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属于发展幸福,可以超越式的实现。 (孔子学生:颜回) 在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一旦人的社 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 即使收入不增加, 也会感 到幸福; 一旦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未得到满足, 即使收入增加 也未必感到幸福。
• 人们的幸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联系的; • 需要本身是中性的, 但满足需要的途径是有伦理意义的; • 只有利己不损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证明
对幸福的追求, 受制于道德的指引, 只有道德上的无 愧, 才有真正的幸福。
19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3、收入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与人们的非 合理消费有关
14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2、人的情感适应特性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情感适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幸福感并未同比增 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此, 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亦如此。
15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3、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16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 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 远只是因为幸福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 亚里斯多德 幸福具有终极性特征。而财富,包括经济收入, 都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当人们把手段视为 目的,或者把“手段之一”当成“惟一手段”时, 就会造成幸福与经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
理论解释:相对效用假说(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 致) 经验证明
幸福的经济学

2014-6-7
4.休闲
• 休闲经验的满足,可以提升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所 占的时间越来越少。例如,一项对英国公 众所作的调查显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 所占百分比已由50%减少到20%。随着工 作时间的减少,人们将会逐渐把休闲变成 社交活动和经济福利的中心。
2014-6-7
• 事业或者就业状况,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影响因 素。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处于失业状态,生存将受 到威胁,基本的保障都存在困难,是不会有多高的 幸福感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向来将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的和,称之为“痛苦指数”。 • 多项研究也发现,获得高职位和高薪,在事业 上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身心状况也好得多,寿 命可能也更长,生活也可能更幸福。相反,失业是 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各类研究都表明, 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忧郁症、精神失常、自杀 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2014-6-7
•
欧亨利的小说中曾描述过这样一对情侣。 他们非常相爱。一次,就要到情人节了,他 们都想给对方买一份礼物。可是,这对恋人 很穷,买不起什么贵重的礼物,于是男孩就 卖掉自己仅有的一块怀表,为自己心爱的人 买了一把梳子,因为他心爱的人有一头美丽 的长发,女孩却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男孩 买了一条表链,因为男孩的怀表没有表 链…… • 这个故事很凄惨,主人公并不幸福,正 像俗语所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财富狂欢之后,中国社 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于 是,由财富而生的压力、过劳、焦虑,乃至 恐惧都齐齐翩翩而至。 • 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不只是 被金钱和消费牵着走。 • 我们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它是否丢失在哪个 角落?快乐其实是朴素的,寻常的,不需支 付高价而得。但是,它又需要你在日常生活 中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去珍惜。
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的概念、度量及因子探微

望当中,我们应当判别什么样的欲望应成为我们 追求 的 目标。在此 背景 下,斯密在 《 国富论》 中论及人类经济行为的 目的是通过追求财富来满足个人的 “ 温和欲望” 。此欲望的满足将会抑制 权力和荣誉等欲望,使人变得有 情感、有节制 、有美德 ,进 而才能获得幸福 , ② 这就是斯密在 《 道德情操论》 中论情感、美德和幸福的缘由。为此 ,傅红春认为 《 国富论》的主题是 “ 财富增 长” ,而 《 道德情操论》 的主题则是 “ 欲望约束 ” 。简单地说 ,二者相互调控就是幸福或者更 准
新福利经济学则认为效用不可用具体数值来衡量不可进行人际比较只能用序数来表示效用水平的等级据此新福利经济学基于序数效用论用社会福利函数来表示人们的最大化幸福并在社会福利函数基础上通过帕累托最优概念和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了一套关于自由竞争机制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体系
幸福经济学 : 关于幸福 的概 念 、 度量及 因子探微‘
自已明确的目标。这样一来 ,经济学理论已经从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那种实际的、经验上可以衡量
的、从满足与快乐角度出发的效用概念 。这种观点以偏好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济学的第三种
解释。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现代经济学认为 ,效用应该从幸福的角度被赋予 内容并将效用理解 为满意度 ,它是指以快乐或痛苦为形式的享乐特质。这种观点 以满意度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
先后采用的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这些通行的观点使人们开始接受效用这种可以精确量化 的
中间变量替代幸福概念。此时 , 效用已经成为一种数字 ,而没有任何更深的实质意义。这种观点 以效用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济学的第二种解释。希克斯和艾伦认为需求理论完全能够 以偏好 指数的形式建立在序数效用之上 ,也就是效用理论对经济理论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萨缪尔森为此 提 出了显示性偏好理论 。加里 ・ 贝克在此基础上证明了能够不用效用的概念可从需求理论 中寻求
幸福学课件第五讲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主要内容
一、经济学迷思 二、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三、财富增长的可能代价 四、财富增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财富增长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021/7/22
2
一、经济学迷思
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年间,自认“非 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一项最新统计还显示,在 1960-2000年期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三番,但认为 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却从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国、英国和 美国等经济开展较快的欧美兴旺国家,最近的十几年间,精神抑 郁的人数却在与年俱增,差不多占了总人口的11%左右。
用
2021/7/22
17
观看视频
毒品的危害
2021/7/22பைடு நூலகம்
18
始大家都是坐着看球。但是有一个人为了 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 着其他人都坐着的时候,他确实能比其他人 看得更清楚,但是由于他站着看挡住了别人 的视线,其他人也只能站起来。最后全体观 众都站起来了,从看清楚的程度上说全站着 看与全坐着看没区别,但是大家现在只能辛 苦地站着看而不能安逸地坐着看了。
从宏观来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 化、资源枯竭、社会冲突
2021/7/22
15
观看视频 只有一个地球 中国环境污染概况
2021/7/22
16
六、如何对待财富
3、对财富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 ➢ 财富分配不均降低社会幸福总值 ➢ 财富分配不公引起社会不满、仇恨和冲突 4、科学有效的使用财富 ➢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区别 ➢ 高效利用、低效利用、无效利用和有害利
2021/7/22
10
四、财富增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幸福的经济学含义

需求 。经济 学对 幸福 的理解 , 一般 是用 美 国经济 学
家 萨缪 尔森 的 “ 福 方 程 式 ” 即 : 福 : 效 用 / 幸 , 幸 欲 望 。按 我 国著 名 经 济 学 家 梁 小 民先 生 的 解释 : “ 望 是 一 种 缺 乏 的 感 觉 与 求得 满 足 的 愿 望 。也 就 欲 是 说 , 望 是 不 足 之 感 与 求 足 之 愿 的 统 一 , 者 缺 欲 两
一
点 铺 的 老板 为 防止 店 员偷 吃 , 次让 他 吃 个 够 的 一
道理是一样 的。 为禁止他偷吃是 不可能 的, 因 而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问 题 的 最 好 办 法 是 毁 掉 他的 欲 望 。 明 白 了 幸 福 的 经 济 学含 义 ,在 现 实 生 活 中是 很 有 意 义 的 。尽 管 效 用 和 欲 望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幸 福 是 因 人 而 宜 的 , 有 统 一 标 准 , 效 用和 欲 望 都 没 可 是 有 条 件 的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实 实在 在 的 东西 。 经 济 学 本 身是 以 数 学 和 心 理 学 为 基 础 建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弗 洛 伊 德 的人 的 潜 在 意 识 理 论 到 马 斯 洛 的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都 是 建 立 在 现 实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基 础
之后 , 高层 次的其他需要 才会显现 出来。在我 国 , 更
在 消 费 同 一 种 物 品 或 享 受 完 全 相 同 的 服 务 时 所
得 到 的 满 足 程 度 ( 用 ) 是 完 全 不 相 同 的 。 于 效 也 由 效 用 和 欲 望 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以 , 福 是 所 幸
幸福=效用/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等于什么?在经济学领域中,幸福=效⽤/欲望。
在这⼀条公式中,效⽤就是从物品中得到的满⾜,⽽欲望是指⼀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的愿望。
效⽤与欲望都是⼀种⼼理感觉,所以幸福也当然是⼀种⼼理感觉。
⽽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你可以选择提⾼效⽤,或选择降低你的欲望。
很多⼈抱怨⾃⼰不幸福,可他们未必知道,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或者是他们的满⾜感,即效⽤太低。
这条幸福公式告诉我们:要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得好好珍惜⾃⼰的拥有,降低⾃⼰过多的欲望,要对⾃⼰感到满⾜!
在⼤学⾥,可能你的经济条件不如别⼈,可能你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如果此时,若你⽼是抱怨⾃⼰的不幸,便会感到缺乏幸福感。
⽽如果你乐观地看待这⼀切,对⾃⼰的拥有感到满⾜时,你会发现,⾃⼰幸福许多。
同样地,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对⾃⼰有太多的要求和渴望,你也不感觉很快乐,因为欲望太⾼,就会容易感到失望,容易感到不幸福。
我想,知⾜常乐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幸福不在于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是内⼼由衷⽽发的满⾜感到底有多少。
幸福在于⾃⼰的内⼼感觉。
幸福=效⽤/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
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
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
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
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
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
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
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
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
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
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
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
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
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
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