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散文诗《春》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现代诗歌《春》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诗歌《春》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春艾青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注: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念。

B.“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C.“饥渴的野兽”以野兽喻土地,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对烈士的怜惜。

D.“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牺牲是有意义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选择龙华桃花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

B.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时局艰危,革命者须百折不挠。

C.“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的不怕牺牲。

D.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歌颂。

8.“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9.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6.(3分)C7.(3分)B8.(4分)①实:指在系天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的龙华的桃花。

②虚:指桃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评分参考;每点2分9.(6分)①照应题日“春”和开头失“春天了”②结尾画龙点晴,揭示主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挨来的,起到了振牵发精的作用。

纪伯伦散文诗《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纪伯伦散文诗《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春纪伯伦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

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

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参考答案: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春》习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春》习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春》习题(含解析)春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朗润(rùn)涨起(zhàng)嫩叶(nèn)B.赶趟(tāng)仿佛(fú)甜味(tián)C.抚摸(fǔ)酝酿(niàng)清脆(cuì)D.嘹亮(liáo)黄晕(yūn)抖擞(sǒu)2.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钻”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钻"字把小草拟人化了。

B.“钻”字写出了小草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而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C.“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状态,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D.“钻”字写出小草急切迎接春天的心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D.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4.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句子次序不能颠倒理解正确的是()A.三个句子中的颜色,作者是按照由深到浅的次序来安排的。

B.三句中的颜色,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C.三个句子中的颜色,是按照春季植物开花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D.“火”“霞"“雪”是作者按照由热到冷的顺序来安排的。

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____。

阅读理解(一)阅读《春》选段,完成6~8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阅读理解答案参考

《春》阅读理解答案参考

《春》阅读理解答案参考《春》阅读理解答案参考一、《春》阅读试题阅读第6自然段: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图,作者抓住了的、的特点。

从写到人,由近写到。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是承上句像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___、__ 、的特点。

春雨春雨细密轻盈物远2.春雨花针 3.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柔)4、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

绘春部分写了几副图画。

盼春、绘春、赞春;五幅5、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

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6、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写出了春天的。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写出了春天的。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不能颠倒。

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二、《春》阅读理解答案:1.第三自然段中那些词突出了春草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软绵绵,又嫩又绿,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对春天的盼望实现后的激动心情,对眼前生机勃勃景象的到来的欢喜之情2.作者写春花是从那些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2、种类,数量,颜色,香味突出了春花的种类、数量繁多,颜色各异,香气袭人3.作者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来概括。

《春》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巩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春》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巩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春》知识点梳理及巩固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思维导体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其著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

二、故事背景作者写《春》这篇文章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三、理解词义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 lóng): 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文中是“陪衬,使明显突出”的意思。

风筝(fēng zhē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盼春,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人们迎春的景象。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春声和春深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

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突然一夜间,咆哮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照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

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模糊,太阳淡化……这样一而一再,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

后来也爱了。

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嗦什么呢,原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

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

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

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

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

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考。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

他说有。

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

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家乡思念你了。

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

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

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

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

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5篇)《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A ,高兴起来了, B ,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为文中横线处补写原句:A处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描写了一幅□□ 图,第②段描写了一幅□□图。

3、第①段中闹字用得好,选出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着,显示出春天的热闹。

B、突出蜜蜂之多,群蜂之乐,衬托花开之艳。

C、突出蜜蜂之多,衬托花朵繁茂。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数量多、阵容大。

4、第①段文字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描写,是按照从□□→□□→□□的顺序来写的。

5、第②段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________时代的__________的《绝句》一诗中的名句。

参考答案:1、A处应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B处应为: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2、D3、春花春风4、花儿多花儿艳花味甜,树上→花下→地上5、南宋志南和尚《春》阅读练习及答案2长安春感【唐】杜荀鹤①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

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

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

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

【注】①杜荀鹤:安徽池州人,晚唐著名诗人。

此时作者因科举失败,羁留长安。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5道题及答案(20)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5道题及答案(20)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如下:
题目1:《春》的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花的?
答案:作者从花色的角度看春花,不仅写出了春分前后树上和地上的花的色彩,而且还写出了赏花者的感受。

从花香的浓烈程度写春花,从花纷繁的景象写春花,从花给人的快感方面写春花。

题目2:如何理解《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这样的山,再配上些暖和的天气,是件多么好的事”一句?
答案:一个老城有这样的山,再配上些暖和的天气,是件多么好的事,意思是冬天济南的山水把济南包得严严实实,是个再好也没有的老城了。

题目3:《山中访友》中“你好,清凉的山泉!”和“你好,汩汩的溪流!”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

说说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答案:山中访友中“你好,清凉的山泉!”和“你好,汩汩的溪流!”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拟人。

这种表达方式显得自然、亲切,有气势。

题目4:《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不少描写天气的语句,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在文中描写云的部分空白处填上几种云的名称。

答案:卷云、卷积云、高积云、卷层云、积雨云。

题目5:《黄河颂》中的“啊!黄河!”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黄河颂》中的“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反复吟咏、抒发感情的作用,使整首诗节奏感强,旋律美,让读者深切感受黄
河的形象。

以上就是初一语文的五道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伯伦散文诗《春》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

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

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参考答案:
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
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