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孝学说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古典中关于孝的论述
在古典文化中,孝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论述:
1. 《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是仁德的根本。
2.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论述。
例如,孟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还在世时,子女不应该长时间离开他们,如果要离开,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这是对孝顺的要求,即子女应该尽力照顾和陪伴父母。
3.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史书,里面也有关于孝的论述。
其中有一句话说:“孝者,善终也。
”这句话强调孝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一个人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的关键。
4. 《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里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
其中有一篇章节叫做《孝经》,它详细阐述了孝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这篇经典中强调,孝顺不仅包括言行上的尊敬和照顾,还涉及到心意的虔诚和感恩。
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孔子论孝道说明: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孝道的看法,我们特地从《论语》选出了孔子对孝道的主要论述。
本篇取材自《论理·为政》、《里仁》和《子路》三篇。
批注及翻译文字,引用自苟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理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章旨及短评则引用自常熟朱麟公振评注《论语白话批注》(台湾:天禧出版社, 1999年影印本)孔子论孝道(一)以下孔子论孝之原文摘自《论语·为政第二》:内容:孟懿子1问孝。
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孟僖子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2。
”注解: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懮:其,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
“其”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
“其”取第二义,此句则为:子女竭尽全力孝敬父母,倘若用心过甚,反使父母不安,故作子女的,宜只以父母的疾病为懮,其它方面不宜过份操心。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道。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一:简述儒家的孝道“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劬瘁”。
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
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
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诗经·齐风·南山》:“藝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过。
如果儿子不能成就父业,大伤他父亲的心;如果父亲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反而厌恶他;如果为弟不尊敬兄长,为兄的不友爱弟弟。
那就应该用文王制定的法律来惩办这样的人,不可赦免他们。
儒家思想之精华

儒家思想之精华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
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请,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
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
”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
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
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
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
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
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
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
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建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
《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教育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教育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的内容,探讨其中展示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原则与道德孔子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指代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论语》中体现了多个与原则、道德相关的观点:1.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存有仁爱之心,以宽容、同情和善意来对待他人。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自己不愿被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2.诚信: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和诚信原则。
他强调了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并指出一个人应该谨慎言辞,如实说话,讲信用。
3.孝敬: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和尊敬长辈的观念。
他认为孝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强调了尊师、敬长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和道德观点在儒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儒家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与修身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以及通过教育培养优良品质和价值观。
《论语》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到教育与修身的问题:1.学习和求知:孔子提倡持续学习,并告诫学生们勤奋努力地追求知识。
他认为学问无止境,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对知识的追求,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自律和自我反省:孔子认为个体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完善。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内心深思并努力纠正自己的过错。
3.师德与教育:孔子特别重视师道尊严和教育者的责任。
他强调师者不可不慎行,学生应该恭敬师长,并同时认为老师有责任以身作则,提供榜样给学生效仿。
这些观点与儒家的价值观教育紧密相关,强调通过修身和受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行为。
社会关系与治理《论语》中也涉及了儒家对于社会关系和治理的观点,这是儒家思想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1.君臣关系:孔子认为君主应该明智而仁爱地统治,而臣民则应该忠诚地尽其职责。
儒家中最重要的文化是丧葬文化,孔子说:没错,我就是干这个的

儒家中最重要的文化是丧葬文化,孔子说:没错,我就是干这个的展开全文说起孔子,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孔子以及他的儒学几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与标杆。
并统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长达2000余年之久,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定论,说做学问的人是务虚的人,务实的人是不做学问的,但是孔子却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关心的就是人伦现实的问题,所以他的学说平白直叙,通俗易懂,相传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而在这个规模极大的学校里,孔子教授的居然是“丧葬和埋人”。
孔子和弟子讲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疑古学派的代表刘起釪老先生,他有这样一段话在历史学界很有名,他说:“孔子当年办学相当于办了一个丧葬学校,或者丧葬公司,而且生意红火”。
对于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听到后会笑,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办的学校怎么可能是丧葬学校呢?我们细想孔子弟子3000,指的是一些贫寒子弟,而72贤人指的是贵族子弟,古代奉行的世袭制度,所以72贤人自然是荣华富贵,读了书便可以当官,经济状况也很好,但是那3000人的普通平民子弟却没有办法当官,经济来源更是个问题,所以孔子便教授弟子丧葬和埋人的技术,以此才能维持学校的经济平衡。
年幼的孔子爱好与众不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句话是说孔子小时候就爱摆弄供碗供碟,磕头上香等祭祀礼仪之类的,而不像其他小朋友喜欢玩耍嬉戏,可见他的天分与生俱来,要知道当时的大人对这些却不怎么上心的。
孔子最早的坟丘式墓葬在春秋时期之前,在古代除了皇宫贵族,一般的平民百姓去世了,尸体的处理方式很惨,而孔子在其母亲去世后,在将父母二人下葬的时候,将坟封高形成丘,这是因为孔子常年四海为家,怕回来祭拜的时候找不到父母坟墓。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既得[将父母]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另据《礼记·檀弓下》,深悉周礼的季札葬子,“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摘要: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有着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继承和发扬儒家提倡的合理的孝道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家庭美德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关键词:儒家;孝;尊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视“孝”为“仁”之根本。
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溯和讨论儒家“孝”的内涵思想及其引起的现实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孝”的主要内涵孝是对子女晚辈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等。
孝的基本意义就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善父母为孝”,它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敬。
而儒家把“孝”视为“仁”之根本,“人伦之公理”。
儒家“孝”学说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要敬爱和善事父母。
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和满足。
《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
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
”(《荀子·王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这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真正的孝。
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又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做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行孝道,对父母要谦恭尊敬、彬彬有礼,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父母生活得舒服安心,心情舒畅等等。
其二,侍奉父母一定要有愉悦的心情。
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深情的敬爱。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着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
二、义“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
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三、忠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二)事君(三)治民四、信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孝学说黄开国儒家以重伦理道德著称于中外文化史‘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之为五常,现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
此外,忠、孝、廉、耻、勇、城、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注重。
但是,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若为专论,并被提升到经的祟高地位的惟有“孝”这一个道德概念。
然而,孝绝非仅仅是一个道德概念,更是古代人贯注于日常生活的践行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孝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心理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因而,探讨孝的理念,绝非发思古之幽悄,它对于今天批判地继承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一《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是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
这是孝的本义,因而,较早关于孝的文献论述都从此角度论孝。
如金文:“用孝于皇祖文挛lo;搁书·酒浩》:“孝养原父母”。
及至春秋时,言孝亦基本在此意义上予以论说。
《国语·晋语》载,太子申生闻谙羊舌大夫:“事父以孝”;杜原款说:“守情说父,孝也‘;里克说:“夫为人子者,惧不孝”。
《诗经》中有“孝子’、“孝孙”之语多处。
由此可见,孝是一个很古老的道德观念,在儒家出现以前就有了,已被人们较多地论及,并受到一致的肯定。
但是,由孝概念发展出一套理论,则是由儒家完成的。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孝观念就被多次论及。
虽然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但孝观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厂。
其后经孟子、苟子及其他儒生的丰富.在汉代以前.形成了论孝的专著《孝经》③。
以《孝经》为主,参以孔子、苟子、孟子之说,较以游L5己》、《大戴记》、《吕氏春秋·孝行览》等著作”’就可以了解到儒家孝学说的基本概略。
儒家的孝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二部分:一是关于孝的源起、价值、标准、原则等一般的论说;一是关于如何行孝的具体规定要求。
前者重在理论意义的阐发,后者重在社会生活中孝的具体落实。
孝本是古代的社会道德之一,是社会的产物。
但是,儒家的孝学说却认为,孝是人生而具的天性。
《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
”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为天地生人所具,因而,“孝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
,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这种孝的起源说.是先天酌道德先验论,把孝提高到了天的哲学高度。
既然孝是人天生而具的.人的行孝就是一种天生本性的要求。
的确,人自出生,就与父母有一种割个断酌血缘联系,但是.子女对父母之孝,却是后天培育出来的。
亲生子女后天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许多年后相逢于市,就形同陌人,毫无感情亲情可吉,谈何孝之有‘i即使与父母生活成长的子女,因后天环境的不同、教育的失误,子女也未必孝敬父母。
所以,孝如同其他道德一样,只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能是与生而具的。
儒学以天为最高范畴,孝为天性所有、自然成为人的最高道德,即使是“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ol这种最高的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尽到.而尽到了孝,就可与天相配,故《孝经》说:“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②孟子言孝的榜样,也举尧、舜、禹为说。
为强调孝在道德中的这种最高地位.以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德行。
由孝的至高无上,儒家又将孝视为道德的根本,教化的生成根源,故《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所谓孝为德之本,是以孝统率其他道德规范,认为其他德行都是孝的某种体现。
<吕氏春秋’孝(目氏春秋‘孟冬季“节丧)。
②(孝经·三才章)。
⑥(孝经.治章)。
④(考经·开宗名义)D行览》在论孝行之后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6义者,宜此者也;侍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仁、义、礼、信、强都是孝的不同名目o《大戴礼·曾子大孝》中有一段文句几乎一致的话,在仁义礼情之外,又有“忠者,中此也”,则忠亦为孝的体现。
因此,宰予对三年丧提出异议,孔子指责说:“予之不仁也厂”4f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大戴礼,曾子大孝》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以哀招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
”将一生行孝说成是对礼的完成。
这样,各种德行无不以孝为本.故49氏春秋·孝行览》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其唯孝也。
”儒家以孝为德之本,主张道德教化人民,因此,教化不过是孝的推衍。
教字在字形上从孝、从文,正表示教为孝之文。
《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人君能以孝教民,就能“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由孝教民,就抓住了教化的根本。
教化是儒家认为治国的关键所在,教由孝生,孝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观念,同时又是治国为政之本。
《孝经·开宗明义章》称孝为先王“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昭氏春秋”孝行览》更从本末的哲学范畴,对这一观念作了深人论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①(论沿·阳货)。
⑦(沦西·为政)。
⑦<沦语·为政)o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贵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
务本莫贵于孝。
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执一术……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
孝是为政治国的根本,凡为政抓住孝这个根本,就会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
三皇五帝就是以孝为本,才会有具太平盛世的。
《孝经·孝治章》也说,古代明王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国,卿大夫以孝治家,而得万民、百姓、众人之欢心,使之“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在儒家学说中,内圣与外王本来是统一的,道德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
《札记·祭统》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这之前孔子就认为行孝即为政,《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子吴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儒家另一相近的说法是移孝为忠,《孝经’广扬名章》子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行孝即为政,是以忠、孝为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移孝为忠,则重在强调孝为忠的基础,说虽稍异,但都肯定孝行与忠政的一致性。
故儒家有由孝而知忠一说,《大戴礼·曾子立孝》说:“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c n后世将其通俗地表述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
与孝是为政的根本相应,不孝就成为最大的罪恶,被认为是大乱的原由,应受到刑罚的严惩。
《孝经·五刑章》说: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非圣者无法,非孝者元亲,此大乱之道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也有类似说法:“《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从古代的历朝刑法中,都把不孝作为重罪予以严惩不贷,这是儒家孝学说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作用的证明。
有的儒生更将孝推祟为宇宙的绝对律令。
《大戴礼·曾子大孝》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从空间上讲,孝是放诸四海而准的;从时间上讲,孝对后世是永恒准用的。
孝是超时空的绝对律令,因而,“孝之至,适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道”⑦<孝经,感应章>。
这样,就把孝推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
儒家讲亲亲、尊尊,其孝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而有亲亲、尊草的原则。
关于亲亲的原则,《孝经·圣治章》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敬爱父母,首先应从自己的亲生父母做起,然后才能及于他人的父母:如果不先敬爱自己的父母,反而先去敬爱他人的父母,就是做到了敬爱,也不可算作孝,而只能称为停德、停礼。
《吕氏春秋“孝行览》说: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琉;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
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驾谨孝边。
行幸应由亲到疏,先亲后疏.这是不可改易的原则,遵循了这一原则,才可真正称得上孝。
关于等等的原则,亦即等差的原则,在《孝经》中有更明确的体现。
《孝经>分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以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孝行。
天子的孝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的孝是“保其社租,而和其民人”;卿大夫的孝是“守其宗庙”;土的孝是“保其禄位,而守其祭把”;庶人的孝则是“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地位越草,其孝越高,反之亦然,等差十分明显。
儒家孝学说注重的丧葬,其等差原则更为明显。
《荀子·礼论》及《礼记》相关篇章中,详细记叙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棺榔的不同,衣食、器物多少厚薄等等的区别。
以至在古代成为定制,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很少有人敢于“倡越”。
二儒家极为摧祟孝,目的是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惜守孝道,把孝变为人的生活践履。
在儒家看来,只要孝在人们生活中被实行,就可出现理想的太平盛世。
重视孝的实行,成为儒家孝学说中更重要的内容。
在儒家相关的论述中,孝的践行的论说十分丰富,以至有的部分达到了十分烦琐的地步,这在<礼记》中有大量的记载。
总的讲.儒家将人一生的各种行为都将其与孝相联系都视为孝的践行。
其主要方面有:第一,保全保重身体《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最初步的践行孝道。
儒家讲保全身体,不同于道家的养生,也不同于杨朱学扼的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贵己,而是将身体视为非孝子私有,是父母所遗之体。
《吕氏春秋·孝行览>说:“身考,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的L1己“条文>、<大戴礼·曾子大孝》也有语句几乎完全相同的说法。
身体非子女所私有,是否能保全身体就是对父母孝与不孝的问题了。
要保全身体,就得首先保重身体。
如何保重身体7儒家提出,人的一言一行都应想到父母而小心谨慎,以免带来身体的祸害o《大戴礼‘曾子大孝》说: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举足不敢志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g,忿言不及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