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读了陈鹤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有相见恨晚之感---要是我儿子小时候我读到,那么,我的家庭教育会怎么做?首先,我会给孩子多一些陪伴。
朱永新教授说:童年只有一次,陪伴无法替代。
亲子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
陈鹤琴先生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实验、研究,将儿童特点归纳为7项,其中的四项也都充分说明了儿童需要父母的陪伴:儿童好游戏的;儿童好奇的;儿童喜欢野外生活的;儿童喜欢合群的。
我会和孩子一起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也会陪他玩他和小伙伴玩的游戏,还会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遇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的家庭生活就是带他去野外生活。
约上几个孩子的同龄伙伴家庭,带上一本书,带上画笔,带上捕鱼捉虾捉蝴蝶的工具,还要带上一顶帐篷,玩玩看看,画画写写,读读唱唱,幕天席地,让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释放。
我还会经常带领他接触猫、狗、兔子等驯良的小动物,与它们做伴。
我还会在家里养他喜欢的驯良的小动物,养花花草草,带着他一起去侍弄,去观察,去记录,发现生命的美好,感受成长的快乐。
其次,我会教孩子方法。
孩子是在试错中成长的,要打消他的惧怕心理,这次不会,教给他方法,几次下来他自然就会做了。
我再也不会因为他小,而帮他把本该他做的事情做了。
也不会丢一件事情给他,让他独自在一件事情纠缠很久而不得。
在他的能力以内而非用力不可的事情,我会耐心地教他怎么学习,怎么劳动,也会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对于他会做的事情,我会给他鼓励,增强他做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再次,我会给他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家庭教育读书笔记1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
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天赋。
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2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
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
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
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
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3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2012级普硕黎日龙 2012210145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结合其自身作为一位父亲在观察长子陈一鸣的具体事例及经验教训来谈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显得十分的切实可靠,有益于初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和子女教育。
郑宗海(郑晓沧)先生在序言中誉之为“字字珠玑”实在也不为过。
这一类的书籍很容易写成说教的文字,但是陈鹤琴先生却能够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将一些在教育上、心理学上最为普遍的原理,看似无话可说的原理规律,娓娓道来,让读者欣然接受。
初读《家庭教育》,感觉就是一些具体的事例,有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再发生的,也就觉得这样的经验性的说教对读者的帮助不大,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读书的一个毛病,喜欢“即时效果”,而很少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阐述,这些事例是不是真的有可有无,是不是以后不会发生就没有参考的价值了?也许作者的初衷也并不是要我们完完全全依照他的方法进行早期的家庭教育,而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家教理念,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罢了。
这也是我的妄自揣测罢了......但是很多对此类书籍不以为然的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细读,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看似是一句学术用语,不管是教育家、教师还是家长,都会讲我们应该怎样热爱我们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但是很多时候这只是一个口号而已。
陈鹤琴先生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
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1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1】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
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三方面的内容。
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我还可以改之。
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
书上有一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
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
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
父母如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
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
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
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
我要求自己做到:1 、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笔记本文为陈鹤琴的著作《家庭教育》的读书笔记,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总结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详细细化:第一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引言:介绍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单位:探讨了家庭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性和相互关联性。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培养良好的价值观: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培养文化素养:介绍了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 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讨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培养作用。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父母的表率作用: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率作用,鼓励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 积极激励与奖励:介绍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积极性。
- 沟通与倾听:讲述了家庭教育中良好的沟通和倾听的重要性。
第四章:家庭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叛逆期:探讨了青少年叛逆期在家庭教育中的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 孩子的网络依赖问题:介绍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在网络使用方面的问题。
- 家庭教育的时间管理:讨论了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教育中的时间,从而更好地管理家庭教育。
附件:- 附件1:《家庭教育实施方案》- 附件2:陈鹤琴《家庭教育》全文法律名词及注释:-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
-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好坏、重要性和意义的评判标准。
- 人生观:指一个人对人生目标、意义和价值的看法和认识。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本书是陈鹤琴对于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结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施的思路。
以下是对本书的章节进行细化的读后感。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章深入解析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分析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让我明白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本章从亲子关系、教育模式、行为规范等方面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让我明白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
本章整合了各类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从沟通、榜样、奖惩等方面给出了实用的建议。
通过读此章节,我了解到家庭教育是一
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
第四章: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本章了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与家长沟通困难等,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阅读此章,让我明白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就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附件:[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知识传授、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2、学校教育: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知识教育、才艺培养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读书笔记《家庭教育》

读书笔记《家庭教育》看过许许多多的现代育儿书籍,这本距今已有一百年的家庭书籍,依然带给我许多感触。
一本民国时期的著作,仍然带给现代父母许多“超前”的意识,给现代父母的焦虑带来许多新思考与启发。
陈鹤琴老师用智慧平实的语言,给父母们娓娓道来育儿的那些问题。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陈鹤琴老师对“一鸣”的严苛与慈爱,更可以感受到他对待儿童事业的专业与热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看完这本书,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
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可以用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去领会这本书的意义。
孩子长大了,家长也成长了。
我一直认为,孩子需要学习与成长,我们做父母的也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在孩子长大的每个阶段,我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不相同。
我们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的,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给孩子做出了什么养的榜样?我们给孩子塑造了怎么样的环境?正如陈鹤琴老师书里所想表达一样,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这一切都在汇入塑造孩子的洪荒合力之中。
书中给我们梳理了许多层面,包括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与原则、孩子的卫生习惯、父母的以身作则......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游戏”与“以身作则”。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小孩子都是好游戏的,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用游戏力随时随地的激发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用游戏力给孩子“赋能”,基于游戏的养育方式,可以让我们和孩子之间拥有更深的情感桥梁。
在我们一直想要蓄满孩子杯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时刻充电,我想,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正如陈鹤琴老师书中所写的八条原则,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我们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孩子们永远的老师。
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们得先深刻体会过那样的生活,在培养一个有趣的孩子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位有趣的母亲。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家庭教育》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家庭教育的深刻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念。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陈鹤琴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讲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她提到,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对孩子的关爱和呵护。
在她的家庭中,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是严格的,但又充满了爱和关怀。
他们教会她诚实守信、勤劳好学,培养了她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正是这种家庭教育,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更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认真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同时,父母也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提升,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
这些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通过书中的阐述,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原则。
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同时,我也会注重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的来说,《陈鹤琴家庭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家庭教育读物,通过书中的阐述和作者的亲身经历,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会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做得更好,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读了陈鹤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有相见恨晚之感---要是我儿子小时候我读到,那么,我的家庭教育会怎么做?
首先,我会给孩子多一些陪伴。
朱永新教授说:童年只有一次,陪伴无法替代。
亲子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
陈鹤琴先生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实验、研究,将儿童特点归纳为7项,其中的四项也都充分说明了儿童需要父母的陪伴:儿童好游戏的;儿童好奇的;儿童喜欢野外生活的;儿童喜欢合群的。
我会和孩子一起玩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也会陪他玩他和小伙伴玩的游戏,还会给他创造条件,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遇到周末和节假日,我们的家庭生活就是带他去野外生活。
约上几个孩子的同龄伙伴家庭,带上一本书,带上画笔,带上捕鱼捉虾捉蝴蝶的工具,还要带上一顶帐篷,玩玩看看,画画写写,读读唱唱,幕天席地,让孩子的天性在大自然中释放。
我还会经常带领他接触猫、狗、兔子等驯良的小动物,与它们做伴。
我还会在家里养他喜欢的驯良的小动物,养花花草草,带着他一起去侍弄,去观察,去记录,发现生命的美好,感受成长的快乐。
其次,我会教孩子方法。
孩子是在试错中成长的,要打消他的惧怕心理,这次不会,教给他方法,几次下来他自然就会做了。
我再也不会因为他小,而帮他把本该他做的事情做了。
也不会丢一件事情给他,让他独自在一件事情纠缠很久而不得。
在他的能力以内而非用力不可的事情,我会耐心地教他怎么学习,怎么劳动,也会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
“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对于他会做的事情,我会给他鼓励,增强他做事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再次,我会给他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
”“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
”
我会把家庭打造成书香家庭。
家里除了随手可以拿到书,有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还有一对爱阅读的父母。
晚间时光,便是我们快乐的亲子阅读时光。
沉浸式的读书,温馨而热烈的聊书,这样的环境里养出的孩子不优秀都难?
周末和节假日,除了带孩子野外生活,还带他去儿童游艺场、儿童运动场、动物园、花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他从小生活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兴趣,激发与展现才华。
父母是儿童最初的世界。
我也会加强自身修养,收起自己的负面情绪,举手投足,言谈之间,都给孩子美的形象和正能量,同时也督促孩子爸爸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因此,我希望我的孩子,他所见到的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而他所做的,也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
然后,我还会用一颗童心去看儿子。
我会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眼睛去看待一切,用静待花开的心态,牵着这只蜗牛去散步,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催“快点儿”,或者生气地训斥,“这么简单你怎么都不会”。
当然,这静待花开的过程,也需要付出管理的,浇水、施肥、捉虫、除草,样样都不能少。
“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在陈鹤琴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习惯最重要。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用;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
在现实中,
许多成年人在性格、道德、审美、生活方式、待人态度、与人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与幼年或少年时期的教育环境、方式因素有关。
这也让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在2022年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上提到的----在孩子进入学校前的阶段,恰恰是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古老的中国民谚,已经被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所验证。
在人的成长过程之中,大脑发育成长最快、建立突触联系最密集的时期就是0—7岁这个阶段。
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他们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已经初步建立。
我也会分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不再把家庭变成学校教育的延伸,让孩子继续学校的知识学习。
及时转变我的教师角色,从妈妈的角度去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品格养成、习惯养成、生活教育,这才是我该做的。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爸爸在孩子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父亲和母亲都不能够缺位。
我见过咱们许多家庭,包括我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家庭中父亲教育缺位,成为所谓的“影子父亲”,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男孩子的教育尤其离不开父亲。
我羡慕《火鞋与风鞋》中的爸爸带儿子的那场特别的旅行,也羡慕《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里爸爸给儿子引领,还羡慕《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的责任担当……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能有一位伟岸睿智有担当充满父爱的爸爸引领他成长,然后,儿子长大后便成为了他爸爸的样子……
可惜,童年只有一次,我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梦想只能成为梦了……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母亲是女人最神圣的天职。
愿我们为人父母的,好好学习家庭教育,做好母亲、父亲这最重要的、神圣的工作,“热爱了解
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陈鹤琴),也希望我,能为促进周围人的家庭教育健康进行贡献一点力量。
后记:1925年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的两本教育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与姊妹著作《家庭教育》作为东南大学教育科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前者是陈鹤琴根据对自己初生长子一鸣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试验、记录、研究,采用外心理学研究方法,写作而成。
后者是陈鹤琴继长子一鸣出生后又得一女,取名秀霞,继续自己的观察实验,总结归纳家庭教育心得、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陈鹤琴先生的话-----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愿我们每一个与儿童教育有关的人,都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