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14周周考语文试卷.pdf

合集下载

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雅安市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 语 文 试 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小题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分) 11.我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高密东北乡代表着中国,拥有富饶的国土、伟大的文明,也笼罩着黑暗的现实、丛生的弊端。

这支抗日的代表着中国人,拥有血性、奉献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不顾一切的浪漫之爱,也有着自私、残忍、无耻、欲壑难填、不知节制等诸多缺点。

③ 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烘托父老乡亲们英勇悲壮的事迹。

(2分) (4)(6分) (1)有情有义。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

(2分) (2)勇敢无畏,枪法精湛。

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2分) (3)爱国,仇恨日本人。

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2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分)一等 (20~16分)二等 (15~11分)三等 (10~6分)四等 (5~0分)基础等级内容 20分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表达 20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 20分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吾彦,字士则,是吴郡吴县人。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pdf

雅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期半期试题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谭胡成 袁晓川 审题人:吴荥林)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文字基础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朱拓(tà)两颊(jiā)敕造(chì) 绾着(wǎn) B.惘然(wǎng) 宵柝(tuò)猿猱(náo) 马嵬(wéi) C.逡巡(qūn) 弃甲曳兵(yè)数罟(shù) 驽马(nú) D.汲取(jí) 脚踝(huái)铁杵(chǔ) 聒噪(guā)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嘻闹撒手人寰刨根究底争妍斗艳 B.嗑碰义愤填膺额手称庆见风驶舵 C.缉拿披肝沥胆班师回朝金碧辉煌 D.揣摹一蹴而就望风披糜佶屈聱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成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那天放学回家,肚子已经抗议地打着鼓了。

正当我如肌似渴地寻找食物时,突然发现餐桌上放着一块面包,我高兴极了。

D.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他洋洋洒洒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坐上小船游青衣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的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雅安市高二上半期考语文卷

雅安市高二上半期考语文卷

雅安市高二上半期考语文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 .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 .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2. (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关于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

B . 易中天先生在其作品《帝国的惆怅》中,打通文史关节,勾兑世事人情,静观辅以动察,仰视继之俯瞰,使自己的见解,踩在宽广而坚实的地基上。

C . 民营企业的发展总遇到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在思想上。

观念不转变,即使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D . 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一幼儿园校车被撞致19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全面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3.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②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

③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

④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⑤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

A . ③④①⑤②B . ①③②④⑤C . ③④①②⑤D . ①③④⑤②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高二年级十一月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每题3分,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川省雅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雅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雅安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

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

先说“诗之新声”。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明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

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

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

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那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

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

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

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

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

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天全中学高2014级高二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感冒有“流行性”和“普通性”之分。

前者十年左右暴发一次,来势凶猛,起步急骤,传播迅速,常殃及数国甚至数十国;后者起步较缓,传播多局限于某个范围、某个地区,但经常发生。

两种感冒均由病毒引起,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但流行性感冒患者的病情往往很严重,有的会导致死亡。

两种感冒都会被反复传染,有时让人防不胜防。

呼吸道是个开放性器官。

从婴儿落地始,呼吸道始终与外界相通,病菌可乘“气”而入造成感染。

在呼吸道感染的病源之中90%是病毒,而在目前发现的160余种病毒中,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细胞后并非畅行无阻。

一旦有病毒侵扰,免疫系统即作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细胞、干扰素等物质会“中和”病毒使之丧失进入细胞的能力;或将已有病毒寄居的细胞溶解,防其繁衍;或封锁细胞表面,使其无法侵入缝隙。

在此情况下,有的病毒借咳嗽、喷嚏溜出体外,有的被吞噬细胞吃掉。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记忆”能力也很强大。

凡与之相遇过的病毒均被其牢记,日后一来即被其识破并歼灭。

但流感病毒善于改头换面,目前已发现的流感病毒甲、乙、丙三个“型”之中,以甲型最为善变。

整个变异过程需要3年准备、8年积累,10年左右方能完成。

一旦完成变异即为一新“亚型”,其形态与原型截然不同。

这种面目一新的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过去的免疫物质失去了作用,约一周后才能组成新的免疫物质与新亚型病毒对抗,这就使病毒有足够时间进入细胞繁衍。

流感病毒就是这样才得以横行于世。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又称“伤风”。

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pdf

雅安市2013—2014学年上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共15分,每题3分) 1、答案:A。

解析:B.虾(há)C.悌(tì) D. 2、答案:D。

解析:A.券B.妨 C.赃 3、答案:C。

“再”改为“又”,都表示动作再一次出,但“再”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实现的动作不能用“再”,“又”表示已经实现了的动作。

B.“煽动”改为“鼓励”或“号召”,感情色彩错误。

D.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程度过重。

4、答案:A。

解析:B、逻辑混乱,一面和两面不对应。

C.主语残缺,去掉“由于”。

D.“站在”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小康”后加“的高度”。

、答案:C。

段文字是“总分”叙述结构。

第句是总括性的句子,应放在前面,同时也是下文叙述的方向。

按照合理的顺序,下文分叙内容应先叙述“草原带”,再叙述“森林带”。

第句写草原上的情景,而是写与森林有关的内容。

于是几个句子排列的顺序应为、答案:B。

解析:强加因果,原文有“一些学者认为”和“有时候”。

、答案:B。

解析:玉米等植物的支持根还有吸收营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A、“将比人类生存得更加长久”无依据。

B.“如果动物不再啃食,落花生的果实将会长在地面上”无依据。

C、“不需要考虑根和茎的朝向”不符合生产实际。

.答案:D。

贾:经商,做生意。

、答案:C。

解析:A.代词,他 / 助词,的; B.介词,把/ 介词,凭借;C.助词/ ……的人; D.代词,他的/ 代词,那。

11、(1)周丰赶紧叮嘱把货物像原来那样收藏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

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周丰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2)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崤山以东诸侯争斗。

内外斗 12、少有孝心,冷天为父亲烘脚;照顾母亲,周到体贴,无微不至;偷东西的同伴,像以前一样善待他;品德高尚,受人尊敬,还说惭愧。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4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4周周考试题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上期高二第14周周考语文试题班级:姓名:成绩: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

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

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

《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

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

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上期高二第14周周考
语 文 试 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

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

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

”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

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

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

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

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

《周易》中“日新之谓盛,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

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

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

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 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 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C. 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病理主治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按图索骥。

B、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C、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气势极其恢弘壮观。

12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

D、虽然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种大爱,都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但是今天的许多人,似乎对他们的观点只能敬谢不敏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换季时节,某服饰公司将于近期推出数十种最新时装流行款式,来帮助爱美的女士们打造光彩焕然的新季衣橱。

B.“扶一把——中美扶爱基金”是首个国内聚焦摔伤医疗救助、见义勇为保障的公益项目,有助于解决“路人摔倒扶不扶”的道德难题。

C.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D.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多名年龄20岁到24岁的瑞典男女研究一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

二.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

其中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有四处不当,请写出不当处所在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敬爱的老师:
您好!①您渊博的知识启示我的智慧,②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③我的行为一直受到您亲切的话语的激励
,④您无微不至的悉心教导伴随着我的成长。

……⑤虽然我毕业了,⑥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⑦您的培育之情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⑧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学生:XXX
X 月X日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上期高二第14周周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A.“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有开明思想”有误。

B“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不准确。

原文说“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

C.“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有误,原文说宋代有“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
2.B(“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有误,原文说“常常被用来作为变法的依据”)
3.C(A.中强加因果关系。

B.“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为相”有误。

姚崇、宋都是唐玄宗时相。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是并列存在的,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阻碍”不当,原文无依据)
4.A(A按图索骥: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

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

①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②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B“石破天惊”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

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C鸣锣开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

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D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

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多为自谦之用。

)
5.A (B.语序不当,把“首个国内”改为“国内首个”。

C、语序不当,“不但”放在“这种精神”后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等问题”。

)
二.(4分)【答案】
①“启示”改为“启迪”;
③改为“您亲切的话语激励我的行为”;
④删去“无微不至”或“悉心”;
⑦“光临寒舍”改为“登门拜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