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试讲稿 试讲教案 高中教师面试

《故都的秋》试讲稿(附配套教案)试讲稿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进行创作,但是他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燕南飞,秋有形。
今天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前的预习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郁达夫,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生:《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 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7 年 4 月12 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4 月12 日直至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 年4 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题目《故都的秋》,关于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呢?生:《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秋”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师:同学们,作者眼中的北国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概括。
生:可以概括为清、静、悲凉。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啊!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什么?生:“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

故都的秋试讲稿范文大全第一篇:故都的秋试讲稿《故都的秋》试讲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故都的秋》,它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
(板书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系统的学习这篇课文。
解题:“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即现在的北京。
看到题目“故都”二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所描写的地点是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的,而“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郁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祖籍浙江省富阳县。
郁达夫从1933年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的山水游记和诗词,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同学们,通过以上我的简单介绍,大家已经对郁达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苦闷与悲凉的。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习过许多描写秋天的优美诗句。
现在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
然后我会叫3~4名学生来回答。
师:嗯!这几个学生回答的相当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等等。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下去之后可以再搜集一些我们今天没有提到的描写秋天的诗句,以此来拓宽你们的知识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与悲凉。
同学们,我昨天给你们留的一个任务是预习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没?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呢?我们需要注意一下课文中出现的几个比较难懂、以及容易读错的字和词语。
然后我会用ppt出示那些字和词语,先叫一位学生读或解释,之后再出示那些字和词语的音与解释。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试讲稿

秋天的肃杀,抒发深深的悲秋之情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描写秋天的绚烂多姿,对秋天抒发赞美之情的,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而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秋意如何?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故都的秋》。
二、初读1、听课文录音(1)思考:故都的秋是怎样的?找出相关句子,概括并总结故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是:清,静,悲凉)——文眼(2)下面请大家讨论:课文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这种清,静,悲凉的特点的?(通过描绘几幅秋景来表现)(秋景分别是: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三、细读1、分为两组,找出你喜欢的秋景图,分别讨论,这些图画中,分别写了哪些意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第一幅秋晨图:破屋,天色,驯鸽,日光,破壁腰,牵牛花,秋草,描绘了一幅碧绿的天空,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青天上驯鸽的叫声,和衰竭的秋草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秋的清,静,悲凉)从这些意象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孤寂,落寞。
2、第五幅图:秋果图(1)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的成熟之时,却在果实的淡绿之时,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2)枣子红完,又出现了北风黄尘,不禁让人感慨:好景不长,由此而心生悲凉。
3、思考,我们在生活当中所见到的秋,可谓是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秋的清,静,悲凉呢?请大家思考一下,老师给大家一个思路:大家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加以探讨。
(1)旧中国时代环境黑暗,导致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作家个人气质,本是抑郁而多愁善感的诗人(作者三岁丧父,又在日留学十年,当时的日本,对在日留学的学生是非常歧视的,从鲁迅先生缩写的《藤野先生》就可以知道,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情难免郁闷),长此以往,导致了作者静而忧郁的文风。
总结:好的文章总是寄寓着作者对自己整个人生以及身处的时代的思考的,《故都的秋》正是这样一篇文章,请大家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感受。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稿《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稿《故都的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6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师: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那哪位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师: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非常好,“西风”、“瘦马、”、“断肠人”,这的确是一个凄凉的秋天。
师:嗯,你觉得还有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呀,诗坛不光一味悲秋,其中也不乏一些赞秋的积极之作,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篇郁达夫先生描写秋天的散文,那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故都的秋》(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师: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相信大家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那老师现在就有几个问题,等着大家的回答。
解题师:第一题,“故都”指的是哪里呢?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哦,北平,非常好。
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名《北平的秋》,而用《故都的秋》呢?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历史厚重感。
”我要为你点个赞。
确实,北平在历史上,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呀,确实是体现了北平的历史悠久。
背景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都很充分,那么,第二题,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呢?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
大家说他介绍怎么样?生动形象,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个充满压抑、恐吓的白色恐怖时期,非常好,请坐。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自由读课文,你可以大声地朗读,也可以快速地略读,还可以静静地默读。
同时,边读边与同桌合作解决PPT上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问题二:这篇文章围绕秋天,都刻画了哪些景物。
师: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范文七篇

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范文七篇【篇1】故都的秋10分钟试讲稿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导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
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三、整体感知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
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
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
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朗读品味、鉴赏评价1、生:味找出原句划出。
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
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2、学生参考注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诵读三遍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展示北京秋景图片二、新授(一)初读1、学生介绍郁达夫、创作背景、散文相关知识,教师补充并整合2、学生速读课文。
(1)作者对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情感?从文本找出依据。
眷恋、热爱、痴迷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作者如此热爱故都的秋,那么他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析读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3:秋院图 4:秋槐图 5:秋蝉图 6—10:秋雨图 11:秋果图2、这些景物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3:秋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清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3、第2、13段写出了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慢、润、淡对比反衬南国的秋味比不过北国的秋味,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三)美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故:过去,暗含伤感,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繁华已不再。
故都:指明地点,含有深切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三、拓展与延伸作者热爱故都的秋,为何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秋呢?客观:景物本身固有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旧中国时代环境黑暗——思想苦闷、逃避现实作家个人气质抑郁善感:三岁丧父,十年日本的生活饱受屈辱、歧视作家文艺观、审美追求:提倡“静”的文学、“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四、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五、作业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看看老舍笔下的秋天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哪些不同?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形神秋院秋槐清秋蝉静秋雨悲凉秋果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
本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五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初中阶段对散文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过前一课《荷塘月色》,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但学生的鉴赏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从而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三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悲凉感伤之音其中,教学重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严谨的呼应结构教学难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四、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散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研讨中感受散文的景与情,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因此,我采用反复诵读和设疑讨论两种方法。
五、说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引导学生采取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秋的感悟和联想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北京秋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文,进而导入本课。
同学们,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钢琴曲,大家欣赏几幅北京秋景的图片。
提问: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看来不同的人,对于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为鉴赏五幅画面做准备。
1、课前,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学生分享,教师补充。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查阅了资料,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创作背景呢?谁来补充一下?郁达夫,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1928年,加入太阳社。
1930年,发起左翼作家联盟。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所作。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威胁,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也较为低沉。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进而找出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是怎样的?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喜欢?仅仅是喜欢吗?别人有不同看法吗?眷恋、热爱、痴迷依据呢?①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那么,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呢?很好。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3、选一位同学朗读2、13段,总结南国之秋的特点及写作用意。
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第2、13段。
好,有请。
请大家在他读的过程中,思考:南国的秋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南国的秋?慢、润、淡对比反衬南国的秋味比不过北国的秋味,表现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三)鉴赏评析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讨论,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认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的秋的画面?并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请大家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认真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的秋景图,并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
一会。
请每组派代表来回答。
第一组说有五幅秋景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大家同意吗?那么秋院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第二组你们派代表说说。
秋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冷色调)——清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四)深入探讨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眷恋之情,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
2、作者如此喜爱秋天,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灿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呢?这是由作者的主观的审美情趣决定的,作者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他笔下故都秋色的特有的味道。
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故都就是北平,为何不用“北平的秋”为题?2、作者如此喜爱秋天,为何不用欢快的笔调来写灿烂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呢?你来说说。
非常好。
“故”是过去的意思,暗含伤感、眷恋之情,表示北平作为旧都,昨日的繁华已不再。
这是由作者的主观的审美情趣决定的,作者思想苦闷、隐逸恬淡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他笔下故都秋色的特有的味道。
(五)归纳小结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课文学到现在,大家收获了什么呢?好,你说说。
郁达夫将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作对比,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其他同学呢?最后一排的同学,你说说。
嗯。
好。
郁达夫写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看来,大家收获很多。
那么给大家布置个课外作业。
请大家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看看老舍笔下的秋天与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六)作业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分析老舍笔下的秋天和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
七、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