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字
汉代书法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2020年整理汉代文字.pdf

学海无涯
学海无涯
熹平石经 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4、其他文字 主要指除了以上几类文字之外的所有文字。主要有铜器铭文、
砖文瓦当、墨迹、玺印封泥等。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
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 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 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 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寿成室鼎》、 《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 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 限制,笔划随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 鐘》等的铭文。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 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 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学海无涯
帛书老子甲本
3、石刻文字 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主要
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 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学海无涯
汉代文字
汉(前 206 年~公元 220 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 暂的新莽时期,历时 400 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 206 年~公元 8 年,刘玄又于 23 年~25 年一度为帝)、新莽(8 年~23 年)、东汉(25 年~220 年)。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則 屈曹寧並
楚河汉界字体写法 -回复

楚河汉界字体写法-回复楚河汉界字体,又称楚汉字体,是指河南汉阴出土的汉代文字。
这种字体独特而精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字体艺术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楚河汉界字体的写法,并逐步回答读者关于楚河汉界字体的问题。
第一步:了解楚河汉界字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楚河汉界字体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楚国和汉军相争的时代的产物,因此得名。
这种字体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线条,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其特点包括:线条端正而流畅,笔画厚实而有力,结构简洁而有章法,形态各异而富于变化。
第二步:掌握楚河汉界字体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要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其笔画划分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横、竖、撇、捺、点等基本笔画。
而其结构则强调整饰和装饰的重要性,多采用扁平化和堆叠的方式,给人一种层次丰富的美感。
第三步:了解楚河汉界字体的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楚河汉界字体的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字形变化包括字的整体形状、笔画的长度、起笔和收笔的姿势等各个方面。
造型特点则包括字体的结构稳定性、比例的协调性、线条的流畅性等。
要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需要熟悉并灵活运用这些变化和特点。
第四步:学习楚河汉界字体的书写技巧和规范为了写好楚河汉界字体,需要掌握一些书写技巧和规范。
首先,要注意提笔的顺序和力度,使字体的线条流畅而有力。
其次,要掌握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使字体的整体感和韵律感更强。
同时,要遵守字形比例和结构的规范,准确表达字的形态和意义。
第五步:练习楚河汉界字体的书写,并不断改进练习是学习楚河汉界字体的关键。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熟悉其基本笔画和结构,掌握字形变化和造型特点,提高书写技巧和规范。
同时,要注意观察和学习优秀的楚河汉界字体作品,借鉴其风格和技巧,不断改进自己的书写水平。
第六步:发扬楚河汉界字体的价值和魅力楚河汉界字体作为中国古代字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汉代文字.pptx

1、简牍文字。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 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 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 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1
书山有 路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
银雀山汉简
2
武威汉简
书山有 路
定县汉简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汉明府 孔子庙碑》、《韩敕碑》等。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 元 156 年)刻。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 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 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7
书山有 路
10
书山有 路
11
书山有 路
熹平石经 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6
书山有 路
东汉中期顺帝以后,隶书逐渐完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石门颂》(建和 2 年,公元 148 年)、《乙瑛 碑》(永元元年,公元 153 年)、《礼器碑》(永寿 2 年,公元 156 年)、 《西岳华山庙碑》(延熹 8 年,公元 165 年)、《史晨碑》(建宁 2 年, 公元 169 年)、《曹全碑》(中平 2 年,公元 186 年)、《张迁碑》(中 平 3 年,公元 186 年)以及《熹平石经》等。这些碑刻从风格上讲, 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 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 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4
书山有路
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摩崖”主要是纪念 工程完工的。“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石阙”是重要 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 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因 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五在汉朝的写法

五在汉朝的写法引言五在汉朝的写法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影响深远。
五在汉朝的写法是指在汉字字形中,表达数字“5”的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在汉朝的写法,包括其起源、发展和演变。
起源五在汉朝的写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篆书。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汉朝时期篆书影响深远。
篆书中的五在汉朝的写法以“戈”字形来表示,其形状与数字“5”形似。
发展在汉朝,五在汉朝的写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字书写中。
汉代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五在汉朝的写法的出现。
五在汉朝的写法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演变和发展,形态更加简洁明了。
在汉代的碑刻文献中,五在汉朝的写法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展示。
这些碑刻文献中的五在汉朝的写法,线条流畅,形态端庄,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在汉朝的写法在后世逐渐演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字书写形式的变化,五在汉朝的写法开始逐渐丧失其特殊的形态,而更多地采用与数字“5”更接近的形式。
到了隋唐时期,五在汉朝的写法的形态已经与现代所使用的数字“5”基本一致。
这种演变是受到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书法家们更加注重字形的整齐、工整和美感。
五在汉朝的意义五在汉朝的写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代表了古代汉字书写艺术的传承和演进。
五在汉朝的写法通过与数字“5”的形态相似,使得数字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自然。
在汉朝社会中,“五”是一个重要的数字。
在古代文化中,“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构成。
五在汉朝的写法将数字与五行的概念相结合,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和崇拜。
此外,五在汉朝的写法还与汉朝的政治和文化紧密相关。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五在汉朝的写法在文化艺术、官方文书、书法作品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因此,五在汉朝的写法成为了汉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五在汉朝的写法是中国古代汉字书写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汉字起源演变

汉字起源演变汉字的演变及造字原理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产生至今,汉字字体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阶段。
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等几个阶段。
汉字字体演变史: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
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
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
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
汉代文字PDF.pdf

汉封泥印:
日入千金
宜子孙
长吉
日利
绥统承祖 子孙慈仁 永葆二亲 福禄未央 万岁无疆
思车丞印[实物]
杜丞之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
二、隶书的发展与演变
20
书山有路
1、古隶 古隶指由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仍带有浓郁篆书意味的不成熟
的隶书,可以看成篆书的草写形式。秦国正体文字虽然是篆书,但 由于文牍繁多,书者为了方便,往往将篆文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的 笔画,有时还加以省改,已具有隶书的风味。这些可视为篆书的草 写形式或俗体文字。 2、八分书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现藏山东曲 阜孔庙。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刻。全碑十八行,每行四 十字。明赵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 肃穆之气自在。”《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 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淮阳王玺
皇后之玺
巧工中郎将印 新邢军护军章 广汉大将军章
赤城将军章
虎奋将军印
18
虎奋将军印
汉私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字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代文字材料1、简牍文字。
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2、帛书目前发现的汉代帛书主要有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帛书老子甲本3、石刻文字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
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
“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
“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
“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
“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
因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精品极夥,剧迹甚众。
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奇古。
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
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
一种流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表》、《张迁》、《孔彪》、《孔宙》诸碑属此。
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
西汉的碑刻多为篆书,至汉宣帝时的《鲁孝王刻石》,亦称《五凤刻石》,虽已属隶书,但仍未摆脱篆意。
东汉早期的一些碑刻,有些仍然是用篆书刻就的,如《袁安碑》(永元4年,公元92年)以及一些碑刻的碑额等。
东汉中期顺帝以后,隶书逐渐完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石门颂》(建和2年,公元148年)、《乙瑛碑》(永元元年,公元153年)、《礼器碑》(永寿2年,公元156年)、《西岳华山庙碑》(延熹8年,公元165年)、《史晨碑》(建宁2年,公元169年)、《曹全碑》(中平2年,公元186年)、《张迁碑》(中平3年,公元186年)以及《熹平石经》等。
这些碑刻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汉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
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
全碑十八行,每行四十字。
明赵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碑有两面,故后人分称《史晨前碑》、《史晨后碑》。
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等,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清杨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刻(公元185年),现存西安碑林。
清张廷济评:“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
”清杨守敬《平碑记》引孺初说:“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
”《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记》。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碑:“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能及也。
”此碑刻工较粗,但反而因此而获得奇特的姿致: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熹平石经魏晋时期的碑刻一般也用隶书,如著名的《三体石经》等。
4、其他文字主要指除了以上几类文字之外的所有文字。
主要有铜器铭文、砖文瓦当、墨迹、玺印封泥等。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
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
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鐘》等的铭文。
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
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新莽铜量》、《新莽铜衡桿》、《始建国铜方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尺》等。
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划瘦劲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
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高祖纪年瓦当铁云藏瓦之一万岁汉倂天下延年益寿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
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
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汉代的玺印封泥很多,文字多为篆文,且多有改变,又称缪篆。
如汉官印:安平侯印章东郡守丞巧工司马汉匈奴破虏长殿中都尉常乐苍龙曲侯军曲侯印琅邪相印章渭成令印宜春丞禁淮阳王玺皇后之玺汉将军印:巧工中郎将印新邢军护军章广汉大将军章赤城将军章虎奋将军印虎奋将军印汉私印:高霸之印张君宪印王凤私印徐骏之印朱聚朱长孺[两面印]杨武私印杨子方印闵喜张毋巳[两面印]赵多[四灵印]周诱桓启魏霸谢李汉吉语印:利行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宜子孙日利十千万万年日入千金宜子孙日利长幸长吉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汉封泥印:思车丞印[实物] 杜丞之印[实物] 御府丞印[实物] 宗正[实物]二、隶书的发展与演变1、古隶古隶指由篆书向隶书过渡阶段的仍带有浓郁篆书意味的不成熟的隶书,可以看成篆书的草写形式。
秦国正体文字虽然是篆书,但由于文牍繁多,书者为了方便,往往将篆文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的笔画,有时还加以省改,已具有隶书的风味。
这些可视为篆书的草写形式或俗体文字。
2、八分书八分指东汉尤其是顺帝以后的碑刻文字为代表的隶书字体,结构平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带有明显的“蚕头燕尾”风格。
这种字体旧时称“八分书”,亦简称“八分”或“分书”,又称汉隶。
关于“八分”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入笔藏锋,停笔出锋,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另一说为: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如八之分。
如敦煌汉简、居延汉简等。
居延汉简八分书三、隶变由篆书(以及古隶)转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改造笔画、笔顺由早期摹物的无定线条——书写的定性的类型化的线条——符合生理特点的筛选过的直线(线条——笔画性)——带有线条形的笔画加以改造成为单笔笔画。
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点:(1)趋直:将一些曲折的笔画变为较直的笔画。
如:例字川木人刀口糸篆书隶书(2)反逆:亦称从顺,将不符合人体书写习惯的方向的笔画改变为符合习惯的方向的笔画。
如:(3)趋简:将一些繁杂的费时的笔画变为俭省的笔画。
如:止之辵阜邑2、改变偏旁(1)变易偏旁。
如:(2)偏旁混同。
如:月:(月、肉、舟、)3、改造整体结构(1)省笔。
如:楷書雷雪香書善則屈曹寧並篆書隸書繁体简体(2)讹变楷書叔屬虎別賊截戚更叟素篆書隸書不訛寫法訛變寫法(3)别构:要:宁:西4、改造字形。
多由长方形变为扁方形,使严紧包聚的形体变为伸展方形的字体。
如::山:水:川:光:火:口: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