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方法
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渗透检测(PT)的原理和特点

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渗透检测(PT)的原理和特点渗透检测(PenetrantTesting),业内人士简称P T,是工业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Testing)应用最早的无损检测方法,由于渗透检测简单易操作,其在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渗透检测主要的应用是检查金属(钢、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耐热合金等) 和非金属(塑料、陶瓷等)工件的表面开口缺陷,例如表面裂纹等。
工业产品在制造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在表面产生宽度零点几微米的表面裂纹,断裂力学研究表明,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这些微细裂纹都会是导致设备破坏的裂纹源。
渗透检测是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技术之一,其他四种是:超声检测(Ultrasonic Testing):A型显示的超声波脉冲反射法、射线检测(RadiographicTesting):射线照相法、磁粉检测(MagneticParticleTesting)、涡流检测(EddyCurrentTesting)。
按照不同特征,可将渗透检测分为多种不同的方法:按显示材料,分为荧光法(Fluorescent)和非荧光法(Non-Fluorescent)。
前者称为“荧光渗透检测”,后者称为“着色渗透检测”。
典型的荧光渗透检测缺陷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裂纹,经荧光渗透检,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黄绿色荧光格外醒目,如下图所渗透检测原理渗透检测,本质上是利用液体的表面能。
当液体和固体界面接触时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e称为接触角。
如下图所示:(8)全薛测腥薛升猶迅不润泡(a)8=0°,全部润湿;(b)e<90°,部分润湿;(c)e>90°,不润湿。
对某一液体而言,表面张力越小,当液体在界面铺展时克服这个力做功越少,则润湿效果越好。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
毛细现象:当液体润湿毛细管或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液体沿毛细缝隙流动的现象。
渗透检测原理及操作方法

渗透检测原理及操作方法渗透测试是指通过模拟攻击者的方法和手段,对系统、应用程序、网络等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发现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弱点,并提供修复建议。
渗透检测主要通过以下原理和操作方法实施。
一、渗透检测原理:1.资源获取:通过各种信息搜集技术(如WHOIS查询、引擎、网络爬虫)获得目标系统的信息,包括IP地址、网站结构、域名信息等。
2. 服务扫描:使用端口扫描工具(如Nmap)对目标系统进行端口扫描,获取目标系统开放的端口,以及开放端口对应的服务版本信息。
3. 漏洞扫描:通过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检测目标系统中存在的已知漏洞,发现系统的安全弱点和缺陷。
4. 漏洞利用:确认存在的漏洞后,使用相关的漏洞利用工具(如Metasploit)对目标系统进行攻击,实现远程控制、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目的。
5. 访问提权:在成功入侵系统之后,通过提权工具(如Psexec、SSH漏洞)获取更高的权限,进一步探测系统内部的信息和攻击目标。
7.清理痕迹:攻击完成后,清除攻击留下的痕迹和日志,保证攻击者的行踪不被发现,避免系统管理员察觉。
二、渗透检测操作方法:1.信息搜集:通过WHOIS查询、引擎、社交媒体等方式收集目标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IP地址、域名、子域名、网站结构等。
2. 端口扫描:使用端口扫描工具(如Nmap)对目标系统进行端口扫描,分析目标机器开放的端口和运行的服务。
3. 漏洞扫描: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对目标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已知漏洞。
4. 漏洞利用:根据漏洞扫描结果,使用漏洞利用工具(如Metasploit)对目标系统进行攻击,尝试获得系统的访问权限。
5. 访问提权:在成功入侵系统之后,使用提权工具(如Psexec、SSH漏洞)获取更高的权限,探测系统内部的信息和攻击目标。
6.数据收集:通过截取网络数据包、抓取系统日志、查看系统文件等方式,获取系统的详细信息和用户权限。
渗透检测文档

渗透检测什么是渗透检测?渗透检测是一种网络安全测试方法,旨在评估目标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渗透检测可以暴露系统中的潜在漏洞和弱点,从而帮助组织识别并解决安全问题。
渗透检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攻击技术来评估目标系统的防御能力,并确定是否存在安全漏洞。
渗透检测的步骤渗透检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信息收集:在渗透检测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目标系统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目标的IP地址、域名、网络拓扑、系统架构等。
同时还需要收集关于目标系统的任何已知漏洞或弱点的信息。
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为后续的攻击模拟做准备。
2.扫描和识别:在这一步骤中,渗透测试人员将使用各种扫描工具和技术来扫描目标系统,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扫描的目标是发现系统中的脆弱点,例如未经修补的漏洞、配置错误等。
3.攻击模拟:在这个阶段,渗透测试人员会模拟各种攻击技术,例如密码破解、社交工程、漏洞利用等。
这些攻击技术用于测试目标系统对真实世界攻击的抵抗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的攻击场景,渗透测试人员可以暴露系统的弱点和薄弱环节。
4.漏洞利用:在这一步骤中,渗透测试人员将利用之前发现的安全漏洞来获取对目标系统的访问权限。
这可能涉及到提权攻击、远程代码执行、跨站脚本等技术。
5.权限维持:一旦取得对目标系统的访问权限,渗透测试人员将尝试在系统上维持长期访问权限。
这可能涉及到创建后门、隐藏文件或账户等。
6.报告编写:最后,渗透检测人员将编写一份详细的报告,记录所发现的漏洞、弱点和推荐的修复措施。
该报告将提交给组织的管理层,以便他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修复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渗透检测的重要性渗透检测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网络攻击日益复杂和频繁,组织需要确保其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以下是渗透检测的几个重要方面:1.发现未知漏洞:渗透检测有能力发现目标系统中的未知漏洞。
这些未知漏洞是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但在被攻击之前发现并修复它们可以大大减少潜在的损失。
渗透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渗透的操作方法有哪些渗透测试是一种评估计算机网络或系统安全性的方法,通过模拟攻击者的行为来发现潜在的漏洞和弱点。
在进行渗透测试时,渗透测试人员会采用一系列的操作方法来获取未授权的访问权限或敏感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渗透测试操作方法:1. 信息收集(Reconnaissance):渗透测试的第一步是收集目标系统或网络的信息,包括IP地址、域名、系统架构、子域名、公开的漏洞信息、主机名、端口开放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从公开的渠道获得,比如WHOIS查询、DNS查询、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
2. 漏洞扫描(Scanning):在收集到目标信息后,渗透测试人员将使用各种扫描工具,如Nmap、OpenVAS、Nessus等,来扫描目标系统或网络中的漏洞。
通过检测目标系统上开放的端口和运行的服务,渗透测试人员可以发现潜在的漏洞,并为后续攻击做准备。
3. 漏洞利用(Exploitation):一旦渗透测试人员发现目标系统的漏洞,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漏洞利用工具或自己编写攻击代码来利用这些漏洞。
常见的漏洞利用方式包括缓冲区溢出、代码注入、身份验证绕过、命令执行等。
通过漏洞利用,渗透测试人员可以获取对目标系统的控制权或敏感信息。
4. 横向移动(Lateral Movement):一旦进入目标系统后,渗透测试人员可能会利用系统中其他弱点或访问权限来在网络内部进行横向移动。
这可以包括提升普通用户权限为管理员权限、利用弱口令进行身份验证、利用已知的漏洞在不同的主机之间跳转等。
通过横向移动,渗透测试人员可以获取更多的敏感信息或控制权。
5. 持久性维持(Persistence):为了保持对目标系统的长期访问权限,渗透测试人员可能会在系统上留下后门或特洛伊木马。
这可以通过植入恶意软件、修改系统配置文件、添加计划任务等方式实现。
持久性维持可以确保渗透测试人员在未来的访问中可以继续控制目标系统。
6. 数据窃取(Data Exfiltration):渗透测试人员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目标系统中的敏感数据窃取出来。
渗透检测原理及操作方法

渗透检测原理及操作方法渗透测试(Penetration Testing)是一种通过模拟攻击来评估系统安全性的方法。
渗透测试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加强网络和系统的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渗透测试的原理及一般操作方法。
渗透测试的原理:1.信息收集:在渗透测试开始之前,需要收集目标系统的相关信息,包括网络拓扑、IP地址、操作系统和服务信息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扫描和网络侦查等方式获取,用来确定潜在的攻击面和薄弱点。
2.漏洞识别: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渗透测试人员会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目标系统进行主动扫描,以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
漏洞扫描可以发现包括操作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配置错误等在内的各种漏洞。
3.验证与攻击:一旦发现了安全漏洞,渗透测试人员会尝试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并验证攻击的可行性和影响范围。
常见的攻击手段包括弱口令猜测、SQL注入、跨站脚本(XSS)等。
4.权限提升:一旦成功进入目标系统,渗透测试人员会尝试获取更高的权限,以获取更敏感的信息或对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访问和控制。
5.数据获取与控制:渗透测试人员会尝试获取目标系统中的敏感数据,例如用户信息、密码、数据库等。
他们还可以修改或删除系统上的文件、配置或利用漏洞实现远程访问和控制等。
渗透测试的操作方法:1. 信息收集:使用工具如Nmap、Shodan、DNS枚举等,收集目标系统的基本信息,如IP地址、域名、子域名、主机系统等。
2. 漏洞扫描: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等,对目标系统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漏洞。
3. 漏洞验证:根据漏洞扫描结果,选取重点漏洞进行验证。
使用Metasploit等工具,尝试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验证其可行性。
4. 提权漏洞利用:一旦成功进入目标系统,可以尝试提升权限。
主要使用Exploit工具,如Mimikatz进行进一步攻击。
5.信息收集与控制:在系统中获取敏感信息的方法包括网络监听、嗅探、数据包分析等。
渗透检测 发光法 颜色法

渗透检测发光法颜色法
渗透检测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材料表面或
内部的缺陷、裂纹、孔洞等问题。
在渗透检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
发光法和颜色法。
发光法是利用荧光材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的荧光来检测材料表面或
内部的缺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效果好,可以检测出非常小的缺陷,同时也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发光法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需要使用
紫外光源,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颜色法是利用渗透剂在材料表面或内部渗透后,通过染色或染料反应
来显示缺陷的位置和形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
的设备,同时也比较容易识别缺陷的位置和形状。
但是颜色法也有一
些缺点,比如检测效果不如发光法好,对材料的表面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条件。
如果需
要检测非常小的缺陷或者对检测效果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发光法;如果检测要求不是很高,或者需要在较为简单的条件下进行检测,可
以选择颜色法。
总之,渗透检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
材料的缺陷和问题,从而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安全。
在选择渗透检测方
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检测。
第六章渗透检测方法(2)

6-5渗透检测方法的选用
选择渗透探伤方法,首先必须考虑检验灵敏度的要求, 同时应考虑零件批量大小、表面状况和几何形状,还就考 虑检验场所的水源、电源、气源及检验费用等。 1.细小裂纹、宽而浅的裂纹、表面光洁度高的零件的 检验,宜选用后乳化型荧光法或后乳化型着色法。 2.疲劳裂纹、磨削裂纹及其它微小裂纹的检验,宜选 用后乳化型荧光法或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3.小零件的批量检验时,宜选用水洗型荧光或着色法。 4.大零件的局部检验,宜用溶剂去除型荧光或着色法。 5.零件表面粗糙时,宜选用水洗型荧光法或着色法。 6.检验场所无电源及暗室时,宜选用溶剂去除型着色 法。
3.乳化工序是后乳化型渗透探伤工艺中最关键的步骤。 在进行乳化处理前,对被检工件表面所附着的残余渗透剂应 尽可能去除。 乳化时间随零件表面光洁度、乳化剂浓度、乳化剂温度、 乳化剂被污染程度和后乳化型渗透液种类不同面异。必须严 格控制乳化时间,防止过乳化。在保证达到允许的着色背景 或荧光背景的前提下,乳化时间尽量的短。一般应按生产厂 的使用说明书和对比试验选取。 4.最终水洗需在白光或黑光灯下进行,以控制清洗质量, 若在白光或黑光下发现清洗不干净,说明乳化时间不足。对 过度的背景可通过补充乳化的办法予以去除,经过补充乳化 后仍未达到一个满意的背景时,应将工件按工艺要求重新处 理。出现明显的过清洗时要求将工件清洗并重新处理。
6-3溶剂去除型渗透探伤法
1.溶剂 去除型渗透探伤法是渗透探伤中应用较广的 一种方法,它包括溶剂去除型着色法和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两种。 2.溶剂去除型渗透探伤法适用于焊接件和表面光洁的 零件的检验,特别适用于大零件的局部检验,也适用于非 批量零件的检验和现场检验。零件检验前的清洗和渗透液 的去除都应采用同一种有机溶剂。 3.溶剂去除型渗透探伤法多采用非水基湿式显像剂即 溶剂悬浮显像剂显像,具有较高的检验灵敏度。 4.溶剂去除型渗透液的渗透速度比较快,所以可以采 用较短的渗透时间。
渗透检测步骤与方法

渗透检测步骤于方法1.1 预清洗检测部位的表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渗透检测的检测质量。
因此,在进行过表面清洗之后还要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清洗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水份必须干燥,且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1.2 施加渗透剂1.2.1 渗透剂施加方法:施加方法应根据工件大小、形状、数量和检测部位来选择,所选方法应保证被检部位完全被渗透剂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1.2.1.1 喷涂:可用静电喷涂装置,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或全部检测。
1.2.1.2 刷涂:可用刷子、棉纱、布等进行,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焊缝检测。
1.2.1.3浇涂:将渗透剂直接浇在工件检测面上,适用于大工件的局部检测。
1.2.1.4 浸涂:把整个工件浸泡在渗透剂中,适用于小零件的全面检测。
1.2.2渗透时间及温度:在15℃~50℃的温度下,渗透剂的渗透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照NB/T47013.5—2015标准附录B对操作方法进行修正。
1.2.3 清洗多余渗透剂:1.2.3.1在清洗工件被检测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
1.2.3.2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
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用干净不脱色的布依此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的渗透剂被清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色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查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干。
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上冲洗。
1.3干燥处理1.3.1当采用清洗剂清洗时,应自然干燥,不得加热干燥。
1.3.2干燥时间通常为5~10分钟。
1.4施加显像剂1.4.1使用湿式显像剂时,在被检面经过清洗处理后,可直接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或将工件放入显像剂中,然后迅速清除多余的显像剂,再进行干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检测通用施工工艺
1 适用范围
1.1 本工艺只适用工件表面缺陷检验。
1.2 本工艺适用于溶剂清洗型着色检验。
2 探伤人员
从事着色检验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持有劳动部无损考核委员会颁发的渗透方法Ⅱ级以上资格证书。
3 检验用材料
4 检测条件
4.1 检测温度
在检测过程中工件表面温度应为15℃-50℃,如温度不在此范围内,按《无损检测通用程序》第四篇附录Ⅱ进行修正。
4.2 表面要求
工件表面不得有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测、铁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等影响检测结果的异物,如有用打磨使之符合要求。
5 检验步骤
5.1 预清洗
在表面处理后,为除去工件表面的污物,用清洗剂对工件表面进行清洗,清洗后采用常态蒸发方式干燥。
5.2 施加渗透剂
施加时用喷罐喷涂,保证渗透剂充分覆盖在被检测部位,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渗透时间应大于10min。
5.3 清洗
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将绝大多数渗透液擦去,剩余的使用干净的布沾清洗剂轻轻擦去,注意不要过清洗。
5.4 施加显像剂
使用前应摇动喷罐,使之均匀,喷嘴与被检面距离为300mm~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测面夹角30°~40°,显像剂施加应薄而均匀,不可在同一检测面多次施加。
5.5 观察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干燥15min后进行,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6 复检
6.1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复检:
a) 检测结束时,用对比块验证渗透剂已失效。
b)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
c) 供需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其它需要时
d) 经返修后的部位。
6.2 当决定进行复检时,必须对被检面进行彻底清洗,以除去前次检测时留下的痕迹。
7 后处理
应用溶剂将残留的渗透剂和显像剂清除干净。
8 缺陷显示痕迹等级评定
9 缺陷显示痕迹分类:
a)除确认显示痕迹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显示痕迹应作为缺陷显示痕迹处理。
b)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按圆形缺陷处理。
c)缺陷痕迹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30°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它按纵向处理。
d)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痕迹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或等于2mm 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缺陷之和加间距。
10 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a)任何裂纹和白点;
b)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c)焊缝上任何长度大于1.5mm的线性缺陷显示。
11 缺陷显示累积长度的等级评定按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