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

合集下载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

幼儿的自我中心与教育5岁的亮亮连续三个月行为夸张,不但在家打妹妹,还在学校咬同学,并破坏玩具桌椅,不论老师采用说的、骂的、打的,甚至罚坐在角落,都不能控制他的行为。

园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否则不同意亮亮进入学校,以免再伤害到其他的同学。

幼儿心理专家分析:幼儿的情绪早在出生后即可从表情来判断,例如哭、笑,随着幼儿逐渐成熟,情绪的分化和种类也愈来愈多。

比如:头痛、肚子痛、吃不下东西、睡眠过多或不足。

行为上也可能会出现无理哭闹、破坏东西、闷不吭声、无精打采、退缩、紧黏家长、疑神疑鬼、忧心忡忡、不活泼、不爱玩耍、不合群、不听话、不快乐,甚至还会有想自杀的念头——这是幼儿“自我中心”特征现象的消极反映。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学龄前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特征,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存在于幼儿的智力活动中,也存在于幼儿的道德认识中。

表现在幼儿的言语、表象、逻辑以及外部行为中。

自我中心期是一种幼稚心理,多数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小班的孩子是最为明显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

幼儿难以分辨自己与外界的独立性,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

不了解幼儿发展的成人,有时会将这些行为误解为“不乖”、“小气”或“霸道”。

“自我中心状态”会影响幼儿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影响幼儿与别人的友好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自我中心”是两岁多幼儿的思考特徵。

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轮流,或分享的行为。

其实,这与成人的自私行为是不一样的,幼儿不是不愿为别人设想,只是受限于本身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无法顾虑到他人。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下转第121页)摘要每天我们在关心孩子是不是吃饱、营养有没有跟上、学到了什么本领的时候,却忽略了孩子懂不懂规矩、能不能遵守规则,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是不是懂礼貌、讲道理;是不是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是不是会判断对错;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等,这些正在被大家慢慢地忽视。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众多家人的围绕和宠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

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慢慢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良好的行为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养成习惯。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已有能,勿自私”,说的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的?真的不重要吗?重要的话,我们怎么把它找回来关键词弟子规幼儿自我中心A Brief Analysis of Middle Class Children 's Self -cen 鄄teredness //Huang HongleiAbstract Every day,we only care for children's daily life,and neglect their conduct and habit.In the one-child society,chil-dren are often self-centered,but some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nk that it will be improved with children's growth,which is a wrong viewpoi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es in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this paper analyzes contempo-rary children's bad behaviors and discusses the writer's own re-flections.Key words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chil-dren;self-centeredness幼儿过分地以自我中心思想所引发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改掉,如何引导成为了研究的方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

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

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中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特点

中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特点

中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特点
中班(幼儿园中班)的幼儿通常处于2-3岁的阶段,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正在逐渐发展。

在这个阶段,幼儿通常具备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特点,如下:
1. 自我意识增强: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需求。

2. 自我表达需求: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包括饥饿、渴望、累了或不满意等。

3. 自我主张:幼儿开始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4. 自我探索: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物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观察、摸索、探索来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

5. 自我保护:幼儿开始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主动回避可能会伤害自己的危险情境或物品。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在这个阶段还比较有限,他们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理解不够深入,往往还无法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这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分享和合作。

第四讲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

第四讲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

第四讲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培养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也是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时期。

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身存在、情绪、需求和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在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特点需要我们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中心性:幼儿在发展早期往往无法意识到其他人的独特思想和感受,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符号意识:幼儿开始理解和使用一些符号,如动作、表情、语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时间和空间概念:幼儿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他们能够分辨一些基本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如昨天和今天、前面和后面等。

4.角色认同: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并努力在社会中扮演这些角色。

5.自我评价:幼儿开始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行为和表现,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

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方法和活动:1.节日庆祝活动:通过举办一些节日庆祝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重要的人物,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2.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参与到角色扮演游戏中,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需求,增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自我评价活动: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培养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4.给予选择权: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幼儿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5.接受挑战:给予幼儿一些合适的挑战,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6.倾听和鼓励: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理解,从而增强自信心。

总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以上提到的方法和活动,我们可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渐认识自己,发展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为了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的表现事例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的表现事例

幼儿思维自我中心性的表现事例小班的绘画课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奇怪的对话豆丁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佳佳:“我说了啊!”接电话的安安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

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

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

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

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

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是指他们在语言表达中主要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而忽略了其他人的看法和需求。

这种语言表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指称:儿童经常使用一些自我指称词语,如“我”,“我的”,“我要”,“我不要”等等。

2. 独白式语言:儿童常常不断地自言自语,不顾及听众是否在场。

3. 一维思维:儿童的语言表达常常只局限于一个维度,只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求,不顾及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4. 不成熟的理解:儿童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显得不成熟,说话内容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表达不清晰。

5. 情感化语言:儿童的语言表达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化色彩,比如说话声音高亢、哭闹、生气等等。

总的来说,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增加,他们的语言表达也会逐渐变得成熟和多维化。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理论的赏析施建萍教师进修学校摘要:“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

虽然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儿童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年幼儿童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儿童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同样存在质的差别。

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成人的重要责任,去自我中心又是成人和儿童的共同任务。

关键词:自我中心、道德品质、去自我中心策略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结缘:98年我有幸再次来到课堂接受教育,坐在最前排,异常专注地获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

这是我进入幼教这个行后的一次较为系统的、全面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幼师生,学习的都是些百废待兴的、或比较传统的、“苏式”的革命性幼儿教育理论和知识,对儿童究竟是怎么一点一点发展的,即使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还是一知半解或所知甚少。

认真聆听教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演讲,心理学大师们以自己的实验和研究一一揭开着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谜底,也唤醒了自己童年的桩桩件件,虽然自己年过四十,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年幼时月光下玩耍的情景:月亮当空,我走得慢它也慢,我快它也快,当我从外宅跑到内宅,月亮依然在我头顶,我又跑回去,它还在我头顶。

我想不明白,我有腿,它也有腿?它是怎么跑的?为什么月亮会老跟着我走?百思不得其解。

长大后还常常自责:小时候怎么那么笨!到今天才明白,这就是自己当时的思维形式和水平。

2003年和2007年,我县与华师大两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网络本科班。

承蒙领导的信任,我承担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课程的导读任务,两度重温《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其中最让我回味的是:有关“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性”。

一、“自我中心”的由来和概念“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思维作了长期的精心的研究后发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一大特质。

皮亚杰认为:儿童,特别是幼儿(前运算阶段),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往往专注于自身所知觉的世界,很少考虑他们以外的人所知觉的世界。

在皮亚杰看来,这种自我中心性贯穿在儿童认知活动的所有领域,影响着他们的感觉、知觉、语言、行为和社会互动。

皮亚杰认为,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

虽然在过去的20余年中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幼儿并不像皮亚杰最初说的那样自我中心化,而且幼儿采纳、选择其他人观点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改善,但是“自我中心”仍然准确地概括了学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的许多特点,并且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适应价值。

这一重大发现,使我们对儿童究竟是怎样发展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在理解儿童、欣赏儿童的“作品”(包括儿童的天真理论、想法、言语、行为和绘画、游戏等等)时潜意识里有了尊重这一特殊群体,正确看待、引导和评价儿童的观念。

二、儿童“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品质的关系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自我中心,凡事都想着自己,只想自己的开心而不会想到别人,自己喜欢的别人休想得到,真是难教!”不少家长也说:“不知怎的,又没教他,怎么表现得那么自私!”“没想到自己儿子是那么自私,真是坍台”。

当人们一旦将“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对上了号,那么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特质的外在表现就成为成人批评、改造和教育的目标。

因为自私的人不受欢迎,无论在儿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自私的人常常会受到众人的遗弃和谴责。

之所以将“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混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最终结果上都只让当事者本人受益,在给别人的感觉上一样会让人不认同。

所以无论成人或儿童,自我中心的人不受欢迎。

其实,儿童的自我中心与自私自利是两回事,在本质上有差别。

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其主体认识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周围环境和人物。

而幼儿的自我意识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发展成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若引导不当,也可能使孩子“自我中心”膨胀,形成任性、霸道等不良心理品质。

为使幼儿由“自我中心”转向“社会中心”即从自我中心化道德向社会化道德转化,家长和老师就要注意幼儿的社会化培养,避免自我中心化,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儿童思维“自我中心”的价值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0-2岁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

(2)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

(4)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幼儿的自我中心是从前阶段感觉运动阶段的极端自我中心过度而来的,是自主意识开始觉醒的进步,是个体发展在另一个高的水平上的表现,也是他们思维的发展,个体成长的见证。

虽然最初也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相对地缺乏认识,但这种缺乏却是在表象性上而不是在感知运动方面。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所谓“自我中心化思维”。

它在结构上是我向思维式的,而在机能上不仅像婴儿那样倾向于机体的满足,而且像成人那样倾向于智力适应。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缺乏相对性,总是把自己的感觉、看法或观点看成是绝对的。

皮亚杰曾举过例子;他带了一个四岁的儿童去远足,他们先在山顶上玩,而后又到山脚下玩,该儿童坚信他玩过了两座山。

儿童总是把概念任意的泛化或狭化,在社会性认识上,表现为道德观念和游戏规则方面对权威的服从与单方面的尊重,从而导致了“他律”的道德感。

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任何东西是有生命的、有感情、有喜怒哀乐,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

这些与儿童思维的泛灵论、实在论、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性和去中心化的不足有关。

如何对待幼儿的自我中心呢?第一,承认幼儿自我中心状态。

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时可能促进幼儿喜爱神秘、冒险,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假想出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在那里幼儿可以控制一切,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有益的。

第二,尊重幼儿的思维特质“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孩子思维的发展的驿站,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人应当尊重它,让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适度满足幼儿的需求。

第三,适当顺应,宜疏不宜堵。

幼儿身上的自我中心表现是多方面的,应不以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幼儿改变其自我中心状态,以防产生不良后果,造成对幼儿自律和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因势利导,降低自我中心引领幼儿多参与同伴间的交往和活动,将挑战幼儿的自我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的幼儿之间可以形成相互制约,从而降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

四、儿童去“自我中心”的意义和策略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

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

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

儿童的去中心化是他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儿童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

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

策略: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幼儿同伙伴的游戏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对幼儿进行去“自我中心化”的人际交往社会化教育。

1、游戏中教给孩子交往技能,有意识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行为和关系,培养他们合群、协作的集体精神。

2、游戏中,让儿童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分工,能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理智感。

3、利用游戏发展幼儿的礼貌行为。

4、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游戏中培养幼儿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

即使现代儿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似乎变得很聪明,但并没有消除思维中的自我中心。

单纯的知识传授也消除不了自我中心,儿童只有在活动中不断的协调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才能逐步解除自我中心。

五、去“自我中心”是所有人的终身任务其实,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有自我中心,即使成人也不例外。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自我中心,它是指教师只注重从自己的地位、经验和需要出发来考虑问题、对待学生、组织教育活动,“忘记”了学生的存在,使自己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心理水平从而导致教与学的不同步。

家长的自我中心表现在:孩子是不懂事的,凡事都应该服从大人,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期望在孩子自身上对现,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兴趣爱好。

在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与同事、同学、家庭的各种关系中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羁绊的人还大有存在,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极端。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对他自己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正视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

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必要时做出让步。

其次,要挣脱自我中心的羁绊,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

学会尊重、关心他人,这样才可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行,从中才能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

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努力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成人的终身学习和在与人的相互交流沟通中,不断修正着自己的观点,使自我中心不断得到纠正,人也变得越来越完美,但是也有些人会终身受其所累。

因此,解除自我中心可能会成为人的终身发展的任务。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消除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处理好与家人、邻里、同事的关系,还要在教学工作中克服教与学中的自我中心,处理好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等关系,处理好与各个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期望值家长的关系,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交流交往。

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除上之外,更应有甘为人梯,服务基层教师的理念,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和成功铺设道路,搭建舞台,去自我中心更是门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朱家雄张萍萍杨玲等著《皮亚杰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1月《学前教育研究》杂志2007增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