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前言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根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依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之外根源的假冒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

中成药根源于中医方子,拥有独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一、中药与中成材中药的种类众多,根源包含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

很多品种相像可是用途作用却不同样样,比方:【川牛膝与川续断】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害,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崩漏,胎漏。

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

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

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因此必然进行鉴识与判断。

负责中药材采买及查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识中药材真伪利害的能力。

中药判断采纳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识和纯度检查。

中药性状判断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

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显然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目、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别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记。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质量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推,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末等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亲密有关,应该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储蓄和运输过程中,应该采纳举措控制污染,防备变质,防备交叉污染、混杂、差错。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1. 中药材的分类和命名:中药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分类。

2. 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药材的采集时机、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很重要,通常要在药用部位丰满而质量最佳时采集。

采集后需要进行晒干、炒制、熏制等加工方法来保持其药性和防止霉变。

3.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气味、质地、色泽、含水量、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要符合药典的规定。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和药效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研究,例如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5. 中药材的药用禁忌和副作用: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了解中药材的禁忌和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重要考虑因素。

6.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7. 中药材的药用配伍:中药材的药用配伍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 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趋势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效机制的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等。

9. 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对中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

10. 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发展的重要议题,包括合理利用药材资源、保护药材生态环境等方面。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用于中药制剂和草药治疗的原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中药材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 1. **定义与分类**:- **中药材定义**: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制剂的药材,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

它包括药用植物、动物性药材和矿物等多个类别。

- **分类**:- **药用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如人参、黄芩、枸杞等。

- **动物性药材**:主要来源于动物的各个部位,如鹿茸、牛黄、蛤蚧等。

- **矿物**:如硫磺、雄黄等。

### 2. **药材质量标准**:- **外观特征**:药材的色泽、形态、气味等。

- **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灰分、挥发性成分等。

-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

- **农药残留**: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

- **重金属含量**:检测是否含有过量的重金属。

### 3. **采收和贮藏**:- **采收时间**:药材的采收时间关系到其药效成分的含量,通常在植物的生长旺季采集。

- **采收方法**: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持药材的完整性,避免损伤。

- **贮藏条件**: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通风干燥的环境最为适宜。

### 4. **常用中药材**:- **人参(Panax ginseng)**:滋补强身,提高免疫力。

-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炎症等。

- **枸杞(Lycium barbarum)**:滋补肝肾,明目益气。

- **当归(Angelica sinensis)**: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5. **加工与炮制**:- **炮制方法**:对一些中药材进行炮制,如炙、炒、熬等,以增强其药性或改变性质。

- **加工手段**:包括炒、曝、晒、醋制等,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选择。

### 6. **药材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复方制剂**:中药材常用于制作复方制剂,以增强疗效或减轻药物的毒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 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 种,集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716 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 年,载药8980 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中药采购员必备知识

中药采购员必备知识

中药采购员必备知识一、中药材基础知识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学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资源。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中药材可分为以下几类:1.植物类: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如人参、甘草、黄芪等。

2.动物类:包括动物全体或部分,如鹿茸、虫草等。

3.矿物类:包括矿物质和化石等,如石膏、滑石等。

中药材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疗效,因此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药材鉴别方法与技巧鉴别中药材的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鉴别: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等,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品质鉴别:评估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以判断其质量和药用价值。

3.药用成分鉴别: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以判断其药用价值和疗效。

三、药材存储与保养中药材的存储与保养对保证药材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仓库环境:保持仓库干燥、通风、阴凉、清洁,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2.设备选择:采用现代化的仓储设备,如药柜、药架等,以便于药材的存放和取用。

3.库存管理: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包括药材的验收、分类、储存、养护等。

四、客户需求与采购策略作为中药采购员,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采购策略。

以下是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1.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沟通,了解其对药材的需求和要求,如品种、规格、质量等。

2.制定采购策略: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采购策略,包括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等。

3.谈判价格:根据采购策略和市场行情,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争取合理的采购价格。

4.控制成本:在保证药材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益。

五、供应链管理与优化中药材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流通商和消费者等多个环节。

以下是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几个方面:1.供应商选择: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药材质量和稳定供应。

2.物流配送: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药材按时、按量送达客户手中,降低运输成本。

中草药知识

中草药知识

第一章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二.本草的含义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少量的加工品,其中植物药占80%多。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三 .中草药的含义即中药中的植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四 .中成药的概念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各种片剂、丸剂、散剂、冲剂等。

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能随身携带、省去了煎剂煎煮过程、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等。

缺点是药的成分组成、药量配比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多变、随症加减。

五.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中草药学的概念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草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先秦】中草药的起源。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诗经》《山海经》)(《五十二病方》-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容的医药专著。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730种。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最先对《本经》进行注释的本草书籍,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或称第一部药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花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可放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置阳 光下直接晒干,也可在低温条件下迅速烘干。
• 应保持颜色鲜艳,花朵完整,并注意避免有效成分 的散失,保持浓厚的香气,如金银花、西红花、旋 覆花、红花、茉莉花、玫瑰花等。
• 但尚有少数花类药材,还需适当蒸后才干燥,如杭 白菊等。
*果实类药材
一般果实采收后可直接晒干,但有的还须烘烤烟熏, 如乌梅等;还有些要切成薄片晒干,如酸橙(枳壳)、 佛手、木瓜等;另有些是以果皮入药的,要先将果实 切开,除去瓣和种子后再晒干,如栝楼等。
洗涤与挑选
药用部分采收后,可于河水、塘水、山间流水或自来水 洗净泥沙,除去残留枝叶、芦头和须根。 直接晒干或阴干和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洗。 挑选清除药材中的杂质或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 利于分别加工和干燥。
修整切制
• 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位等不 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捆扎、包装等。
• 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取决于其药效组分,在药效组分 存在的状态下,便可采收到优质的药材。
• 综合考虑:药材品种、药用部位、气候、地理环境、载 培条件等因素。
【B】适宜采收期考虑的因素:
药效成分 药材产量 毒性成分 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C】传统的药材采收原则
有效成分含量或有效成分总量来指导中草药的采收,虽 然比较合理,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同时很多中 草药有效成分目前尚未明了,因此,利用传统的采药经 验及根据各种药用部分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 收季节,仍是十分重要的。
• 修整要根据药材规格、质量要求来制定。
去皮、壳
• 对果实、种子、根及根茎类药材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 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符合药材的商品特征,有 利于干燥和贮藏。
• 如去皮抛光的药材:桔梗、山药、白芍、杜仲、黄柏、 肉桂等。
• 去壳晒干的药材:白果、苦杏仁等。
蒸、煮、烫
• 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 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
【2】茎、木类药材
• 一般在秋、冬季落叶后初春萌芽前采收。 如大血藤、鸡血藤等;
• 与叶同用的槲寄生、忍冬藤等茎、木类药材,应在植物生 长旺盛的花前期或盛花期采收。
槲寄生
忍冬藤
【3】皮类药材
• 多在清明到夏至时间采集,此时植物体内液汁较多、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同时有效成分 含量高,如杜仲、厚朴。
【第二节】药材的产地加工
• 中药材采收后,绝数尚呈鲜品,因药材内部含水量 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 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 疗效。除了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 材必须在产地初步加工。
• 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 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 充分发挥霜变色时采摘,如川楝子经霜变 黄,山茱萸经霜变红时采摘。
【7】种子类药材
•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 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南方红豆杉【果实和种子类】
【8】全草类药材
• 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 收。
• 有的割取植物地上部分,如薄荷、荆芥、益母草、紫 苏等。
*种子类药材
• 将果实采回晒干后,去掉果皮,取出种子即可,如 薏苡、决明等;
• 有的连同果壳一起干燥贮藏,以保持有效成分不致 散失,如砂仁等;
• 有的则要打碎果核,取出种仁入药,如杏仁、郁李、 酸枣仁等。
*动物类药材
因动物的种类不同或相同动物因产地、时间的不同,其 产地加工方法各有差异。
• 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清选、干燥、冰冻或 加入防腐剂等)。
【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2、进行初步处理使药材干燥。 3、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等级,便于按质论价。 4、形成一定的商品性状。
• 药材的产地加工对于药材商品的形成、饮片和中 成药等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材产地加工的常用方法】
• 根皮在冬季采收,如牡丹皮、地骨皮。有些药材取皮, 可在取伐木材时收。 根皮、树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物生长,应注意采收 方法,树皮不可整圈剥,否则破坏输导系统,造成树 木死亡;根皮是挖根后再剥取。
【4】叶类药材
• 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 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此时植物已经完全 长成,而且生命力最旺盛。
• 中药材的合理采收,不但与采收季节有关,而且与中药 材的种类、药用部分都有关。
• 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 同时也受气候、产地、土壤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因此采 收时,不但要考虑中药材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要考 虑有效成分的含量,只有样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药 材。
【A】现代的药材采收原则
【1】根及根茎类药材
•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认为春初“津润始萌, 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 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 早春二月,新芽未萌;深秋时节,多数植物的地上部 分停止生长,其营养物质多贮存于地下部分,有效成 分含量高,此时采收质量好,产量高。
• 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等。天 麻在冬季至翌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收者名“冬 麻”,体坚色亮,质量较佳;春季茎苗出土再采 者名“春麻”,体轻色暗,质量较差。少数例外, 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一】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学习目的】 1、熟悉中药材采收与加
工原则 2、了解中药材采收与加
工原则基本方法 3、掌握中药材贮藏的基
本方法
【教学内容】
1、中药材的采收 2、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3、中药材的贮藏
【第一节】药材的采收
• 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季节、时间、方法)不仅对保证药 材的质量、药效,而且还对保护、扩大药源具有重要 意义。采收适时如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 性弱、疗效差。
【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药材
• 收获后要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再 进行大小分级,或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 烘干,如丹参、白术、白芷、牛膝、射干。
• 肉质性含水量多的百部、天冬、百合、薤白, 应先用沸水烫,再切成片或剥下鳞片晒干或烘 干。
• 质地坚硬较为粗大的高陆、葛根、玄参等,要 趁鲜时切片干燥。
发汗
•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 分往外溢,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 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 如厚朴、玄参、续断等。
干燥
干燥的目的:及时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 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 质量;可根据不同的药材选择不同的干燥方法。 干燥的方法:晒干、烘干、阴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 波干燥等。
• 干后难以去皮的桔梗、半夏、水半夏、芍药、丹皮, 应趁鲜时刮去栓皮。含浆汁淀粉足的何首乌、地黄、 玉竹、黄精、天麻等,应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或晒干 或用文火烘干。
• 党参、北沙参应投入沸水中略烫一下,再刮皮,洗净 干燥。
• 白芍、玄参、丹参要经沸水煮,再反复“发汗”,才 能完全干燥。
• 贝母、山药要经过用硫磺熏蒸后才能干燥,并 保白色,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 利于贮藏。
• 红花、洋金花等均宜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 菊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 •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
保证药材质量。 • 个别如松花粉、蒲黄更要掌握采集花粉时间,否则
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6】果实类药材
•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如瓜蒌、枸杞、马兜铃等。
• 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 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 以带根全草入药的,则连根拔起全株,如车前草、 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 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其采收原则与此相同, 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如夜交藤、忍冬藤。
【9】藻、菌、地衣及孢子类药材
• 各自情况不一,如麦角在寄主(黑麦等)收割前采 收,生物碱含量较高,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应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 此类药材多数在捕捉后用沸水烫死并晒干,如斑蝥、土鳖虫等
• 全蝎在产地加工时,通常用10%食盐水浸泡后加热煮沸,至全蝎脊背 抽沟、全身僵挺、色泽光亮时取出,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即得
*皮类药材
• 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修切成一定大小的块或片, 然后直接晒干。
• 有些药材采后要立即刮去栓皮再晒干,如黄柏、丹 皮等。还有些药材要经烫处理,如肉桂、厚朴、杜 仲等应先放进沸水中稍烫后,取出叠放,让其“发 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 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状、双卷筒状,最后晒干 或烘干。
• 动物药蛤士蟆秋末进入冬眠期,易于捕捉,且蛤 士蟆油于体内较多。
• 鹿茸于清明后40—60天(5-7月)截取,过时则角化而 不能称之为鹿茸
• 对动物药材熊胆、牛黄、麝香、马宝、蟾酥在捕捉 后或屠宰场采收。
【矿物类药材】
矿物类药材,一般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故大多可随 时采收。但是各种矿物在其地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 各种条件的影响,因此也有品位高低的不同,一般应 采收品位高的矿石为好。
• 如人参叶在夏天采收,叶浓绿而茂盛。但桑叶需 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
【5】花类药材
• 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 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因为后两种情况不仅影响 药材性状、颜色、气味,更重要的是药效成分的含量也 会显著减少。
木槿花
• 如金银花、辛夷花、丁香、槐花米等都应在花含苞 待放时采收。
• 海藻在夏、秋季采捞。
【动物类药材】
•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如昆虫类 药物,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