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
汉代画像砖(石)艺术

四、 富有寓意 装饰 的陕西 画像石
陕西汉 画像 石 ,集 中出土 于米脂 、榆 林等 地区 ,代表 四神纹 瓦 当,青 龙 、 白虎 、朱雀 、玄 武 ,四个作 为天 象记 号镇 守四方 天 宇的神 灵 , 以祥 瑞平 安 的寓意 。造 型夸张 ,寓意深 刻 ,富有装饰 感 ,对 现代 装饰 有很 多启 示 ,丰富 的文化 传统 积淀 为现代 装饰提 供 了养分 。 总而 言之 ,与之 前绘 画作 品相 比,汉 代画 像砖 ( )在题材 石 和 风格 上具有 多元 文化 的继 承性 ,既 信奉 鬼神和 天堂 ,也注 重对 人 文道 德 与现 实功 利 的表现 ,表现 手 法与风 格上 既有 现实叙 事 的 质 朴又有 非现 实超 越 空间 的艺术 想象 力和浪 漫色 彩 。汉代 画像砖 采莲 、耕 织冶 炼 、收 租借 贷 、接 物交 媾 等 。 ( )历 史 事件 :伯 ( )作 品体现 了汉代天 人观 念 ,神话信 仰 和现 实人物 场景 ,并 2 石 乐相 马 、高祖 斩蛇 、晏子 见齐 秦 公等 。 ( )神 话传 说 :嫦 娥 奔 体现 其 自由不拘 的气质与 美学意 趣 。 3 月、伏 羲女 娲、东 王公 母、金 乌蟾 蜍 、后羿射 日、玉兔 捣药 等 。 汉 画 像 石 ( ) 的艺 术特 点和 价 值 :汉 画像 石 ( )打 动 砖 砖 ( )祥 瑞迷 信:应 龙仙 人 、青龙 白虎 、玄武 朱雀 。 ( )天 文星 我们 的是 那个 时代精 神 中富有 生命 力的 艺术 形式 。其描 绘的形 象 4 5 宿 : 白虎星 座、玄 武星座 。 无 不 具有活 泼 的生命 力即注 重传 神 ,达到 神 形兼备 。汉 画像石传 神 主要 是 以身体 的姿 势传情 ,注 重大 的动 势刻 画 。心理 学知 识表 古朴深厚 的山东 画像石 艺术 山东 汉 画 像 石画 像 砖 的代 表 性 祠 墓 主要 是 孝 堂 山郭 氏祠 、 明 ,身段 表情 是情 绪 状 态 的动 体表 情之 一 , ” 汉 画像 石 ( ) 砖 嘉祥 武 氏祠 和沂 南汉 墓 。嘉祥武 氏祠题 材 内容 以描绘 历 史故事 、 在造 型 上注重 于整 体 的把握 ,避 免 “ 仅毛 而失貌 ” (《 南子. 淮 说 历史 人物 ,宣传 儒家 教义 为主 。代表 作 品有 叙 事性 的东汉 的 《 荆 训 》) 和流 于 繁琐 纤 弱之 弊 。 以简化 夸 张相 结合 的手法 ,删 去对 轲 刺秦 王》 、 《 王陵母 》等 。人 首蛇 身的伏 羲 女娲 ,寓意 阴阳 形 象 多余 的细节 ,抓 住主要 的特 征 并加 以强化 ,使 形象 能更深 刻地 态的 “ 异质 同构 ”和 生生 不 息 。技 法 上采 用 剔 地 凸像 的 “ 肉 表现 出内在 的气质 和情 感 。用流 动的 线条和 块面 结合 塑造 形象 , 薄 雕 ” ,以阴线 表示 面部 或衣纹 ,人 物形 象多 为正侧 面 角度 ,只 见 构成 画面 ,这 也是汉 画像 石 ( )表现 的一 大特 色 。通 过用 线的 砖 大 略外 形 ,具有剪 纸股 的装饰 效果 ,简 约 、厚重 、整体 、大 气 。 粗细 、缓 急 、顺 逆 、敛放 表现 物象 内在 的节 奏 、神韵 。给人 的感 人物 故事场 景 以穿插 排 列其 间的边 饰纹样 作 为空 间分割 和装 饰陪 受是气 魄深 沉雄 大 、韵味 醇厚质 朴 ,体 现 了 “ 巧于拙 ,寓 美于 寓 衬 。构图 以 “ ”为胜 ,大量采用 平行 式构 图。 满 朴 ”的美 学思想 。汉 代画 像砖 ( )所表 现 的雄 浑 大略 、 自由放 石 二 、泼辣 豪放 的南 阳画像石艺 术 达 的形 式 意味 ,蕴 含 了一 个 大 时代 的视 觉 美 学特 征 和 内在 生 命 南刚画 像砖 ,南 阳画像 石 ( )内容 十分丰 富 ,除 了历史 故 力 ,其夸 张 性、装 饰性 、 时空观 念 以及象 征性 为 中国造型 艺术 的 砖 事之外 ,多取材 墓主 人生前 奢华 生活场 面 和神 话传 说, 另有对 天 发 展及 审美 积淀 了丰 厚的财 富 。穿过 历史 的烟 云 ,审视那 深沉雄 文星座 的表现 如 《 阳乌 负 日》 ,南 阳画像石 的技 法 除阴刻 线和平 浑 的艺术风 神 ,人 们呼 吁 “ 兮归 来 ” ! 魂 底 浅浮 雕之 外 ,最 具特 点 的是斜横 纹衬 底 浅浮雕 剔地 并施 以横斜 衬 纹 ,使主题 凸 出,再用 简练 的 阴线条 ,刻 画细 部 。造 型简 洁 , 参考 文献 神 态生 动,构 思大 胆奇 巧 ,刀法粗 犷有 力 、泼辣 豪放 ,构成 了南 【 】 1 李泽厚编著. 美的历程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o - Np 2 . 2 of 18 o { - 阳 画像 石独特 的艺 术风格 。代表 有飞剑跳 丸 。 【 黄 宗贤编著. 2】 《中国美术史纲要 》 西南师 范大学 出版社, 0 年 2 5 0
画像石和画像砖

中国艺术史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第四章第五节画像石和画像砖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是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即是把砌墓室或祠堂的石块磨平打光,用刻刀在石面上刻出图像。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就是在砌墓室或祠堂的方块砖和空心砖上用刻刀刻出图像,或者在制砖时,趁砖尚未烧制,正处于柔湿状态时,用模子在砖上压印出花纹或图像。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
汉代陵墓描金画银,如同缩小的宫殿。
除壁画外,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很有特色的墓葬艺术资料。
秦代时的瓦当和纹砖制作相当精美,但秦墓画像石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
1977年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凤纹瓦当高48厘米,直径61厘米。
这件瓦当表面有一对用高浮雕刻成的夔凤,双凤各居瓦当的一半,几乎对称。
其身躯曲折宛转,很有装饰性。
风身以细线作装饰。
凸部和凹部互相衬托,明暗各有变化,使瓦当充满美感。
由此可见,用这样美的瓦当的建筑物一定是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太阳纹砖的花纹工整匀称。
它们拼接连成一片,组成华美的地面。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画像石与画像砖东汉前中期的墓室画像石在山东、河南多有发现,最著名的是山东的武氏石祠与孝堂山石祠。
武氏石祠◆武氏祠包括四个石祠和双阙、碑、石柱、石狮等部分,建成时间大约在公元147年至151年间。
这四个石祠都修成房屋状,高和宽约1米多,进深约1米半至2米。
◆石室内部都刻遍图画。
在每一面墙上都分二层甚至五层。
在各层上分别刻出古代帝王如尧、舜、桀;古代贤人如老子、孔子、周公、管仲;古代勇士如刺杀秦王的荆轲、刺杀韩王的聂政,还有神话人物及神兽,如伏羲、女祸、西王母、东王公、龙、凤、鹤。
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设计典型的场面,以宣扬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和文化观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观。
孝堂山石祠插图插图插图◆荆轲刺秦王的场景,作者表现出荆轲把匕首向秦王奋力一掷,匕首刺进柱子的情景。
◆在这幅画中,工匠将表现的重心放到戏剧性的场景上和紧张的气氛中,除了以浮雕刻画人物外,他们还在画面上刻阴线,突出人物动作的力度和衣裙的飘动。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

汉画像石中“三鱼同首”图像的艺术造型辨析作者:韩永林吴晓玲来源:《雕塑》2009年第02期鱼纹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图像,在众多鱼纹中,有一种名为“三鱼同首”(沿用《中国美术全集·绘蚵编18·画像石画像砖》中对该图像的命名)的图像因其独特的设计意匠和造型被后世广泛采用。
根据文献和图像资料的记载,可以看到成熟的“三鱼同首”图像较多地出现在汉画像石中。
为便于本文的辨析研究,现将有关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三鱼同首”图像资料引述如下:其一:山东肥城栾镇村东汉建初八年(83年)张文思为父造祠堂后壁画像石关于此画像资料,可见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东肥城汉画像石慕调查》的文章。
据文中记载,该画像石中层阴刻有手持规和矩的伏羲女娲像。
本文涉及的“三鱼闶首”图像即出现在女娲画像的下端。
其二:山东莒南县东兰墩东汉元和二年(85年)孙氏阙据《山东南南发现汉代石阙》一文介绍(《文物》1965年第5期);1965年2月,在山东菖南县北部延宾公社东兰墩村出土一残石阙。
阙身正面和侧面刻图像,其中左侧面图像共分四层,其中第一层刻乐舞、三鱼共头和六头兽。
其三:山东邹县黄路屯画像石由《山东汉画象石选集》一书介绍,该组画像石分别于1953年和1959年被发现,共计录15石,其中两石中有“三鱼同首”图像,且与水榭、鳖、水鸟、捕鱼者等图像并存。
其四:山东微山县两城乡画像石据微山县文物管理所《徽山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2000年第10期)一文介绍;该石1989年发现于田野沟渠上。
画面分上下两格。
上格露一阙角,三层斗拱,其中,一、二层斗拱上吊一人首形饰物。
檐下挂三条鱼,旁边还有同头三鱼(图1)。
其五:山西离石马茂庄左元义墓东汉和平元年(150年)画像石关于该画像石资料,可见另一篇发表在1958年第4期《文物考古资料》中名为《山西离石县的汉代画象石》的文章。
文中所提及的“类似三鱼的图案”,根据笔者仔细比照后认为,正是本文所涉及的“三鱼同首”图像(图2)。
艺术史4-1第四章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一)

2.建筑材料---秦砖汉瓦
❖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 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 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 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 秦汉的砖瓦以质地坚硬、形式多样、纹饰 古朴精美闻名于世。
❖ 汉代的瓦当主要为圆瓦当,其端面有两种 装饰形式:图案和文字。
兵马俑雕塑
(秦)兵马俑
百 戏 俑 秦
---
陶塑
⑵汉代陶塑 ①西汉陶俑
多彩绘陪葬俑 题材:兵马俑、侍从俑、歌舞俑、家畜家禽陶塑 典型代表:咸阳杨家湾出土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北洞山
楚王陵出土陶俑等 特点:关中陶俑造型丰厚、风格质朴;徐州造型纤巧俊秀
西 汉 步 卒 俑
西 汉 歌 舞 俑
❖ 陶塑 ❖ 高55cm ❖ 1957年四川成都出土 ❖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2.石雕与玉雕
西汉大型石雕 典型代表有三组: 河北石家庄小安舍村出土一对大型裸体石人 汉昆明池遗址出土的牵牛、织女石像 霍去病墓石雕
石雕
❖ (汉)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石雕特点
技法上: 全部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 集圆雕、线刻、浮雕于一体,注重整体块面的 把握,人物、动物的肢体不作镂空处理,而以 浮雕和线刻表现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 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 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 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 市的中部和南部,贵族 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 阙一带,称作“北阙甲 第”。居民区分布在城 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 划分为160个“闾里”。 著名的“长安九市”则 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 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 市三市和西市六市。
❖ 四川 地区 出土 的东 汉晚 期画 像石 庭院 打扫 题材
❖ 四川地区 出土庭院 生活题材 东汉晚期 画像石.
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

第43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22023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3收稿日期:2023-01-15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南阳汉代文物的分类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 ,项目编号:2023-ZZJH-208;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学科群建设研究项目 汉代明器研究 ,项目编号:hwhxkq04㊂作者简介:柳玉东(1967 ㊀),男,河南省邓州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汉文化研究㊂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柳玉东(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㊂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㊂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㊂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㊂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㊂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中图分类号:K2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2-0118-07㊀㊀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所刻画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画像主要为西王母㊁东王公,下部画像主要为天帝出行画像㊂上部画像图左右分别刻画西王母㊁东王公的形象,二者均头戴胜,着长袍,双手合抱于胸前,相对跽坐㊂西王母前刻一侍从,戴冠,着长袍,弯腰躬身,双手执仙草抱于胸前㊂西王母之后,刻一侍从,梳发髻,着长袍,双手执于胸前,躬身跽坐于西王母身后;在东王公身后左侧,也刻画一侍从,梳发髻,着长袍,双手执于胸前,躬身跽坐于东王公身后㊂在西王母和东王公及侍从之间,刻画两兽形武士,似虎形又似豹形的直立形象,左侧武士左上肢执盾,右上肢持刀,张口弓步,身前环绕九星㊂右侧武士相对而立,张口怒目,脚踏七星,左上肢执刀,右上肢持钩镶㊂该画像石下部画像为天帝出行画像㊂画像刻三神人正身体前倾,合力曳拽一车,七星相连构成车轮,喻作车㊂车上坐一驭者和一尊者,驭者身体前倾,双手挽缰控车㊂尊者为熊首形象,端坐车中㊂车后刻一直立熊的形象,正弓步弯腰低首,面向七星车,其右上肢举桴,身前两圆形为连鼓,作正在击鼓状,应为雷神㊂神人和车下刻云雾缭绕和北斗七星㊂该画像石保存完整,构图清晰,画像内容和题材为全国目前已发现的汉画像石所仅见,现考释如下㊂㊀㊀一㊁该画像石的内容及题材考释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画像石整体呈长方形,纵168厘米,横89厘米,厚20厘米,为清灰色石灰岩雕刻而成㊂该画像石是由南阳著名文物收藏者崔鉴平先生捐赠给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的㊂据崔鉴平先生回忆,该画像石是20世纪80年代在南阳市宛城区辛店乡熊营村征集而来㊂熊营村毗邻白河,是南阳汉画像石墓集中出土地之一㊂1988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在这里发掘一座东汉早期的汉画像石墓,出土陶鼎㊁陶仓㊁陶磨㊁陶猪圈等文物60余件,画像石40余幅[1]㊂2001年9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发掘一座西汉晚期的汉画像石墓,出土陶器22件,画像石22块[2]㊂该画像石从其形状和画像内容来看,应为墓顶石㊂画像的内容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是神话故事,但在内容和构图方面显得奇特新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㊂南阳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画像石拓本㊀㊀(一)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画像石为所仅见西王母㊁东王公的形象在南阳汉画和全国汉画中均是比较常见的神话人物形象,在四川㊁陕北㊁山东㊁江苏等地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有出现㊂南阳市熊营出土的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石:图中部为西王母和东王公着长袍相对坐于豆形的高台之上,西王母戴花冠,东王公头戴山形冠㊂其下刻玉兔,肩生羽翼,正单膝跪地持杵捣药㊂西王母㊁东王公之上,又刻画一三青鸟和仙人乘鹿的形象[3]104㊂在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出土的陶房上也模印一幅西王母画像:画中西王母侧身坐于山峦之上,头戴胜,双手各执一物,其前有玉兔捣药㊂画左模印三足乌㊁蟾蜍和九尾狐;画右模印群山和三羽人等[4]㊂在河南郑州出土的画像砖上,也模印有西王母的形象:图中西王母侧身坐于山巅,头戴胜,其前有一玉兔捣药,其下山中有一九尾狐,其后山凹处有一女子双手捧一鸟(或为三足乌)站立[5]㊂西王母㊁东王公的侍从有玉兔㊁三足乌㊁九尾狐的形象比较常见,但该画像石中出现的梳髻和执仙草侍从是比较少见的㊂天帝出行在南阳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出土过:图刻三神人正合力曳拽一车,五星相连构成车轮,喻作车,车上坐一驭者和一尊者,驭者身体前倾,双手挽缰;尊者端坐车中,应为天帝㊂下刻四雨师,皆抱罐,罐口向下,泼水行雨㊂右刻风伯,赤身,双手合十,作张口呼风状[3]102㊂类似的画像石在山东也有发现,山东武梁祠后石室第四石第二层刻的天帝出行图:图刻由四颗星组成的车头,三颗星连成车辕;斗为兽头蛇身云轮托浮,天帝雍容华贵,头戴高冠,坐于斗车,面向前方巡视天庭;车后三神人宽袖长袍,头戴双角仙帽,足踏兽头云纹,双手举笏,躬身护送;车前下方,四人面向天朝拜;其后有车马和树木,有一仙人抚摸车盖站立,第六颗 瑶光 之上有一羽人,手举一星为 辅星 ;上空有龙和阳乌以及鸟喙云纹[6]㊂由此可见,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和天帝出行画像在汉画中是常见的神话故事题材,但把二者合刻一石的,过去没有发现,南阳该题材的画像石也是首次发现㊂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的风格多为一石一画,该画像石把两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南阳汉画中少有的复合图案,便显得尤为重要㊂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该石所刻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处于画面的主要位置,人物比例较大,刻画突出㊂而天帝出行画则处于下部次要的位置,且人物比例较小㊂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㊁东王公的至尊地位㊂(二)该画像石中出现的熊和虎或豹的动物形象,具有拟人化的特征,且具有不同的身份和象征意义该画像石上天帝出行图中坐着星斗车的天帝,为拟人化的尖嘴双耳的熊首人身端坐的形象㊂那么,天帝的形象为什么在汉画中是熊首人身的㊃911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形象呢?据‘山海经㊃西次山经“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㊂ [7]32郭璞注云: 天帝都邑之在下者㊂ [7]37意指天帝的都城在昆仑山上㊂‘庄子㊃天帝篇“载: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㊂ [8]124‘庄子㊃至乐“载: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㊂ [8]179可见‘山海经“中的天帝和‘庄子“中的黄帝均为居住在昆仑山的至尊神,二者应为同一人,也就是说天帝即黄帝㊂‘淮南子㊃说林训“也载: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㊂ 高诱注曰: 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㊂ [9]292也就是说,在汉代的神话体系中,天帝即为黄帝㊂汉画中把天帝亦即黄帝塑造为熊形,是与上古黄帝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㊂据‘史记㊃五帝本纪“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㊂ 裴骃集解注引徐广曰: (黄帝)号有熊㊂ 张守节‘正义“云: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㊂ (黄帝)教熊㊁罴㊁貔貅㊁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㊂ [10]由此可见,黄帝居住在有熊国,号有熊氏,与熊密切相关㊂熊是凶猛暴躁的动物,是森林中的巨兽,在远古渔猎经济时期,它给人的威胁和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㊂也正是由于它的凶猛和超人的力量,以熊为图腾的氏族才从它获取氏族的凝聚力和非凡神力㊂故吕品先生认为 熊在各远古民族里大都受到尊崇,或为不同地域各个民族的图腾信仰㊂中国古代以熊为图腾的氏族主要是黄帝族 [11]㊂因此,汉画中把黄帝刻画为熊的形象是与远古黄帝族的图腾信仰有关㊂类似的画像在江苏汉画像石中也有发现,在徐州发现的汉画像石黄帝升仙图中, 画面右上方刻黄帝有熊氏,人身熊首,生有翅翼 [12]35㊂至于该画像石天帝出行中把雷神刻画为直立熊的形象,也是与远古先民对熊和雷的敬畏密切相关㊂原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界影响较大,上古先民观察到,农作物的生长与雷有着某种联系㊂当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响过,便会出现万物复苏㊁草木萌发的景象,雷电带来风雨与作物生长㊁开花㊁结果相伴㊂当雷电减少和逐步消失时,便是万物萧条㊁衰落之时㊂因此古人便误认为雷电是主宰万物生长之神,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便对雷神心生恐惧,产生敬畏心理㊂而熊在汉画中大多作为瑞兽而受到膜拜㊂人们对雷电的敬畏与对力大无穷的熊的动物崇拜,具有相似的心理效应,于是便把雷神的崇拜具像为熊的形象,因此,汉画中出现雷神为熊的形象便不难理解了㊂汉画中雷神为熊的形象在江苏汉画中也有相似的画面: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百戏图中,画面刻一车,由三翼虎牵引,车上竖一鼓,车舆内刻一正面熊的形象正执桴作击鼓状,显然是熊形雷神的形象[12]33㊂在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出现有类似的画面,画像刻一熊形 神人 的侧面形象,正张口怒目,上肢高举,挥舞双桴敲击周围十面连鼓[13]㊂(三)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虎形或豹形武士及手持的钩镶,在汉画中较为少见虎是汉代的四灵之一,虎在汉画中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㊂汉画中常常刻画虎的形象在墓园神祠和墓门上用来驱鬼镇邪㊁除凶辟鬼㊂虎不仅被奉为阳宅的门神,同时也是阴宅门户的守护神㊂虎在天界也成为守护昆仑山的神奇怪异的虎神㊂‘山海经㊃西次三经“云: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㊂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㊂ [7]32‘山海经㊃大荒西经“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㊂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㊂ [7]257由此可见,作为守护天界的虎神是人面虎身的神兽形象㊂唐河郁平大尹汉画像石墓中就出土一块人面虎身兽的画像石,画中刻一异兽,人面虎身,尾上亦刻三人首[3]113㊂这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守护天门的开明兽形象㊂但是该画像石中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神兽武士并非人面或出现九尾等的形象,而是呈现为兽首兽身的直立形象,显然与守护天界的陆吾或开明兽的形象迥异,因此这里的兽形武士并非虎的形象㊂‘楚辞㊃招魂“云: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㊂ [14]254王逸注: 言天门凡有九重,使神鬼豹执其关闭,主啄啮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也㊂ [14]258也就是说守护天门的天门神是虎或豹㊂吕品先生认为 西王母是以白豹为图腾的一个氏族酋长 [11]㊂据此,笔者认为既然该画像石西王母㊁东王公之间的神兽武士据考证似㊃021㊃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不是虎的形象,很可能是豹的形象,这在汉画中是比较少见的㊂钩镶是汉代的兵器,在铁盾上安装上下两个利钩,既能防御,又可进攻㊂汉刘熙‘释名㊃释兵“云: 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㊂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㊂ [15]钩镶主要流行于汉代,到东晋晚期仍在使用,此后逐渐退出战场㊂因此,有人认为 历史文献中记载钩镶不多,难见全貌 [16]㊂汉代钩镶的实物在河南鹤壁[17]和洛阳[18]等地均有发现,但均锈蚀严重㊂在山东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比武图出现了使用钩镶的画面, 画面右刻一人正手持长戟,左刻一人左手持钩镶防御,同时弓步扭腰右手执剑过顶,摆出时刻准备进攻的姿势 [12]37㊂在南阳县也出土了一幅执钩镶神人画像石,画像石刻一人,头戴尖顶冠,赤身裸体,左手扬斧,右手持钩镶,作驱逐状[3]113㊂此外,2002年在四川德阳崖墓的画像上也出现了一件钩镶,画像上刻一兵器架,架上有戟㊁剑㊁盾㊁钩镶等兵器[19]㊂但无论山东汉画㊁四川汉画或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刻画的钩镶均不甚清晰完整,而该画像石右侧豹形武士右上肢所执钩镶图案清晰完整,形象地反映了汉代钩镶的形制和使用的状况㊂(四)该画像石的东王公画像,与西王母一样头戴胜,且胜的大小模样与西王母基本一致,这在汉画中是比较少见的胜 原是汉代贵妇人头上的发饰物,其原型据考证应是汉代织机上的织胜(织布机上持经线的轴),古代纺织者多为女性所为,所以汉代妇女便以 织胜 作为发簪上的饰物形状,久之, 胜 便成为女性的象征㊂而西王母是汉代女性神祇,故西王母戴胜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汉画中刻画的西王母形象多戴胜㊂但东王公作为西王母的对偶神出现,属于男性神神祇,头戴男性山形冠实属正常,东王公戴胜却显得不伦不类㊂东王公戴胜的形象此前仅在山东汉画中出现,在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墓门东立柱的画像上,画面上层刻画手执规矩㊁人首蛇尾的伏羲女娲㊂下层正中刻画东王公正面端坐的形象,东王公着长袍,头戴胜,双手拱手于胸前㊂东王公两侧刻画正捣药的两羽人[20]㊂因此,张明华先生查阅了很多汉画图像资料后,认为 东王公大多戴山形冠,几无戴胜者 [21]㊂可见,汉画中东王公戴胜的画像的确少见㊂那么,东王公画像戴胜是画像石雕刻者疏忽和失误所致吗?答案是否定的㊂因为汉画像石墓墓主人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对于建造这种费工费时的画像石墓,从采石到雕刻㊁建造,都极为重视,工匠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失误的㊂因此,东王公戴胜的形象是汉代雕刻匠师有意为之㊂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东王公画像戴胜有两方面的原因值得探讨㊂一是汉代的 胜 已经演变成为西王母神仙形象的神物㊂据‘淮南子㊃览冥训“载: 西老(西王母)折胜,黄神啸吟㊂ 高诱注曰: 西王母折其头上所戴胜,为时无法度,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㊂ [9]96意思就是西王母折其头上所戴的胜时,世上便会失去秩序和法度,可见在汉代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头上的胜具有特殊的神性,是秩序与法度的象征㊂因此, 胜 这一原来生活中的实用装饰物品,因在汉代对西王母的神仙崇拜,而演变为特殊象征符号的神物标志,当然也就在神仙境界失去了原有的女性专用饰物的属性,而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对偶神出现的东王公,头戴这种神物是可以理解的㊂二是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所致㊂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思想强调 阴阳对立,决定万物的运动㊁变化 ㊂认为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且认为阴阳两个对立面还有主次之分,即阳主阴辅,由此便引发出了阳(上)尊阴(下)卑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等级制度㊂因而,先有西王母,再造出对应的东王公,便在神仙世界中阴阳和谐㊂但汉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阴阳的认识与此不同,道家思想认为: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㊂ [9]216强调道在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中,阴阳和合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即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㊂于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四川汉画中便出现了身兼阴阳两性神身份的西王母的形象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山东等地出现东王公兼具西王母的形象,头戴胜,侍从为捣药羽人,便可以理解了㊂甚至有人认为 汉代人完全是按照西王母仙境去构造东王公仙境,也就是说,东王公画像是西王母画像的翻版 [22]㊂因此,该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画像,从形象㊁服饰到戴胜装饰,二者几无区别,甚至连身后的侍从都㊃121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西王母身前一持仙草的侍从躬身而立,这也正是道家思想 阴阳和合 的具体体现㊂㊀㊀二㊁该画像石时代考关于该画像石,由于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没有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的佐证,其相对年代只能从画像石的雕刻技法㊁内容和雕刻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推断㊂从西王母东王公等的形象演变来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王母在战国时期已出现,东王公的形象是在东汉时期为了和西王母对应而创造出来的[23]㊂目前已知最早的东王公画像为建初八年(83)铜镜镜背的东王公画像,此时期属于东汉早期㊂汉画像中最早的 东王父 题记和图像是刻造于东汉明帝至章帝之间(57 88)山东滕州西户口一号祠堂的东壁上的汉画像[24]㊂而西王母图像最早的例子见于西汉昭帝至宣帝间(前87 前49)的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以及建于西汉宣帝至元帝间(前74 前33)的山东邹城卧虎山M2墓石椁南椁板内侧的画像石㊂再看文献,成书于东汉初的‘汉书“中虽然对西汉末年兴盛的西王母信仰运动多有记载,但对东王公却只字未提㊂由此可见,东王公是在东汉初年以后才出现的神话信仰㊂从汉画中的西王母形象演变来看,有学者根据纪年的画像石西王母的形象对陕北㊁山东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演化进行了研究㊂如李淞对陕北汉画像石中出现的西王母画像进行分期研究后认为: 检索西王母图像的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汉的西王母像没有翼,王莽时期也无翼,东汉初期变为正面姿势后,逐渐出现了双翼 但此后直至东汉末都是两种像(有翼与无翼)并存时期㊂ 至东汉初期时,西王母图像产生了引人注目的重要变化:由侧面变为正面端坐㊂ [25]按照这一分析,对照南阳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图,我们可以看出,该画像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为正面像,且均背无翼,由此也可推断出,该画像石应属东汉早期画像㊂从画像内容和雕刻技法来看,信立祥先生把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五组,其中第三组属于王莽到东汉早期,其特点总结为: 雕刻技法以凿纹减地浅浮雕为主㊂ 仙人㊁仙禽神兽和天象图施用了流畅的带状云纹填白㊂人物像不论坐像还是立像,都刻画得比例准确,形象生动,特别是那些凌云飞腾的仙禽神兽,威猛雄壮㊁栩栩如生,充满了情趣和运动的力量㊂ [26]该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属于典型的剔地浅浮雕的雕刻方法,且不饰地纹衬底㊂其雕刻的内容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均属于神话故事类,西王母和东王公及其侍从人物刻画比例准确㊁造型生动㊂下部的天帝出行,三神人躬身曳车㊁驭者前倾挽缰和雷神举桴击鼓等形象,都动感强烈㊁力量十足㊂星斗车下部和画面左下用带状云纹填白㊂这些特征均与信立祥先生总结的南阳汉画第三组特征吻合㊂另外,蒋宏杰等主编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分期研究“认为: (东汉早期)画像仍以写实为主,以祥瑞㊁升仙㊁辟邪和社会生活画像内容居多,并占据较大的比例㊂ 雕刻技法仍以剔地浅浮雕(剔地浅浮雕空间不饰地纹,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为主㊂神话传说有伏羲㊁女娲㊁东王公西王母㊁皇帝暨日月神图㊁凤凰图等㊂ [27]而该画像石的雕刻内容为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西王母和东王公相对而坐,雕刻的西王母和东王公人物大小和服饰基本一致,属于东汉早期汉画流行的神话故事的题材㊂雕刻技法上属于典型的剔地浅浮雕,且不饰地纹㊂综合以上因素分析,该画像石与1988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发掘的熊营画像石墓㊁南阳中建七局画像石墓㊁南阳军帐营画像石墓等同期,均属于东汉早期㊂㊀㊀三㊁该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和价值该画像石画面清晰㊁内容丰富㊁独具特色,画像雕刻精美㊁形象生动,堪称南阳汉画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㊂一是布局紧凑,主次分明㊂该画像石构图合理巧妙,它不同于南阳汉画一石一画,没有分层分格的通常构图方式,又明显区别于山东等地画像具有分层分格复合图案的构图方式,而是把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两幅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块石头上㊂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格,但两幅画面自成体系,主题鲜明,主次分明㊂特别是该画像石突出表现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其画面位于画像石上部的突出位置,人物比例较大,且刻画清晰,㊃221㊃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画面占到整幅画像石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下部的天帝出行则处于次要位置,人物比例较小,且略显虚化,画面所占不到三分之一的面积,画面填充在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下部空档处,与带状云纹巧妙结合在一起,二者没有明显的分界,而是巧妙地自然衔接㊂在视觉效果上,更像是西王母东王公画面的填白㊂因而,使整幅画面虽在有限的空间内刻画13位 人物 ,但并不显得拥挤和杂乱,画面疏朗明晰,既朴实无华,又优雅旷阔,两幅汉画融为一体,成为南阳汉画中少有的复合图案的典范之作㊂二是雕刻线条粗犷,表现生动㊂该画像石主要用凿纹减地浅浮雕技法进行雕刻,用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和动作的姿态,而对于细部,仅以简略的线条刻画㊂画面减地且无衬纹,只在画面两边刻画竖纹对比㊂西王母㊁东王公等轮廓分明,但面部的五官,衣服的衣纹等细部则以简略的线条勾出,未表现具体的细节㊂画面线条粗犷,刻画不拘细微但求神似,使整幅画面显得疏朗古朴,豪放雄大㊂特别是该画像石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了浪漫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强了造型的艺术效果㊂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都是汉画中常见的神话故事,作者大胆想象,塑造出西王母和东王公均戴胜,两豹形武士蓄势待发和三神人共曳星斗车的画面,充满了浪漫气息㊂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两豹形武士持械对立威武雄壮的气势;天帝出行中刻画曳车的三神人,左腿前弓,右腿蹬地,夸张地表现出用力为天帝曳车的动作;用双腿跨步,低头躬身来夸张表现雷神奋力击鼓的动作,给人留下了强烈㊁鲜明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㊂三是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㊂该画像石因表现两个不同场面的需要,没有焦点透视,而是采用了以人们的视觉感知和心理印象为基础的散点透视㊂对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用正视的效果来表现,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以近正面显示的形象展示,显得端庄神秘㊂天帝出行则用侧视来表现,曳车神人㊁御者㊁天帝㊁雷神均为侧面形象,更便于表现其动作和姿势,加上周围云雾缭绕,更显得动感强烈㊁气韵生动㊂这种多视点的组合,更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更便于展示画面的层次和全貌,充分展示了南阳汉画的艺术风采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辛店乡熊营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96(3):8-17.[2]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辛店熊营汉画像石墓[J].考古,2008(2):37-42.[3]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4]赵成甫.南阳汉代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122.[5]周到,吕品,汤文兴,等.河南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50.[6]朱锡禄.武氏祠汉代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39.[7]袁珂.山海经全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8]庄子.庄子[M].胡仲平,编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9]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1-3.[11]吕品.河南汉画所见图腾遗俗考[J].中原文物,1991(3):44-46.[12]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13]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56.[14]刘向.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刘熙.释名[M].上海: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本景印.[16]曾维华.汉代兵器:钩镶[J].文史知识,2010(6):88.[17]李京华.汉代的铁钩镶与铁钺戟[J].文物,1965(2): 47-51.[18]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143-145.[1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9):4-33.[20]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36.[21]张明华.玉胜考略[J].上海文博论丛,2003(4):39.[22]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53.[23]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㊃321㊃。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

纸
纸张最早出现在西汉,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 区发现一张原始的麻纸,质白,质粗糙,纸面有麻筋。 1985年甘肃天水放马滩M5发现西汉早期纸。东汉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 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 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 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 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 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 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 主要用纸。
4、雕塑
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 主要包括石刻、玉雕、 陶 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霍去病墓石雕群,霍去病 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 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 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元前 117年)少府属官 左司空 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 造。
5、乐舞与百戏
在两汉壁画、画像石中常有乐舞百戏图, 奏乐俑、击鼓说唱佣、杂技俑玉石舞人俑 也常有出土。汉代杂技百戏成为一时风尚。 沂南画像石上有飞剑、弄玩、走索、车戏 等演出。
铅釉陶
青瓷
青瓷茶具
东汉 说唱俑
丝织物
马王堆出土文物"t型帛画".
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文物
6、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 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 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 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 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谢谢观看!
西汉 错金银凤纹铜镜
汉墓代表器物"错金银博山炉"
第三章秦汉美术ppt课件全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 ,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 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 作为水路枢 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 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图3-20 河南汴河
第三章 秦汉美术
1 秦汉绘画艺术 2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3 秦汉雕塑艺术 4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秦汉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 汉代帛画三个部分。本章学习的目标在于了解秦汉绘 画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重点了解汉代墓室壁画 的分布区域以及绘画内容与绘 画特点;其次了解认识汉代帛画的绘画特征及其对于 中国绘画史的意义。
第二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门楣画像石 东汉(公元25-- 220年) 高40、宽196.5厘 米 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 究所藏 浅灰色砂岩。
图3-8 门楣画像石
第二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 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代表 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另外汉代画像石,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要纹饰, 古朴生动,矫健大方。其方法多为剔地突起的浅浮雕 法,也有采用线刻的形式,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刻线、浮雕等加工方法,所雕物品多精巧玲珑。琉 璃、木器、编织等也各具特点。
思考题
图3-23 汉阙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二、工艺美术
1、丝织 产地以山东、四川为主,品种有锦、绫、绮 、罗、纱、绢、缣、缟、纨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有大量织锦,为汉代织锦的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6-15 盐井画像石
图6-16 汉代画像石
3.汉代画像的建筑画法——汉代建筑画法很有具创意,不仅将建筑 的结构交代得十分清楚,建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亦有所表现,它不受透 视法的约束,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图6-17 市肆画像石
图6-18 庭院画像石
中国画像砖、画像石欣赏
戈射收获
图6-21、22
汉代画像石
2.人物和动物大都取其侧面和3/4,以便能较好刻画其动态,表现其形 态特征
图6-9
宴饮画像砖
图6-10
宴饮画像砖
3.由于面积大小的限制,画像砖注重大形与动态,简化细节,其形 态高度概括,特征鲜明 4.画像砖造型大量运用线,线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现。画像砖上的
线古朴而有张力,流畅而不浮华
图6-11 出行图画像石
中 国 画 像 石 砖 图 案
第六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一.画像砖 画像砖和画像石是汉墓出土的一种极珍贵的艺术品。它作为墓室结 构一部分,嵌在内外壁上,有实用价值,又起到装饰作用,汉画像砖多 见于四川,汉画石多见于山东、河南 1.汉代画像砖概况 ■汉代采用改良措施,社会经济空前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 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汉代讲究“厚葬”,认为人死如生,厚葬之风带来墓室修建业的发 展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极高艺术价值,其构图完整,结构严谨, 造型朴实,充满浓厚的汉代雄风 ■画像砖的表现方式: 一种为阳刻,线面结合,用浅浮雕的效果,这 种方法多用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种为阴刻,以线为主,另有彩绘,极少量
三.画像砖的造型特征 1.画像砖一般采用影形造型、线面结合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象
图6-7 《四骑吏》画像砖
图6-8 车马过桥画像砖
• 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 平板木桥,桥板横竖 交铺,下有桥柱四排, 每排四柱。左端桥头 为斜坡形,双马挽一 四维有盖轺车疾驰过 桥。车上乘二人,右 前一人为御者,其左 一人为吏人,车后一 骑相随。从车制和骑 从来看,该车非一般 导从之车,应是主车。 此砖表现的汉代桥梁 结构,为研究古代桥 梁建筑提供了实物资 料。
图6-12 汉代画像石
四.画像砖的构图形式 1.平视构图——平视是将“面面走,面面观”,将所见之形态不分 远 近平行安排在画面上
图6-13 戈射收获画像石
图6-14 戈射捕鱼画像石
2.立视——物像没有远近大小变化,以散点观察的方法安排空间, 不留余白,常以小的物件布局空档,使画面充实而饱满构图法则来源于 青铜器的散点法构图
动物、文字、 多以场景出现 边饰、动物、 花鸟、鱼虫、 植物 树形、 宝相花、 山水、人物、 藻井、龛楣、 书法 敦煌飞天 单独合适:二 平视体(面面 对称与均衡; 绕瓶身 等分合适:米 走,面面观) ; 米字; 字;囧形 立视体(鸟瞰 式) 建筑画法 影形(简洁、 影形与线条的 传统艺术与西 笔法自如,刀 豪放) 结合(夸张, 域文化相融合 法流畅 古 朴 而 有 张 的佛教艺术 力) 土红色、粉绿 单纯明快,多 色、赭石色、 以青花为主 钴蓝、紫色、 浅黄色、土黄 色、白色、黑 色图6-23、Fra bibliotek4 市肆画像石0
总结第二章内容
彩陶 内容
青铜器
古漆器
瓦当
画像砖
敦煌
宋瓷
构成形式
动物、植物、 兽面纹:凤鸟 动物、人物、 几何、人物 纹:龙纹:象 几何、景物 纹:蝉纹:人 物纹样 1.二方连续 水平线与垂直 S 形;囧形; 2. 单独图案的 线 米字 装饰
图案语言
图6-1 阳刻石画像
图6-2 阴刻石画像
二.画像砖表现的内容
画像砖和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建筑、车骑出行、 骑射、角抵、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辟邪图案、生产劳动、交易市场、
杂耍娱乐,以及墓主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场面
图6-3 汉代画像石
图6-4 汉代画像石
图6-5 汉代画像石
图6-6 汉代画像石
色彩
具 象 和 抽 象 建立在水平线 以流畅的、神 ( 朴 素 而 丰 与垂直线之上 秘的、有弹性 富) 的(宁静、庄 的曲线(浪漫 重、神秘) 而 富 有 想 象 力) 在土红与土黄 铜色(在铜器 朱红与黑色结 灰色(灰色瓦 在砖上进行雕 的本色上绘制 上雕刻) 合 当上雕刻) 刻 黑色、白色、 褐色的图案。
• 为三明职业中专学校13计算机班设计一个 班徽 • 要求: • 1、应用第二章所学知识,不能用原图 • 2、写出设计说明 • 3、构图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