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建模论文

合集下载

物理建模在解题中应用论文

物理建模在解题中应用论文

浅谈物理建模在解题中的应用摘要:研究物理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实验,二是理论。

在做理论分析时,往往需要从造模型着手.物理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实质上都是物理模型的运动变化规律。

关键词:物理模型;建模;物理过程;解题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实验,二是理论。

在做理论分析时,往往需要从造模型着手,物理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实质上都是物理模型的运动变化规律。

所谓物理模型,就是指将现实中表面的、次要的条件舍去,将复杂具体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

为了让问题能变得清晰、自然、有条理,我们常常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各个击破,方法是利用建模思想,寻找模型,明确分析思路。

这就是“建模—规律—处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具体、形象、生动、直观、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遇到许多的新模型,常常是在旧模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对于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或相似的物理现象,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找到彼此间的联系,将问题简化。

例1.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汽化热为l=2264 j/g,这时质量m=1 g的水变为水蒸气,其体积由v1=1.043 cm3变为v2=1676 cm3,在该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蒸气对外界所做的功是多少?增加的内能是多少?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物体的初末状态,这也是学生最困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是体积变大,对外做功,并且是克服大气压力做功,由w=fs来求解,但是s如何来求?气体是向周围立体空间膨胀的,是球型?还是立方体?球型不好求s,立方体应怎样建立模型?如下图建立模型求解易得:这一模型保持了横截面积不变.解析:1 g水汽化吸热q=ml=1×2264 j=2264 j。

水汽在1标准大气压下膨胀对外做功w=p0sδl=p0δv=p0(v2-v1)=1.013×105×(1676-1.043)×10-6 j≈170 j。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构建物理模型 拓宽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构建物理模型 拓宽解题思路

构建物理模型拓宽解题思路内容提要:能迅速、准确地建立物理模型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跟生活和科技相联系的物理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要想很快构建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使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一些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模型理想化简约化类比法数学方法自伽利略、牛顿以来,物理学一直是发展科技、改造生活最锐利的武器。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的顺利升空,物理学和生活、科技相联系的问题正成为热门话题。

就高中阶段而言,此类问题都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处理的:即利用理想化、简约化、类比法以及数学方法等各种手段,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语言和物理方法,以得到问题的正确解答。

如果学生缺乏模型意识,则往往化简为繁、一筹莫展。

利用理想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理想化是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之一,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理想化模型,如“光滑”、“质点”、“单摆”、“点电荷”、“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弹簧振子”等等。

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科研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经典模型,它们反过来对人们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科学研究又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如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实际问题理想化,从而构建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则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技巧。

例1、如图所示,自动小车在相距L的水平轨道上移送重物,用长为L1的细绳把重物挂在车上,小车在轨道前半段作匀加速运动,后半段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要使重物起始和到达终点均静止,试确定小车加速度大小。

解析:本题是单摆模型的拓展应用,小车在轨道上作匀变速运动时,重物将在新的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运动,其等效重力加速度22,agg+=。

运动周期,12gL Tπ=小车作匀加速运动时,由运动学公式:2212at L=由题意:nTt=(Nn∈)联立以上方程,解得242142216LnLgLa-=π(Nn∈)利用简约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对于跟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物理问题,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往往看起来比较复杂、隐晦,给人一种模糊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物理相关因子有深刻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而忽略一些对问题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建立起简约化的物理模型,才能顺利地进行问题的求解。

经验事实物理模型构建方法论文

经验事实物理模型构建方法论文

经验事实物理模型构建方法论文概要: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物理模型联系十分紧密,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本质、明确思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于经验事实,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理想化、精简化、情景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

高中阶段的物理看似抽象,但实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

在对物理问题展开探究时,为了便于问题的研究往往会在不影响研究结果的情况下,对复杂的物理实物进行抽象取代,建立物理实物模型解释物理概念。

例如,在物理教材的开篇——《运动学》的教学过程中,“質点”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理想化模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点”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运动公式,我对“质点”这一概念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引入教学。

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运动描述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研究滚动的足球、冉冉升起的国旗等等,不管是足球向前滚动,还是国旗飘扬着上升,物体在运动时有着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很难入手研究。

然后,我打开手机,利用投影给学生展示手机中的GPS导航系统,在导航系统的图像中只用了一个“点”来描述人的位置。

马上有学生意识到,在GPS中重要的是人走的方向,动作和身材都不重要可以忽略,所以仅仅依靠一个“点”便可以表示人的位置。

回到足球与国旗的问题中,当我们研究足球向前、国旗上升的速度,受到的外力与自身的质量是问题研究的关键,可以同样将物体理想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展开研究。

基于此,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质点”这一理想化模型:用来代替物理的有质量的“点”,其条件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是否能够忽略。

以学生生活经验的GPS导航系统来启发学生理解质点的意义及内涵,激活学生的建模意识,可以使学生对于物理实物模型有着更加深的理解和认知,对于以后学习光滑表面、单摆、匀强磁场、点电荷等知识做了铺垫。

一、理想简化,建立过程模型在物理中“运动”相关的学习过程中,每一项物体的运动都牵扯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或形变,运动的过程十分复杂。

浅谈高中物理建模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建模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建模论文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

物理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模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建模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建模论文范文一:浅谈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摘要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物理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其各类分支,具备物理建模能力是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学体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本文就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想法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建模教师学生一、要有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高中阶段的物理模型有很多,一般可分三类:物质模型(质点、轻弹簧、理想气体等)、状态模型(气体的平衡态、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而物理题目的设置均是围绕着这些物理模型展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物理模型的意识,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华丽包装的题目后就是赤裸裸的常见的物理模型,做题时要剥离出题目本质,联系旧有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也就是说,要有把问题转化成为物理模型来研究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关于摩擦力有这样几个常见判断题: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吗?相反吗?能成任意角度吗?运动(静止)的物体可以受静(滑动)摩擦力吗?很多学生迷惑在这些概念题中不能自拔。

但当学生心中有了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情境时,这些问题便极易解决了。

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高中物理学什么?无非是弹簧弹来弹去,滑块在斜面上滑来滑去,子弹与木块碰来碰去,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飞来飞去。

二、及时对已学过的物理模型归纳与总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对已学物理模型进行归纳与总结,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这项工作。

例如我们在讲《功》这一节,必然要讲到摩擦力做功的问题:滑动摩擦力能做正功吗?负功呢?能不做功吗?静摩擦力呢?虽说这是功的内容,实际上如果学生对关于摩擦力的相应物理模型很熟悉的话(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这个问题会很容易被解决,而我们很自然地就把重难点转移到一对儿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做功代数和为何值这个问题上。

中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论文

中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论文

中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物理模型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各种事实和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利用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建立起来的理想化模型。

建模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将隐藏在复杂的物理情景中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简化、抽象、类比、提炼。

从物理学研究的角度看,“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建模”对物理现象及本质进行探索,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中师物理中的理想化模型按对象分为: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同步卫星、单摆、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等势面、磁感线、变压器、原子模型、光线等;按物体运动形式或物理过程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等;按典型物理问题可分为子弹打木块、机车启动(恒定功率或加速度启动)、追赶等模型。

中师物理教学中建模可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探求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科学素养。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呢?一、重视物理学史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就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物理学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通过物理学史教育不但能更好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前人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与方法。

例如: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

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

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物理建模论文格式

物理建模论文格式

物理建模论文格式(一)论文形式:科学论文科学论文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注意:它不是感想,也不是调查报告。

(二)论文选题:新颖,有意义,力所能及。

要求:有背景.应用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真实问题,要有具体的对象和真实的数据。

理论问题要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价值。

要做必要的学术调研和研究特色。

有价值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或教育价值,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掌握必须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

有基础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有一定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参考文献,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研究问题的数据资料是能够获得的。

有特色思路创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思路;方法创新,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结果创新,要有新的,更深层次的结果。

问题可行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并能够完成,要有学生的特色,所用知识应该不超过初中生(高中生)的能力范围。

(三)(数学应用问题)数据资料:来源可靠,引用合理,目标明确要求:数据真实可靠,不是编的数学题目;数据分析合理,采用分析方法得当。

(四)(物理应用问题)物理模型:通过抽象和化简,使用物理语言对实际问题的一个近似描述,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

要求:抽象化简适中,太强,太弱都不好;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参数选择源于实际,变量意义明确;数学推理严格,计算准确无误,得出结论;将所得结论回归到实际中,进行分析和检验,最终解决问题,或者提出建设性意见;问题和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展望。

(五)(物理理论问题)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了解透彻要求:对问题了解足够清楚,其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问题解答推理严禁,计算无误;突出研究的特色和价值。

(六)论文格式:符合规范,内容齐全,排版美观1. 标题: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逻辑组合。

要求:反映内容准确得体,外延内涵恰如其分,用语凝练醒目。

2. 摘要:全文主要内容的简短陈述。

物理科技建模3000字 初中生

物理科技建模3000字 初中生

一、概述物理科技建模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它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科技建模在工程技术、生物医学、能源环境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介绍物理科技建模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二、物理科技建模的基本概念1. 物理科技建模的定义物理科技建模是指利用物理知识和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理世界中的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预测物理系统的行为,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帮助。

2. 物理科技建模的基本原理物理科技建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和计算,获得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行为规律,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

3. 物理科技建模的应用领域物理科技建模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天文物理、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物理科技建模的基本方法1. 建立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科技建模的第一步。

通过分析和理解所研究对象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利用物理知识和数学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描述和解释所研究对象的现象和规律。

2. 模型的验证和修正建立物理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通过实验数据和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模型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3. 模型的应用完成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后,可以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控制。

通过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可以预测所研究对象的行为规律,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帮助。

四、物理科技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1. 物理科技建模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通过建立交通流量模型,可以预测交通拥堵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还可以利用模型进行交通方案的优化设计,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2. 物理科技建模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模型,可以预测环境污染的扩散和影响范围,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虚拟仿真系统的物理建模》论文

《虚拟仿真系统的物理建模》论文

《虚拟仿真系统的物理建模》论文
《虚拟仿真系统的物理建模》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也促使物理建模的发展。

物理建模不仅可以用于模拟复杂的实体流动和施加外力的情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模拟影响物体运动的不同变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模拟系统行为。

在物理建模中,主要是以三维模型方式来模拟物体的空间分布。

通过依次构建空间分布函数(如球、椭圆、四棱柱等),可以得到客观外形变化以及其相对应的受力变化情况。

此外,通过添加约束系数可以有效控制物体的旋转、碰撞等状态,以实现真实物体的模拟。

根据不同的模型定义及参数,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位置,并对对应的受力作出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虚拟仿真系统中所有物体及其相互作用建模。

在实现仿真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出物体之间的真实弹性碰撞以及弹簧及质量的影响,实现物体的真实模拟。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提升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物理建模技术在对复杂物体的仿真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有效的模拟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运动情况。

总之,虚拟仿真系统的物理建模是利用空间模型、约束系数和弹性参数,将复杂物理系统中的物体及其相互作用仿真出来,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未来,结合虚拟仿真和物理建模技术将会在多个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如自然灾害的研究、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胡构造与各部分功能及其发声原理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
【摘要】演奏二胡,通过把位的变换,可以改变二胡的音调,奏出动听的曲子。

而二胡每一个部分又有不同的功能,也能改变音调的高低。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箱,可以使二胡的音色更为动听;琴皮的松紧程度、琴弦的长短、粗细、琴轴的转动、千斤的位置,都能起到控制二胡发声音调的作用;琴杆有一定的传导震动作用。

二胡通过琴弦与弓毛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震动,发出声音,加之琴筒的共鸣作用,将产生的声音放大之后,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

【关键词】二胡构造与功能;发声原理(如图-1)
图-1
一、问题的提出
坐在阳台上,拿出二胡,拉起一曲热情奔放的《赛马》。

我学习二胡已经有三年了,但是二胡各个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呢?二胡的发声原理又是什么呢?我并不清楚。

于是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手中的二胡,想从物理的角度彻底了解它。

二、分析问题
二胡的构造是很容易观察到的,每一部分“掌管”的工作不同,它的作用也会不同,所以我认为,通过探究二胡各部分的功能,就能够探究出其发声的原理。

三、实验探究及原理分析
(一)琴筒琴杆
图-2
在二胡的下端,是一个六边形的木筒(如图-2)因为二胡的内外弦就连接在琴筒上,所以琴筒有产生共鸣的作用,是二胡的共鸣箱,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

琴筒的前端蒙皮,叫做琴皮。

琴皮改变音调的特征与鼓皮有些相似,二胡发出音调的高低与琴皮蒙在琴筒上的松紧程度有关。

刚买的二胡,琴皮蒙的较紧,震动较快,所以音调高,音色尖;而使用时间太长的二胡,琴皮会很松,使得发音沉闷,需要改变琴皮的松紧度。

所以,琴筒能够使二胡发生共鸣,而琴皮能够控制音调的高低。

琴杆也叫"琴柱"(图-1右),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

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用紫檀木、乌木、红木等硬质木料),但是,二胡发声时的震动很少会涉及到琴杆(但对于产生的震动有传导作用),所以,琴杆与二胡声音的产生及音调的高低并没有太大关系。

(二)琴弦琴弓琴轴
二胡有内弦和外弦之分,内弦较粗,发出声音的音调低;外弦较细,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这让我想到了在学习“声现象”时涉及的知识。

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而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又能影响到物体振动的频率,所以较粗的内弦震动较慢,音调较低;而较细的外弦震动较快,音调较高。

并且,琴弦如果采用粗细相同的,就会产生两弦张力不平衡,发音不协调,灵敏度差的问题,但若是琴弦的粗细比例过于悬殊,就会使得音色不统一。

根据上面的分析,能够得出:二胡的声源来自于琴弦的震动。

二胡演奏中,右手拉动琴弓,琴弓由弓杆和弓毛组成,弓杆都有一定的弧度(大多用红竹、白竹等富有弹性的细长竹子,以免拉断弓毛),弓毛大多是用马尾做成的,系在弓杆的两端,紧贴在弦上。

在演奏时,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左手按在琴弦上,变化左手的位置,改变琴弦千斤以下部分的长短,改变发出的音调。

二胡的内外弦要有定弦音高的调节,而调节音高就离不开琴轴的作用(如右图),通过拧转琴轴
来绷紧或放松弦,紧则音高,松则音低。

琴轴有两个,上面的叫做“内琴
轴”,控制内弦音调的高低;下面的叫做“外琴轴”,控制外弦。

这与琴皮
控制二胡发声音调高低的原理相同,同样是由于琴弦振动频率的变化。


过转动调节,使得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因而琴弦的振动频率也就不同,
从而使二胡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三)千斤
在二胡的琴筒上,有一个控制琴弦的装置,称为千斤。

千斤是二胡上
的切音点,同时能够把拉奏中琴弦产生的震动传导到琴杆,是二胡最重要
的部件之一。

千斤可以分为活动千斤与固定千斤两类,但是在使用时都要
保证它的稳定性,千斤的移动会改变琴弦下半段的长短,也就会影响到二胡音调的高低。

(四)琴码控制垫
琴码是重要的传导部件,是联结琴皮和琴弦的枢纽,对二胡的音质有很大的影响。

琴码的大小和它在琴皮上的位置也很重要。

刚刚买回二胡时,新琴的声音比较尖亮,那时用的琴码,质地比较软,底面积大,高度较低,使用了几年之后,琴皮松了许多,发出的声音也沉闷了许多,就换上了一个质地较为坚硬,底面积小,高度较高的琴码。

这是由于琴皮松了以后,会被琴码向下压,使得高把位时琴弦碰到琴皮上,影响发音,而换上高度高的琴码,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控制垫是塞在琴码下方,琴皮与琴弦之间的一个软垫,可以起到控制狼音(即演奏时发出的噪音)的作用。

控制垫的材料、大小、厚薄,也会影响到二胡的发音。

控制垫的厚度一般在于琴码的高度,控制垫会减少一些琴弦的震动,所以能够控制狼音。

通过以上对二胡构造的探究,就得出了二胡发声的原理:二胡发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

琴弦的振动是由于弓毛拨动。

弓毛对琴弦有什么样的作用力呢?首先是贴弦力,弓毛击打琴弦,就像扬琴的小锤击打扬琴弦一样。

再一个力就是静摩擦力,当弓毛与琴弦间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弓毛就会对琴弦作用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贴弦力作用在同一点,方向互相垂直,这二力的合力便是拨动琴弦的力,琴弦就是在这个(合)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

并且有琴筒共震,由于按弦使琴弦震动的长度不同,震动的频率改变,使共鸣的琴筒震动频率不同,由琴筒放大发出声音。

而二胡音调是二胡弦振动的三个物理特性决定的.
1. 弦的粗细.在松紧和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弦越细,则音越高,越粗则音越低.内外弦分别用不同粗细的弦,就是这个道理.
2. 弦的松紧.在同样粗细,同样长度的条件下,弦越松,则音越低,弦越紧,则音越高.用弦轴旋动调整弦的松紧度来定弦的调,就是这个原理.
3. 弦振动的有效长度决定音调高低.在松紧和粗细相同的条件下,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短,则音调越高.平时演奏时用手指按弦,就是改变弦振动部分的有效长度来演奏出不同高度的音的.
另外,决定二胡音调的还有琴筒的大小,琴膜的厚度和松紧度,千斤的位置等,但这都是制作时决定了的,对同一把二胡来说,是不可改变的.可以不作为调音的原理来讲。

四、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我的探究,我认为二胡的发声是由于琴弦与弓毛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震动,加之琴筒的共鸣作用,将发出的声音放大之后,声波再通过空气的传播,传道人耳中,听到了二胡的声音。

而琴皮的松紧程度、琴弦的长短、粗细、琴轴的转动、千斤的位置,都能起到控制二胡发声音调的作用;琴杆有一定的传导震动作用。

而以上这些都是控制的二胡空弦的音调,演奏时,通过改变左手的把位,改变琴弦长度,从而在演奏过程中改变音调,奏出动听的乐曲。

同样,右手拉动弓杆时力度的不同,能够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

(五)感悟与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而且,虽然我对物理十分感兴趣,但是仍有太多的物理知识我不了解,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以更大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来认识物理,感受物理,体会物理世界的神奇。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震动发声
百度百科——制作材料
二胡演奏教程——二胡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