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实证佛教导论》内容简介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1.四圣谛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
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
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
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
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
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
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
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
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
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
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
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
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
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
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
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
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
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
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
"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
佛教基础知识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 ,般若能度愚痴。
四摄
布施摄 爱语摄 利行摄 同事摄
六根
根是能生之义,以能对外境产生感知认识,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种: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产生认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产生认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产生认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产生认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产生认识,故谓触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产生认识,故谓意根。 此六根,又有“六受”、“六入”、“六处”等名。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上有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住的 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想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无色界,是色想俱无但识心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既六种感官与外境想对时,不于境中生起欢喜或不欢喜之 念,就是对种种外境无动于心,但心中了了分明。这在佛教中是相当 高的境界。 六根不清净
即对境生心,为境所转。从这一点来说,众生莫不如此。
佛教的原素论——四大、五蕴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以坚硬主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 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都是坚硬性的地 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度性的水大;一 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

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的基本理论:四正谛广兴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其核心教义包括“四正谛”,也被称为“四圣谛”或“四大真谛”。
该教义是佛教修行的基石,通过理解和实践四正谛,信徒可以获得解脱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四正谛的概念和意义,并探索广兴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正谛:苦谛苦谛是指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
佛教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存在都与痛苦有关,无论是生老病死、分离或是无法满足欲望的焦虑。
苦谛告诉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我们存在的基本特征。
苦谛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痛苦,而不是回避或逃避它。
通过观察和体验苦难,我们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培养出自我反思和慈悲的品质。
第二正谛:集谛集谛是指痛苦的起因和根源。
佛教认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贪心和妄念。
我们对于外物的执着和对于自我存在的执念,是我们经历苦难的根源。
集谛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消除痛苦的起因。
通过减少欲望、超越贪心,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当我们摆脱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我们能够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第三正谛:灭谛灭谛是指消除痛苦的可能性。
佛教强调通过戒律、定力和智慧来达到痛苦的解脱。
戒律指导我们如何避免负面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定力让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和冥想,智慧则是培养洞察力和正确认知的能力。
通过修行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摆脱痛苦的束缚,实现内心的和平与解脱。
通过观察和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妄念,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第四正谛:道谛道谛是指达到解脱和智慧的方法和路径。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信徒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超越人类凡俗的境界。
道谛包括八正道,即正确的观点、意念、言辞、行为、生活、努力、思维和冥想。
通过追求道谛,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醒。
八正道的修行能够彻底转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使我们与我们自己、他人和整个宇宙建立起和谐共融的关系。
佛教文化概论

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
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黶
受。受缘爱者。
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
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
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
爱缘取者。
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 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 其形腐败。是名为老。
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
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
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
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
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
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
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
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
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
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
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
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
愍摩顶众生之德。
□象马阴藏相: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
子之德。
□身广长等相: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
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身毛上靡相: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
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
名色缘六处者。
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
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
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
六处缘触者。
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
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
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十一课所说支分名义中观庄严论释真实分析所说论义译礼所说论...

第四十一课所说支分名义中观庄严论释真实分析所说论义译礼所说论义论义如是分析之必要尾义认清二谛之理抉择所知二谛之义遣除于此之争论论义如是通达之功德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立根本因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认清二谛之理建其理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破周遍之实一建立离实一建立宗法破不遍之实一建其理建立离实多建立周遍破他宗(外道)假立之常物破常法之实一破自宗(内道)假立之常法破别能遍之实一如是遮破常法之结尾破周遍之实一破补特伽罗之实一破虚空等总能遍之实一寅二(破自宗假立之常法)二:一、略说能破之理;二、广说彼理。
卯一、略说能破之理:说修所生识,所知无为法,彼宗亦非一,与次识系故。
小乘有部宗说:修行过程中,最后获得的智慧所了知的对境,应该是抉择灭无为法。
比如获得预流果时,当时通过修行所得智慧的对境就是抉择灭无为法。
颂词后两句破斥这种观点。
你们所承认的对境无为法也并非一体存在。
用“亦”字表明:不仅外道所承认的常法不存在,而且你们有部宗所承认的无为法对境也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不存在呢?“与次识系故”,这样的无为法与它的有境或者说智慧存在次第性关系的缘故,根本不可能存在常有的机会。
自宗佛教的有部宗诸论师认为:三种无为法是常有的实法。
我们在学习《俱舍论》的过程中已经详细讲述过:小乘有部宗认为无为法不仅是常法而且实体存在,经部宗以上承许无为法,但并不承认其实体存在。
所谓的三种无为法,也就是指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
《俱舍论》第一品中说:“虚空二灭三无为。
”小乘承认三种无为法;唯识宗承许应该加上真如,共有四种无为法1;《大乘阿毗达磨》中承许八种无为法等等2。
其中所谓的非抉择灭是什么呢?《俱舍论自释》中说,唯与众生相续有关的才可以称之为非抉择灭,与相续无关、仅仅因缘不具足的灭法不一定承认为非抉择灭。
但麦彭仁波切的《入智者门论》等相关论典承许:在任何一个地方,未能聚合因缘产生的部分,即称之为非抉择灭。
麦彭仁波切并不承认小乘所许的这种灭法,小乘所认为的无为法,尤其是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二者都是一种灭法,就如同挡水的水坝一样,有一种实法存在。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整理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的整理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法学流派概述 (2)一)自然法学派 (2)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二)分析实证主义 (4)(一)奥斯丁(边沁) (5)1、理论的基础- 主权者的命令: (5)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5)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二)凯尔森 (6)1、法律与道德: (6)2、国家与法律 (6)1)一元论 (6)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3)主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和专制两种 (7)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5)国际法思想:国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三)哈特 (8)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2)哈特:恶法亦法 (9)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三)社会法学派 (9)西方法学思想回顾(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二)、古罗马1.职业法学家集团*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无忌谈修行之实证

无忌谈修行之实证菩提达磨大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开篇第一段即说: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得法后,还要隐修十五年才出来弘法,为什么,因为理入后还要行入。
即悟后还要修持。
即要亲身证到你当初的悟的那个境界才行。
所以,现代人理解佛法的人多,实证佛法的少,而且是少之又少。
满嘴口头禅,全是妖魔言。
网友问,那么什么是实证呢?我说,所谓实证其实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其中,只我们自已被红尘蒙了心智,没有自觉。
红尘纷纷扰扰,牵绊我们的心,一时一秒都静不下来,不能静,就无法净。
无法净,就不能实证到佛的境界。
佛法说要“戒、定、慧”,戒是净,净而能定,定则生慧。
虽然三者不一不二,但是从我们的修行阶次上来说,如果要从基本的做起,还要一步步来。
网友问,即然你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实证之中,那你能不能给我讲述一下,我此刻的实证呢。
我说,可以。
首先在讲解实证之前,要了解几个根本要义。
一、万法皆是佛法,我们所做所行,皆符合佛道,只是这道,有曲有直,有的可能直指,有的可能需要几转周折。
没有悟证的,就如同在迷宫中,是看不到全貌的。
禅宗讲求见性成佛,净宗讲求往生极乐,再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再成佛,而藏传佛教讲求即身成佛。
但不论是哪宗哪源的宗法,均可以达到成佛之终极目的。
所以,首先,你要相信,万法皆是佛法,这一根本。
二、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现在不成,未来劫来也要成佛。
这也是定数。
所以,现在人的所行,皆是未来佛所行,皆是积功德。
也许他现在所行,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无论是法律规章还是伦理道德,都有违背,是标准的坏人恶人,但那也是他在示现佛法,渡化有情人,多少人看破红尘,戡破红尘而修行的人,大多都是因这些恶人恶事所引渡,这一点我们虽然很难接受,但这就是佛法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佛教导论》內容简介我們現在把這本書的內容簡單介紹一下,第一章是〈實證佛教導論〉。
其實當初寫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找個學術期刊來發表,但是沒有落實,主要是這個內容對一般學術界來說還是太震撼了,我的老師看了以後都說學術期刊不太可能採用。
所以後來沒有投稿,而把它放到這本書的第一章,讓大家看完第一章之後,就能了解整本書大概的內容。
不過,在三乘見道裡頭,只有講聲聞見道。
因緣法和大乘法的實證雖然很重要,但這一章對整本書來講,只是一個概略的介紹,所以沒有包括緣覺和菩薩見道的法義。
第二章是〈緒論〉,這個部分我們上禮拜六介紹過了。
傳統佛教徒跟不信佛的歐式學者,他們學佛的態度,或者說處理佛學的態度,差異非常大。
傳統佛教徒會以信仰作為一個入手的方便,所以他們會接受佛經的說法。
以信仰作為一個入手的方便是很好的,只是不要停留在信仰當中太久,因為必須要有實證才能得到解脫。
實證就是要有現量。
佛陀說:只是聽聞教理的話,但是沒有現量,仍然是無明。
這是針對傳統佛教徒而說的。
在歐式學者這邊,他們是以不相信佛教作為研究的立場,用現代西方人的常識去判斷佛教。
例如早期佛經記載,佛陀三個月以後要入涅槃了,這個消息出來以後發生了地震。
英國學者渥德爾就說:這個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添油加醋,以後發展出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來。
他們只要碰到比較神奇的、比較特別的超自然現象,如天堂、地獄、鬼神等等,他們一概不相信,這個是歐式學者的研究態度。
第二章對於這兩種研究方法都有評論,但這本書是學術著作,所以對於歐式學者的這種態度,在第二章第二節〈現今佛學研究方法的檢討〉做集中的評論。
這一節很特別的地方是輪迴,它探討輪迴對人類的意義,以及輪迴存在的證據。
我們為了證明佛教的教義符合事實,必須要先證明六道輪迴、因果報應。
如果說六道輪迴跟因果報應是虛假的,不符合事實的話,佛教全部的教理都會崩解掉。
也就是說,如果說沒有因果報應,人死掉以後一切統統都沒有,統統都歸於烏有的話,我們今天就不用認真去學佛,只要吃喝玩樂,逍遙自在過完一生也就罷了。
因為你再怎麼認真的修行、行善,想要去極樂世界、天堂,都變得任何意義都沒有了。
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的證明,對歐式學者來說也很重要。
因為他們的理論,都是假設六道輪迴、因果報應是不存在的,一旦證明了輪迴,他們就可以放棄那些錯誤的理論,回歸到實證佛教的學術研究來。
歐式學者不相信佛經的記載,所以輪迴的證明,必須引用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
大概在五十年前,準確地說,是1961年,有一位學者伊安.史蒂文生出版了《二十個與輪迴有關的案例》。
那本書記載了二十個這樣的案例。
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小孩子,大概從兩三歲開始說「你不是我爸爸」、「你不是我媽媽」、「我真正的爸爸、媽媽住在什麼地方」、「我應該是叫做什麼名字」,這些孩子記得自己上輩子的事情。
從那時開始,一直到2007年去世,史蒂文生研究了將近三千個這樣的案例。
其中有不少案例,還有身體上的證據,稱之為「前世印記」。
這類的案例有268個。
什麼叫前世印記呢?一般是這樣的,如果這個人過去世是被刀子砍死的話,它在那個地方常常會出現一條胎記,看起來很像傷口。
如果有人被槍打死的話,那個地方有時候也會有胎記,看起來很像是貫穿的槍傷,前面一個,後面又一個,前後都有胎記。
還有就是催眠,很多人在被催眠時看到過去世的經歷,雖然你沒有辦法看到他到底看到什麼,但是他所講出來的這些事實可以在考古學裡頭或者是在歷史裡頭找到證據。
現代很多西方學者已經認為:輪迴的存在是非常可能的。
他們治學的態度很嚴謹,所以不願意講說輪迴已經被證明了。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歐式學者的假設已經錯了。
他們有一個預設立場,認為超自然現象是不可能的,不讓人家來質疑他的立場。
他們認為說:「我不相信,不相信才是客觀的。
」其實,相信跟不相信都不客觀,只有實證才客觀。
我們現在針對學術界這一點來看,他們那種不相信毫無道理,他們是用自己的常識判定:「佛教的這些東西不可能存在,沒有什麼輪迴的。
」他們認為沒有,可是從證據上來看是有輪迴,你看光是兒童的前世記憶就有三千個案子,如果再加上催眠的案例,那是不計其數的。
很多催眠師都做回溯治療。
有一個回溯治療的案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對藍色的空間非常害怕,特別是藍色狹窄的空間,會使他非常害怕。
他被催眠以後,發現自己過去世是潛水艇裡頭的士兵,他們的潛水艇被深水炸彈炸到,海水全部都湧進來了,那一幕是他臨終的一幕,所以這一世只要到了類似的場景他都非常害怕、不敢進去藍色的小空間,因為這就是他過去世臨死時的景象。
回溯到這裡,他知道原因了,離開催眠之後,恐懼就消除掉了。
這種回溯治療,在催眠裡頭已經很普遍了,這方面的書有很多。
催眠回溯也有因果報應的案例。
有一個女人,她的婆婆非常地厭惡她,不管她再怎麼孝順婆婆,婆婆還是對這個媳婦很不客氣,找不到理由。
她在催眠回溯的時候,看到自己過去世是一個神射手,覺得一頭牛很蠢,就放箭把牠射死了。
看到這一幕她就知道了,她過去世不該殺了那頭牛,那頭牛已經變成她的婆婆。
我們從這些證據看,輪迴應該是存在的,所以歐式學者的那一種研究方法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不用被他們的頭銜和名聲給唬了。
他們的方法有預設立場,這種預設立場已經被證明違背事實,所以不是科學理性的方法。
第三章是〈論證的方法和解脫的原理〉,這是這本書的另外一個特點。
論證的方法其實就是因明學。
因明是五明之一。
五明是因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音明。
後面三明我們現在不學沒關係,但是因明跟內明佛教徒非學不可。
佛教的內明就是三乘見道,也就是要怎麼樣出離生死。
因明就是論證的方法,相當於現代的邏輯學、知識論和方法論等學問,它是一套思辨的方法原則。
有關這個部分,一般的佛教徒知道得很少,市面上雖然也有討論因明的書,但是支離破碎,沒把因明和內明的關係講清楚。
這一章把古代的因明學,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重新詮釋,並且以現代邏輯學和語意學,補充古代學說不足之處。
現代人看古代的因明學很不容易看懂,第三章等於是現代化的因明學。
因明學是很重要的工具,因明不通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做觀行,也沒有辦法見道。
因明不夠好的人,如果運氣好,跟到一個善知識,還是可能見道,但是見道之後智慧很難發起,很多微細的法相差別,無法自行通透。
所以,如果想要透過觀行得到智慧,一定要把因明學好。
第三章第二節提到三量:現量、比量跟正教量。
你親眼看到的東西是現量。
你看到一部分,比方說「見煙比知有火」,就是你在老遠的地方看到有濃煙冒上來了,雖然你沒看到火,但是你從看到濃煙這件事情知道應該有火,這個叫比量。
一般人以為,佛經是正教量,但是我現在把它重新定義,正教量其實是有現量經驗的人講給你聽,那你聽到以後的理解,這個是正教量。
上次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講西方極樂世界,佛教徒認為是正教量。
按照本書的定義,佛陀必須在現量上知道有極樂世界存在,然後說給你聽,你得到的理解稱為正教量。
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佛陀的現量,我們聽了沒有辦法立刻得到現量,只會得到正教量,必須我們親自到了極樂世界,那才是現量。
除了知道有極樂世界之外,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也很重要,極樂世界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往生的方法則是規律。
對事實跟規律這兩個部分有確切的認知,能夠達到百分之百,或幾乎百分之百,讓你不會懷疑,這個叫現量。
以上就是三量的差別。
一般的佛教徒只有正教量,沒有現量,因為沒有現量,所以沒有辦法解脫。
書裡頭提到一件事,如果你沒有現量的話,你的心態跟行為取向不會改變。
我們為什麼提到這一點呢?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佛教徒還是會幹壞事,他平常可能都很守規矩,可是說不定哪個時候就會貪污、侵占、詐騙等等。
我們不敢保證佛教徒不會做壞事,對不對?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因果報應這件事情對他來講不是現量,只是正教量,如果是現量,他絕對不會這麼做,差別就在這裡。
我們曾經舉例說明,假設你開車或者是騎腳踏車、電動車都好,你如果看到有一個人突然衝過來,每一個人都會踩刹車,都會減速,為什麼?因為你在現量上知道,沒減速的話會撞上去,撞上人的話你自己要倒楣的,所以說你再怎麼不守規矩,碰到這種事情都會減速。
車子急轉彎,你也會減速,因為你知道不減速會翻車。
這都算現量。
因為這個是現量的關係,所以你的行為會配合現量而運作,你會覺得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你不會覺得麻煩,也不會覺得勉強。
我們只有到了這種地步,才可以確保自己在任何狀況之下都不會幹壞事,這是現量的威力。
所以說聲聞見道(聲聞見道就夠了,不用到緣覺、大乘見道)的人,只要你已經聲聞見道,你會有四種成就:第一個是對於佛不壞的信心。
第二個是對於法不壞的信心。
第三個是對於僧,你會產生不壞的信心。
這裡的「僧」不是指出家人,而是指已經證果的人。
對於佛、法、僧你會產生不壞的信心,這就是心態上的改變。
第四個是聖戒成就。
這裡的「聖」是指佛陀和聖弟子,也就是說你會自動遵守聖人的戒律,因為你知道違反聖戒的後果就是自討苦吃,聲聞見道者他會有這種功德。
所以佛經裡頭特別提到,聲聞見道的人絕對不可能犯五逆重罪。
第五節是〈因認識真相而解脫煩惱〉,這跟剛才的聖戒成就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你知道犯戒一定會自討苦吃,所以你會心甘情願地遵守戒律,不會覺得勉強,最後必能解脫三界萬法的繫縛。
因為到後來你一定會發現眼睛亂看,耳朵亂聽,乃至心裡亂想,都會自討苦吃,所以你會自然成就守護根門的功夫,斷掉三界愛,到時候就能夠取證無餘涅槃、永斷諸苦。
這個部分是就聲聞道而說的。
第四章〈三乘皆是佛法〉,這個是寫給學術界看的,因為學術界一直有很多學者認為「只有《阿含經》才是正確的,大乘佛法是後代的佛弟子偽造的」,這裡會證明不是這個樣子。
如果你不是學者,這一章可以跳過去,或者挑你自己喜歡的來看。
第五章〈聲聞法的實證〉。
這一章你一定要很仔細地看,因為聲聞見道是三乘佛法共同的基礎。
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六見處,六見處就是六個命題──你要證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無常,然後你還得知道有一個常住法的存在。
這個常住法就是生死輪迴當中不變異的主體,它會酬償因果,你幹壞事它會讓你有惡報,你幹的好事它會讓你有善報,這叫酬償因果。
第六章是〈因緣法的實證〉。
我們都知道十二因緣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因緣法比較少人知道,叫十因緣法。
這兩個都是因緣法。
這一章的特點,是它把十二因緣的每一支,從無明、行、識,一直到老死,都把它列出來了,而且解釋得很詳細。
如果說你已經看完了聲聞見道以後,看得很仔細,看完以後,你也會想要知道緣覺見道的內容,你就再讀第六章。
第六章第五節是〈賴耶緣起〉,也就是說,這是以阿賴耶識為根本因的緣起法,所以說這個地方有一個特色,從第一支到第二支,乃至到第十二支,都會告訴你第八識在這裡面有什麼重要的地位,我想你以前一定沒有看過寫得這麼仔細的書。
這本書對於傳統佛教界,或者是對於這個學術界,都是會讓他們覺得很驚訝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