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法临床治疗理论》1
国内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学术研讨111国內脑崔瘫痪山童运动康复研究进展◊山东体育学院宋美萍郭方玲王疆娜孙威本文就国内对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目前我国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针对上肢的运动康复(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其它方法);针对下肢的运动康复(减重步行训练、步态训练、全身振动训练);针对躯干的运动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全身整体运动康复等。
通过对相关I文献的梳理探析各种方法的疗效并整理具体运动方案,为将来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实际开展提供建议。
脑性瘫(简称脑瘫,CP)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m,其核心特征是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
脑瘫是当前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1%。
~5%。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脑瘫患者约530万,且以每年约5万的速率递增呦,脑瘫儿童是数量庞大的群体,对其治疗与康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运动康复又称之为体疗,即通过运动方式减轻或消除患者损伤、疾病、残疾的影响,提高患者身体功能与运动能力。
我国运动康复起步较晚,起初主要用于体育健丿L®动损伤的修复,之后运用范围扩大用于脑瘫儿童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运动康复方法繁多,尚缺乏统一的归纳与分析。
本研究旨在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研究进行综述,分别探究康复脑瘫儿童上肢、下肢、躯干的方法,为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的开展提供启示。
以”脑瘫”+”运动康复”、”脑瘫”+”运动治疗”、“脑瘫+运动疗法”、”脑瘫”+“运动”、“脑瘫”+“训练”、“脑瘫”+“康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为防止作者探究的是国内情况却因发表在外文期刊中而被遗漏,所以在知网中对作者进行高级搜索。
经筛选后关于我国脑瘫运动康复研究的文献共239篇|(截至2019年12月12日)。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解释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关系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诚信服务理念,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的理论和技术渗透至其它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个学科。
它以前期的化学课程为基础,为后期进一步学习免疫机制,病理过程,药物体内代谢及作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临床检验、诊断、治疗在理论和技术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对学习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和专题生化等四大模块共十二个章节。
临床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0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通过测验与考核 , 发现 P B 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 比效
果明显 ,通过运用 P B L教学法进行学 习的 同学在临床思维 、 病
例分析 、 技术操作上均 比其他 同学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与业务 ① 我们从 2 0 1 0年 、 2 0 1 1 年来我 院 水平 ,提示 P B L教学法对临床带教是一种更好的学 习方法 , 其 结果与专业机构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 1 ] 。以问题为导向的 P B L教
■ 回国蹁
P B L教 学 法在 临床 护 理 带教 中的应 用
林 珊妹 林淑华 林瑞芳 林 红
( 揭西县棉湖华侨医院 , 广东 揭西 5 1 5 4 3 8 )
P B L教 学法 是 以问题 为 导 向 的教学 方 法 ( p r o b l e m — b a s e d
l e a r n i n g , P B L ) ,是一种 在教学过程 中以学生为 中心 的教 育方 式 。P B 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 将学 习与更大 的任务或
问题相 联系 , 使 学习者投入于 问题 中 , 通 过 自身 的努 力去发现 及探究原 因; 其设计 真实性任务 , 强调 自主探究和合作 来解决 问
余正常。 问题 : ①为什么疼痛在是餐后 3 0 mi n发作 ? ②疼痛如何 形成 , 机制怎样?③病理上可能会形成什 么损害? 现象 3 : 医生给予奥美拉唑 、 碳酸氢钠注射液 、 能量合剂 等 及对症治疗 , 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 于第 3 天后 出院。问题 : ①奥 美拉唑的作用是什么?②医生应该是考虑什么疾病?
指 导作用 , 调动 学生 的主动性 和积极 性 , 有 利于 学生 主动学
习,对学生医学思维 与动手操作 能力 均可起 到较好 的效果 , 能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 2020, Vol. 35, No.3•综迷•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刘四维'关敏1高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每年发病人 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内,因脑 卒中所导致的偏身运动功能障碍,需要依赖他人协助才能完 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11<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国内外 康复治疗从业者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 O T)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报 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 O T对脑卒中 后偏瘫的恢复训练更具疗效T O T还能加速偏瘫患者总 体恢复进程|:|,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康复治疗患 者均可从中获益131。
美国和加拿大均在其近年出版的脑卒中治 疗指南中对T O T有极高证据水平的推荐本文将对T O T 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延伸应用进行综述。
1任务导向性训练简介1.1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偏瘫治疗的起源Janet H.C a r r和 R o b e r t a B.S h e p h e r d于 1987 年发表著作,推出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的运动再学习理论 (m o t o r relearning p r o g r a m,M R P)M R P是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应用生物 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 任务为导向,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年来 “运动再学习理论”被更直接地改称为"运动学习(m o t o r l e a rning,M L)理论”[h i.T O T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 治疗,正是由当初的M R P最先推荐使用,并被设计成为运动 学习四大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71。
《内科护理》课程标准

《内科护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护理专业课程性质:专业临床课程开课单位:临床护理教研室一、课程设置概述(一)课程性质《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
是研究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以达到促进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本课程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
本课程以培养高技能护理人才和满足护理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任职要求为前提,以执业护士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具备临床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康复护理、健康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
学生只有通过《内科护理》课程的认真学习,掌握好内科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为步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先行课程有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基本护理技术、病理、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
同步课程有外科护理、妇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内科护理技术是以临床护理岗位任职需求为前提,以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参考,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法为主线,重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内科常见疾病有比较全面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入手,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以达到促进疾病的康复和维护病人的健康。
内科护理技术涉及其理论性、知识性、技能性较强。
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综合护理及自学能力,并为从事临床其他专科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内科护理的课程设计参照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并结合护理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将内科护理课程的内容以人体各系统的健康问题来划分,共九个模块:呼吸内科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肢体功能受损。
本文旨在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Rood技术和任务导向训练的原理,然后分析了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现状。
接着阐述了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的治疗机制,并描述了临床实验设计与方法。
最后评价了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该研究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Rood技术、任务导向训练、治疗机制、临床实验、影响评价、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其中物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ood技术和任务导向训练是两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恢复。
目前对于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尚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来探讨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并为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项育枝1陈逸浩2毕照东2刘兰兰1王鹤玮2(1.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上海 200436;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脑卒中属高致残率疾病,患者遗留的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质量。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前沿治疗技术,它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将任务融入特定情境中,梯度式调整训练难度,通过反馈和重复激发患者的内部动机,从而产生内驱力,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在脑卒中早期,TOT可用于上肢功能轻中度损伤患者,预防废用性上肢功能衰退;在脑卒中恢复期,TOT基于任务导向的作业活动训练可促进患者脑功能重组,加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遗症期,TOT可强化患者上肢相关的作业活动和作业技能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梯度式TOT与三级康复模式相匹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残疾。
本文围绕TOT在脑卒中恢复不同阶段的康复应用,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卒中上肢功能中图分类号:R493; 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03-06引用本文 项育枝, 陈逸浩, 毕照东, 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4, 45(3): 3-8; 15.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in upper limb function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XIANG Yuzhi1, CHEN Yihao2, BI Zhaodong2, LIU Lanlan1, WANG Hewei2(1.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Rehabilitation, Shanghai Thir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Shanghai 200436, China;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Stroke is a disease with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residual upper limb dysfun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daily life.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 is a cutting-edge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upper limb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 It is based on 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 integrating tasks into specific environments, adjusting training difficulty in a stepped manner, stimulating the patient’s self-efficacy through feedback and repeti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atient’s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troke, TOT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pper limb function impairments to prevent disuse-related functional decline;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stroke, based on task-oriented activity training, TOT can promote the reorgan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in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during the sequelae of stroke, TOT can enhance the daily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upper limb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their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stepped TOT training is matched with a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mode, which can minimize the disability in pati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10266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21Y1404600、21YF1404600);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21MS17);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1PY04)作者简介:项育枝,主管治疗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控制理论是一组抽象的关于动作控制的概念 。可以用来解释动作行为;指导临床处置,更新
观念和检验治疗假设。
康复实践反映了我们对功能和失功能的性质所持 的理论或者基础观点。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近年来神经科学和运动控制领域新的研究发 展迅速,已形成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较大差距
。
理论真的影响到治疗师对患者所做的治疗吗 ?确实是!康复实践反映了关于原因以及功 能-功能失常性质的基本观点,(Shepard
任务导向法1
思考题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传统的神经促通技术与任务导向法有何不同
? 依据动作任务的分类,如何指导康复训练? 动作任务的四大限制因子如何影响目标导向
动作? 如何评估任务导向法对脑卒中康复的疗效?
先从“运动控制”说起…..
什么是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关注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动作行为概念
动作行为
动作控制:
动作学习:
动作发育:基本概念Fra bibliotek时间计量
动作行为产生过程的 以毫秒计。 组织及控制。
以练习与经验获得的 以时日周计。 动作技能。
年龄导致的动作行为 以月年代计。 改变。
运动控制关注的问题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怎样将许多单块肌肉 组织起来,并把他们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的功能
例如,在照明良好的环境行走比在照明差的地方或者黑 暗的地方要容易得多,因为当灯光不够亮的时候,觉察 边缘、小障碍物和其他表面特性的能力都会受影响(
Patla & Shumway-Cook,1999)。 因此,在管理和影响动作任务表现方面理解环境的特性
,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是必要的。
要准备患者能适应的多变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明白能影 响动作表现的环境特征,并且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使患者
符合不同种类环境中的要求。
我们探究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个体、任务和环境是怎样 决定动作的本质。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患者的动作的形 成不仅由个体因素决定,比如感觉,运动和认知缺损,也 是由所执行任务的特点和个体运动时的环境一起决定的。
我们现在将注意力转移到从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检查动作 的控制上来。
临床实践和科学理论是并行发展的,因为临 床工作者吸纳了科学理论的变化并将其运用
总体来说,治疗师的行动是基于源于理论的假 设。用于有运动控制障碍患者的、与体检和介 入方法相关的特定操作是由潜在的关于运动的
性质和原因的假设决定的。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所以,运动控制理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 基础的一部分。
• 理解运动控制,特别是动作的本质和 控制,对临床实践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运动控制领域研究成果,探索将研 究转化为最好的临床实践
,1991)。
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被认为是“应用运 动控制的生理学家”(Brooks,1986)。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 治疗师花大量的时间来重新训练由运动控制 问题而产生功能性障碍的病人。治疗性的介入 通常直接着眼于改变动作或者增强运动能力。 设计治疗性策略是用于提高对于功能所必需的
姿势和动作的质量和数量。
动作控制(control of movement is organized around goal-directed functional
behaviors). 任务导向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 是临床再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
四大限制因子
任务分析需考虑四大限制因素: 1、生物力学:如ROM、肌肉张力、肌力等;
运动控制:运动控制理论
运动控制的理论描述了运动是怎样被控制的。 运动控制的理论是关于控制运动的一组抽象的概念。
理论是一系列内部之间互相联系的陈述,用来描述不可 被观察到的结构或者过程,并将它们互相联系起来,以
及同可观察到的事件联系起来。 JulesHenri Pomcare(1908)说到 “科学是由事实建立 起来的,正如房子是由石头建造的一样;正如很多石头 并不是房屋一样,事实的堆砌也不是科学。” 理论将事 实赋予含义,就像建筑蓝图为把石头转变为房屋提供框
认知 行为 知觉
个体 环境
平坦、稳定、湿滑、松软、 凹凸、 台阶、斜坡
常规非常 规
动作从多个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包括 ①感知觉、认知和个体的运动过程以及
②个体、任务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内部限制动作的因素 动作和行为 动作和知觉 动作和认知 任务对动作的限制 环境对动作的限制
环境的特点在一些例子中是支持行为表现的,或者从另 一方面说,它们也可以禁止或阻碍行为表现。
2、神经生理:如目标物置于健侧或患侧; 3、环境:如指导语、治疗师提供的协助、提供节奏
性动作? 怎样用来自于环境和人体的感觉信息来选择和
控制动作? 我们自我知觉,我们所执行的任务,以及我们
所活动的环境是怎样影响我们动作行为? 研究动作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能把有运动
控制问题病人的这些动作问题进行量化?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是调节动作必需机制的能力。因此,运 动控制领域直接指向研究动作的性质以及怎样对
一、运动控制: 问题和理论
运动功能训练技术的发展
1940年代之前:强调以解剖生理为基础训练 肌肉群;
1960年代:Rood技术 Rood technique 、神 经发育技术Neurodevelopment techniques ;
1980年代:运动再学习技术 motor relearning
1990年代之后:运动控制-任务导向
架结构一样。(Miller,1988)。
理解动作的本质
• 动作产生三要素 • 个体:能力 • 任务:执行 • 环境:便利与限制
动作
task 个体 环境
任务类型:床上移位;从坐到站。 动作顺序:易难/单复/稳动/断续 动作开始时间:
活动
稳定 操作 task
任务类型:翻身、坐 起、站起、站、走、 跑、笑、够物
于实践。
用于治疗的神经促通方法与运动控制的反射 和等级制度的发展是并行的。
新的治疗方法,例如任务导向性方法,是随 着运动控制理论的改变应运而生的。
一、任务导向模式(Task-Oriented Approach)的概念
定义: 任务:任务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为了达成动作 的任务目标,所必须能够解决的基本问题。 任务导向法:即以目标为导向的功能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