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
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核心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物质的存
在是首要的,意识和思想是物质的产物,并受物质基础的制约。


据唯物史观,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引起的。

历史的进步是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理论。

它认为世
界是一个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
斗争和统一解决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命和革命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这些核心理论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研
究和实践,对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形成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再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笔记大纲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初期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列宁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毛泽东时期的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
2.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世界的原理和基本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2.2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历史唯物主义
3.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3.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引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
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202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的思想体系。

____年,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总结,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原理和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对____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总结,共计____字。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存在,人类的社会形态和性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解放是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三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和表现,不同阶级之间存在意识形态斗争,通过阶级斗争达到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胜利。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是最终的目标,是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第五部分:实践和革命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反思和改变,才能不断推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第六部分: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民主是人民的需求和权利被充分尊重和保障的体现,法治是通过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七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

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背诵提纲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概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3(4(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第一章哲学概论)(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三观)(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哲学概论)(1(2(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4唯物论)。

(1---同唯心主义和二元(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物质范畴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庸俗唯物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

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

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一种学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

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2)任何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特性。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确:说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一条河流。

”——错误:否定了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论);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唯物主义的基石是物质的概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五、人的实践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对象性的活动)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的实践第二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践实践的非基本形式:教、卫、体等。

六、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中产生语言。

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产生意识。

七、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跟物质的界线)否定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八、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创造性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高度自控性。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九、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

抹杀意识的能动性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系统:A、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离开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生存、获得其功能,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手尸不再是手”)。

二者相互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的观点与孤立静止的观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A、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

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

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

B、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即所谓的主要看主流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一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战国时期名家思想家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他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俗话说,过犹不及。

2、量变和质变A、量变和质变的涵义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平时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格言都反映这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