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竺可桢)
10 中秋月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2)摘引报刊文章 上海《大公报》副刊上描写中秋月的文章。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3)穿插典故 如《列子》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示
(4)穿插其他科学知识 如哈佛大学教授博林对人错觉的研究等。
返回 上一页 回目录页
返回 回目录页
写 作 特 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1)作比较 (2)列数字 (3)举例子 (4)列图表 2.穿插诗文、典故及有关科学知识 (1)引用诗文 (2)摘引报刊文章 (3)穿插典故 (4)科学知识
前一节
回目录页
提 示
1.作比较 第4段,为了说明中秋月究竟亮到何种程度,作 者1支烛光为标准单位,将太阳、煤油灯、洋烛的光 度与月光作比较,说明月亮在天顶时的光度甚小。 又将月亮在天顶与在天边时月光经过的空气层的厚 度作对比,说明月亮距离天顶越远,光度越小。有 了这两点说明后,指出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地 方,否则不会到达天顶,从而说明在我国中秋的月 亮并非最亮。
第六版下册
10 中秋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写作特点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品
作 பைடு நூலகம் 简 介
竺 可 桢 ( 1890-1974 ) , 浙江绍兴人,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 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我国 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 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 域气候、农业气候、物候学、 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领域, 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代表作 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 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后一节 回目录页
写 作 背 景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八《中秋月》课件(共18张PPT).ppt

中秋节 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 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 的习俗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 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 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 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 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 “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 “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 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 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 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 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阅读读第 3、4、5 自然段
第 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 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 最低的时候,也是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冬至前后,作者举 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 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 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小结:第三部分: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 12 月冬至左右
走进文本
何日是中秋
《梦梁录》;科学和气 象;东西方四季划分
1
一年明月今宵多 3
满月时,冬至前后月照 时间最长,夏至最短
《中秋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高教版】2

•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2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3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对口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对口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对口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一、课文中的作家作者作品1.《我的母亲》作者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语言艺术大师。
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
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好雪片片》作者林清玄,笔名秦情,台湾当代重要作家,开台湾禅理散文之先河。
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他的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代表作品为散文《清净之莲》、《桃花木心》、《生命的化妆》。
3.《卖白菜》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我国当代“寻根文学”作家。
其处女作是《春夜雨霏霏》。
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拇指铐》,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树林》等。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被誉为“农民诗人”。
代表作品为《难民》、《老马》、《有的人》。
5.闻一多,字友三,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
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
6《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李乐薇,台湾当代女散文家。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
7.《离太阳最近的树》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他的处女作是《昆仑殇》。
真正使她取得全国性声誉的是《预约死亡》(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处方》。
8.《像山那样思考》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理论的播种者。
作品《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本课是选自其中的一篇随笔。
9.《窗前的树》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第一篇短篇小说《灯》,作品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短篇小说《爱的权利》等。
10.《哦,香雪》作者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哦,香雪》,长篇小说《大浴女》。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11.《项链》作者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成就尤以短篇小说突出,是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中秋月资料讲解

三秋恰半
西洋天文学
(举例子)
气象学
(举例子)
中国天文学
(举例子)
11月6日 错误 10月15日 错误 9月23日 正确
概括:指出中秋节应该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运用了作引用、举例子、列数据。
五、课文赏析
(三)何日是中秋——科学角度
西洋天文学 11月6日 错误
(举例子)
三秋恰作 更 又半引 科 丰用 学 富: 、 了使文既(气举说章增象例明的强学子更内了)准容文确。章、的更文10具学月体色15、彩日, 错误 中国天文学 9月23日 正确
(举例子)
概括:指出中秋节应该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运用了作引用、举例子、列数据。
五、课文赏析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
五、课文赏析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结构
《 梦 梁 录 》 通过比较突 《 大 公 报 》 出月亮亮度
月亮在天顶时最亮
否定中秋 月最亮
说明冬至的月亮最亮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五、课文赏析
立夏:公历5月6日左右 立冬:公历11月6日左右 夏至:公历6月22日左右 冬至:公历12月22日左右
五、课文赏析
(三)何日是中秋——结构
何日是中秋 《 梦 梁 录 》 中秋节,此日三秋
( 作 引 用 ) 恰半
举例说明 得出中秋的具体时间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五、课文赏析
(三)何日是中秋——举例说明
二、知识重难点
01 了解月亮及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02 把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及说明方法的作用。 03 感受本文所呈现出的科学的真与美的统一。
三、导入(传说)
三、导入(与月亮有关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 新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 人们挂花灯、放烟火、 玩龙灯、猜灯谜,一家 人伴着月亮吃元宵。
高中语文下册:第8课《中秋月》课件(2)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萧。 炜:鲜亮的光彩。 说怿: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 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郊外田野。
归荑: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赠 送荑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牧场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文雅的姑娘。 其姝: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 爱:隐藏,遮掩。通“薆(ài)”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犹豫徘徊,要走不走的样子。
洵:的确,确实。
异:特殊。
匪女: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不是 你(荑草)。
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 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 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 子两件礼物。
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 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诗经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直接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是“彼物比此物”。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 用贤人。
“兴”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即 起兴。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 际是认为静女美。
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 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中秋月》课件

概括:指出中秋节应该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运用了作引用、举例子、列数字。
四、课文赏析
(二)何日是中秋——科学角度
西洋天文学 11月6日 错误
(举例子)
三秋恰作 更 又半引 科 丰用 学 富: 、 了使文既(气举说章增象例明的强学子更内了)准容文确。章、的更文10具学月体色15、彩日, 错误 中国天文学 9月23日 正确
1 9 3 4 年 担 任 浙 江 大 学 校 长 ,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 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 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 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四、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自然段——文学角度
西洋:浪漫节日 中秋:很有诗意 我国:赋诗填词
云层厚度小 大气湿度小
月到中冬 (冬至)分 外明
月照时长最长
概述:进一步说明一年之中月亮在冬至的时候 最为明亮。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四、课文赏析
(四)一年明月今宵多——文学角度
典故(孔子) (作引用)
日出时太 阳最大
中午时太 阳最大
人视觉上的错 觉造成的
四、课文赏析
(四)一年明月今宵多——科学角度
四、课文赏析
(三)月到中秋分外明——科学角度
天边
天顶
月亮在天顶时 亮度为1.33, 离天顶越远, 亮度越低
四、课文赏析
(三)月到中秋分外明——科学角度
结论:月 亮在天顶 附近最亮
只有在热带 月亮才有可 能在中秋处 于天顶附近
所以月亮在 中秋这一天 不可能最亮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竺可桢
你想到了什么?
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中秋月_竺可桢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甲)何日是中秋
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乙)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12
月冬至左右。
(丙)一年明月今宵多
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
(丁)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
和农民的收获有关,是“收获月”
总结
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
易 《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 易 《琵琶行》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 平 《月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
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再介绍 中秋月的同时也解释了中秋月的 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同一个 事物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 来看,会有着不同的结果!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阴历、阳历、闰年、闰月
月亮意象
月到中秋分外明:团圆 月有阴晴圆缺:人世无常、变化 古月、今月: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美人、美好祝愿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传统诗歌中的月亮
月和酒使得生命虽短而无忧——李白《把酒问 月》 李白《月下独酌》——人类的孤独 长风一边月:豪爽的悲凉——读李白《关山月》
四、阅读读第6、7自然段
1、“一年明月今宵多”: 在第6段中,作者主要说明了一年之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 候不在中秋,而在冬至前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所以 “一年明月今宵多”,从普照时间上来说是不准确的。 2、从大小来说,是不是中秋月更大一些? 在第7段中,作者首先指出,月亮的大小人的肉眼是分辨不清的, 与我们的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看看得大,下看或上看看得小。” 并引用《列子》卷五中的故事进行说明。两小儿辩日,不能识别 太阳什么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月亮也是如此, 从科学角度来说, 月亮在天边时远,看起来应该小一些。但是,人的视觉却感到月亮大 一些(这是因为直看的缘故),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释。 接着指出,八月半(中秋)月亮的大小是与其离地球的近地点和 远地点有关的。所以,从人的眼睛看月亮的大小上来说,“一年明月 今宵多”,也是不准确的。 小结: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临长久。
中秋月
谷月
你想到了什么?
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中国人:想家、团圆、思乡、玉兔、嫦娥…… 西方人:石头、离地球最近、邪恶力量…… 两种回答: 1、真与美的统一; 2、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3、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月有阴晴圆缺
相关汉字:日、月、明、望 相关常识:朔月 、望月 物理学:引力与人的情绪
小结: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中秋,是中 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中秋,顾名思义,应是“三秋恰半”,(在中 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 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课文引用南 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 意义上中秋节时间。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 界定呢?作者从当时天文学、气象学上对四季的 不同划分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动脑筋,想一想,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对比手法!
(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月 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照, 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猜谜游戏:
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 (打一节日) 答案是(中秋)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是(花好月圆)
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下 你所读过的诗词,请列举出五句有关月亮的诗 句。(作业)
千里共婵娟:祝福大家
最后,作者用拟人的口吻纠正了文人笔下的错 误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秋月是值得我 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留的”。作者在 阐释科学知识同时尊重了中国人的感情。
补充
中秋节的来历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日 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释, 别开生面。
五、阅读读第8、9、10自然段
作者提出问题,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 礼崇拜”的原因何在?
从月出时间上说明之后,作者又从农民收获的 心理上说明了中秋月被人崇拜的缘故。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要比 往日早些,可以延长农民田间耕作的时间。所以, “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对其情有独钟。西方人 也特别青睐,称之为收获月。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列问 题!(意思相同即可)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不统一)
总结
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数据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中秋月的同时也解释了 中秋月的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同一个事物 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来看,会有着不同 的结果!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 Nhomakorabea中秋佳节,文人学士赋诗填词欢度中秋,的 确富有诗意。作者列举宋代仕女中秋游西湖赏 月为例,说明中秋佳节的浪漫性。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 冬); 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 左右。 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节, 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 可畏。” 小结:第三部分(3、4、5段):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月亮最亮时应该是12月冬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