

一张尘封的门票,一段惊人的故事
安应伟;张遂喜
【期刊名称】《档案管理》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今年春节,春寒料峭,年气。
正浓。
许昌文峰塔下的古玩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总页数】1页(P73)
【作者】安应伟;张遂喜
【作者单位】许昌烟机公司;许昌烟机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岳瓶与背嵬军r——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 [J], 徐伟;茅威
2.《九成宫醴泉铭》一段尘封的建筑史 [J], 康振友;孟磊松
3.衢州古道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 [J], 吴渭明
4.一段尘封的历史——记为抗日捐躯的黄埔军校藏族学生 [J], 喜饶尼玛
5.《救灾恤邻》汇刊——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J], 李曙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2023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月考测验免费检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規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已经破败的土窑窑

土窑窑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在一个个狭小的黄土皱裙里随处可见的是一孔一孔土窑窑洞。
那些窑窑,幽黑深邃,像一只只眼睛,警惕而茫然地看着从山外面进来的每一个人。
有时候,你走上好半天,还是走不出这些眼睛的视线。
可是走得近了,你就会有另外一种感觉,觉得那一孔孔土窑窑又活像是一张张大口,把一个个土里土气的人吃进去,又吐出来。
这些土窑窑,就这么漠然地吞吐人生,呼吸时光,转眼间,一代代人就从土窑窑的大口里悄无声息地走过了。
人类最初的居所不一定是土窑窑洞,但人类自己最早建筑的居所则一定是土窑窑洞。
因为人类最初为了防备野兽的侵袭,是在树上结巢而居,故日有巢氏。
后来,人类在天然的石洞穴中居住,取其坚固但天然窑洞不一定向阴背风,不一定避害临水、生活便利。
于是,人类自己在地面上动手开凿土窑,作为固定的居所。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工具特别简单的情况下,为生存所困的人确实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开凿石窑。
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土窑是人类最先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而获得的居所。
我的家乡在黄土丘陵地带,由于黄土的直立性,也由于当地的干旱少雨,更因为苦甲天下的贫困,土窑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居住地这里的土窑窑,不像延安窑洞那样,有着孕育出中国革命的辉炮历史从而虎炳干秋;也不像董志源上的土窑那样,式样别致引人注目从而成为专家研究的民居遗存。
这里的土窑,是一种土得不能再土的土窑窑,而且特到同单随意,随意到人经会忽略那些土窑窑的存在,就像忽略那些在土窑洞里生生死死的人一样。
当然,挖窑窑也是当地任何一个人都必领从事的劳动,可以说,这里的人一生大都得挖两孔窑洞洞。
一个是在地面,活着的时候用于性宿;另一个是在地下。
先在地面挖个坑再向里面挖进去,就是墓堂了。
土窑后面的山是最要讲究的,山形必须浑圆完整,若玄龟静伏,这种完整不仅仅是风水上的要求,也不只是为了好看,更重更的是只有后山完整才能保证山体的稳定,才不会出现塌方或者滑坡;而山体的完整,没有或者较少雨水的冲刷更可以保证土窑不被暴雨和洪水袭击。
大汶口文化

出土陶器
出土陶器
彩陶盉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陶器的制作以手制 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 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类型相 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 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中期还出现 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陶器以素面为 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有少量的彩陶。
制骨工艺
制骨工艺
中期以后,选用高硬度的蛋白石、流纹岩等为石料;石器的造型更加规整;器类、器型增多,出 现了系列工具,在一些墓中随葬有成套的大、中、小型石锛;还出现了精致的玉铲,并有更多的 玉、石装饰品,包括以不同形状的单件组成的串饰。制骨工艺十分出色。 刻符拓片 早期墓中出土有精致的小件骨雕品,如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一串10粒的雕花骨珠,刘林遗址有刻有 猪头纹样的牙质饰物;有的獐牙钩形器的器柄刻有纤细的花纹。至中、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 嵌技术已趋于成熟。大汶口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代表 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 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 骨内缩变形。还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龟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钩形器。
出土陶器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 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出现了 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彩陶到晚期减少, 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瓮窑--即将消失的记忆
瓮窑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依山傍水是利用自然山坡形势而建造,可增加窑内的容量和整个瓮窑的热量流通。
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外壁敷以石块和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
陶器的通途很广,可以煮饭煮菜,或装水盛米,陶器也根据用途的不同,做成不同形状。
目前瓮窑村生产的陶器有五十多种。
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八个流程,分别为挖土、和土、制坯、阴干、修坯、上釉、装窑、烧窑
等。
【古朴原始的制陶工艺】第一步挖土,取材来解决原料问题。
用锄头和锹拨去表层的泥土,至地表下1米或1.5米处,挖取黏性好的白泥土。
第二步和土,原料解决后,接着就是将白泥土按比例加上水后,反复踩踏和搓揉,在揉土过程中得剔除土中的石粒和杂质。
使之变成“熟土”。
第三步制坯:首先在转盘中心放上泥巴,再用脚转动转盘,在其达到一定速度时开始拉坯,拉坯是制陶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像变戏法般,一个充满灵气的器物便呈现在眼前。
坯体成形后,再对器物进行整修。
对于较大的器物则用“泥条盘筑法”制作。
即把泥土捏成条状,尔后进行器身盘筑,之后再用泥浆胶合全器,最后一手持陶垫顶住器物内壁,一手用陶拍在器外拍打,使器壁均匀、器身结实。
第四步要处理的环节是阴干。
把泥坯放在工棚里慢慢风干,或放在太阳下晒干。
泥坯一般晾晒10天左右才能进窑烧。
第五步修坯是制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主要起刻划花纹、线条或棱条的作用。
第六步上釉,原料大多是用灌木烧制的灰加水泡成釉水,然后均匀地涂抹在坯件上。
第七步就是装窑了,把上过釉的坯件放在窑中事先搭好的架子上。
在这道80米长的窑床一次可安放10000多个器具。
烧窑是整个环节中最为关键、最见功底的技术。
用松毛树枝围在坯件四周,架起来进行烧制。
烧窑工在窑眼边连续24个小时日夜不停地添加柴草。
把窑内温度烧至1000℃,一次窑大概要耗费掉5000公斤的柴草。
最后出来的才是陶器成品。
瓮窑村为福安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原始活陶瓷作坊之一,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缩影。
瓮窑村生产陶制品已经有400百余年的光阴,窑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祖辈制陶鼎盛时期,全村近百户人家制陶,在农闲的季节,村里人来客往,南来北往的脚夫、贩户穿梭于当地窑户的作坊中,搬运和捆扎着陶器,热闹非凡,窑床每年要烧百来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骡子、马车变成了拖拉机、汽车,那一车车运往大江南北的陶瓷,让瓮窑的做陶器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500年前的翁窑成就了翁窑村,而今翁窑龙潭村均为规划中新的工业园区,也许几年后,只有破败的老窑灶和残存的碎瓷片还会留存着这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