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厌氧菌的药敏方法介绍PPT课件

厌氧菌的药敏方法介绍PPT课件
1.取上述准备好的受试菌液0.5ml,加入灭菌 瓷板槽孔中,按顺序并作标记。
2.用30-50点种针在上述各孔中沾取菌液,用手 工或机械手点种到已准备好的抗生素平板面 上(每点1 l-3 l)
3.被点种平板做好标记并记录好顺序,同时点种两 块不含抗生素平板,留一块作需氧对照, 其余全 部进入厌氧手套箱中,一般37 ℃厌氧培养48h。
抗生素
脆弱类杆菌 ATCC 25285
多形类杆菌 ATCC 29741
迟缓真杆菌 ATCC 43055
头孢替坦
4-16
32-128
32-128
(cefotetan)
头孢唑肟
NO
(ceftizoxime)
4-16
16-64
头孢曲松
32-128
64-256
NO
(ceftriaxone)
头孢孟多
32-128
4. 也可将菌的混悬液经厌氧培养4-6h(生长 缓慢菌应培养12h),这时应注意菌的浓度, 如仍在0.5号MF管内就不作处理, 超过此浓 度宜作稀释后再使用。
5.每次药敏试验受试菌中应注意加入标准 菌株作为质控.
①B.fragilis脆弱类杆菌(ATCC 25285或NCTC 9343)
②B.thetaiotaomicron多形类杆菌(ATCC 29741) ③C.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AATCC 13124) ④E.lentum迟缓真杆菌(ATCC 43055)
≤16
32
≥64
≤8
16
≥32
≤4
8
≥16
续表3 MIC法解释标准(琼脂稀释法)
抗生素
MIC(µg/ml或mg/L)
敏感
中介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PPT课件)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PPT课件)

0.2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8
卢卡斯固体厌氧指示剂
2%硼砂溶液 9%硫乙醇酸 酚红溶液 0.02%美兰溶液 琼脂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5毫升 1毫升 0.1~0.2毫升 10毫升 1%
9
布鲁氏指示剂
60%羟甲基氨基甲酯
1
4%葡萄糖
1
0.02%美蓝
1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祁红兵
1
物理方法包括遮断空气法、煮沸法、真空法、空 气置换法、气体喷射法或转管法等
化学方法包括焦性没食子酸法、铁丝绒法、保险 粉法等
生物学方法包括与需氧菌共生好氧法、燕麦发芽 法等
混合法包括厌氧罐(袋)法、厌氧手套箱法或厌 氧室法、空气置换铁丝绒法、空气置换钯粒法等。
2
1 液体培养基的厌氧培养法
28
4.2 冷冻保存:
20%脱脂牛奶0.5ml分注在带螺旋塞的玻 璃瓶中,经110℃、15分钟高压灭菌,冷却后, 先用毛细吸管取半固体高层培养基24~48h生 长茂盛部位的厌氧菌液0.5ml,加入玻璃瓶中, 直接置于-80℃冰库中保存。
厌氧菌较理想的保存方法是液氮保存法。 将108以上浓菌液置脱纤维羊血、脱纤维兔血 或羊血牛奶各半的分散剂中,先在干冰中预 冻,然后连容器一起放入液氮罐中。
融化的白蜡封边
20
2.5 抽气换气厌氧培养法
玻璃干燥罐 混合气钢瓶:
10%二氧化碳、10%的氢气、80%的氮气
三通阀 触媒:钯粒 / 浸泡钢丝绒 / 氯化钴 厌氧指示剂
21
1:厌氧培养罐 2:混合气体(CO2:H2:N2=1:1:8)钢瓶 3:压力表 4:三通阀 5:缓冲瓶 6:真空泵

无芽孢厌氧菌PPT课件

无芽孢厌氧菌PPT课件

.
8
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的采集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厌氧培养 – 气相色谱法
.
9
防治原则
• 加强免疫力,减少诱发因素 • 治疗药物
– 甲硝唑 – 替硝唑 – 其他广谱抗生素
.
10
第二节 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 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 梭杆菌属(Fusobacterum) •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 厌氧球菌(消化球菌、韦荣球菌)
生物学性状
• 革兰阴性小杆菌 • 无鞭毛,不形成芽
胞,光滑型菌株有 微荚膜
.
73
• 专性需氧 • 生长缓慢 • 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酸 • 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 • 产生H2S
B. melitensis
.
74
流行环节
• 易感者
– 人和动物
• 传染源
– 牛、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
• 传播途径
• 了解内容
– 棒状杆菌属的分类、分布及致病性。
.
16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 白喉棒状杆菌(C.dephtheriae) • 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 bacilli)
– 假白喉棒状杆菌 – 结膜干燥杆菌 – 阴道棒状杆菌等
.
17
白喉棒状杆菌
C. diphtheriae
50
第二十三章 耶尔森菌属
.
51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
第二十三章 耶尔森菌属 Yersinia
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

最新废水厌氧处理技术.pptPPT课件

最新废水厌氧处理技术.pptPPT课件

UASB反应器初次启动的操作原则
1、启动阶段的目的: • 污泥适应将要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 • 污泥具有很好的沉降性
2 、启动时要遵守的原则:
• 最初污泥负荷不要太高 • 在挥发酸未能有效分解之前,不应增加反应器负荷 • 控制厌氧细菌的生存环境 • 种泥量要尽量多 • 控制一定的上升流速
3 、形成颗粒污泥的过程:
厌氧接触法的特点:(1)通过污泥回流,保持消化池内 污泥浓度较高,一般为10~15g/L,耐冲击能力强;(2)消 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高,中温消化时,一般为2~ 10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比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如 常温下,普通消化池为15~30天,而接触法小于10天;(3) 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不存在 堵塞问题;(4)混合液经沉淀后,出水水质好,但需增加 沉淀池、污泥回流和脱气等设备。厌氧接触法还存在混合液 难于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的缺点。
• 在产酸发酵反应器中典型的乙醇型发酵末端产物组 成,除液相产物中主要以乙醇和乙酸为主外 ,气 相非中经还 典存 的在 酵大 母量 菌的的乙CO醇2和发H酵2,。而因是而丙这酮一酸发走酵乙类酰型并 CoA旁路,在丙酮酸铁氧还原酶和氢化酶的作用下 生成乙醇,并同时生成CO2、H2。
但是因为产丁酸过程可减少发酵产物中的酸性末端,所 以对加快葡萄糖的代谢进程有促进作用。
丙酸型发酵类型
•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含氮有机化合物(如酵母膏、 明胶、肉膏等)酸性发酵的主要末端产物为丙酸、 乙酸、CO2和少量的丁酸等,并命名为丙酸型发酵。 难降解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的厌氧发酵过程也 常呈现丙酸型发酵
五、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集生物反应与沉淀于一体的厌氧反应器, 污水从下部流入,通过布水系统、厌氧颗粒污泥层、三相分 离器,污水从上部溢流堰流出。

细菌性阴道病(BV)简介ppt课件

细菌性阴道病(BV)简介ppt课件
溴甲酚紫试纸变紫色
胺实验的缺点
胺试验的特异性差,结果影响因素多,滴虫 、宫颈糜烂等都可影响导致结果阳性;众多医院 的临床对照实验评估证实 BV胺实验试剂假阳性率 分别为25%--35% ,通过与 BV确诊结果对照发现, BV胺实验试剂结果符合率分别60%--70% ,符合率 不高。假阳性的结果将导致患者接受抗厌氧菌治 疗,杀灭阴道正常菌群,造成阴道生态环境的失 调,损害身心健康。
正常菌群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乳酸杆菌是正常阴道的最主要的优势菌,占阴道菌群的
90%以上。
阴道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糖原,在阴道乳酸杆菌的作
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抑制碱 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也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
乳酸杆菌黏附于黏膜,形成保护屏障,竞争黏附,阻止
病原微生物定植。
3)白细胞酯酶: 检测孔不变色,白细胞酯酶阴性;
Livzon BV 四联结果判读实例
pH值的检测对照所附比色卡进行判读,正常pH≤4.4; 1)唾液酸酶项:检测孔颜色变蓝,BV弱阳性; 2)过氧化氢项:检测孔颜色不变色, H2O2≤2umol/l阳性; 3)白细胞酯酶:检测孔颜色变蓝, 白细胞酯酶阳性;

类杆菌属(Bacterides spp.)
普氏杆菌属(Prevotilla spp.) 动弯杆菌属(Mobilucus SPP.) 其它:人型支原体等
BV与常见阴道炎简介
种类
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霉菌性阴道炎 Volvovaginal Candidiasis
Livzon BV 四联操作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用无菌棉拭子收集女性阴道壁
(阴道下部1/3处)尽可能多的分泌物;

微生物基础ppt课件

微生物基础ppt课件

细菌
真菌
病毒
原虫
4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微生物大小的直观感觉
可见范围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肉眼
真核细胞型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原核细胞型
病毒
5
微生物的分类
细菌
真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病毒
细 胞 型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
6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 食品酿造 医疗制药 作为正常菌群,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特定情况下,某些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
UU) 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 MG)
55
支原体---特点和致病
✓ 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 无细胞壁
✓ 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 支原体可引起生殖道感染,不孕,流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和胎儿畸形,新生儿结膜炎和肺炎。
支原体肺炎
无论是免疫功能正常还是有免疫功能不全的人均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2.细胞膜
磷脂双层生物膜
3.细胞质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4.核质
核质包含染色体,是细菌的遗传物质21
请说出下面细菌的结构
核糖体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
22
连连看
细胞壁
核糖体
细胞膜
DNA
细胞质
肽聚糖
核质
脂质双层生物膜
23
目录
微生物简介 细菌的特点和结构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介绍 非典型病原体的概念 细菌感染与人体防御
45
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ppt课件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  ppt课件

2 0.1 0.2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10
卢卡斯固体厌氧指示剂
2%硼砂溶液
5毫升
9%硫乙醇酸
1毫升
酚红溶液
0.1~0.2毫升
0.02%美兰溶液
10毫升
琼脂
1%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11
布鲁氏指示剂
60%羟甲基氨基甲酯 4%葡萄糖 0.02%美蓝
厌氧
无色
残存有氧气
蓝色
1 1 1
12
疱肉培养基:
牛肉渣
0.5g
牛肉浸液
7ml
液面上加盖3~4mm厚的融化凡士林,灭菌。
生物好氧厌氧培养方法
30
2.7 转管技术和气体喷射培养法
钢瓶进气 除氧气体
微 H2源
360℃
铜柱
(亮黄色)

O2
CuO (黑色)
31
2.8厌氧手套箱法
又称厌氧室法
32
33
3 厌氧培养方法的选择
亨格特的预还原灭菌厌氧培养基的转管技术、气体喷射培 养法
Gas-Pak法的使用操作程序 平皿培养基装入平皿架中置厌氧罐内; 打开内盖居中金属网袋,装入触媒钯粒; 打开锡箔纸袋,取出厌氧指示剂片; 剪开气体发生袋一角,注入10毫升水,迅速紧闭
罐盖,置培养箱中培养。 约经5~10分钟后,放入厌氧指示剂片。
注:操作较复杂,需注入水作为触媒。
13
2.2.1 简易厌氧罐
22
氧气指示剂颜色变化图解
1.新鲜指示剂为粉红色(无氧,左)和蓝色(有氧,右), 重复使)和淡蓝色(有氧,中右)。 2.厌氧培养2-3小时后指示剂颜色变化稳定。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产气袋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 实验条件,适合临床常规操作。但应注 意厌氧产气袋产热导致细菌死亡,造成 假阴性的产生。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培养及鉴定
1.培养:标本应迅速接种,然后放厌氧环 境,一般培养48小时;特殊的可以延长。
2.鉴定:首先做耐氧试验,耐氧试验阳性 的做革兰染色等染色方法,再做生化鉴 定。
在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 韦荣球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类杆菌:是临床上分离最多的厌氧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梭状芽胞杆菌属
为一大群厌氧或微需氧的粗大芽胞杆菌, 革兰阳性,均具有芽胞,故名。临床上 有致病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破伤风梭菌
可引起破伤风,故名。 形态特征:本菌细长,革兰阳性,动力
阳性,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 体顶端,使菌体呈“鼓槌状”,为该菌 的特征。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微生物检验: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 一般不作细菌学检查,若临床需要可按 下列方法进行。
1、直接涂片 2、厌氧培养 3、毒力试验 4、鉴定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产气荚膜梭菌
是引起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或产生 外毒素和多种侵袭性酶类。
形态特征: 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纯圆,呈单
或双排列,芽胞体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 不大于菌体,镜下不易观察到。动力阴 性。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在血平板上, 多数菌株呈双层溶血环,内环为β 溶血, 外环为不完全溶血。
厌氧菌的检验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婴儿肉毒病--感染性中毒,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芽胞污染-经口食细菌进入肠道,定居盲肠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闭、吸乳、啼哭无力,病死率不高
(3)创伤感染-免疫低下者
陕西肉毒毒素中毒事件值得警觉
母亲自制的豆腐乳,改变了王录社一家的命运 2003年1月陕西省岐山县安乐乡唐家岭村王录社的母亲突然因病去世,此后
(一)生物学性状
G+ 细长杆菌,有周鞭毛, 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芽胞耐100℃ 60min, 土 壤中存活数十年
培养特性:
在血平板上迁徙生长,形成 薄膜状菌落
伴β溶血-形成溶血环 在庖肉培养基上生长,出现
混浊,微变黑
(四)防治原则
特异性预防: 用破伤风类毒素-人工主动免疫 白百破三联疫苗(DPT)免疫儿童及高危人群
体内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
专性厌氧
20℃ ~50℃可以生长 37 ℃ 最适宜,繁殖速度快
(1代/8min)
代谢活跃
发酵糖类产酸产气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θ毒素引起β型溶血(完全溶 血)-内环
α毒素引起α型溶血(不完全 溶血)-外环
发酵糖类产酸产气,形成“汹涌发酵”现 象
庖肉培养基中分解肉渣中的糖类
耐酸,胃液中1天不破坏,故可经胃吸收
(二) 致病性
1.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为外毒素毒性强,对人致死剂量为0.1g 有嗜神经性-引起肌肉迟缓性麻痹
2.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食入毒素 进食污染食物(多为罐头、肉制品、豆制品)发生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少见胃肠道症状
主要为运动N末梢麻痹(松驰型),神志清楚 视觉障碍-眼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垂 四肢无力 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窒息死亡,病死率高 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咀嚼困难、口齿不清
第十一章 厌 氧 性 细 菌 Anaerobic bacteria
?是厌氧性细菌?
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只能在有氧的条件下不能生长?(第2章p18)
因为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有氧-自杀!
根据有无芽孢分为
厌氧芽胞梭菌属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Clostridium)
氏阳性大杆菌,并有不规则的WBC 请考虑: 该患者可能感染的是何病原菌? 如何分离鉴定病原菌? 为什么创伤肢体会出现肿胀和捻发音?
二、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性状
两端平切,G+ 粗大杆 菌,无鞭毛
体外形成芽胞
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 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三、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G+粗短杆菌,有周鞭毛,
芽胞位于菌体近极端, 且大于菌体 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培养:严格厌氧、血平板形成β溶血环 抵抗力:
芽胞耐热(100℃数H) 肉毒毒素不耐热,100℃1min即被破坏,
(外伤+无氧微环境)
感染途径:创伤感染,产后宫内感染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发病快
局部组织水肿、气肿(捻发音)、剧痛、恶臭; 易引起毒血症 (2)食物中毒 由产肠毒素的A型菌引起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作用机理:同霍乱肠毒素 临床表现:食入细菌后8~12小时发病 腹泻、血便,轻者1~2天自愈 重者可致死 (3)坏死性肠炎 C型菌引起
Κ毒素-胶原酶、明胶酶-分解胶原组织 使组织崩解坏死、产气、水肿
μ毒素-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 使细菌扩散-病变蔓延
肠毒素--
男子劈柴手指扎木刺
沈阳浑南新区石庙子 村的郑某的手指被扎 伤
短时间红肿大如气球 疼痛难忍竟跪地打
滚…… 手术时产生恶臭 这究竟怎么了?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A型菌引起,致病条件同破伤风
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
分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毒素种类分5个型
A型--对人致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B型--对动物致病
C型--对人致病--坏死性肠炎
D型
动物致病
E型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荚膜、侵袭性酶类、外毒素(毒素及其分型 P95表11-1)
毒素(最重要)-卵磷脂酶,分解细胞膜上的卵磷脂 引起溶血、 细胞坏死、血栓形成 作用于心肌-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休克-死亡
气性坏疽
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 上升, 出血、水肿、局部坏死-恶臭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 加重组织坏死-气肿(捻发音) -剧 痛
分解组织,病变迅速扩散,引起全 身中毒症状
(三) 微生物学检查
本病发病急、后果严重,要求迅速准确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特异性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或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
特异性治疗: 抗毒素(TAT)—中和毒素(用前试敏) 彻底清创、扩创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杀灭伤口细菌
病例简介
患者张某在用拖拉机耕地时右脚被碰伤,次日 因脚部肿胀、疼痛到医院就诊
查体:右脚肿胀,触摸有捻发音 病原学检查:伤口取材染色镜检,可见有革兰
不久,他的岳母也发病身亡,由于两位老人均已年过花甲,家人并没有对她 们的匆匆离去产生多少怀疑 到了2月下旬,王的妹妹也开始发病,后送往西安西京医院治疗 3月26日,王的妹妹病愈回家,亲戚前去探望。中午吃饭时,她拿出了母亲 生前自制的豆腐乳 第二天,王、妻子、外甥女、表妹及3位姑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如视觉障碍、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被送到当地医院。其中,王7岁的外 甥女因治疗无效而死亡 3月30日、31日,除了王的一位姑姑食用豆腐乳不多、病情较轻而留在当地 医院,其他人陆续转到西安交大第一医院,并被确诊为A型肉毒毒素中毒 陕西省卫生监督所随后的检测结果表明,王母自制的豆腐乳中含有毒素
主要特征
形态: G+ 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产气荚膜梭菌除外)
芽胞大于菌体呈梭形(故名)
致病: 多为外源性感染,致病性强,有特定的病型 诊断:可以不需要细菌学检测 防治: 用类毒素预防、抗毒素治疗
对人类致病的主要种类有:
•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 肉毒梭菌、艰难梭菌
一、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