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芽孢厌氧菌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7章 厌氧菌 破伤风 产气荚膜 肉毒 艰难 无芽胞厌氧菌PPT课件

4.抗生素的使用
28
29
二、产气荚膜梭菌
30
•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是一类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
芽胞杆菌,是临床上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 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因能分 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 ,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 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
1.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清创扩创 2. 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 对象:婴幼儿、部队战士、建筑工人及其 他易受外伤的人群
– 方法:基础免疫-加强免疫 – 对3~6个月儿童计划免疫:采用白-百-
破(DPT)三联疫苗
27
3. 人工被动免疫 – 制 剂 : 注 射 破 伤 风 抗 毒 素 ( tetanus antitoxin, TAT)(马血清纯化制剂) – 注意事项:注射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 过敏者: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 用途: • 紧急预防:T.A.T 皮下或肌内注射;同 时给予类毒素自动免疫 • 特异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
A链:裂解储存抑制性神经递质小泡的膜蛋白肽键
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释放
屈肌、伸肌同时收缩、 骨骼肌强烈痉挛
15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
16
所致疾病
• 潜伏期 – 可从几天至几周,平均1-2周
• 典型的症状 肌肉痉挛规律:先局部后全身, 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拒奶、啼哭, 成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其它:呼吸肌痉挛、窒息、死亡
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Clostridium)
6
共同特点
28
29
二、产气荚膜梭菌
30
•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是一类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
芽胞杆菌,是临床上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 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因能分 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 ,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 ,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 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荚膜梭菌。
1.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清创扩创 2. 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 对象:婴幼儿、部队战士、建筑工人及其 他易受外伤的人群
– 方法:基础免疫-加强免疫 – 对3~6个月儿童计划免疫:采用白-百-
破(DPT)三联疫苗
27
3. 人工被动免疫 – 制 剂 : 注 射 破 伤 风 抗 毒 素 ( tetanus antitoxin, TAT)(马血清纯化制剂) – 注意事项:注射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 过敏者:使用人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 用途: • 紧急预防:T.A.T 皮下或肌内注射;同 时给予类毒素自动免疫 • 特异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
毒素进入细胞内小泡
A链:裂解储存抑制性神经递质小泡的膜蛋白肽键
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释放
屈肌、伸肌同时收缩、 骨骼肌强烈痉挛
15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
16
所致疾病
• 潜伏期 – 可从几天至几周,平均1-2周
• 典型的症状 肌肉痉挛规律:先局部后全身, 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拒奶、啼哭, 成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其它:呼吸肌痉挛、窒息、死亡
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Clostridium)
6
共同特点
厌氧性细菌PPT精选课件

紧急预防和治疗: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TAT) 注意皮试 和抗生素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百白破三联疫苗
免疫程序:3、4、5月 3次
2、7岁加强 2次
特殊情况
1次
20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1、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 2、厌氧芽孢梭菌
抵抗力强 耐受煮沸60min,干热100℃ 1h可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十年 繁殖体与其他细菌相似
繁殖体对青霉,局部繁殖,不扩散到血流 1、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的厌氧微环境是本菌生长繁殖和致病的 重要条件): 伤口深而窄(如刺伤) 混有泥土和异物,或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 凝血块较多 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
8
2、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
病菌产生的外毒素
即: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痉挛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属神经毒素 毒性极强,不耐热,可被胃蛋白酶破坏 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有免疫原性,可产生抗毒素 可制备类毒素
9
3、致病机理
阻止上下神经元间 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造成骨骼肌 强直性痉挛
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则抗毒素不能发生中 和作用)---------及早治疗 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主动、被动
18
四、微生物检查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一般不进行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厌氧培养
19
防治原则:一旦发病,疗效不佳,预防较重要
清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21
22
一、生物学性状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的处理 抗生素 α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18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生物学特性
芽胞呈椭圆形,位于次极端,大于菌体,使 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周鞭毛,无荚膜 专性厌氧 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
19
致病性*致病物质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1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 抵抗力强 周鞭毛,除产气荚膜梭菌外无荚膜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4
致病性 所致疾病:破伤风
典型症状: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致病条件:伤口必须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致病物质:主要为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uspasmin),属神经毒素(neurotoxin), 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 g)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14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 以组织坏死,气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上升 出血、水肿、局部坏死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 加重组织坏死(捻发音)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的处理 抗生素 α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18
肉毒梭菌
(C.botulinum)
生物学特性
芽胞呈椭圆形,位于次极端,大于菌体,使 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周鞭毛,无荚膜 专性厌氧 在卵黄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
19
致病性*致病物质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 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1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
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比菌体粗,菌体膨大呈梭状, 抵抗力强 周鞭毛,除产气荚膜梭菌外无荚膜 致病菌产生外毒素致病,病情严重 防治:类毒素与抗毒素
4
致病性 所致疾病:破伤风
典型症状: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 致病条件:伤口必须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致病物质:主要为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uspasmin),属神经毒素(neurotoxin), 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 g)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14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 以组织坏死,气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上升 出血、水肿、局部坏死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 加重组织坏死(捻发音)
厌氧性细菌 PPT课件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8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10余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α毒素-----5型细菌均能产生,以A型产生量最大。能分解细胞膜上磷脂和 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造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溶解,引起 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在气性坏疽 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ε、ι(iota)毒素-----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主要作用于回肠,其次为空肠。其作用机制是肠毒素肽链嵌入 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改变膜的通透性,而引起腹泻。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9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60%~80%由A型引起。该病多见于战伤, 但也见于平时的工伤、车祸、地震等。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 菌相同。气性坏疽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小时,使该病发 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40%~100%。 临床表面为局部剧痛、组织水肿、气肿,触摸有捻发感,伴 组织坏死、分泌物恶臭。病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 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休克。
厌氧培养,但不十分严格。在血 琼脂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 血环。
本菌代谢十分活跃,可分解多种 常见的糖类,产酸产气。在牛奶 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 中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 体,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 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17
双层溶血环
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狭窄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系列教材
20
21
(2)食物中毒: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某些菌株 可产生肠毒素引发食物中毒。因食入被本菌大 量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潜 伏期8~24小时,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 水样腹泻、便血。一般1~2天后自愈,但年老 体弱者可致死亡。
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培训课件

①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②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③ 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2. 致病物质
(1)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2)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一、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1. 典型形态特征:菌体细长,革兰染色阳性;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菌呈鼓槌状(drumstick);有周鞭毛、无荚膜。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重点难点
掌握 熟悉
1.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 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 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4.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5.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二)特点
(1)分布: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及粪便中; (2)种类:多;227个种和亚种;多数为腐生菌,仅少数为病原菌; (3)形成芽胞:抵抗力强;芽胞侵入机体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繁殖体,可产生神经毒素、肠 毒素、α毒素或细胞毒素等外毒素;是初步鉴别梭菌属中不同种病原菌的重要方法; (4)其它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均有周鞭毛,无荚膜,仅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细菌例外。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2. 致病物质
(1)破伤风梭菌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该菌所产生的外毒素。 (2)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并在细菌裂解时释放:
本文• 档医所学提微供生的物信息学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9版)
(一)生物学性状
一、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1. 典型形态特征:菌体细长,革兰染色阳性;芽胞呈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
菌呈鼓槌状(drumstick);有周鞭毛、无荚膜。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重点难点
掌握 熟悉
1. 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 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3. 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4. 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5.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二)特点
(1)分布: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及粪便中; (2)种类:多;227个种和亚种;多数为腐生菌,仅少数为病原菌; (3)形成芽胞:抵抗力强;芽胞侵入机体后,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形成繁殖体,可产生神经毒素、肠 毒素、α毒素或细胞毒素等外毒素;是初步鉴别梭菌属中不同种病原菌的重要方法; (4)其它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均有周鞭毛,无荚膜,仅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细菌例外。
无芽孢厌氧菌_PPT幻灯片

一、生物学性状
G+和G-的球菌、杆菌 专性厌氧,无芽胞 条件致病菌
二、致病性
不强,无特定病型,无特定部位 ※ 致病条件:条件致病菌
寄居部位的改变 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感染特点
感染部位接近粘膜表面 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有恶臭 直接涂片可见细菌,培养无生长 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本节总结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及感染特点? 无芽胞厌氧菌所致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第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
G+和G-的球菌、杆菌 专性厌氧,无芽胞 条件致病菌
二、致病性
不强,无特定病型,无特定部位 ※ 致病条件:条件致病菌
寄居部位的改变 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感染特点
感染部位接近粘膜表面 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有恶臭 直接涂片可见细菌,培养无生长 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本节总结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及感染特点? 无芽胞厌氧菌所致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第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
《厌氧性细菌》ppt课件(2)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气肿
加重组织坏死
分解组织,病变迅速扩散,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气性坏疽
创口 污染(芽胞细菌)
迅速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和酶
α毒素 透明质酸酶
有利于细菌侵袭
胶原酶
损伤组织、肌肉
发酵肌肉/组织中的糖类
产气,造成气肿,挤压组织和血管
局部
组织坏死 恶臭
不及时治疗
水肿、压迫 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 触摸、捻发感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低 温保存食物,高温破坏毒素)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 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 是机体正常菌群的主要/重要组成部分,
绝对优势菌>90% • 引起内源性感染,占临床细菌感染的大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肽链(150 KD) 细菌蛋白酶切割
重链(100KD)—S ~S —轻链(50KD)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神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突触 的抑制介质释放
• 重链高亲和力结合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 轻链为锌内肽酶,裂解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泡膜蛋白,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 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 成强直性痉挛
轻链进入细胞,阻碍介质释放(乙酰胆碱)
肌肉弛缓性麻痹
致病特点
1. 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死于呼吸困 难、衰竭,病死率高。
2. 胃肠道症状很少见 3. 单纯毒素性食物中毒,非细菌感染性 4. 神志清楚
(2)婴儿肉毒病
感染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肠道尚未建立正常菌群微生态环境)
加重组织坏死
分解组织,病变迅速扩散,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气性坏疽
创口 污染(芽胞细菌)
迅速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和酶
α毒素 透明质酸酶
有利于细菌侵袭
胶原酶
损伤组织、肌肉
发酵肌肉/组织中的糖类
产气,造成气肿,挤压组织和血管
局部
组织坏死 恶臭
不及时治疗
水肿、压迫 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 触摸、捻发感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低 温保存食物,高温破坏毒素)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B、E三型 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 是机体正常菌群的主要/重要组成部分,
绝对优势菌>90% • 引起内源性感染,占临床细菌感染的大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肽链(150 KD) 细菌蛋白酶切割
重链(100KD)—S ~S —轻链(50KD)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神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突触 的抑制介质释放
• 重链高亲和力结合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 轻链为锌内肽酶,裂解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泡膜蛋白,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 放,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造 成强直性痉挛
轻链进入细胞,阻碍介质释放(乙酰胆碱)
肌肉弛缓性麻痹
致病特点
1. 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死于呼吸困 难、衰竭,病死率高。
2. 胃肠道症状很少见 3. 单纯毒素性食物中毒,非细菌感染性 4. 神志清楚
(2)婴儿肉毒病
感染者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肠道尚未建立正常菌群微生态环境)
第13章厌氧性细菌ppt课件

产气荚膜梭菌荚膜
分型: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毒素(α、 β、ε、ι)产生情况,可将其分为A、B、C、 D、E5个毒素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有10余种外毒素) (1)α毒素-卵磷脂酶,能造成红细胞、白细 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溶解,血管通透性增 加,出现溶血和组织细胞坏死。 只有部分型别的菌株产生β、ε、ι毒素, 可引起组织坏死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2.破伤风梭菌能产生两种毒素: ①破伤风溶血毒素 ②破伤风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毒素对脊 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其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量小于 1μg, 仅次于肉毒毒素。化学性质为蛋白质, 不耐热,易被蛋白酶破坏。可脱毒变成类毒
素。
毒素→局部神经细胞、淋巴、血液→到达中枢 神经系统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广泛分布于 自然界及人与动物消化道,能引起人和动物 多种疾病。 (一)生物学性状 产气荚膜梭菌是两端钝圆的革兰染色阳性 粗大杆菌。芽胞不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呈椭圆形,有荚膜。在血平板上出现双层溶 血环(内层完全溶血,外层不完全溶血)。 在牛奶培基养上出现汹涌发酵现象。在疱肉 3 岁,男,农民。车祸后右上肢严重挤压伤, 外科处理后又因发热、右上肢肿胀、疼痛,继之皮肤 变黑1周而入院。体检:整个右上肢高度肿胀,皮肤 紧张而发亮,按压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大小不等 的水疱,水疱破溃处有棕黄色液体流出,有恶臭味, 右腋窝淋巴结肿大。采集水疱液及坏死组织进行细 菌学检查。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有荚膜。厌氧培 养生长旺盛,在血平板培养基上菌落有双层溶血环。 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强烈分解乳糖产酸产气,将凝固 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 糖、蔗糖和甘露糖,并产生大量气体。 思考题: 1.应诊断为什么疾病? 2.依据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教学大纲
• 掌握内容
–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 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白喉棒状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特异性防治原
则。
• 熟悉内容
– 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及锡克试验原理及结果 判定。
• 了解内容
– 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分布及致病性。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第二十章 无芽胞厌氧菌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章 无芽胞厌氧菌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教学大纲
• 熟悉内容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条件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 了解内容
– 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 专性厌氧,无芽胞 • G+和G-的球菌、杆菌 • 条件致病菌
• 标本
–用棉拭子从患者病变部位假膜边缘取材
• 直接涂片镜检
–美蓝、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染色镜检
•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生化鉴定
• 毒力试验
–豚鼠试验 –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毒力检测:Elek平板毒力试验
防治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 – 注射白喉类毒素 – 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 合制剂(DPT)婴儿接种,3和7岁各加强1次
局部细菌和毒 素的作用
2-7天潜伏期
灰白色假膜
粘膜水肿、假膜脱落, 使呼吸道阻塞,窒息 死亡。
心肌
肝
肾上腺
心肌炎 内脏出血
外周神经
免疫性
• 抗毒素免疫 •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原理:毒素和抗毒素的皮内中和试验 –用途:检测对白喉有无免疫力
阴性有免疫力 阳性无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
小结
• 类杆菌属细菌的结构
– 生物学性状 – 致病性:感染条件、感染特点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防治原则
•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本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问题
•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及感染特点? •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无芽胞厌氧菌有哪些?
第二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的采集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厌氧培养 – 气相色谱法
防治原则
• 加强免疫力,减少诱发因素 • 治疗药物
– 甲硝唑 – 替硝唑 – 其他广谱抗生素
第二节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 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 梭杆菌属(Fusobacterum) •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 厌氧球菌(消化球菌、韦荣球菌)
– 毒性强、高度抗原性的蛋白质 – A、B两个肽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 –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使延伸因子EF-2失
活,阻断蛋白肽链形成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破坏细胞线粒体 • K抗原 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鼻咽腔)
飞沫、污染物品 鼻 咽喉 气管
外毒素入血
毒血症
• 白喉棒状杆菌(C.dephtheriae) • 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 bacilli)
– 假白喉棒状杆菌 – 结膜干燥杆菌 – 阴道棒状杆菌等
白喉棒状杆菌
C. diphtheriae
形态与染色
• G+,细长弯曲,一端 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 美蓝或奈瑟染色 • 菌体两端或一端可见着
• 人工被动免疫 – 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 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延长免疫力 – 注射前做皮试,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 抗菌治疗 青霉素、红霉素
小结
• 棒状杆菌属 –主要种类与致病性
• 白喉棒状杆菌 –形态特点 培养与分型 毒力变异 –抵抗力 –致病性 白喉毒素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特异性防治
– 类杆菌属 (脆弱类杆菌) – 普雷沃菌属 – 梭杆菌属 – 乳杆菌属 – 双歧杆菌属 – 丙酸杆菌属 – 厌氧球菌(消化球菌、韦荣球菌)
第一节 类杆菌属 (Bacteroides)
• G一杆菌,多形性 • 厌氧培养,圆形、中心稍凸,灰白色
半透明的菌落 • 20%胆汁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 脆弱类杆菌感染最常见
• 了解内容
–炭疽芽胞杆菌的防治原则
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 一大群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大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病 –枯草芽胞杆菌 败血症及虹膜炎 –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腹泻型、呕吐型)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B. anthracis)
• 形态与染色
– 1.0~1.2μm×3.0~5.0μm – 革兰染色阳性 – 杆状,两端平切 – 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椭圆形,
• 致病物质
–内毒素 –荚膜:促进感染的可能因素
–屏障作用受损 –菌群失调 –免疫力降低 –局部组织供血障碍
致病性
• 感染特点
–感染部位接近粘膜表面 –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有恶臭 –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一般培养无生长 –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本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问题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二章 芽胞杆菌属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二章 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教学大纲
• 掌握内容
– 炭疽芽胞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 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炭疽芽胞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
不膨出 – 有毒菌株产生荚膜 – 无鞭毛
显微镜下的炭疽细菌芽胞
培养特性
• 需氧 • 营养要求不高 • 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
– 菌落:2~4mm – 灰白色、无光泽、不透明、扁
平、边缘不整齐的粗糙型 – 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 明胶培养管 液化明胶
色较深的异染颗粒
培养特性
• 需氧或兼性厌氧 • 吕氏血清培养基 • 亚碲酸钾(K2TeO2·3H2O)
血琼脂平板
变异、抵抗力
• 变异
– 形态 – 菌落:S型变为R型 – 毒力:无毒变有毒
• 抵抗力
– 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 – 对青霉素及广谱抗生素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致病物质
• 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
教学大纲
• 掌握内容
–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 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白喉棒状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特异性防治原
则。
• 熟悉内容
– 白喉棒状杆菌的免疫性及锡克试验原理及结果 判定。
• 了解内容
– 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分布及致病性。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第二十章 无芽胞厌氧菌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章 无芽胞厌氧菌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教学大纲
• 熟悉内容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条件 – 主要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
• 了解内容
– 无芽胞厌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 专性厌氧,无芽胞 • G+和G-的球菌、杆菌 • 条件致病菌
• 标本
–用棉拭子从患者病变部位假膜边缘取材
• 直接涂片镜检
–美蓝、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染色镜检
•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 生化鉴定
• 毒力试验
–豚鼠试验 –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毒力检测:Elek平板毒力试验
防治原则
• 人工主动免疫 – 注射白喉类毒素 – 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 合制剂(DPT)婴儿接种,3和7岁各加强1次
局部细菌和毒 素的作用
2-7天潜伏期
灰白色假膜
粘膜水肿、假膜脱落, 使呼吸道阻塞,窒息 死亡。
心肌
肝
肾上腺
心肌炎 内脏出血
外周神经
免疫性
• 抗毒素免疫 •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原理:毒素和抗毒素的皮内中和试验 –用途:检测对白喉有无免疫力
阴性有免疫力 阳性无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
小结
• 类杆菌属细菌的结构
– 生物学性状 – 致病性:感染条件、感染特点 – 微生物学检查法 – 防治原则
•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本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问题
•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及感染特点? •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无芽胞厌氧菌有哪些?
第二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一章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的采集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厌氧培养 – 气相色谱法
防治原则
• 加强免疫力,减少诱发因素 • 治疗药物
– 甲硝唑 – 替硝唑 – 其他广谱抗生素
第二节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 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 梭杆菌属(Fusobacterum) •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 厌氧球菌(消化球菌、韦荣球菌)
– 毒性强、高度抗原性的蛋白质 – A、B两个肽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 – 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使延伸因子EF-2失
活,阻断蛋白肽链形成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破坏细胞线粒体 • K抗原 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鼻咽腔)
飞沫、污染物品 鼻 咽喉 气管
外毒素入血
毒血症
• 白喉棒状杆菌(C.dephtheriae) • 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 bacilli)
– 假白喉棒状杆菌 – 结膜干燥杆菌 – 阴道棒状杆菌等
白喉棒状杆菌
C. diphtheriae
形态与染色
• G+,细长弯曲,一端 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 美蓝或奈瑟染色 • 菌体两端或一端可见着
• 人工被动免疫 – 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 – 同时注射白喉类毒素以延长免疫力 – 注射前做皮试,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 抗菌治疗 青霉素、红霉素
小结
• 棒状杆菌属 –主要种类与致病性
• 白喉棒状杆菌 –形态特点 培养与分型 毒力变异 –抵抗力 –致病性 白喉毒素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特异性防治
– 类杆菌属 (脆弱类杆菌) – 普雷沃菌属 – 梭杆菌属 – 乳杆菌属 – 双歧杆菌属 – 丙酸杆菌属 – 厌氧球菌(消化球菌、韦荣球菌)
第一节 类杆菌属 (Bacteroides)
• G一杆菌,多形性 • 厌氧培养,圆形、中心稍凸,灰白色
半透明的菌落 • 20%胆汁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 脆弱类杆菌感染最常见
• 了解内容
–炭疽芽胞杆菌的防治原则
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 一大群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大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病 –枯草芽胞杆菌 败血症及虹膜炎 –蜡样芽胞杆菌 食物中毒(腹泻型、呕吐型)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B. anthracis)
• 形态与染色
– 1.0~1.2μm×3.0~5.0μm – 革兰染色阳性 – 杆状,两端平切 – 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椭圆形,
• 致病物质
–内毒素 –荚膜:促进感染的可能因素
–屏障作用受损 –菌群失调 –免疫力降低 –局部组织供血障碍
致病性
• 感染特点
–感染部位接近粘膜表面 –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有恶臭 –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一般培养无生长 –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本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问题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二章 芽胞杆菌属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二章 芽胞杆菌属 Bacillus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教学大纲
• 掌握内容
– 炭疽芽胞杆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 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 炭疽芽胞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
不膨出 – 有毒菌株产生荚膜 – 无鞭毛
显微镜下的炭疽细菌芽胞
培养特性
• 需氧 • 营养要求不高 • 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
– 菌落:2~4mm – 灰白色、无光泽、不透明、扁
平、边缘不整齐的粗糙型 – 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 明胶培养管 液化明胶
色较深的异染颗粒
培养特性
• 需氧或兼性厌氧 • 吕氏血清培养基 • 亚碲酸钾(K2TeO2·3H2O)
血琼脂平板
变异、抵抗力
• 变异
– 形态 – 菌落:S型变为R型 – 毒力:无毒变有毒
• 抵抗力
– 较其他无芽胞细菌强 – 对青霉素及广谱抗生素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致病物质
• 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