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小乌龟爬呀爬》课件[2020年最新]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小乌龟爬呀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学会观察小乌龟爬行的方式和特点,并了解小乌龟爬行的原理。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3. 智能教育目标使幼儿学会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资源准备小乌龟、透明玻璃缸、玻璃球、小竹竿2. 器材准备白纸、彩笔、复印机、书籍、磁带、录音机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张带有乌龟图片的纸,并向幼儿介绍乌龟这一动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利用录音机播放乌龟爬行的声音,让幼儿观察乌龟爬行的方式和特点,并试图模仿乌龟的爬行动作。
(2)教师向幼儿介绍乌龟爬行的原理,并与幼儿一起观察乌龟在透明玻璃缸内爬行的情况,让幼儿亲自感受乌龟的爬行方式。
(3)幼儿通过模仿乌龟的爬行动作,体验乌龟爬行的方式和特点,并形成乌龟爬行的印象。
3. 操作实践(1)幼儿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乌龟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用玻璃球轻轻滚动在桌上,观察乌龟爬行的方式和速度。
(2)幼儿用小竹竿轻轻碰触乌龟的背部,观察乌龟的反应,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结果。
4. 检查评价教师观察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表现,进行评价和检查,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归纳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乌龟爬行的方式和特点,并让幼儿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对乌龟爬行的理解。
6. 课堂延伸(1)教师引导幼儿阅读相关的绘本或图书,进一步增加幼儿对乌龟的了解和认识。
(2)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乌龟的脚和爪子,并与幼儿一起讨论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3)教师播放乌龟的叫声录音,引导幼儿对乌龟的叫声进行听辨和模仿。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小乌龟爬行的方式和特点,使幼儿在亲身经验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同时,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沟通,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_小乌龟爬PPT课件

3、练习爬 (1)、小乌龟们跟着妈妈一起 爬(爬到准备好的小兔家、小猫 家、小狗家小鸡家、)准备在操 场的四周把图片贴在地上或椅子 上是小动物的家。小乌龟们我们 知到了这么多小动物家下次我们 去玩好吗?(好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
——————小乌龟爬
二、活动准备 来自1.音乐:欢快的音乐:牛奶歌 2.乌龟头饰若干、小皮球根据 班上人数准备(果子)两个篮子。 3、场地准备:起点指有娃娃脸 这边爬到皮球这里游戏前把皮球 放到场地里后面这条线为终点拿 完皮球从两边跑回去把皮球放回 篮子,一边放一个篮子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乌龟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掌握物体爬行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
3.发现并理解小乌龟爬行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4.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使幼儿了解小乌龟所需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并引导幼儿帮助小乌龟找到适合它生活的环境。
二、教学内容1.小乌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2.小乌龟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3.小乌龟爬行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
4.通过故事、玩具、实物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生活习性和爬行方式。
5.引导幼儿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等方式,模仿小乌龟的爬行方式。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乌龟生活习性和爬行方式。
2.发现小乌龟爬行的规律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故事、图片、图示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生活习性和爬行方式。
2.体验法:通过玩具小乌龟、实物小乌龟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亲身体验小乌龟的爬行方式。
3.表演法:通过幼儿的身体语言和表演,模仿小乌龟爬行的特征和规律。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卡片等教具,让幼儿认识小乌龟,并询问幼儿知不知道小乌龟是什么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用什么吃,如何移动等问题。
2.讲授小乌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教师带领幼儿思考,如果小乌龟离开了它自己的生活环境,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3.讲授小乌龟的基本特征和习性(10分钟)教师讲解小乌龟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并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展示和演示。
4.讲授小乌龟爬行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小乌龟的爬行特征和运动方式。
5.表演和体验小乌龟的爬行方式(15分钟)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等方式,模仿小乌龟的爬行方式。
教师还可以借助小乌龟玩具或实物小乌龟等教具,进行体验和模仿。
6.总结(5分钟)让幼儿总结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帮助小乌龟找到适合它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
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认识小乌龟,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2. 理解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3. 通过观察小乌龟的爬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小乌龟的基本介绍;2.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3.观察小乌龟的爬行行为。
三、教学准备1.小乌龟模型或图片;2.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笔;3.活动区域准备:放置小乌龟模型和观察材料;4.学生手册、纸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画一个乌龟的大型图案,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乌龟的了解。
2. 呈现(10分钟)出示小乌龟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点。
3. 讲解(10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讲解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
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观察实验(20分钟)将小乌龟模型放在活动区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个小乌龟模型,并用学生手册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小乌龟的爬行速度、爬行姿势等。
5. 分享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乌龟的爬行速度、爬行姿势的差异等。
6. 总结归纳(10分钟)在黑板上总结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让学生复述。
7.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小乌龟比赛。
每组选择一只小乌龟模型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观察小乌龟的爬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五、板书设计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乌龟的爬行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设计比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于反思可以进行以下调整和改进: 1. 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小乌龟生活习性和保护意识的知识,增加课堂的丰富性。
2. 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小乌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乌龟的运动方式和爬行姿势。
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科学教案:小乌龟爬呀爬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乌龟可以缩进壳中,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2.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小乌龟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
3.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小乌龟 2 只。
2.模拟草地。
3.模拟岩石。
4.水盆 1 个。
三、教学内容1.了解小乌龟的生活习性。
让幼儿观察小乌龟的动作,引导幼儿探索小乌龟的生活习性。
老师可以说:“小乌龟最喜欢吃什么?它平时喜欢闲逛嘛?”2.探究小乌龟的行为习惯。
对小乌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它的行为习惯。
可以让小乌龟在草地上爬行、在岩石上爬行、尝试让小乌龟绕圈爬行等。
3.知道小乌龟的身体构造。
让幼儿观察小乌龟的身体构造,引导幼儿发现它的身体是有脊椎的。
再介绍小乌龟的头、颈、四肢、尾巴等身体部位,让幼儿能更深入的了解小乌龟。
四、教学过程1.提前把小乌龟放在教室中央的模拟草地上,以及放置一些模拟岩石等。
2.让幼儿环绕草地,观察小乌龟在草地上的行为。
3.让幼儿把小乌龟放在岩石上,观察小乌龟在岩石上的行为。
4.提出一个问题: 小乌龟会缩进壳里吗?为什么?5.引导幼儿做出尝试。
可以用手让小乌龟感到威胁,让它缩进它的壳里面来。
6.让幼儿把小乌龟放在水盆里,观察小乌龟在水中的行为。
7.最后,让小乌龟在草地和岩石上自由爬行。
五、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幼儿发现小乌龟的特点和身体构造,让幼儿加深对小乌龟的认识。
并且通过观察小乌龟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习惯,让幼儿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小班幼儿的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场景模拟生活,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和何物,对幼儿的生活、观察、思考有很好的帮助。
此次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学习没有提供图示及关联链接,更好地将幼儿园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
小班科学活动: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科学活动:小乌龟爬呀爬【活动目标】1、认识乌龟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饲养小乌龟的意愿和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3、通过模仿小乌龟的爬行达到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目的。
【活动准备】1、实物展示:两只小乌龟2、适合小乌龟爬行的音乐:《小乌龟上山坡》。
3、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乌龟及生活习性。
4、小乌龟的爬行视频。
5、乌龟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1、律动组织幼儿。
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猜一个谜语:身穿硬甲壳,四脚慢慢爬,别人欺负它,快快躲回家。
——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看哪个宝宝能猜出来?提问部分小朋友并对回答正确的宝宝加以表扬。
2、启发式教学——提问(1)、外形特征的观察:激发大家想观看实物的兴趣,“请”出两只小乌龟让大家仔细观察小乌龟的外形特征,老师做强调,重点观察头、背、四肢、尾部然后提问(问题:有四条腿、两只眼睛、背上有硬壳——重点强调它的作用、有一条小尾巴)。
(2)、感知活动:创设气氛,让大家亲手触摸感受小乌龟,由两位教师同时拿小乌龟让幼儿逐个感受并询问触摸后的感觉(背壳是硬的,尾巴和四肢是软的)。
(3)、实践活动(一):假如大家拥有自己的小乌龟,我们应尽的责任在哪里——爱护它,不能欺负它,还要每天给它喂食,顺便说一下乌龟的食谱,并让每个幼儿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果丁、面包渣等喂给两只小乌龟。
(两只乌龟可能不吃的原因要说明:早吃过了或者因为不是它的主人,鼓励大家自己亲自动手饲养)实践活动(二):通过观察,让小朋友说出小乌龟的活动特征——爬,然后鼓励小朋友主动站出来表演给大家看,可以请2—3个示范并加以表扬。
(4)、知识拓展:小乌龟还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生活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小乌龟住在哪里?大小、颜色、形状的区别,饮食结构有何不同),选择典型的图片加以讲解(海龟、沙漠龟、沼泽龟、陆地龟的不同生活习性)。
3、双边活动:两只小乌龟陪了大家很长时间了,也该休息了——收起实物。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乌龟爬呀爬》教案:小乌龟爬呀爬教学目标:1. 通过语言活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2. 通过活动操练巩固幼儿所学的词汇和句型;3. 培养幼儿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 活动道具:小乌龟、树叶等;2. 教学素材:幼儿园小组活动教材;3. 讲义、音乐。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显示一幅小乌龟图片,向幼儿介绍并讲述乌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乌龟在河边悠闲地爬行的画面,引起幼儿的兴趣。
活动二:听力活动1. 播放一段描写小乌龟爬行的音乐或录音,让幼儿倾听并感受乌龟的运动轨迹。
2. 要求幼儿在听完音乐后,说出自己对小乌龟爬行的感受和想象。
活动三:口语活动1. 在活动区域铺设一条绳子作为小乌龟的道路,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排成一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作为“小乌龟”,其他组员则扮演“树木”。
3. 班主任带头说出一条指令,比如“小乌龟,向前爬行五步”,小乌龟和“树木”们按照指令行动。
4. 换一个小组的“小乌龟”,继续进行口语活动。
活动四:综合活动1. 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2. 班主任拿出一个由树叶构成的圆圈,宣布比赛开始。
3. 班主任说出一个词语,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幼儿要站起来,说出一个以这个词语开头的句子。
4. 说完句子后,第一个幼儿将圆圈交给下一个幼儿,然后他们再说出一个以刚才幼儿的句子结尾的句子。
5. 如此循环,直到有小组说不出句子或出错为止,这时比赛结束。
6. 最后,班主任对所有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肯定。
活动五:总结1. 小乌龟在爬行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自己的双脚,这样才能前进。
2. 同样,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小乌龟爬呀爬”这个语言活动,幼儿们不仅锻炼了听说能力,还培养了合作和团队意识。
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们也学到了乌龟的一些特点和生活习性,丰富了他们的常识。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乌龟爬呀爬》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模仿小乌龟爬行的动作和叫声。
2.学会理解、说出小乌龟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
3.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幼儿图书《小乌龟的一天》、乌龟模型、音乐器材(如铃鼓、小鹿铃铛)等。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播放动感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舞蹈动作,模仿小乌龟的爬行姿势。
2.引入活动
教师拿出乌龟模型,向孩子们介绍乌龟,并播放乌龟爬行的音效。
让孩子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和爬行动作,并与教师一起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和叫声。
3.探索活动
教师将图书《小乌龟的一天》拿出来,向孩子们展示并讲解故事内容。
引导孩子们观察故事中的乌龟,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
然后,请孩子们分组讨论乌龟有哪些特点和习性,教师引导并记录他们的发言。
4.创作活动
将活动区域布置成乌龟的家园,放置一些乌龟的食物和水源等道具。
请孩子们分角色扮演乌龟,通过动作和语言表演乌龟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觅食、游泳、晒太阳等。
5.总结活动
请孩子们围坐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
教师提问如下:
(1)乌龟有哪些特点和习性?
(2)你们喜欢乌龟吗?为什么?
(3)我们在活动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鼓励孩子们积极回答,将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
6.结束活动
表扬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并祝贺他们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