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作者:科苑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3期■ 科苑2015 年12 月30 日,中国科协公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该榜单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基础,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选出“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以下为最终入选的10 条“科学”流言名单。
( 按流言或辟谣发生时间排序)1. 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流言: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
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2. 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到:把各类营养丰富的水果洗净切块,添加辅料后装箱密封,标注日期,三个月(100 天)后酵素形成即可食用。
真相:自制的所谓“水果酵素”其实只是水果发酵得到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可能会有多种酶产生,但是无法控制,也无法分辨那些酶能够有什么功能。
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3.55 度水杯是温水神器?流言:一种名为“55 度水杯”的“高科技产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
往这种水杯中倒满热水或冷水,都可以得到温度为55 度的温水。
真相: 55 度杯所用材料只是普通的铝合金,夹层中是大量盐水,所谓的温度变化使用的就是物理知识中最简单的热传导原理。
如果不经开水预热,直接倒冷水是没有升温效果的。
4. 跑步比久坐死亡率更高?流言:一项在丹麦进行的长达12 年、涉及近1500 人的研究,证明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
真相:实际上,这项研究有三项重要结论:第一,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 次,也有非常大的获益,死亡率明显下降。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会公布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会公布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
展
佚名
【期刊名称】《生物学教学》
【年(卷),期】2016(41)7
【摘要】据2016年1月25日《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等合作发现水稻感受低温的数量性状位点基因COLD1赋予了粳稻的耐寒性;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科技日报》;数量性状位点;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学会;水稻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0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协公布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J],
2.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J],
3.中国科协公布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J], 中国科协
4.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J],
5.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流言榜

佚名/文“科学”流言榜疫苗可以不用接种流言:疫苗总“出事”,最好不要接种疫苗。
真相: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到目前为止,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目前我国之所以能将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的接种率。
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很严重。
例如,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约90%以上将发展成慢性乙肝。
如患乙肝后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1/4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接种疫苗的效果则有目共睹:1992年以前,国内15岁以下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例接近10%,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后,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3%左右。
可见疫苗在对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只不过由于疫苗是用来预防疾病而非治疗疾病的,它产生的效果不像药物那样容易被感觉到。
2014年12月,美国加州爆发麻疹疫情,近百人确诊患麻疹,而实际上,在2000年美国已经宣布“消灭了麻疹”。
2016年,美国著名科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对众多研究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充分的美国人,在麻疹和一些百日咳爆发事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反映了公众因对疫苗信心下降而导致的接种率降低,可能引发更大面积的传染病流行甚至爆发。
诚然,问题疫苗事件的爆发值得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总体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并且接种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可能由其带来的危害。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接种到问题疫苗而放弃疫苗接种,只有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够形成广泛的、有力的防御。
胡子会越刮越粗流言:胡子越刮越粗,越刮越黑。
真相:胡子生长是与雄性激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科协发布“科学流言”榜

中国科协发布“科学流言”榜中国科协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科学流言榜”的报告,列出了一系列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科学信息。
这份报告旨在揭示这些流言的真相,帮助公众正确理解科学知识。
报告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科学流言,下面是其中一些例子:1. “喝果汁可以帮助身体排毒。
”这是一个常见的说法,但实际上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排毒系统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完成,而不是通过饮食。
喝果汁并不能帮助身体排毒,只能提供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吃鸡蛋会导致高胆固醇。
”实际上,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其中的胆固醇含量并不高。
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的胆固醇主要来自于肝脏合成,而不是来自食物。
3. “手机致癌。
”这是一个常见的担忧,但科学研究并没有找到手机使用和癌症之间的直接关联。
长时间接触手机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其他影响,如睡眠质量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科学流言的背后通常有一些误解或信息不完整的情况。
通过揭示这些流言的真相,中国科协希望公众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并不受虚假信息的误导。
这份报告还提供了几个辨别科学流言的方法:1. 查证信息来源。
公众应该关注科学研究的来源,看是否来自权威机构或受过严格审查的科学期刊。
2. 比较多个来源的意见。
在判断一个科学观点的真实性时,应该参考多个权威来源的意见,而不只是听信一个来源的观点。
3. 关注科学界的共识。
如果大多数科学家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么这个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
中国科协的这份报告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抵抗虚假科学信息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实证基础上的,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和宣传,才能让公众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希望公众能够关注这份报告,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科学观点的质疑精神,以增强对科学流言的辨别能力。
十大科技谣言

十大科技谣言谣言一: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恰恰相反,人在外太空仍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而且还不小呢。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既然有引力,为什么宇航员还能漂浮在太空中呢?其实,宇航员之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悬浮在太空中,是因为他们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从而慢慢向地球方向“坠落”,为了避免这股下坠的力量,宇航员必须横向运动,这样产生的离心力就能抵消引力。
实际上,宇航员是在“绕着”地球轨道飞行呢。
谣言二: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当你惊慌失措躲避闪电袭击时,千万要忘记这个害人不浅的谣言。
事实上,闪电击中同一个地点的概率实在不低,只是你不知道或者没见过罢了。
如果你真的碰上了这样的所谓“小概率事件”,那只能说一声“祝你好运”了。
谣言三:流星发光发热是因为和地球大气层的摩擦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位于其前方的压缩空气才是它发热发光的原因―――当流星以超快的速度向地球方向坠落时,压缩空气与流星的表面产生了巨大摩擦,从而让我们欣赏到明亮流星划过天际的美景。
谣言四:人会被从高楼掉下的硬币砸死在电影里经常能看见这样陈腐的情节,其实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考量,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如果一个人真的被从高楼落下的硬币砸到的话,最多只会感到一阵刺痛,流点血,好像被虫叮了一下似的,除此之外什么事都没有。
谣言五:死亡的脑细胞不可以再生这可是我们以前在生物课上所学到的定理,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在用脑过度时为那些死去而不能复生的脑细胞默哀的时候。
不过你知道吗?已经有瑞典的科学家成功证明了脑细胞的再生能力,颠覆了这一所谓真理。
谣言六:月球有自身的暗面真实情况是,月球的全部表面都会被太阳照亮,产生此误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是不能看见月球的全景的。
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潮汐锁定现象。
当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公转时会产生潮汐磨擦,让自转减慢,最终会造成以同一面持续面对另一天体的状态,这就是潮汐锁定。
谣言七:食物掉地5秒内捡起还能安全食用简直是一派胡言!如果地上有细菌,那么吃的东西一落地,它们就会立即攀附在食物上。
2015年度“十大科学流言”40%与食品安全相关

龙源期刊网
2015年度“十大科学流言”40%与食品安全相关
作者: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6年第07期
近日在京揭晓的2015年度“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中,“草莓农残超标致癌”、“火腿培根是致癌物与砒霜同列”、“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使用植物油做饭可致癌”等令人“惊愕”的流言赫然在列。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单上,40%与食品安全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介绍,公众得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中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刷屏流言往往跟生活密切相关。
陈君石以“火腿培根是致癌物与砒霜同列”举例说,将砒霜和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划等号”显然是错误的。
火腿、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制品由于使用烟熏、腌渍、添加防腐剂等方式处理过,所以会增加癌症风险,这在食品营养界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
但是,致癌风险增加不等于一定致癌,癌症的发生和基因遗传、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某种物质是否致癌还跟暴露剂量有关。
火腿、培根、香肠等确实不宜多吃,但少量食用并不值得担忧。
而砒霜毒性很强,少量摄入也会危及健康,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传播专委会主任、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黄天祥提供的一份“科学”流言传播规律分析报告显示,在所有流言的类别构成上,食品安全和医药健康卫生类流言占比达51%。
黄天祥坦言,流言的多变性,掺杂了很多内容,有时候不是专家就能解决的问题。
权威信息不及时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让流言在公众间迅速传播。
制止“谣言满天飞”,就需要建立一个成熟的辟谣机制。
2015年度十大科技谣言

2015年度十大科技谣言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初中)》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由于商业炒作,新闻误读等因素,科技谣寿依旧不断涌现。
在此,果壳网盘点出2015年度科技谣言,帮助大众解析真相。
1.“荔枝泡药水引起手足口” ?流言:现在的荔枝几乎都是用药水浸泡的,吃后会引起发烧,还可能引发手足口病。
【总页数】2页(P61-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在京公布
2.年度十大科技谣言,你信了吗
3.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揭晓
4.风险社会中科技谣言的网络自净与他净——基于2012--2014年度“十大科技谣言”的内容分析
5.“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发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度榜单】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话题 科学人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年度榜单】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话题科学人果壳网科技有意思2015即将过去。
在过去这一年中,我们见证了许多创造历史的“终于”,收获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惊喜,也切实体会到了科学向公众生活话题的渗透。
越来越多科技进展能够牵动公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公众开始聆听科学家的声音。
这一年,科学传播在努力拉进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然而,好消息并非全部。
今年,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议题,公共讨论仍旧缺位;一些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媒体,则依然在以颠倒黑白的报道混乱视听。
这些问题无法在2015得到解决,也不能被遗忘在2015——只有牢记这些隐隐作痛的科学传播话题,我们才能在即将到来2016年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以科学传播为己任的媒体,果壳网科学人以公众的知晓程度与话题的影响力为导向,评选出了2015年的十大科学传播话题:10. SpaceX火箭回收终成现实2015年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发射猎鹰9号火箭,将Orbcomm公司的11颗通讯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升空9分40秒后,一级火箭顺利返回发射场附近,稳稳着陆在预定的1号着陆区。
至此,SpaceX的一级火箭回收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今年,SpaceX的火箭回收之路可谓一波三折:1月10日,猎鹰9号火箭升空执行CRS-5任务。
一级火箭分离后受控落向事先停泊在大西洋上的改装驳船。
虽然准确命中驳盘,但下落速度过快导致一级火箭砸在甲板上爆炸损毁,首次尝试失败。
不过,正是这次失败的试验,引起了中国民众对火箭回收话题的关注。
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果壳网联合了天使汇进行视频直播,近千人围观了整个直播过程。
果壳网报告火箭回收结果的微博,则得到了接近500万的阅读。
2月12日,猎鹰9号发射深空气候观测站(DSCOVR)。
驳船因海上风浪太大被迫撤回,一级火箭最终落入水中。
4月14日,猎鹰9号执行CRS-6任务,一级火箭着陆时未能站稳,最终倾覆爆炸。
而就在SpaceX打算第三次尝试一级火箭海上回收时,6月28日,猎鹰9号遭遇发射失利,火箭连同货运飞船全部在高空解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协发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作者:科苑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2015年12月30日,中国科协公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该榜单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基础,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选出“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以下为最终入选的10条“科学”流言名单。
(按流言或辟谣发生时间排序)
1.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流言: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
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2.己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到:把各类营养丰富的水果洗净切块,添加辅料后装箱密封,标注日期,三个月(100天)后酵素形成即可食用。
真相:自制的所谓“水果酵素”其实只是水果发酵得到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可能会有多种酶产生,但是无法控制,也无法分辨那些酶能够有什么功能。
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3.55度水杯是温水神器?
流言:一种名为“55度水杯”的“高科技产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
往这种水杯中倒满热水或冷水,都可以得到温度为55度的温水。
真相:55度杯所用材料只是普通的铝合金,夹层中是大量盐水,所谓的温度变化使用的就是物理知识中最简单的热传导原理。
如果不经开水预热,直接倒冷水是没有升温效果的。
4.跑步比久坐死亡率更高?
流言一项在丹麦进行的长达12年、涉及近1500人的研究,证明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
真相:实际上,这项研究有三项重要结论:第一,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次,也有非常大的获益,死亡率明显下降。
第二,每周跑步60分钟至80分钟,分成2次或3次跑完,是最佳的跑步方式。
第三,每周要是以较快的速度跑步3次以上,时间达到了150分钟的话,与久坐者相比,没有取得获益。
但流言中只强调了第三个。
完整地看这项研究,跑步只要适度,仍然是很有益健康的。
5.草莓农残超标可能致癌?
流言:草莓种植过程中会使用乙草胺,而乙草胺被列为B2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致癌。
真相:正常情况下,种植草莓是用不到乙草胺的。
监管部门针对草莓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检测,均未检出乙草胺。
从安全性上来讲,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美国国家毒物学研究项目都没有将乙草胺列到可疑的致癌物清单中,消费者不必担心。
6.2030年太阳将“休眠”?
流言:英国科学家瓦伦蒂娜·扎尔科夫预测,太阳活动在第26个太阳活动周,也就是2030年会减弱至当前活动周峰值的40%,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
对此,有媒体将该结论解读成太阳“休眠”。
真相:英国科学家进行的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也发表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学术杂志上。
不过这是科学家对太阳活动进行的预测,并不意味着太阳就不再发光发热了,太阳“休眠”可能是某些大众媒体的误读。
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无论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时候,还是最平静的时候,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都不会超过千分之二。
这样的变化,是人类很难直接感受到的,用专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7.天津爆炸现场氰化钠可能导致毒雨?
流言:天津爆炸事故后,一则据称来自美国大使馆的微信提醒,“在北京、天津的朋友近期不要淋雨,以免因雨水中含有氰化钠导致中毒”。
真相:氰化钠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钠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不可能进入空气随风扩散,所以也没有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
美国大使馆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
8.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手机千倍?
流言:儿童定位手表虽然热销,但其实有隐患,其辐射量远超手机千倍。
真相:儿童智能手表主要是由定位模块和GsM通信模块组成。
定位模块是个接收信号设备,是不会发出辐射信号的。
GsM通信模块实际上是个2G手机模块,会进行信号的收发,是会向外辐射信号的,但辐射量和一款手机相当,一般不会超过国家标准,更不可能会出现超过手机千倍的情况,所以儿童智能手表其实是和手机一样的安全。
9.火腿培根是致癌物与砒霜同列?
流言:一则“火腿、培根、香肠将被世卫组织列为致癌物”的消息引发了很大关注,甚至称其“与砒霜同列”。
真相:火腿、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制品由于使用烟熏、腌渍、添加防腐剂等方式处理过,所以会增加癌症风险,这在食品营养界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
但致癌风险增加不等于一定致癌,癌症的发生和基因遗传、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某种物质是否致癌还跟暴露剂量有关。
火腿、培根、香肠等确实不宜多吃,但少量食用并不值得担忧。
而砒霜毒性很强,少量摄入也会危及健康,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10.使用植物油做饭可致癌?
流言:英国科学家称,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做饭,可能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科学家推荐使用橄榄油、椰子油、黄油甚至猪油替代普通植物油。
真相: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关键是要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控制食用油的摄入总量和避免过高的油温。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烹调习惯、油品情况和其他国家有一定差异,总体上中式烹调比西式烹调方式更多样化,欧美国家以煎、炸为主,中式方法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达到有危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