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生:秋季)今天就带大伙儿感受一下秋天,只是,不是我们那个地点的秋天,而是“故都的秋”。
大伙儿在感受人家写的美文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写的。
(打出图象--故都的秋)二、介绍学法:和高考文学作品的观赏挂钩:(感)——(悟)—(创)美读——品读——仿(读出美感)(读出内容——选择信息概括能力)(读出自己——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作)三、介绍师:鉴赏诗歌要'三看',其中有一'看'确实是看作者,能够知人论世,我们也看看作者是什么样一个人.(用多媒体显示--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制造社”。
要紧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责,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形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面对山水自然,他既能醉心享受也能专门观赏,因此他笔下的山水都深深打上了郁达夫的个性。
是郁达夫眼中的理想山水自然。
因此,他笔下的景即使如同是静也各有特色……”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师:故都的秋又打上了作者什么印记呢?这要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了。
四、介绍背景:(用多媒体显示---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逼等缘故,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刻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刻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寂。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1、?、。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悲凉美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文人墨客,“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学概括?(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些方面来写秋的??: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自己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作者写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品味文本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去体悟文字后面的情感,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
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博动。
三、重点研读师: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揣摩品味、评价文本的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小声的交流了,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对五幅画面进行鉴赏,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讨论结束,学生发言)“小院秋晨”赏析生:我们鉴赏的是第三段“小院秋晨”生:我觉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_故都的秋_教学实录_张奕

文段 ( # ) 秋 天 像 一 把 柔 韧 的 梳 子 ,梳 理 着 静 静 的 团 泊 洼 ;秋 风 如 同 发 亮 的 汗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 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生 ( !% ) :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 天,读着它,你仿佛也进入一个美丽的秋梦中。 生 ( *" ) :这里的秋天让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 含羞草。( 笑声 )
文段 ( ! ) 相思树上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 池 边 摇 曳 。在 群 雁 南 归 的 时 节 ,老 农 忙 着 在 秋 日 下 曝 晒 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生 ( *# ) :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 收的秋天,一切都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 悦。( 鼓掌 )
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生 & , ’ :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
·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 %
秋却是“慢”“润”“淡”。 〔点评:老师问得自然,学生答得准确。这虽然是一个
较为简单的问题,但也不可轻视;能否准确地概括,是 对学生是否具有捕捉和筛选语言信息能力的一次验 证。〕
文段 ( * ) 碧 云 天 ,黄 花 地 ,西 风 紧 ,北 雁 南 飞 ,晓 来 谁 染 霜 林 醉& 总是离人泪。 生 ( *! ) :我想,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 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 生 ( ** ) :太伤感了’ “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 那就不是流泪,而是在流血’ ( 鼓掌 ) 〔点评:透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老师平时训练有 素。〕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 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还是悲秋呢& 生 ( *+ ) :我认为是悲秋,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清、 静、悲凉的,哪有一点高兴的情绪& 生 ( *, ) :我反对。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清、静、悲凉 的 ,但 作 者 是 热 爱 故 都 的 秋 的 ,全 文 都 是 在 赞 美 故 都 的 秋,歌颂故都的秋,否则,作者也不会不远千里特意从青 岛赶到北京去欣赏故都秋景了。( 鼓掌 ) 师:说得好,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些 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 画 ,美 丽 而 又 落 寞 ,故 都 的 秋 是 一 支 歌 ,忧 伤 而 又 苍 凉 。 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 一景总关情。( 鼓掌 ) 学 会 了 方 法 ,还 要 学 以 致 用 ,下 面 请 同 学 们 以 《雨 》 为 题 ,写 一 段 情 景 交 融 的 文 字 ,希 望 同 学 们 通 过 对 雨 景 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 等。 生 ( *- ) :我写的是春雨:“如果说燕子是春的使者,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一词强调了北平自然景观的优越性;⑥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中 “扫”字赋予人格化了的描写突出了北平之秋清静、明净的特点;⑦用“潜意识 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中的“潜意识”和“落寞”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 都之秋清静、明净景色的喜悦之外的复杂感情。所有这些词语或句子在准确表达 内容的同时也都起到了加强感情色彩的作用。它们和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一起 把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推向了高潮。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01 【教学目的】
目录
02 【教学重点】
03 【教学难点】
04 【教学时数】
05 两课时。
06 【教学过程】
07 第一课时
09 二、解题 011 参考内容
目录
08 一、导入新课
010
三、阅读课文(分小 组朗读)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次演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所有这些使作者对北平之秋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之情。因此作者把这种感情称 之为“想”“念”。由此也可以看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2、提问:这一段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想”“念”之情,感情色彩非常浓 厚。除了直抒胸臆之外,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加强感情色彩的?并体会 其作用。
明确:加强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有:①“不远千里”一词,表明作者跋山 涉水、风雨兼程也要品味故都之秋的决心;②“像橄榄又像鸽蛋”这个比喻句用 “又”字连续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③“以…… 为背景”构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且具有诗情画意的北国风光图;④用两个“都” 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神往之情;⑤用“天造地设”
三、阅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四、阅读课文后练习:
1、本次演示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以议论抒情为主线。阅读本 次演示,试理清作者思路。(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板书结构图:清秋时节图 景清秋气息清秋色彩清秋氛围清秋心境五幅图景总—分—总结构图景—情—理结 构图2.本次演示所写之景与作者之情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1《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提出问题1.导人课题。
师:秋有秋意,秋有秋姿,秋有秋情,秋有秋味,秋有秋声,特别是秋有秋韵,秋有秋魂。
每年9 月,一次朔风渐起的时候,“秋"便要进人北中国了。
这秋风掠过燕山山脉,掠过逶迤的长城,就要进入铅华落尽、饱经沧桑的1934年的故都了。
而此时,恰有一人,他'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至北平,就是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
他甚至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故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及中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秋将怎样进驻故都呢?故都又会将秋酿出怎样的秋韵秋魂呢?是何理由,使这个一路赶来、风尘仆仆的人,愿意为了留下这故都的秋而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展开画卷,与郁达夫先生一同欣赏这十足的秋味吧。
2.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诵读"和“品味语言'为媒介,结合自己有关秋天的生命体验,在你最感兴味的地方,谈谈在作者笔下你感受到了怎样一个真切的秋天?二、充分对话,领悟意境生:我家就住在陶然亭附近,我想谈谈第3段秋天陶然亭的芦花,因为我见过。
秋天的芦花,颜色特别淡,四处飞,看了特别让人伤心。
秋天的时候,我也曾观察过柳树,柳树是一种弱质的树种。
一到秋天,柳枝就再无夏日的膏腴绰约,细枯得只剩一枝一枝。
由此,我就觉得柳影更是悲凉。
师:芦花与柳影都是带有你生命触动的景物,你描摹如画,感慨颇深。
你说秋天的芦花,灰白枯落,如絮漂泊;柳树色衰神枯,瘦瘠一枝。
何况还是“柳影"呢,一个“影"字把“瘦"画出来了,把“孤单"照出来了。
形单影只,在秋风中更显得凄寒无助。
生:我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补充说明一下我对秋天里虫唱的感受。
秋天既至,蟋蟀等昆虫也就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它们的鸣唱声一定很凄婉,似乎在与这个世界告别。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清, 净, 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的秋的情景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从结构上是总分总的结构体系,分为总起,分写,总结三部分.总起部分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先记后议,从两个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总结部分与开头照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整篇文章很好地抓住了使情和景结合的有特征的对象,借景抒情,以景显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
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当中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故都的秋》是一篇语言优美,典雅的美文.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品赏景物描写,揣摩精警的语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消除时代的隔阂,感受人文精神,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散文鉴赏中的审美情趣.
方法设计: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需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高二语文《故都的秋》课堂实录学生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高二学生难以读懂,对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难以领会。
教学设想: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不提出统一要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重在把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写景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把握文眼,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说明:以理解情感为主线教学步骤:一、捕捉艺术初感[教学意图]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
要求:1.有声朗读2.抽生谈谈阅读的感受,觉得好懂吗?懂得了些什么?二、理解思想感情[教学意图]从整体上初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求:将标题补充完整:(1)故都()的秋(用原文中的词语填)(2)故都的()秋(填一个字)明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一方面通过文眼理解;一方面通过对全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来理解。
三、理解对比手法[教学意图]通过对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眷念。
1.第2段,是直接写北国秋“清”、“静”、“悲凉”的吗?可以去掉吗?明确:这是写南国的秋,通过对比,表现北国秋来得直接、来得完全十足。
2.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还有一个地方?又起什么作用?明确:第12自然段作用:色彩浓厚,回味隽永。
3.这两个段落,都是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可否去掉一个段落,或者将二者进行合并?4.这一、二段和最后两段所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一样?第1、2段,重在表达向往之情;第12、13段侧重表达眷念之情。
四、训练片段朗读[教学意图]通过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出感情:向往之急切、眷念之深沉五、作业:自读,做好批注[教学意图]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勾画作者写秋味的语句;2.做好批注,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执教反思】1.学生竟然找不到“故都()的秋”空白处该填什么,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此时我的引导还不错:“一般说来,能够统帅全篇的词句常常在哪个位置?”学生回答:“开头或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执教者:xx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呢,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还是在课堂上作第一次感受性的朗读,我先来。
(放音乐,范读)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学生配乐读)。
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
(配乐朗读)前排的一位男孩子禁不住想鼓掌,然而他在那种静悄悄的氛围中,又不敢把他的掌击响,表达得很含蓄。
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当然也配上音乐,那么我就来选75页第二段。
(全体学生配乐读)注意字的读音,“廿四桥的明月”中的“廿”、“混混沌沌地过去”中的“混混沌沌”、“不能自已的深情”中的“已”,那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1:我觉得他是一个很xx的人。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又很怀旧的人。
生3:有浪漫的艺术色彩。
生4:比较有思想,比较有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也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郁达夫先生,你觉得他是个这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觉得他的文字很优美。
师:你能选一个句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吗?生:第三段第二个句子。
师:你把觉得优美的句子用优美的调演绎一下。
生:(朗读)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生:我觉得他很细腻,是从他写北国的槐树,说“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写得很细腻。
师:我觉得写得很细腻是不够的,要有一颗细腻之心的人才能品味到细腻,所以,我觉得你也很细腻。
师:xx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生:清静悲凉而浓郁。
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生:……师:如果你觉得从文中找话语来谈有些难,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谈感受。
生:……师:再思考一下,我们请后面这位男生来说一下。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生:有很多不同。
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师:就是一切尽在不同中。
那我能补充一个理由么?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距离产生美,郁达夫已经有十几年没到北平了,这是时间上的距离,杭州与北平有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
实际上,文章和人是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
因为,很多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边流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嚷出来、喊出来的作品。
那我在想,这篇文章我们能不能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我们来看一下,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可以吗?既然可以,我就说一说探究的要求了。
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揣摩语言,不能做架空的分析、无关的猜测。
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探究的顺利推展要靠同学们集体的力量。
我刚才跟同学做了交流,同学说,今天这个位子、这样坐跟课堂坐法不一样,这是老板决定的,那我说,如果我课堂里有些事情协调应该找谁呢,他说,你别找我,你找我们班老大,那么说,那么多同学哪一个是老大,他说,你一眼瞟过去,那个身材最魁梧的就是老大,我顺着他这么有典型特征的介绍,一眼就把后面的这个男生看到了。
那么,老大,我跟你商量一件事,你把话筒拿起来,好吗?我们对话一下,别紧张。
咱们能不能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自愿结合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形成一个探究的小组,就这个话题进行探究?你觉得可行吗?生: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吧,按每个人自己的意愿,联系自己的想法,相互配合起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师:那好,那我就更有信心了。
探究学习的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这篇文章咱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为探究学习的顺利推展,我有点先入为主,自作主张,把我认为集中描写了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第三到第十一语段整合成了五幅图画,而且还将这五幅画的每一幅起了一个名字,过会组成小组后,咱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因此,组合的小组不管人数多少,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然后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老大,可以吗?可以,同学们,明确探究的要求了吗?可以吗?可以,是吧?好,组合小组,允许有小范围的走动。
(学生自由组合并探究)师:好,我要暂时打断同学们的讨论了,探究“破院秋色”的请举手示意,那么,“落蕊秋意”的呢,“秋蝉残声”,好,我看到了,“秋雨话凉”,最后是“秋枣奇景”,没有同学选,没有关系,我们就讲同学们选了的。
第一个是“破院秋色”。
生:我们讨论认为郁达夫比较安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院子里一坐,看到碧绿的天,这是比较安闲的,但是,听到青天下的驯鸽的飞声,他写的时候是在1934年,全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师:我觉得你回答问题的思路很好,回答问题就要知人论世,一联系就联系到七十年前的1934年,继续说。
生:听到驯鸽,就是在比喻,在战争下生活的人民,我看还是比较关心天下的人民。
师:他是一个非常安闲的人、是一个非常关心生活,关心天下百姓的人,这是你的见解,对吧?那我能追问你几个问题吗?早晨起来,他泡一碗浓茶,没有泡咖啡,也没有喝饮料,也不是一碗白开水,是一碗浓茶,泡一碗浓茶,有什么意味?生:……师:好,没关系,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郁达夫到了北京之后,他没有住三星级宾馆,他选了一个什么地方来住呢?生:破院。
师:然后,他每天面对的是什么?破壁腰,是吧?你从两个“破”字上,他喜欢坐在破院里,每天对着破壁腰,你又有些什么感想?生:……师:除了是个安闲的人之外,还有别的吗?这两个“破”字,和这碗浓茶,它有什么意味?好,旁边的同学来补充,同一个小组的。
生:我觉得郁达夫很潇洒、很浪漫,我认为潇洒的原因,因为他早上泡浓茶,住破院,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潇洒的行为,也是一种很浪漫的行为,在我们这种社会,这种事情是做不到的,再说,我觉得早上喝浓茶特别有意思,再说,又是秋天,从他的潇洒、浪漫里边可感受出他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人,因为,只有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文化底蕴,那样去做肯定是附庸风雅,是吗?真正做一件事要发自内心做起来,才让人看着觉着潇洒,关于这一点,我有一点不同的见解跟你交流,我觉得你说的是一种方向,但我说的也可能是一种方向。
我觉着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的这种浓厚的苦味时,他是不是有一点在品味他自己的这种有点悲凉的人生的感觉?生:感怀身世,我觉得找个地方感怀身世也是不错的,吸取教训,也是蛮好的。
师:好,那我还是要说这两个“破”字,因为你们组里刚才两位同学都绕过了这个“破”字,没有回答我。
我觉得这个破字,实际上,它是有一种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窑壁,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而不是现在,你怎么看?生:赞同。
师:也赞同?你如果有不同意见,你马上说你的看法。
那么总的来看,郁达夫在破院秋色这部分中,他除了关注这些之外,你再看看,他还关注了什么?生:牵牛花、天空、鸽子。
师:他看天空,听鸽子的飞声,数日光,等等,他还坐在那里静对牵牛花的兰朵,在那里欣赏,这都是很安闲轻适的生活情调的表现,对吧?他对色彩有没有自己的看法?生:有,他说蓝色、白色的最好。
师:跟你一样吗?你知道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你知道吗?生:因为我穿的衣服。
师:刚好蓝白相隔,所以你回答的也很自信,是吧?生:本来就是吗?师:本来就喜欢,很好。
那你就推己及人吧。
你觉得郁达夫喜欢白色和蓝色这种色调,他应该是个怎样的人?生:我喜欢蓝色、白色是因为天空蓝色,云是白色,蓝色、白色,天空好像很深远,广阔。
师:你想说xx,蓝让人想到xx。
生:白色,我认为是纯洁、无暇。
师:这是你的想法?郁达夫不光喜欢蓝色白色,他好像还画了一幅画,他画了一幅什么画?生:就是牵牛花,然后长几根草。
师:长几根草,我不赞同你的说法,这个草不能随便乱长吧?生:疏疏落落,尖且细长的秋草,作陪衬。
师:他认为这样的一幅画是怎样的?是最漂亮的,对吧?生:师:那你想不想看一看这幅画?生:想。
师:看了以后不要失望。
(展示幻灯片)跟你想象中有区别吗?生:有区别。
师:跟你想象中的区别在哪里?生:牵牛花太少了。
师:牵牛花太少了!还有什么区别?生:颜色不对。
好像紫色。
师:对,再从文章的内容上、语言上去看,还有距离吗?生:草太多,这个语言都很整齐,颜色太深了,草呢,是太多了,花又是太少了,三个句子一气呵成排比句。
生:他说,草是作陪衬,我认为这样喧宾夺主。
师:你说得太好了,谢谢。
在破院秋色这个部分当中,我们探讨了这么多,实际上,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审美取向,也就是他审美的眼光。
看看,从颜色上看,他是以淡雅为美的,然后从他的这个秋天的写意画来看,他实际上是以简单质朴为美,再从他的破院、破窑壁、浓茶来看,他又是以厚重感为美。
那么,接下来,我想落蕊秋意的这个组应该发言了。
生:如果说刚才那组讲的破院秋色是简单的话,那我觉得,这段讲的就是厚重感,因为一般讲到槐花,掉落到地上,踩上去,一般认为都是有声的,但是他认为没有声音,像张爱玲这些人都是非常喜欢踩落叶的这种感觉,我觉得可以类比一下,我觉得他很深沉,非常的怀旧,因为喜欢秋天的人都是喜欢过去的人,但是他处在那种历史背景下,他又想隐藏这种感情,所以,我觉得他就是有一点想悟禅却又不得其门,说来说去是禅意了,特别他的那句“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更让我们想到一句禅语,叫做“一夜一菩提,一沙一世界”。
(掌声)然后我觉得落蕊秋意,老师这四个词归纳得蛮好的。
师:xx。
生:他的深沉就体现在他对任何事物都有非常细腻的心,然后他都想把自己的极其微妙的感情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反正看他的文章,心就一下子静下来,就像刚才泡一碗浓茶,在那光的影子下面看这种茶,一颗颗茶或者还有茶锈在热开水冲击下,上下的浮腾,非常漂亮,再慢慢地沉淀下来,反正一下感觉到心里的任何杂事全部都沉淀,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逝去吧。
师:我想不用再说什么了,咱们这个组的讨论结论,加上这位同学的他的个人的主观的体验之后,已经把落蕊秋意这个部分他所看到的郁达夫告诉我们了。
的确,郁达夫具有一颗敏感纤细的文人之心,只有这样一颗敏感纤细之心,他才能对生活中的爱、生活中的美去加以感悟和体验。
那么,秋蝉残声是哪个组?举手示意。
生:第五段秋蝉主要是以平静的叙述来描述一个问题,那么,你刚才说郁达夫非常的敏感,我从这一段看出郁达夫应该是以平凡自居的人,他不以名作家自居,他以平常心看待问题,我从这里找出,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我认为他是把每一处北平都走过了,他的细腻应该从这里有体现。
另外,还有前面他所说的是秋蝉的衰落的蝉声,衰落的蝉声应该是比较小、比较轻的,这样的话,我想,更能体现出他的敏感或者他的体味,他体味心强,他能够体味生活中很细小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