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里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薛宝钗《咏白海棠》诗赏析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首句表明宝钗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时时刻刻讲“礼”,把自己的身份、名节看得很重。
“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暗示了宝钗的冷淡的性格。
整首诗来看,写白海棠的洁白、淡雅、端庄,完全符合封建贵族小姐的道德标准。
林黛玉《咏白海棠》诗赏析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首联写主人公率性地栽养白海棠,她碾碎洁白的冰块当作泥土,用美玉当作养白海棠的花盆。
写出了林黛玉的任性,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气质。
颔联写白海棠长成了,洁白的颜色像三春的梨花,悠悠的花香似寒冬的腊梅。
颈联写朵朵海棠花是月中的仙人裁减而成,那花瓣上的露珠好似闺中的怨女滴下的眼泪。
这里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娇弱多病的小姐形象的写照。
尾联承上联表面写白海棠在月夜里默默随秋风浮动,似有千言万语但无人倾诉。
其实写出了林黛玉的孤独寂寞、孤高自赏,难觅知音的愁苦情怀。
这首诗写得风流别致,即构思巧妙,潇洒飘逸。
林黛玉《问菊》诗赏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这首诗最能体现林黛玉的性情。
首联暗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诗人走近菊花,跟菊花喃喃私语。
颔联写菊花的“孤标傲世”,花开独迟,正是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性格的写照。
颈联写菊花在花圃里寂寞,在深秋季节深沉相思,也是林黛玉的孤独寂寞、相思无人能解的痛苦生活的表现。
尾联说无人可做菊花的知音,自己愿意与它“话片时”,正是她苦闷之情无人可诉的情感的流露。
此诗新颖别致,构思巧妙。
多次发问,问得巧妙深刻,把菊花当作自己的知音,尽情倾吐内心的情感,真是达到了花人合一。
红楼梦最美诗词鉴赏十首

红楼梦最美诗词鉴赏十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对红楼梦中最美的十首诗词的鉴赏,供参考:1.《红楼梦·葬花吟》这是林黛玉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她以花喻己,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2.《红楼梦·咏白海棠》这是薛宝钗的诗作,她以白海棠为题,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钗端庄稳重、雅致大方的性格。
3.《红楼梦·秋窗风雨夕》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风雨之夜为背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凄美,展现了黛玉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性格。
4.《红楼梦·咏月》这是贾宝玉的诗作,他以月亮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意境深远,展现了宝玉聪明灵动、率真自然的性格。
5.《红楼梦·咏菊》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菊花为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黛玉才华横溢、傲然独立的性格。
6.《红楼梦·中秋夜宴》这是贾府中秋之夜的宴饮赋诗,展现了贾府繁华昌盛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展现了贾府家族的荣耀和尊贵。
7.《红楼梦·咏史》这是贾宝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他以历史为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宝玉博学多才、深思熟虑的性格。
8.《红楼梦·咏雪》这是薛宝琴的诗作,她以雪为题,描绘了雪景的美丽和纯洁。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宝琴清新自然、明丽动人的性格。
9.《红楼梦·咏风筝》这是探春的诗作,她以风筝为题,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命的感慨。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探春聪明能干、果敢决断的性格。
10.《红楼梦·咏蟹》这是林黛玉的另一首著名诗作,她以螃蟹为题,表达了对世态炎凉和人性的感慨。
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两种译文的对比赏析

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两种译文的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代表着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中国的传统小说中唯一符合世界公认标准的一部不朽作品。
正是曹雪芹成就了这部旷世奇作,他也被后人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其作品里面蕴含了大量反映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诗作,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浓郁的诗情诗意的小说,而有学者干脆说,它是一部诗的小说。
在《红楼梦》里,最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大观园中那群能吟诗作赋的女子,她们有不逊须眉的才情,而其中林黛玉更是一个技压群芳,有着不凡才情的奇女子,她的诗作体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大胆的追求和悲哀的命运。
本文以她的《秋窗风雨夕》和两种英译本作为分析文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持两种译文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两种译本在翻译时所采取的不同处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悲秋交际翻译归化一、《秋窗风雨夕》的内部研究《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
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渐渐沥沥地下起雨来。
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
不觉心有所感。
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
这首《秋窗风雨夕》与《葬花吟》一样,都可看作是林黛玉触景伤情。
感怀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少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哀婉而伤感。
在这个凄风苦雨的秋夜,她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渐渐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
《秋窗风雨夕》主题辨析

《秋窗风雨夕》主题辨析作者:邹阳来源:《牡丹》2019年第23期《秋窗风雨夕》的主题一直有争议,主要有“封建压迫说”“命运预感说”“历史隐喻说”“伤悼身世说”四种。
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证定该诗具有“伤悼身世”和“担忧爱情”的双重主题。
一、《秋窗风雨夕》的主题作为《红楼梦》中的名篇,《秋窗风雨夕》常被各家诗词鉴赏注本收录,但其主题仍有争议。
“封建压迫说”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强调“封建势力”对林黛玉的“压迫”。
那时候的《红楼梦》研究总是脱离不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式,但《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有“感”而作,曹雪芹绝不会有阶级斗争的思想意识,更不可能把这种感情赋予小说中的人物。
“命运预感说”则过分强调林黛玉“谶语式”的寓言,按此说法,这首诗是林黛玉预感未来会和贾宝玉别离,但她写成诗不久,贾宝玉便来到林黛玉面前,她由伤感转为喜悦。
故此说法很难说得通,林黛玉为何要预感和贾宝玉别离呢?不符合情理与逻辑。
“历史隐喻说”主要是把《秋窗风雨夕》的内容进行解构,以达到对某段历史的映射,属于“强制阐释论”。
对文学的阐释应基于文本,并符合文学语境,要在文学场域内进行阐释。
“历史隐喻说”的观点毫无根据,抹煞了《秋窗风雨夕》作为诗歌的本体特征。
“伤悼身世说”的观点,主张《秋窗风雨夕》的主旨是表现林黛玉寄居外主母家的孤独无依之感。
林黛玉遭遇家世变迁,父母双亡,长期寄居荣国府,加上性格敏感,确实会“伤悼身世”。
但蔡义江指出:“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
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
”考察历代《秋闺怨》诗,其在南北朝时就用来写男女别离的怨愁,王僧孺的《秋闺怨》为历代选本编选最多,最具代表性,诗云:“斜光影西壁,暮雀上南枝。
风来秋扇屏,月出夜镫吹。
秋窗风雨夕赏析

秋窗风雨夕赏析摘要:一、引言二、秋窗风雨夕的文学价值1.诗歌背景2.诗歌意境3.诗歌主题三、秋窗风雨夕的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2.修辞手法3.结构布局四、秋窗风雨夕的情感表达1.对自然的抒怀2.对人生的感悟3.对命运的抗争五、结论正文:秋窗风雨夕,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夜风雨的景象,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一、秋窗风雨夕的文学价值1.诗歌背景秋窗风雨夕这首诗歌,发生在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宝玉弄权谋,林黛玉秋窗风雨夕”。
在这一回中,林黛玉因误会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关系,心情倍感忧伤,遂在秋雨夜晚写下这首诗。
2.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秋夜风雨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
诗中写到:“抱膝灯前问风雨,萧萧落叶闭重门。
”、“泪眼朦胧秋思乱,谁家砧杵敲黄昏。
”这些诗句形象地表现了林黛玉内心的孤寂和忧伤。
3.诗歌主题秋窗风雨夕这首诗歌,主题为悲秋和思念。
诗中抒发了林黛玉对故乡、亲人和爱情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哀叹。
二、秋窗风雨夕的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秋窗风雨夕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诗中的“抱膝灯前问风雨,萧萧落叶闭重门。
”就是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景象。
2.修辞手法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诗中的“抱膝灯前问风雨,萧萧落叶闭重门。
”就是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景象。
3.结构布局秋窗风雨夕的结构布局严谨,诗人以秋夜风雨为背景,分别从自然景象、人物情感和命运无奈三个方面展开描绘,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层次感。
三、秋窗风雨夕的情感表达1.对自然的抒怀在这首诗歌中,林黛玉通过对秋夜风雨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感慨。
红楼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林黛玉-秋窗风雨夕》原文及赏析【导语】:《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林黛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红楼诗词《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黛玉)》原文及鉴赏

红楼诗词《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黛玉)》原文及鉴赏《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黛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2)。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3)!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4)。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5)。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6)。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7)?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8)。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9)。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10)。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11)。
【注释】(1)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这是一首模拟汉乐府“别离”诗之作。
代,替代汉乐府“别离”诗,作一首新的“别离”诗。
汉乐府诗中有不少“别离”诗,如《生别离》、《久别离》等。
秋窗风雨夕,系黛玉作此首诗的正式标题,诗模仿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格式。
(2) “耿耿”句:耿耿,形容心中不能宁贴,心事重重。
《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并非用作“秋灯”的修饰词,释为“明亮”)。
(3) “已觉”二句:不尽,不是时间上“不完”,是程度上“不完”,指秋意不断加深。
那堪,哪能(怎么能)忍受。
堪,能,能够。
(4) “助秋”二句:速,指风雨来得骤急。
惊破秋窗,秋风秋雨敲打着窗户,要把窗户敲破,使窗内人惊愁。
秋梦续,梦境时断时续。
(5) “抱得”二句:抱得,怀着。
不忍眠,睡不着,又没有耐心睡着。
忍,忍心,指耐心。
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诗:“忍心三两日,莫作破斋人。
”挑泪烛,将蜡烛火焰上端的黑团剪去,使之更光亮,谓“剪烛花”。
泪烛,点燃的蜡烛不断向下流烛油,似流泪。
(6) “泪烛”二句:爇(ruò),点燃,燃烧。
檠(qíng),灯台,灯架。
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诗:“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牵愁照恨,即照恨牵愁,烛光照着怨恨的人,更牵动了悲愁。
动离情,动了死的念头。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文翻译及赏析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清代]曹雪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耿耿:微明的样子。
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
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
《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
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
也是以物写人。
“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摇摇:指烛焰晃动。
爇,点燃。
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点是:蘅芜院
• 第三次,赏雪社:李纨主邀并出题,题目是《即 景联句》,五言排律。
•
地点是:芦雪庵
• 第四次,桃花社:因黛玉偶然作了《桃花行》七 古一首而引起的,大家议定,而未能实行。
•
地点是:潇湘馆
• 第五次,柳絮社:黛玉主邀,湘云、黛玉出题, 题目是各作《柳絮》小词一阙,限了几个调。
•
地点是:潇湘馆
• 《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五美吟》
•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
下贱。
•
(晴雯)
•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
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袭人)
•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香菱)
•(
),(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的开卷诗。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
出自(
)之口,
• (凤姐)
•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
东风”一语出于( )之口。
• (黛玉)
• “盛筵必散”一语出自( )之口。
• (秦可卿)
•
•
众姐妹在大观园建立诗社,李纨别号
( ),探春别号( ),迎春叫
( ),惜春叫( ),黛玉叫
红楼梦里的诗词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
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
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人亡两不知。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
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 黛玉探望宝玉时被晴雯因误会拒之门外,感 伤而作( ),有关秋的诗是( )第四十 五回“,她分别以西施等五位有才华的女子为 题写了五首小诗,命意新奇,宝玉题为( )
•
这五次地点各不相同,但是是诗社成员比
较固定:.李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
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这是最初几个,后来还
有史湘云、邢岫烟(XIU)、薛宝琴、香菱等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干人。
• 第一次,海棠社:探春发起,李纨出题,题目是 名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
•
地点是:秋爽斋
• 第二次,菊花社: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 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等十二个,各 认一题或数题,七律,不限韵。
• 探春、贾芸、“潇湘妃子”、“无事 忙”“富贵闲人”
•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
社,第一次咏( )( )夺魁,第二
次作( )( )技压群芳。
• 白海棠、宝钗、菊花诗、林黛玉
再见
结诗社
• 总共有五次结诗社,其中有两次大型的 诗社:
《红楼梦》中,有组织的大型诗歌结社一共 有两次,起过两次社,第一社名为海棠社,探 春提议,李纨为社长,起社时间为秋天,集会 是在探春所居之秋爽斋,所作之诗为“咏白海 棠”。第二社名为桃花社,林黛玉为社长,以 一首《桃花行》开社,时间为春天,故名桃花 社,所作之词为“咏柳絮”。
香菱学诗 曹雪芹
香菱
香菱身世简介及相关情节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 悲剧女子。她出身乡宦家庭,三岁被拐, 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 家进京,住荣府梨花院。平日她伺候薛 蟠,难得有空。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 把她带进了大观园做伴。环境的变化激 发了她学诗的愿望,她向宝钗求教,遭 婉言拒绝。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 玉。
( ),宝钗叫( ),宝玉叫( )
• (稻香老农)、蕉下客、菱洲、藕榭、潇湘 妃、蘅芫君、怡红公子
•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占花名抽签时, 薛宝钗抽的是( )签,林黛玉抽的是 ( )签,探春抽的是( )签。
• 牡丹、芙蓉、杏花
• •
• ( )向宝玉倡议建诗社,适值 ( )送来两盆海棠,遂起为社名,探春 给黛玉起名( ),宝钗给宝玉起号 ( )。
香菱学诗总共分几个步骤?
•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
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
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李白杜甫诗,一边
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
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她
的苦心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