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5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测、验证、比拟、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进步教学效率。

学习这局部教学内容有利于进步学生的观察才能、比拟才能和概括才能。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前提和根据,对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确实定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局部。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p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可以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才能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的:借助已有经历和详细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测、验证、比拟、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的: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4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4篇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give up. It takes hard work. Who makes people want to be a not easy perso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乘法分配律说课稿4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 + 2)×4 3×4 + 2×4② 2×(11 + 9) 11×2 + 9×2③ 20×5 + 4×5 (20 + 4)×5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3.观察、激趣、导入。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精选13篇)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精选13篇)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精选13篇)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精选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分析《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三.说我的思考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

A lot of fatigue in life is because we chased ourselves for too long. We can't change our lives, but we can brightenour mood.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

(人教版)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①(3 + 2)×4 3×4 + 2×4② 2×(11 + 9) 11×2 + 9×2③ 20×5 + 4×5 (20 + 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3.观察、激趣、导入。

有关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篇

有关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篇

Management is decision-mak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有关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借比赛来激趣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八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八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八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借比赛来激趣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2021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

2021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

2021年乘法分配律说课稿8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一)教学方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 8 25 × 425 × 6 × 4 7 × 8 × 5 2 × 3 × 50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范文汇编五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乘法、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乘法分配律是为简便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目标定位】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法运用】为了实践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我组织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并且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为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取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情,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第一环节:比赛激趣、启迪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男女生计算比赛活动。

通过创设这样的计算比赛活动,学生初步感知了简便计算的一些规律,把学生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迫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我先出示书上的准备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果。

接着引导学生对照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来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

学生感受到了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但运算顺序不同,对这一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不是巧合,我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等式并计算是否相等。

学生写完后汇报,我将等式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等式两边算式,去领悟思考,寻求规律。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接着设计了一道连线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99+28 127×101
2、毛巾每条20元,水瓶每个35元,妈妈买了6个水 瓶和6条毛巾,一共花了多少钱?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
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
我听说李琳和张红都是刘梅的好朋友,这句 话还可以怎样说?
(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 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 就来一起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1)出示情境图根据你们的发现,能结合题意说说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规律率吗?(引导学生结合提议说出算式: 3×10+5×10是先求白色瓷砖和蓝色瓷砖分别有多少块, 再相加就求出一共需要的瓷砖数量。)
(2)引发思考:第二算式,又该怎样解释呢?(指 名是说第二组每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3)概括特点。
(4)例举验证。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交换律与 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 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 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 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 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能力目标: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 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 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 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 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三)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 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5)归纳概括。
第一道练习是找朋友(请你把相等两个算式找一 找)
第二道是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1、让学生展示 一下自己的填写?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2、分 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 让我们计算起来更加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60+25)×4 78×69+22×6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 概括出乘法 分配律。
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 心理特征,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 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 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