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研究

合集下载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第二章汉代装饰艺术形成的总体风格及题材
两汉时期的装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写实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绘画方式呈现不规则纹样,在画像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画像砖与画像石上 多平衡的布局,铜镜和瓦当多对称处理,织物常见的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 方连续。车骑狩猎、宴乐百戏、马虎鹿豹、飞禽鸿雁、神仙羽人、四神四灵 和吉祥文字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纹样。植物纹饰有所增多,这证明农业比 以前有了更加进步的发展。新创的风景图案,数量虽少,但前所未见;以文 字为主的装饰图案,在刻画精美之于还富有规律性,纂体的变化富于创造, 有的在纂隶之间具有时代的特点。陕北绥德王得元墓出土的一块石刻字体, 方头齐笔,笔画粗壮,以具有所谓“黑体"美术字的典范。十分珍贵的是, 在陕北的绥德和米脂,江苏的徐州和四川的成都等地区,出土了~批牛耕、 收获、弋射、采桐、捕鱼、纺织、冶铁和煮鱼等画像砖和画像石。真实生动 地纪录了当时的各种生产场景,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当时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时的动物纹样,既写实又夸张,非常重视气势的描写,而不求形似的象真。 其中,为了突出马的矫健,特意加强它的四肢;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意夸 大了它的尾部和躯体;为了显示鸟的美丽,故意强调它的尾部和羽毛。而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剖 1

期:)卅产子、:;1 f f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the surface some constitution way,forms one brand—new and has the current relevance visual language,causes US while hand down a tradition,unceasing

[新版]浅析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新版]浅析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浅析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特色这段时间给学生上《中外建筑装饰史》这门课,不禁被其中汉代古朴凝重的装饰艺术所吸引,于是产生了深入学习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想法。

实际上学习研究民族本土文化,对于我们从事现代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原始时期人类已知道设计,几十万年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设计观念和审美倾向亦随时代更替而变。

每一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体现其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它们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人类古代设计史的珠链上。

而最让我神往的,是汉代画像砖那夸张的造型,飞扬流动的气韵,以及蕴藏其中的运动感、力量感和气势感。

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神仙思想较为盛行,这种思想与“信鬼神,重淫祀”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楚、蜀地区极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思想,加之轻生重死思想的影响,在修建阴宅之时既想炫耀生前奢华排场,又图死后升仙快乐,故而建墓刻画之风大行。

汉代画像砖最有特色的要数河南与四川两地,河南以空心砖为主,四川则以实心砖为主。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秦汉时期属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为汉代画像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四川画像一般为一砖一画,主题较为独立、完整,画面结构严谨有序。

本文试以四川新都县出土的几方画像砖为例,来分析汉画像砖的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

《养老》画像砖是用透视手法制作的汉砖,宽28厘米、长48厘米、高6厘米。

画像为一座大型粮食仓库,房顶有二间天仓小房。

图中右边一人为戴贤冠穿毛袍的官吏,左边一老人右手持鸠杖,左手提一袋粮食。

三个通道由近到远集中到仓库大门,表现养老发粮的主题。

汉代社会普遍盛行养老之风。

《后汉书?礼仪志》中说:“仲秋之日,是道皆案房比民。

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以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鸠者,不噎之鸟也。

”汉代法律规定,每年秋季,地方官府依法授给年近七十老人以鸠杖,作为养老敬老的标志,并赠以食物。

以后,老人手持鸠杖作为凭证,可以到官府仓库领取粮食。

席坐的浪漫:汉画像石(砖)中的家具解读

席坐的浪漫:汉画像石(砖)中的家具解读

席坐的浪漫:汉画像石(砖)中的家具解读家具多为木质,自两汉至今,由于年久日深,当时的家具早已荡然无存。

但从遗存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画中,我们依稀可以一窥当年家居用度的风采。

▲ 汉代画像砖拓片·骑鹿开仙所谓画像石(砖),就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

而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

两者的制作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通过浅浮雕、线刻来表现的一门艺术。

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画像石、砖不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所以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 汉代画像砖拓片·讲学从题材来看,画像石、砖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凤飞龙降、伏羲女娲、忠臣孝子、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丰收纳租等场面都有涉及,反映了汉人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气魄深沉雄大的大汉风貌。

这些题材中,尤其是反映各种现实生活的题材中,不乏对当时家具文化的一些展现,值得我们从中探寻……▲ 汉代画像砖拓片·凤阙家具多布设在宅邸建筑之内,在表现建筑题材的汉画像石(砖)中,最惹眼的莫过于“阙”这种建筑物了。

它属于装饰性建筑,实际上是外大门的一种形式,跟后来的牌楼牌坊有相似之处。

一般是在大门外建两个对称的台子,台子上再建楼观,上圆下方,两台子间留空作为通道,“阙然为道”,因而得名。

这幅画像砖是对汉代建章宫凤阙的一幅写生画。

《汉书》卷二十五描绘建章宫东面的“凤阙”云:“其东则凤阙,髙二十余丈”。

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其阙圜上有铜凤凰”。

画面由双阙结合而成,主阙重檐,左右各有一子阙,以桥型层楼连为一体。

檐下木枋、头拱清晰可辨。

层楼正脊饰一体态优美的凤鸟。

许昌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赏析

许昌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砖赏析

许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

公元前8世纪文叔封于许,称许国。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为许昌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基本改变了秦末因社会动荡造成的民不聊生的局面。

在此时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对墓葬文化越来越重视,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

“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

”“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使遵守孝道成为安身立世之必备,致使人们不惜典房地以充死棺。

为世人所瞩目的汉墓画像砖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展辉煌的。

汉代画像砖的种类和形制河南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于洛阳、郑州、许昌和南阳等四个区域,在不同的地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内容题材比较丰富,表现手法比较自由,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

 许昌地区的汉代画像砖多出土于当时达官贵人聚集之地的许昌市郊、长葛、襄城、禹州等地。

画像砖是墓葬的主要建筑材料,种类和形制大体有三种:(1)画像空心砖。

分竖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

竖长条形砖,主要画像为竖排,画像内容多为门吏、武士等。

长方形砖多作为门扉使用,一般长110~120厘米,宽17~24厘米。

这种砖为陶泥制成,质细无渣,一模一个图案,主要画像居中部或上部,空间饰图案。

(2)实心中型画像砖。

一般模长47厘米,宽21厘米,一砖为一幅主题画,整砖为大印模一次性压成。

(3)小型花纹砖。

一般长32厘米,宽8厘米,一砖为一个完整的图案,为一模一次性压成。

吕梁汉画像石艺术初探

吕梁汉画像石艺术初探

吕梁汉画像石艺术初探在我国古代,较为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厚葬,形成当时社会的特色。

到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和封建政权日益兴盛,国富民强,使富有者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追求物质享受,还竞相耗资用砖石构筑地下墓室,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汉画像石墓是土着豪强、贵族的冥宅,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

汉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嵌饰于墓室、祠堂、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的石质装饰画,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画。

它始于西汉末期,兴盛于东汉晚期,之后随着东汉王朝的灭亡,汉画像石也随之消失,被人们所淡忘。

早年的画像内容较简单,雕刻也较粗糙,内容以写实为主,到东汉初、中期画像内容较丰富,题材较广泛,到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更为丰富,范围较广泛,雕刻技法由平面剔地阴线刻,出现了平面剔地浅浮雕,画像石进入了鼎盛时期。

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明珠。

吕梁汉画像石据纪年墓记载,全部属东汉晚期汉恒帝、汉灵帝时期的遗作,此时的汉画像石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仅保留了初期“点缀政教”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晋西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形象地再现了两千年前晋西北各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及民间俗习的许多生动场景和时代特征。

吕梁是山西汉画像石唯一出土地,也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吕梁汉画像石主要出土地是离石马茂庄一带,目前,吕梁所出土的汉画像石90%出土于马茂庄村周边的三川河流域一带。

吕梁汉画像石全部出土于墓葬。

画像石墓多为砖室结构,有单室、双室、三室,较复杂的有四室,特殊的墓葬还在墓门外左右设置小耳室。

墓葬前室大于后室、左右耳室,多为券顶或穹隆顶,墓葬前后长在7 m左右,前室一般宽在3 m左右,后室、左右耳室—般宽2,5 m左右。

墓底距地表深一般在5 m~9 m。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处和前室四壁,少则5块,多达28块,墓门处由一门楣石,二门框石,二门扉石组成,前室四壁由立石、横额石组成,有的因横额石较长,在横额石中间加石柱或带石栌斗的石柱支撑,石柱上一般墨题或石刻铭文,记载墓主人简平和下葬的时间。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本 问题 . 且 比 较 全 面 遵 循 了艺 术 形 式 美 的规 律 。 而 关 键 词 : 画像 石 ; 饰 纹样 ; 术 特 征 汉 装 艺 中图 分 类 号 :34 3:24 1 J 1 . K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9 0 2 1 )5 0 1 — 4 17 — 2 X(0 1 0 — l9 0
f n r u l i g . D c r t e p t r sa mp r n a t ft e Ha n sy s n — av d p cu e . u e a b i n s e o ai at n wa n i o t t r o n Dy a t t e c r e it r s l d v e a p h o
饰艺术方面则: 允为突出。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 像 石艺 术 不可缺 少 的部分 。 其 附属 的地 面上 的祠 堂 、 阑等 建筑 之上 。 墓 它们 既是 目前 全 国各 地 出土 的汉 画 像 石 、 砖虽 然 发 现有 组成 这些 墓 葬建 筑 物 的构 件 。 又是 配 饰 其 表 面上 的 万 多种 , 是 除 了河南 南 阳 、 但 江苏 徐州 以及 山东 等 刻 画装饰 。因此 , 了成 型技 术 和 整 体 艺 术 形态 上 地 已有 一定 规模 的展 览 馆集 中收 藏 外 , 部 分仍 散 除 大
“ 代 画像 石 是 指 我 国西 汉 时期 。 汉 装饰 于墓 室 、 这 一定 位 阐释 了汉 画像 石 是两汉 时期 的装 饰艺 术 。 汉 画像 石 的装饰性 十 分突 出 . 体富 丽堂 皇 , 整 雄 墓祠 、 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以石 为地 、 以刀代笔 , 或 勾 以墨 线 、 以彩 色 的特 殊 的绘 画 艺 术 品。 【它 是 伟 壮观 , 涂 ”l 细节 刻 画细致 , 美绝 伦 。装饰纹 样是 汉 画 精 汉代 留给我们 的最 具代 表 性 的文 化 艺 术 遗存 之 一 , 像 石装 饰艺 术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它与 汉 画 像 石 的 主 其文 物 考古 的史 料 价 值 自不 待 言 。应 该 说 , 在汉 代 体 内容 密不 可分 , 其最 大 的作用 就是 对 主体 的装饰 。 艺术 作 品 中以墓 葬 出土为 主体 的汉 画像石 艺术 在今 汉 画像 石艺 术里 的装 饰纹 样无论 在汉 画像 石 的 图像 天具 有其 他 的: 艾献形 式 所 不 可 取 代 的作 用 。 而在 装 配 置上 , 是在 画面 的装饰 上都 有重 要作 用 , 还 是汉 画

中国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

中国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

中国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品,是一种用平面雕刻和彩绘相结合的石雕艺术形式。

它们以优美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以及思想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制作材料、雕刻工艺以及特点等方面,对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汉代画像石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料。

常见的石料有白玉、青石、绿松石、彩色石、花岗岩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白玉,因其质地坚硬、质量优良、色泽洁白,非常适合用于雕刻细腻的人物形象。

而彩色石制成的画像石则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石料来表现人物服饰的色彩,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其次,汉代画像石的雕刻工艺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平面雕刻和彩绘。

首先,雕工们需要在石料上进行平面雕刻,将人物的轮廓线和基本服饰等雕刻出来。

这个过程需要依靠雕工的经验和技巧,精确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其次,当平面雕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上色。

这是通过涂抹不同颜色的矿物颜料,来勾勒出人物的服饰、面部以及背景等细节。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复杂,需要雕工们具备雕刻和绘画的技能。

汉代画像石的工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刻画栩栩如生。

汉代画像石通过精巧的雕刻和绘画技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画。

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还是服饰纹饰,都具备了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真实感。

二是注重细节的刻画。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非常注重细节的表达,无论是人物服饰上的褶皱纹理、头发的层次感,还是背景上的山水花卉等,都力求精细入微,给人以繁复和立体感。

这也是汉代画像石区别于其他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是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

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皇帝、官员等显贵人物的形象,也有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甚至还有动物、神话传说等等。

它们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是突出主体人物。

在汉代画像石中,主体人物往往是通过放大、设置在中心位置或者刻画更为精细的方式,来突出其重要性。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研究袁恩培〔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重庆400030〕摘要:研究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风格,探讨民族艺术形式、民族艺术装饰手法,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装饰文化。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砖;装饰艺术;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5)01-0100-05Research on the Decoration Art of the Stones and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YUAN En-pei(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Chongging Uniuersity,Chongging40003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coration art of the stones and 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discusses on the form of the nationaI art and the way of the nationaI art decoration,to inherit and deveIop the cuIture of the nationaI conventionaI decoration.Key words:the stones and bricks with pictures of the Han dynastyg decoration artg traditionaI cuIture中国汉代艺术具有气魄深沉雄大、韵味醇厚质朴、骨力雄健奔放、气势高视阔步等特点,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于一体,形成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汉代最重要、最丰富、最有时代特征的美术遗存是画像石、画像砖,它们的造型、布局、工艺制作及非凡的想象力和浑厚、宏大而又活泼的装饰风格都是空前的,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水平,对以后的装饰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里,自先秦两汉至今,虽然有时代风格之差异,但在重视装饰性这一点上总是一贯的。

汉画像石、砖的装饰手法与以前相比,因其写实技法的提高,生活气息浓厚,显得生动活泼,而无呆滞之弊。

与后世相比,它的装饰手法简练,整体感强,古朴庄重,富丽大方,而无繁琐细碎之感。

在一贯重视装饰效果的我国传统绘画中,汉画像石、砖的装饰手法独具一格。

为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深入研究汉画像石、砖的艺术特色十分必要。

汉代以前的艺术着重于工艺美术的创造,如骨角、玉器、陶器雕刻或是商周的青铜器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汉画像石、砖继承了这些艺术遗产,但又突破了呆板的图案纹饰的束缚,因而显得生动活泼。

不仅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而且艺术表现方面,写实的技法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人物的刻画由朴拙进而达到十分传神。

“传神”是汉画像石、砖艺术的重要特征,“写形”是为“传神”服务的,为了能更充分地达到“传神”的目的,在造型手法上往住予以适当的取舍和夸张。

画像石又称石刻画,有人又把它简称为“汉画”。

一般是用在墓前石造享堂中作装饰,有时也用在墓室中作装饰。

有时也用石刻画来装饰石棺或庙祠前的石阙。

画像石装饰画的一般表现方法是在磨平的石面上先雕出人物形象等等,而将空余的地方薄薄雕去一层,使形象稍稍高出于底面。

一些细部刻画则是用阴线刻,这些细部刻画比较简单,这种表现手法称为“减地浅浮雕”。

《武氏石祠》上的装饰画就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此外,在表现手法方面,还有用线刻来表现的,即在平面上刻各种直线或曲线构成欲表现的图画,在这里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为“阴线刻”。

有时在线刻的画面上却把部分形象薄薄雕去一层,使它稍稍低于石面,在这里称它为“平面阴线阴刻”。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武氏石祠》具有自己独特的作风,它为装饰画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

《武氏石祠》在装饰艺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明确表现出装饰画与绘画不同,装饰画必须采用装饰性的表现手法。

武氏祠的画像石是作为石室内的一种装饰,所以它要求所有作品有共同的作风,它不是单从某一个画面来考虑采用什么装饰手法,而是从石室整体的装饰001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卷第1期JOURNAL OF CHONGOING UNIVERSITY(SociaI Science Edition)VoI.11No.12005收稿日期:2004-10-20作者简介:袁恩培(1954-),男,重庆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效果来考虑。

这点非常重要,这是从事装饰艺术工作的人都应注意的问题。

《武氏石祠》上的装饰画在画像石中很突出。

关于装饰画上人物造型的处理和《战国帛画》上人物造型的处理在表现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利用直线和弧线。

不过,《战国帛画》上仅仅用这种方法来画一个人物,而在《武氏石祠》上却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整个画面,人物造型表现得更单纯,装饰性表现得也更强,而且表现出人壮马肥。

它的石雕表现手法采用了减地浅浮雕,用面来表现,显得更简朴、大方。

这些画像石上的表现清楚地体现出在2世纪时期我国装饰艺术的构图设计水平。

在汉画像石艺术中,造型的单纯质朴是它的又一特色。

为了突出描绘对象的神韵,高度强调造型的整体感,“绝无谨毛而失貌,琐碎小巧之弊”。

它并不追求面面俱到的逼真,相反,表现手法非常简练,很重视整体的外部轮廓,舍去不必要的细节,不作繁琐的描绘,强调对象总的神态和个性特征的表现,因而整体造型显得神完气足,生动感人。

《武氏石祠》是公元l47年开始制作,前后经历了20多年。

画像石上描写的鼓车利用了粗细不同的线刻。

鼓车的外轮廓是用了粗一点的线刻,其它部分则用比较细一点的线刻,鼓上的装饰纹样则用了极细的线刻。

后面马车车轮的描写也是这样。

不想办法解决工具问题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线刻。

可是这样的线刻用在画像石上,作为石造享堂的装饰,其装饰效果是不及用减地浅浮雕的办法。

装饰画吸取这种表现技法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可以取得很好的装饰效果。

汉画像石、砖基本是在平面上塑造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视艺术形象,但是汉画像石、砖的艺术描述不可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巨细无遗地全部陈列,否则一览无余,趣味索然,于是,前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总结出“藏”与“露”、简洁、装饰、图案性的艺术处理手法,给观者联想的余地。

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诗的情调。

l 山东武氏石祠画像石例如在武梁祠“荆柯刺秦王”画里,荆柯以匕首击秦王,秦王绕柱避走的惊楞神态,秦武阳伏地恐惧的表情,荆柯被抱持而极力奋争的神气,互相照映与联系,从而描绘出一个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

荆柯怒发冲冠,一只袍袖被撕落地上,匕首插进铜柱里,全身极力向前奋争的动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冲力,与秦王恐惶不知所措的神态相对照,再衬以秦武阳的无能怕死,充分显示了荆柯不畏强暴、不顾生死、大义凛然的精神面貌。

这是一幅表现技巧十分成功的艺术杰作。

按照《史记》记载,当时是秦皇的侍医“以药囊抵荆柯”,而画中改为拦腰一把抱住荆柯,并向画外招手,既突出了荆柯勇敢无畏的神态,又取得了画外呼应的效果。

像这样打破不必要的史实局限,运用合理的艺术夸张(描绘匕首插进铜柱和头发上冲),都是非常高明的表现手法。

而造型单纯完整、雄浑朴厚,显示了一种磅礴的气势,使人物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做到了生动传神,增强了感染力。

汉画像石重视写实,生活趣味浓厚,显得生动活泼。

但就其本质而言,由于汉画像石、砖脱胎于殷周的装饰艺术,虽然具有汉代独特的时代风格,但装饰性依然十分突出,这样就使汉画像石更加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汉画像石也显示出线条的成熟发展。

各地出土的汉砖石刻,其线条无不回旋自如,流畅生动,看起来毫不滞涩。

如武氏石祠及孝堂山石刻画像,古拙雄健,生趣盎然。

武氏石祠是阳刻,物体上的线纹仍用阴线。

孝堂山石祠是阴刻,在平面上以阴线刻出人物,表现手法不同,但线条都非常遒劲而富于弹性。

南阳画像石上出现了不少人与兽斗,兽与兽斗,击鼓起舞等画面。

抓动态,抛弃一切细部描写,形成一种粗壮、豪放、激动、夸张的作风。

石面比较粗糙,地面并不铲平,横幅画面的地面上刻竖线,竖幅画面的地面上刻横线。

这些横线或竖线刻得也较粗,这样不单衬托出画面,而且地面这样处理也产生了一定的装饰效果。

《出游宴饮图》画像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块画像石的作风以及表现手法都较特殊,画面中的人身、马身、屋面上都用密密的线或密密的点来装饰。

画面上,线中有面,面中有线。

利用点、线、面的变化,同时又利用点、线、面的结合来取得装饰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独创性。

这种表现手法的经验也可吸收并加以变化。

《武氏石祠》的装饰画利用面来表现,而其它画像石上的装饰画则利用线来表现。

线描在我国绘画传统中是有特长的。

用线来表现在我国装饰艺术方面也是有悠久的历史,如何在我国今后的装饰画和设计工作中发挥善于用线来表现的特长,值得认真研究。

画像石除了它那丰富的题材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汉代社会史之外,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较高。

从雕刻技法看,除有少量的阴线刻画像外,主要成份是采用浅雕施阴线的表现方法。

从石上留下的刀痕中,可以看出工匠艺术家的雕刻过程,即先在凿成平面的石料上刻出图像的轮廓线,再把轮廓线以外的底子凿剥掉薄薄一层,使底子或成素面,或剔成直线、斜线纹,然后在浮出的图像上用传统的阴线刻画出图像的细部。

l0l 袁恩培 汉代画像石砖的装饰艺术研究这种浮雕与阴线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塑造出来的形象虽然还不够准确合理,但却给人一种沉深雄大、粗放浑朴的艺术感受,这正是它与其他时期绘画所不同的艺术风格。

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石发展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不少装饰性的画面。

尤其是墓门扉上的画像,几乎全部是雕成白虎铺首衔环或朱雀铺首衔环,可能是为了追求对称,对这些神物的造型几乎是千篇一律。

除此以外,在原来生活气息很浓郁的画像中也出现了追求对称、趋于装饰性的倾向。

从山东、江苏、河南南阳、四川乐山的画像石比较看,像山东嘉祥的武氏石祠、山东沂南画像石墓都注意到了总体设计,画像石上描写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所规定。

由于控制得较严,所以构图较严谨,对技术也较重视,作风则较保守。

江苏的画像石比较注意生活,技术也相当熟练,作风比较写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河南南阳的画像石,作风奔放,表现有力,技术方面却不很注意,不重视构图。

四川乐山等地的画像石,有些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在技术方面比较粗糙。

总之,汉代画像石的表现作风与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些画像石的表现手法是群众创造的,表现作风反映出群众的智慧与感情。

汉代绘画突破了商周时代抽象化的趋向,而倾向写实。

汉画像石表现方法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然而,前人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写实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想象与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