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拔伸牵引:正骨的手法重要步骤
作用:克服肌肉拮抗力,维持骨位;矫正患肢 的短缩及成角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是其他
手法操作的基础。
操作: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 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
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原则 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子求母” 注意事项 1、牵引的力度 因人因部位而异。 2、时间 复位开始—外固定结束。 3、方法 可辅以器具牵引。
(五)屈伸收展: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 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 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用于配合提 按端挤手法矫正近关节的骨折的侧方移 位。
(六)成角折顶: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肌肉 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 操作: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 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一端,在牵引下 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 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 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
足蹬膝顶: 通常一个人操作,常用在肩、 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以肩关 节为例,患者仰卧床上,术者立于患侧, 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 术者脱去鞋子,用足底蹬于患者腋下 (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位用右足), 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然后在 牵引的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 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顶住肱骨头,即可 复位。
(三)旋转回旋
旋转 骨折端有旋转移位。整复时先用旋 转法纠正上述移位,然后再整复其它类 型的移位。
回旋 矫正骨折的背向移位和解脱骨折断 端间嵌夹的软组织。
回旋: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 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 操作: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以近端为固定 点,以远端绕近端适当旋转(根据X线片所显 示的旋转移位特点,决定向哪个方向回旋断 端),使骨折斜面相对而有利对位。从断端的 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
童不超过150 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纠正
对位
长干骨对位应1/3以上,干骺端对位至少3/4
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短缩2cm内 / 成人短缩不超过1cm
三、正骨手法
(一)手摸心会:通过触摸,判断骨折 是否有移位,移位的方向及程度等; 脱位是全脱位、半脱位、前脱位还 是后脱位以及整复的效果。
(七)夹挤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 骨折,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
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
操作方法: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 及食、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 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 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 并列双骨折就象单骨折一样复位。
(八)摇摆触碰: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 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 稳定性。
第八章 手法
手法
手法是医者用手施行各种术式,直接作用 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进行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医宗金鉴》中归纳为“摸、接、端、提、 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手法的应用原则
诊断准确 ,全面了解病情:全身和局部的 情况。
制定方案 体位、手法的选择和顺序、人员 的分工、患者的配合、器材的准备、外固 定方法、麻醉、应急方案等。
(九)按摩推拿:手法整复成功后,同时 施以轻柔的理筋手法理顺筋络,以达到解 剖对位。
上骱手法
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体位的选择 手法 整复顺序 复位的准备 陈旧性脱位
基本手法
拔伸牵引 1、克服痉挛的肌肉和韧带; 2、把脱出的关节头牵拉到破裂的关节囊处。 屈伸收展和旋转回旋 1、联合应用 多轴关节 2、单独应用 单轴关节 端提捺正 矫正关节的内外前后的移位
摇摆 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 维持牵引下轻轻地左右摇摆或前后方向 摆动骨折的远端,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 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已经紧密 吻合。
触碰:用于 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横 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 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 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 端紧密嵌擦,复位更加稳定。
(四) 提按端挤
提按 用于骨干骨折的侧方移位(是以人 体的中轴来划分,即前后侧或称上、下 侧)。术者以双拇指在骨折突出的一端 向下挤按,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 端向上端提。
端挤: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 手法。操作时,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 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 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 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 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 未能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 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对位:骨折端的接触面 对线:骨折端在纵轴上的关系
功能复位标准
对线
骨折部位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 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超过100、儿
6、孕期3月左右患腰痛者 7、精神病患者 8、其他
手法的作用
(一)整复移位 各种骨折、脱位、筋 扭伤、挫伤等,均可通过手法使之回复到 正常的解剖位置或功能位。使因筋骨异位 对周围神经、血管刺激或压迫引起的疼痛、 酸胀、麻木或异常感觉很快减退,血液供 应受阻的各种症状也立即得到改善。
(二)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外伤所致脉络 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聚 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拘急,为肿为 痛。施行手法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 瘀滞,加速瘀血早日吸收,以达到消肿止 痛的目的。
手法的基本要求 早、稳、准、巧。
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骨折、脱位、筋伤、骨关节退行性 病变、损伤的后遗症、内伤等。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的脊柱损伤或病变 2、手法后疼痛加重或出现异常反应 3、手法区域的皮肤有病变 4、急性传染病、高热、恶性肿瘤等 5、肌腱、韧带完全以消散 瘀结,剥离粘连,舒筋活络,使关节功 能得到恢复。
(四)保健强身 调节脏腑功能 施行保 健手法可行气血、健脾胃、强肝肾、坚 筋骨,对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具有保健 强身的作用。
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
掌握复位的标准 复位的时机 越早越好 明确移位的情况 麻醉 合理利用X线检查 其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